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曹操的《述志令》 -- 回车

共:💬57 🌺738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读曹操的《述志令》

曹操36岁起兵,到55岁时,经连年苦战,灭了袁术、袁绍、刘表等一堆人,不仅统一了北方,其势力同时挺近长江流域。彼时形势,对曹操而言,军事方面还可以,但政治方面比较被动,总被人骂“名为汉相,实为汉贼”,顶着“篡汉自立”的嫌疑犯帽子。毫无疑问,这里面少不了敌对势力孙刘两家的舆论宣传,但总得应对不是,于是曹操仗着自己笔头硬,亲自上阵,写了篇《让县自明本志命》,又称《述志令》,表明心志。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东汉末年,汉武帝开创的举孝廉,已出现很多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郡国举孝廉, 率取年少能报私恩者, 耆宿大儒, 多见废弃。 ”,曹操20岁便被举孝廉,自然有点自卑,所以打算在地方官的任上干点名堂,挣点名声,谁知政治生态太恶劣,只好称病回家。由此可见,那时当官恐怕主要是求名,求利还得靠自家宗族,如果因为求名而损害宗族利益,是不能干的。

应该说,曹操差不多是以自黑开头的,黑自己年纪轻轻便举孝廉,黑自己向恶势力低头,黑自己以家族利益为重。自黑容易让人觉得真诚。象“篡汉自立”这种事情,属于信者自信,疑者自疑,当事人很难说清楚的,所以态度是否真诚就尤为重要,真诚也是曹操这篇文章的总基调。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於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文中的“同岁”指同一年被举孝廉的。不得不说,曹操年轻时的想法确实很奇特,同年举孝廉的人当中有50岁的,都不觉得老,岂不是说,我才20岁,完全可以再荒废20年,也不会比他们差,所以我要过“秋夏读书”、“冬春射猎”的日子。

这一段,曹操在自黑年轻时的胸无大志。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额,也不是完全的胸无大志,为国效力的志向还是有的,曹操甚至连死后墓碑上刻的字都想好了,“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细节而具体,增加可信度。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不得不说,曹操的有些想法确实异于常人,别人带兵恨不得越多越好,曹操说我就不喜欢多带兵,为什么呢?兵多了,会觉着自己厉害,容易膨胀,到处惹事,一旦遇到更厉害的,说不定就完蛋了,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曹操的想法奇特,但不能不说没道理。

这一段,曹操是说自己起兵时志向不大。

后领兗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於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这一段,曹操解释自己为什么要灭袁术、袁绍、刘表,有了前面的铺垫,让人觉得曹操灭他们,并非是曹操自己想当老大,而是他们太过分了,解释完了,曹操再次强调自己目前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梦想。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这一段是曹操对“篡汉自立”说法的正面回应,主要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你们说我有不逊之志,可是如果国家没我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言外之意,我替你们灭掉他们,是功不是过。第二层意思更进一步,你们认为我这么强势,下一步必然要做皇帝,可历史上的齐桓公、晋文公、乐毅、蒙恬、周公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又怎么解释,凭什么我曹操不能向他们看齐。

应该说,曹操的这一段正面回应即到位又诚恳。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最后一段,曹操的霸气出来了。

你们想让我交出军队回家养老,于公于私都是不可能的,至于朝廷的赏赐,无需那么多,只要一小部分就可以了。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光年,风过流痕,金口玉言,崇山彩云,archiker,mezhan,繁华事散,桥上,铁手,知其何休,
家园 最后一段才是曹操这篇文章的文眼

曹操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并不仅仅因为文字好,更重要的是最后一段提出了他面临的困境:他不能交出权力。如果交出权力就等于把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脑袋交到别人手里。所以他只能在“禅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多自己不篡位,只做“周文王”。

所以我把这个情况叫做“曹操困境”。

“曹操困境”的存在又使得历代统治者对有大功于国的大贤大才加以防范,生怕他们成为下一个曹操。而大贤大才们如果不想篡位也就只能隐藏锋芒甚至自污。带来的结果就是大贤大才们不敢也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谋利益,立功劳。一旦真有大贤大才们(如岳飞)充分发挥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等待他们的反而是莫须有的罪名甚至死亡。

