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来,大家看看这个,有何感想? -- 雪里蕻
在彻底近代化军事改革之前是无法替代的。
僧格林沁死后让曾国藩继续去剿捻,但长项在步军和水师的湘军对付骡马机动又诡计多端的捻军一点也讨不到好,西北华北都连连损兵折将。
捻军组织不强也没成立过独立政权,但就是这只队伍把北方的旗营乃至僧格林沁这样满清军力的最后依仗给消耗掉了。捻军在冷兵器军事史上的地位是长期被忽视了。
从城乡社教运动的四清四不清一直到文革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去重温下毛的专政理论吧。别在这搞实用主义肢解毛的阶级斗争学说。
若指的是血脉世袭的后代,历史上迅速腐朽化的例子并不少见.另外曾李挟战威并非忌惮僧格林沁之类的强驽之末,军中及社会上取而代之恢复汉家江山的呼声甚大,曾李完全是出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利益选择与现行权贵体制合作而已.若打出与太平军孙中山一致的驱除鞑虏旗号,收编太平军余部,中国历史加速当无悬念.腐朽力量永远是敌不过新兴力量的的,至多是延迟而已.这是基本常识,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张捻则毫无疑问是天国阵营.不明白你满蒙汉分治的架构能如何有效统治和制衡.曾李剿捻失据也不是因为输了几场仗就气馁,湘淮剿粤时输多胜少,不一样撑下来了.到底是曾李态度消极,不愿再被当枪使.也不无借捻消耗完大清最后一点气数的考虑。
和宗教色彩强,组织更严密的太平天国可以说完全不是一码事。后期的所谓合流也更多是抱团取暖的原因。
捻军最后都不是被消灭的,而是战事不顺以及核心人员或死或逃后,队伍自己就散了。高楼寨的指挥者张宗禹,麦地里抹了僧格林沁脖子的张皮绠都俱数逃脱,而百姓也不会告发,几个主要起事者都是有大家业的,捻军作战风格往往是避免打硬仗,善用诡计,这些丰富的军事经验更像黄淮半军事化的地方豪强,和靠宗教洗脑正面硬刚的太平天国形成鲜明反差。把捻军归进太平天国完全是近代史研究者的偷懒或者说不重视。
多元政治结构的意义在于一旦遭遇变故和打击,还有分身有机会重建,就类似三线工程。满清在蒙古在关外的储备力量,和他在康雍乾持续对西北准噶尔-蒙古事务的介入投资,在太平天国时可以说是收到了回报。
说白了也是政治结构没架设好,引爆高层公开内斗内战。最后输了天下,那腐朽就是个事了,其实承平时代腐朽的生活不一样过吗。
朝鲜就是极端的勋贵主义。现在看来,政治手段没有逐代递减。
想想一战,资本家之间的斗争也是你死我活啊。
团派就别吹寒门贵子了,不过是邓家的白手套上来的,团派也不是中国的管家,而是西方资本的中国代理人。
去百度或者google一下菏泽市牡丹区下面的高庄集(也就是高楼寨战场,菏泽市西北20公里不到)就知道了。切到地形图,就会发现完全不是战史上说的什么狭窄地形,就是普普通通、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否则僧格林沁即便轻敌大意,如果看到明显的危地死地,也会有基本常识去警惕,不会轻易上当。
结合战史看,当时捻军唯一能利用的就是高楼寨以北5-6公里的黄河,借黄河滩涂区十几米落差和滩涂的潮湿来隐藏主力集结的痕迹。而之前捻军持续两个月在冀鲁豫之间连续机动已经把僧军体力士气以及心态拖到了极限,僧当时惯性的认为捻军是要北渡黄河进入河北,必然有捻军处于绝地而一举歼灭的想法。如果捻军收慢速度,那么就比僧军多获得了1天左右的休整时间。这时放出的诱敌部队,恰恰会被僧认为是掩护渡河的后卫部队,遇到诈败也不容易怀疑有他。捻军利用僧军追击过程中被打乱的队形,让集结整队完毕的主力从黄河滩涂后手发动冲击,正好一举击垮僧军。
捻军为什么会这么有战斗力,能在华北西北纵横无阻,我觉得是他们骑兵集团机动优势和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乡的特点很好的结合。捻军领导层可以视为是县乡这一级最基层的土豪和宗族势力,说白了可能就是一群底层会道门头子+黑社会,不然能纵横千里而粮草兵员不匮,这个在失去或者没有稳定根据地的情况下,缺乏各地土豪劣绅地头蛇的接济接应是不可能的。而因为皇权不下县乡,中央政府以及政府军,对他们的真实实力缺乏清楚的了解,自然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甚至捻军散伙后连残余的指挥者都抓不到,因为这几乎就是场“人民战争”,人家上马是捻,下马是民,还有乡里乡亲的黑老大做保,怎么抓的到。
这样的奇迹不多的
很震撼!
。任化邦封鲁王。更早于1857年春,张乐行率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并以听封不听调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
而1864年张宗禹、任化邦和陈得才、赖文光在河南内乡正式合并,欲东下救援天京。
以上那么多白纸黑字的史料铁证,你都认为“捻军算不了太平天国阵营”。。。。。。无话可说了。
本朝都是叛逆之后咯?
蒙古马队厉害还是捻军骑兵厉害?为什么前者败了呢
就装备训练而言无疑前者更厉害,结果被人家乌合之众接近全歼,统帅都被小兵张皮梗割了脑袋
除了证明憎格林沁无能还能证明什么
曾剃头对捻军威胁可比蒙古马队大多了,损失也小得多
淮军剿捻成功,也沿用了曾剃头部分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