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沪港对比,老邓管治下生活水平的相对倒退 -- 陈王奋起
为了面子、位子,统计数据要好看;但是真到做决策的时候,还是希望有真实数据的,否则一脚下去都是坑;难啊
不过拜托你写东西(如果不是存心造谣的话)过过脑子,不要信口开河。尤其是说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瞎话。
文革时期来拜会老毛的都得到资助!格瓦拉60年代初就死了。文革时他的鬼魂来中国?
6000万美元?中国当时的外汇储备一共才多少?
懒得反驳你了。
你写的东西,连错误都算不上。
中国以前的低工资其实并不低。像这篇文章里的房租开销,其实是由于国家给予职工补贴的关系,住房是一种福利而不是开支。如果把这些福利都算上,实际购买力不但不低还比很多国家要高。
你丫前面气势汹汹地“三年大跃进的经济损失 估算为1200亿元。50年代10块钱可以过一个月了。这相当于九十年代的多少万亿?”,是按"改开前一元钱顶九十年代初几十元计算"的。被我拿农民收入数据一打脸就改口“按粮,肉价格计算97年一元钱的购买力只相当于81年的三元钱,农民生活改善大着呢”。呵呵,玩这种双重标准你可真要脸啊。
至于我指出“分田单干后的农民收入要包括次年种田成本,毛泽东集体时代不包括”,你无视。
我指出“分田单干后的农民医疗成本急剧上升”,你无视。
我指出“分田单干后的农民教育成本急剧上升”,你造谣“大部分农民也就上个小学,大学中专以上招生非常少”,呵呵,你丫装不知道较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每年都要流失几百万中学生是吧?“小学升学率,75年为90.6%,78,79年还是百分之八十几,80年中跌到75.9%,81年到87年跌到只有百分之六十几,88年到92年恢复到百分之七十几,直到95年,小学升学率才超过75年的数据。再去掉城市的影响因素,农村的入,升学率变化只会更惨。而八十年代的小学毕业生人数,则为每年两千万人上下。换句话说,八十年代比七十年代,每年多招个几十万大学生,同时仅初中生就少招个几百万”。 我指出农村种种苛捐杂税农民负担不起,你丫一边承认这是客观事实,一边“农民可以进城打工嘛,打工收入恐怕不在这两千元内嘛”。呵呵,你拿“恐怕”,脑补当饭吃啊?
最基本一个事实就是人均寿命,七十年代中国农民人均寿命十年增长八九岁,超越同时期韩国,改开20年,从80年到2000年,中国农民人均寿命增长仅仅2。5岁,2000年普查时中国农民的人均寿命连韩国87年的水平都不如,就是蜗牛一般爬行。来来来,你丫给我解释解释替换为啥你嘴里的“浩劫,生活水平极差”的七十年代中国农民人均寿命急剧增长超越韩国,你嘴里“生活水平大加改善”的改开二十年里中国农民人均寿命却增长如此缓慢,被韩国远远甩在后面?你以为中国农民和你一样变态,生活好会导致寿命增长慢吗?
没闻到什么味道,还以为你是老乡
所以这么比较沪港不合适,比较广港呢?比较深港呢? 79-89可算上海最失落的时候,鞭打快牛为全国改革挑担子,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为零,要到94年浦东开发才重新进入上升通道;79-89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是停滞的,但是大量落后省份通过包产到户和改开是获益很大的
估计香功是全国最普及的气功功法了,不断听说有身边人反映闻到香味儿了。我家老太太跟着练,但从未闻到过,当时很沮丧地认为我家没有慧根。我现在一直想弄明白,当时反映闻到香味儿的,究竟是产生了幻觉,还是有人趁大家专心练功,现场悄悄释放了香味儿。
您也开得了口。就算要比,也是广州和香港比,看看有多少广州市大逃港?
我只是陈述一个现实,就是邓十年里,上海为整个改开做出极大牺牲,实际是没有获益的,但上海是个例,上海等于是改开的守门员,在全国狂飙猛进中依然原地踏步;所以上海不能代表当时的中国主体
94年比香港还要好了?这个地名麻烦您提几个好吗?
改开前中国有3大直辖市,除了上海,还有北京和天津,生活水准差不多,北京天津也是改革开放的守门员?
至于比香港好或者接近,现在都没做到,遑论30年前;我只是不认同你用当时原地踏步的上海的情况来总结邓时代的大陆,完全无视非上海地区的飞速发展
后来落后了。其他的意思都是你自行补上的吧?
邓时代是不是赶上了,差距缩小了,你需要拿出数据来证明,从1980到1994年,大陆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香港差距变小了,否则就是一个情绪的表达而已。请记住,邓时代是1980到1994,不要把改开后的40年全部算到他的头上。
如果原来京津沪穗和香港差不多,到了1994年,小平当权15年后,生活水平不如香港了,您跟我说,差距变小了?
如果仅仅是情绪,好吧,我听到了。
顺便说一句,今天台湾的代表企业台积电,1987年成立,华硕,1989年成立。在台湾拼经济的时候,小平在拆散人民公社,在搞平方一风吹,在搞两少一宽,在搞价格双轨制,自己儿子做倒爷,在搞恶性通胀,在搞部队经商,拖拉机进城,在搞独生子女。
台湾3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平原面积不到1万,大概和上海相当,有2300多万,人口密度比起1986年的上海高得多,人家不搞断子绝孙的独生子女政策,经济发展比小平强。
上海上缴国库那么多,广东上缴那么少,公平吗?叶选平答:当年苏联援建156项大型工程广东没有一项。意思是现在找补平衡,他不提八十年代初全国土建总投资的十分之一在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