以前就这个题材写过一篇,连接如下:

https://www.ccthere.com/article/4307073

家园 老邓发明了一个隔代指定制

也算创新。

且立下规矩,任何时候罪不上天子,算是把第二共和的权力交接勉强维持了下去,不过今天这位废了隔代指定,接下来怎么走,还要看

家园 老邓很会发明把问题丢给后人的妙计

五十年不动;不争议;黑猫白猫。。。

家园 说两点看法。

第一,看结果可以知道,这篇文字的目的不是在舆论上防守,而是进攻。建安十五年十二月,曹操颁布此令,过了一个月,曹操三子封侯,世子曹丕封五官中郎将,并明确“为丞相副”。在丞相这种权位上搞世袭,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作此令的目的是为了压制反对派舆论,那行动上多少应该摆摆样子,事实是不仅一点样子没摆,反而直接在代汉的道路上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曹操追述早年志向,直抒胸臆,表现出的真诚不似作伪。但他自明本志,却不是要把本志贯彻始终,而是与本志诀别。没有下定决心的感情驱动,很难把文章写得如此动人。

而且,尽管事实的发展与曹操文中表达的倾向截然相反,但我觉得不宜简单地把这篇文字视为“奸雄欺人之语”。技术上讲,尽管曹操为曹丕搭好了以魏代汉的台子,但他本人确实没有一逞“不逊之志”。而考虑到曹氏宗族的身家性命,除了代汉自立,恐怕也没有别的路走。

这篇文字的意义之一,是我们可以从中一窥曹操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

==

第二,任先生提到的“曹操困境”,我觉得是个伪命题。

就拿任先生的例子来说,我认为把岳飞和曹操对比是不恰当的,二者的理想抱负并不一致。岳飞的志向,是想要兴复中原,还于旧都。至于成功之后怎么办,没有证据显示岳飞有明显兴趣。而曹操则不然,曹操的志向也包括统一天下(这多少可以与岳飞的志向做比拟),但在统一之外,曹操显然也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有思考。

所以说任先生所提到的这种贤才因统治者的猜忌而不得以施展自己全部才能抱负的困境,或者叫“岳飞困境”更准确一些。因为对曹操来说,这其实不是个困境。

曹操在这篇文字里指出这一困境的同时,其实就已经走出打破困境的一步了,答案就是攫取皇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在封建时代,除了当皇帝,难道还有别的合乎逻辑的解答吗?

岳飞的路,太依赖于统治者,而统治者们却往往不可信赖。曹操的路虽然免不了在道德上被攻击,但却是走得通的路。

理想的英雄,是既有岳飞的情怀和操守,又有曹操的胸襟和手腕——想必也猜得到我在说谁了。

这位英雄给曹操翻案,大抵是出于希望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英雄。这份胸襟,是他更胜曹操乃至一众封建帝王的原因之一。

通宝推:朴石,为什么不可以,天白,红军迷,newbird,道可道,jhjdylj,witten1,薄荷糖家族,李根,繁华事散,老老狐狸,acton,Cyrus,西安笨老虎,桥上,何求,
家园 这都是玩小聪明的做法

政治玩小聪明只可能糊弄一时,并不是有智慧的应对,当然也是能力所限

家园 曹操苦啊

这篇述志令说出了曹操心里的苦,出师表说出了诸葛亮心里的苦,两者的苦其实都是一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汉室天下已经不可持续,同时代的英雄豪杰理想之士找不到出路,只能在汉室的旧框架下勉强维持。

等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理想之士逐渐凋零,天下就落到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司马家这样的王八蛋手里,然后就是毫无理想主义色彩的自相残杀,最后导致文明倾覆五胡乱华。

三国时代,是理想主义最后闪耀的时代,是怀抱着救世理想的大英雄大豪杰在文明倾覆之前最后的救赎,所以光辉灿烂照耀千古,写的文章也是句句肺腑感人至深。

通宝推:朴石,独立寒秋HK,
家园 老邓也有优点:谦逊

知道自己技不如人,就甘心做小:斗不过老毛,就“跟到走”;看见新加坡搞得好,就向李光耀学习,以大学小,难能可贵!

