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红,贻贝,淡菜 -- 燕人
摇头ing...
唯物主义者的饮食美味观。
抱歉,睡了一觉想起来,这个小海螺的土话发音做“波罗”的。
大连政府保留有轨电车是很明智的决策。算是城市特色了。
两头通气才能吸出来了。
硬是比北佬会吃。
油多、火大,味精挂帅!
初进厨房的,有几个放盐时不犯怵?至于放盐温度,大概也许可能是跟蛋白质变性有关?我妈一般不能吃生盐,吃就吐,但生姜生盐蘸料,则没问题。
煲汤火候不够,入口的味道是分层的,就是说葛的味道和肉的味道水的味道是同时并行,一副搅拌不均匀的样子。也许跟一些物理混合化学反应有关?
说起生姜生盐蘸料,想起粤名菜白切鸡。白切鸡的灵魂在蘸料。蘸料必须是拍捣的姜绒,加细生盐,生花生油。如果不是这样,多好的鸡,都吃不出那种鲜甜悠长的感觉。
吃这个东西,各自口味,百花齐放,无所谓玄不玄了。居家吃饭,以安全为第一,不追求极致。我家有老有小,一般以绵软清淡营养均匀为要务。同理,我跟好友吃饭一概不去上档次的酒店,那些地方好是好,但主调以绵软清淡营养均匀,我都天天吃,换点刺激的嘛。
不单要两头通气,有点水更容易吸。先吸屁股,目的是把小口堵住,不通气。然后吸大头时,用力要突然,利用气压让肉射出来,如果慢慢的话,一漏气,就吸不出来了。就是跟负压吸物一个道理。有点水,一来更容易封气,二来有润滑作用。
另外还有蛏子和象拨蚌青口真是差多了,淡而无味,怎么做味道也进不去。
特别理解这句
家里吃饭都太健康了。
澳洲那边中餐馆的厨师,把味精称为师傅,可见味精地位之高
到我这儿就是北佬了,不过我弟弟好像爱吃。
在改革开放后香港餐饮名声笼罩大陆之前,福建人是最会吃海鲜的了。依山傍海,得天独秀嘛。
我印象里的福建同学普通话都还行。估计闽北和闽南地方也有关系。闽北的普通话会好些吧。
那时中午都到乡民开的小饭馆吃饭。
其中一家比较老实,可能在饭店打过杂,小朋友给他出了主意。
第一,吊鸡汤,似乎没有传统鲁菜馆那么复杂。
第二,只买夹脊肉,炒肉菜。
结果都说味道好,实惠。
还有厨师世家的同事,他高大上一点,给我们说一些能理解的,就是食材,比如一条鱼如何做出四道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