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
需要100年左右,主要原因是不光要肉体消灭,更要在文化上消灭,后者才是最难的,难就难在让被消灭者也要认同自己被消灭的理由。大致算了一下,从中晚唐到宋初,差不多用了不到两百年时间,才彻底消灭了秦汉以来的世家大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一次大战彻底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也用了一百多年时间。
毛想用每隔十年来一次,本身就是把事情想简单了。
他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记叙道:当孩子问他“长征时都干了些什么”的时候,小平回答“跟着走”。
陪同出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在飞机上问邓小平:“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同美国的关系?”邓小平回答说:“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
怎么样才能成为大山?
《淮南子·诠言训》:
“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至德又是什么?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能成就三不朽的,除了毛主席,还有谁?
中国人是有自己深厚的文明底蕴的,自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评判标准。
大家有趣的可以看看,硕果不食,我们的文明果实是怎么在最近180年西方文明的侵蚀之下保存下来,并且大放异彩的。
岂不是否定了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地位了
穿凿附会也没你这样搞笑的
写”部分同意。也就是说,还有部分不同意“时并没想要对楼主主贴作回应,原因很简单,这些年虽然看了不少资料,查了很多数据,也有自己的一些定认识,但一直没找到一个能把资料和观点串起来且合乎逻辑的总体解释。
这次看了大家这么多讨论,自己也补充来补充去,思路似乎理顺了,可以就此问题给出一个明确回答了:
先说总的结论:“分田单干”在当年迅速推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借用一句话:大气候和小气候决定的。
再一一列出本狐的理由:
1、“分田单干”在粮食生产上并未表现出相对“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本穷在《: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继续赵树凯的<县长 省长 九号院——王郁昭散记>》里列出的全国/安徽省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都表明,无论是粮食总产还是单产,公社时期的平均增速是快于“分田单干”时期的。
也许有人会拿出分田后吃饱了饭、分田前还饿肚子来说事,简单,补习一下“绝对值”、“相对值”、“总值”、“人均值”、“增加值”、”增速“这几个概念的内涵。
2、与其说“分田单干”解放了农民,不如说解放了干部。
近年来,随着粮食统计数据发掘整理,继续坚持“‘分田单干’解决了粮食问题、让中国人吃饱了饭”的人越来越少(教育的普及让大多数人都有了基本的认知逻辑),一些人转换视角,强调“‘分田单干’解放了农民”,农民离开土地进入比较收益更高的行业。
这个说法似是而非,从宏观来讲,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非农产业的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能增加足够的非农岗位,否则,农民离开土地就是逃荒、流民、进入贫民窟(东南亚、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公社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投资集中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第一部类产业,等量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在72年尼克松访华后,整个经济开始转向民生,大趋势就是非农就业岗位增速加快。农民离开土地并不一定需要离乡,河里陈王发了很多苏南社队企业的帖子,虽然中部、西部地区要比东部慢个几拍,但总体看,公社时期的农民转入非农产业的机会也是会越来越多的。
之所以说“‘分田单干’解放了干部”,很简单,分田后农业生产的丰歉完全由农民家庭自己负责,吃饱饭or饿肚子,干部都没有责任。
3、从集体化开始,从上到下,决策层、执行层、农民,一直都不少的“分田单干”支持者。
农民中有技术、有劳力的家庭觉得自己种田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平衡(公社时期的分配,有很大程度的基本保障性质,还有就是教育、卫生、水利的支出都在中间参与分配)。中间负责执行的干部们觉得事情繁琐、压力大。而高层,面对偌大一个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总有很多搞得不好的地方,那么,对差的地方换个模式,就是一个合理的思路(老田曾经访问过农业部副部长李友九老同志,他谈到分田前后的一些事情。据他说:当时农业部有个调查数据,有三分之一的生产队是很好的,中间百分之四十也还可以,大约有四分之一生产队生产搞得不好,邓小平倒是没有说过要全部包产到户。)
列了1、2、3,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气候”让“分田单干”迅速全面铺开的呢?我认为是“党由先锋队向执政党转型”。
作为先锋队的成员,其要求是:深入群众、要管理、要带头;而只是作为执政团队成员,那么,自然就是“你发财我收税,你破产我不管”。
就说一点,公社体制没有自由退出机制,这个是最大弊端。陈王说的他们那里随便申请一下就行,至少在潮汕地区是不可能的。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会严重打击积极性,整体的工作效率不可能高,给最好的化肥,也没法把化肥的作用发挥到最高。
逻辑上说,如果没有选择也能有高效率,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奴隶制的盛行。事实上没有发生这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没有选择,工作效率肯定不高。
======== 分割线 ============
我的看法是,分田单干最大的好处是,多了个退出机制,增加了人与田的流动性,让田地可以让更善于种田的人的手中,不善于耕田的,可以退出,寻求其他工作机会。
这个就是分田单干的经济意义。
“他们又黑稻哥了!”
“是怎么黑的?!”
“他们把稻哥做过的事又说了一遍。”
🤣
对,就是从做先锋队到做官的变化。
不能,也不愿,按照主席的要求,吃苦在前,享福在后,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带领大家建设。
自然而然的转向了“做官”,做“管理者”。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是封建思想的残余,其实改开后很多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还真说不得。
瘸太子下岗了没有?他妹下岗了没?胡哥享受华老实待遇没?
啥时都享受到太后待遇,偶看肯定上宕国给主席的待遇了。
台湾的存在,打的首先是太祖的脸。存在一天,就可以打一天。这个效果就像燕云十六州之于赵匡胤一样。赵匡胤还可以解释说他死的早,太祖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