知道自己搞不定台湾,就干脆说“留给下一代解决”;知道自己搞不过米国,就说“韬光养晦,不出头”。

这是他的优点:谦逊,值得后来当政者谨记、学习,也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这毕竟也是生存之道。

缺点就是爱走“邓小平小道”,拿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爱找木板最薄的地方去钻”。这就是他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放弃老毛以及他当年的理想(太tm难啦!),去“改革开放”的原因。

通宝推:maoxin321,四四方方,薄荷糖家族,侧翼,
家园 曹操的路也是走不通的

天下归司马,又自相残杀,最后五胡乱华,文明倾覆。

所以,三国的悲剧在于,英雄豪杰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找不到出路,任何努力都不能阻止文明倾覆,理想主义只能让位于赤裸裸的利己主义。

家园 隔代指定是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隔代指定有两个特点第一今上对接班者没有废除的权利。第二今上对接班者有让位的义务。回看中共历史, 在没有发明隔代指定之前,中共执行的是当代指定,但是所有的继承人都没有继位。刘少奇,林彪,胡耀邦,赵紫阳都被今上自己推翻了。而华国锋江泽民都不是今上自己想要立的人。简言之自己立的接班人自己有权利推翻,但是上一代指定的接班人今上是没有权利推翻的。

胡锦涛高风亮节没有为今上隔代指定接班人,换言之今上也没有为谁让位的义务,于是修宪了。胡锦涛的清高破坏了本来平衡的政治环境,中国的普京时代来临了

家园 要从悲剧中看到希望嘛。

走不走得通,要看标准。我认为曹操发布这篇令文的时候,就已经从“以天下为己任”开始向“门户私计”堕落了。但他毕竟已经在历史上起了重要正面作用,没有他维持北方的稳定秩序,照汉末的乱象发展,五胡乱华只会来得更早。

当然,曹操也有历史局限性,他无力改变当时庄园经济的经济基础,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推波助澜。正所谓人民创造历史,不是英雄创造历史。但是,司马氏那种极端利己主义上台,有偶然因素起作用,不是历史的必然。

洒落兄台提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个人的悲剧,但不是文明的悲剧,而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窍要。正因为无数先贤奋身而起,不计个人得失,知不可为而为之,反而使得我们的文明无不可为之事。历史长河中消灭了多少文明,我们不还是为下来了。

通宝推:pendagun,witten1,薄荷糖家族,李根,
家园 结果呢?

那个七分功三分过的英雄死后,国家还是落到利己主义者的手里,理想主义者成了抹黑嘲笑的对象

家园 我觉得庄王这里看走眼喽。

老邓的谦逊,不是他个人品质使然。而是外界因素逼的,不得不为。

老毛的个人能力实在太高,威望实在太大。虽然老毛三令五申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但全国人民心目中老毛才是大英雄。老毛留下的就是这么个全党全军以领袖马首是瞻、客观上并不民主的政治局面。

而老邓不仅没有老毛的背书,为了上位,还黑了老毛一把。老邓自己的影响力本来就比老毛差得多,搞了这一手后基本不能看了。从他重用那帮人的级别能看出老邓的实力,他上台之后连控制开国上将、文革前省部级的威望都没有。

以这种条件去担纲老毛留下的政治体制,老邓哪还能骄傲,哪还敢骄傲。他如此谦逊,还有人想拱会计当头,他要是骄傲出了毛病,恐怕老木匠,乃至老晋王、王胡子都敢扯旗跟他叫板。

而老邓心里想不想骄傲呢?“一百年不动摇”,够不够骄傲吧。

家园 曹操不是救世,是在灭世

他屠城杀了多少人?他还苦,徐州等地的百姓都快杀绝了,谁来为他们申冤?

家园 屠夫曹操和有大功于国的大贤大才有一丁点关系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