主题:蔚来ES8发布了,大家怎么看? -- 不远攸高
搞这种统一规格的更换故事,等二十年再说。
现在电池技术是移动,包括从手机到汽车在内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怎么可能变成统一规格的。
只要燃烧,就还会有氮氧化物,这在大城市里面仍然会有有污染,以下来自百度
在发动机内的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发生反应,形成多种氧和氮的化合物,统称为氮氧化物(nox)。美国的资料表明,按氮氧化物排放源划分,机动车辆占总排放量的49%,发电厂占27%,其他排放源占24%。可以看出,汽车是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的首要来源。
好像有研究表明,绿色植物也并非就能够完全“固碳”避免温室效应,当年美国提出来的种多少多少树可以核减多少多少配额的碳排放,这个提议后来就被无视了
给车充电完全可以错峰,有的电动车现在就有预约充电,半夜0点充电是电网很欢迎的
碳的问题基本是个人为的话题,是给别人做紧箍咒的手段,是政治。美国提案的被忽视就很有说明能力。现在的碳税、额度交易也是
关于天气变暖,还有一个二氧化碳来源就是海洋溶解和吸收,这个是数量级更大的,和岩石圈相比都大。而且,天气的大周期是不是存在呢,比方说都认同明清是小冰川,而还有说法隋唐是更热的。
车子自己预约错峰,也的确是很简单。我那个想法的确是画蛇添足。不过对于“唯电池”的思路还是有点不感冒,很有必要使用油作为补充
其实回到雾霾,到底是不是绝大多数氮氧化物最终形成的铵盐颗粒,这个似乎很多人都没有说清楚。现在看,似乎就是氮氧化物造成的铵盐为主,别的微粒不会有那样长的生存周期。那么汽车、水泥就有责任了。而当年汽车之家什么的,以及某些专家,则是极力撇清小轿车,推给大货车。而燃煤,尤其是煤电的雾霾贡献又是什么,仅仅是煤灰颗粒么……现在的煤改电到底意义是什么……
车上有自备电池和专门的租凭电池接口,租赁电池内使用芯片记录,租用和还电池及电池充电均有检测和记录,能通过数据库存储和核对,和现在的加油卡一样;平时在家使用自备电池充电行驶,出差,切换接口,使用租凭电池长行,走一路,换一路电池,可以长途旅行。用充电桩,充电时间还是太长,而且大电流急充电非常损伤电池寿命,并且还是不易连续远足。今天网络和芯片发展到这样水平,设计好方案和标准,就不会出现当年煤气罐以旧换新现象的大面积发生,同时保证电池寿命,这样可大大降低电动车全寿命费用。
就是固定换电池点, 开车去自己拆下自己的电池放上去充电, 把之前充好电的装车上.
司机自己动手就行了.
对于东南亚摩托车流行的地区应该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但是汽车的电池靠人还是搞不定吧, 体积重量太大了.
植物死了后那些碳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又变回二氧化碳,而且很可能大量产生甲烷,更严重的温室气体。
变石油变煤,必须是植物死后马上隔绝空气,所以符合这条件的一般是湖泊或者浅海。。。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或者集中发电,集中处理氮氧化物
燃烧生物燃料,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也可以集中发电,集中处理氮氧化物
现在的问题就是生物燃料的效率还很低。氮氧化物这类污染物的问题大家都有,不用格外强调
改成电的好处就是将燃烧燃料的过程集中起来大规模处理,集约代替粗放,是现有科技条件下减少污染的最有效方法
物理化学定律就在这里,靠嘴炮解决不了。
车型那么多,各做各的,形成不了统一的拆卸接口,推广起来就麻烦了。
我不看好新企业造电动车,技术上传统车厂做这些完全没有问题,这些新企业本质是design house,所以推动电池标准化接口难度会更大。
回过来说,家里使用煤气灶、天然气灶不也是产生氮氧化物污染咯?
其实这个来源分两头,一头是燃料本身的某些含氮成分,另一头是燃烧高温产生的,而氮氧化物产生往往对应了很高的温度。
上个月说煤改气没有能力改善雾霾,就是认为雾霾来源是氮氧化物最终形成的铵盐微粒,而氮氧化物更容易从天然气燃烧产生,更不容易从燃煤锅炉产生,因为天然气热值高而煤炭可以慢慢烧(但是没有提,煤粉喷射燃烧也轻松上千度的,以及不论什么燃料的集中供电供暖锅炉,都是要有脱硝处理的。当时很多概念范畴的不对称,大型供热站发电站、家里的小锅炉、所谓的解耦燃烧适用范围,概念上在田忌赛马)
也是一样的原理,水泥生产对于雾霾的贡献,不是说产生了水泥灰粉,而是说长时间煅烧造成了NOx。
现在汽车是NOX的重大贡献者,不过燃烧本身的研究也在发展,什么均值压燃的,当下的hcci是个阿斗,但是混合有助于弥补hcci的不足。更直白一点,油机就是个增程动力源。
最夸张的,使用外燃机嘛……
电当然好处在于集中治理,我觉得充电却是个麻烦,需要的商业模式代价更加大、更麻烦,除非阿里那种能一家独大强行推广的,油还是有其价值的,是一种渐进、中和的,是“修正主义”的。
其实还是视角回到“大视野”,过去几百年,岩石圈的碳大量进入大气圈,地表植物总量大量减少。开不了流,化石能源这个“源”是不是可以节一节呢?
其实么,氮氧化物、甲烷什么的虽然要么温室要么破坏臭氧,但是最终会是成为铵盐进入土壤,或是回到二氧化碳的。就像是人类总会灭亡,咱们么也在等着“呵呵”……
松下要哭死了。。。
植物本身的存在也是固体的碳的存在嘛。十年树木,想要树林,恐怕也是好多个十年
还是回到碳上面,总的情况就是绝大多数能源的使用消耗都意味着碳从岩石圈、地表以下来到大气圈
除了可以看得到的未来不见得便宜能大量普及的核能(以及未来的聚变),剩下的来自太阳能量的转化,再排除水风潮汐,化学形式能源应该切换到直接从大气固碳。当然,这是纯粹科幻的想法了。通往科幻的道路,转基因生物工程不可缺少的
是电池来料加工成带有充放电电池管理功能的电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