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都是无产阶级打工仔,干IT的和拉洋车的没啥区别 -- 怒发冲冠凭栏处

共:💬225 🌺1597 🌵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难道你不识数?

改开应该从78年开始算吧?之所以要搞改开,那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啊,一步步来,逐步到83年放开,有啥奇怪的?我说的改开后取消,何错只有?

我又要搞逻辑推论加事实验证了,假设你说的工人农民丢指头丢腿,丧失应得的福利和工资是正确的,如果是普遍的,我们应该会经常见到游行示威抗议,也应该会看到不少暴力反抗事件?事实呢?

如果不是普遍的,那我也同意,但我想问一下,这世界上有零工业事故的国家吗?我还要再问一下,同样的市场经济制度下,趋势是越来越多呢?还是越来越少?

家园 没那么夸张,普通民工才是真的惨。

老家的表兄弟堂兄弟,有点技术体格好的,一年能挣十几万,也算过得不错。

实际的工作强度,一般是一个月舍不得休息一两天,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往上。重体力劳动,透支严重,四十来岁,各种身体问题暴露。

干IT的,其实上班加班摸鱼的挺多,真实的劳动强度,并非都那么高。

通宝推:野芹,
家园 可对92年认购有印象?之前内部股份

几天后路过广场仍然汗味冲天。

好像86年左右广东已可以购买单位建房。

家园 深圳到广州的距离,不大于密云到北京市的距离

考虑到北京北部山区,交通更加不便。

我在北京工作时,很多同事原来在郊区研究院所工作,80年代,家在北京、工作在远郊的情况比比皆是。跑一趟单程辗转4、5个小时属于小意思。

像您母亲84年才调到深圳这种困难,在当时的其他地方,属于普遍现象。您连这个都觉得是困难,自然不能理解底层百姓的困难。那是完全不同层次的困难。一个是生活不够方便的困难,一个是难以生存的困难。

直到2000年以后,在北京,一家两制还是很多外地留京人的追求。我一个同学,夫妻都在体制内,丈夫跳槽后,单位就想把老婆也挤兑走。

另外,“占尽改开的便宜”不是贬义。我就一直自称“改开的好处都占都占到了”:上大学公费、上研究生有工资、毕业包分配、结婚后分房,而且不同像60后那样拿那么多年的低工资(我毕业的时候工资已经相当高了)。

通宝推:阴霾信仰,老老狐狸,
家园 如果我说,我身边的多数朋友是大家拿的top2%,你信不?

我也不太信,但是看了这个又多少有点信:

https://www.financialsamurai.com/the-average-canadian-household-net-worth-is-huge/

The top 1% of net worth in 2021 = $9,737,000

The top 2% of net worth in 2021 = $2,500,000

The top 5% of net worth in 2021 = $980,000

The top 10% of net worth in 2021 = $840,000

The top 50% of net worth in 2021 = $482,000

这个数据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打个折,top 5%总差不多了吧。但这些人都自以为是你所说的小康之家,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

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是非常卑微的,他们自己发不出声音、也没有人注意他们。他们卑微得像脚下的泥土,默默得活着,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有公费医疗、比较好的最低保障的国家如此,没有公费医疗、最低保障的中国也是如此。

----

我们,其实都是幸存者偏差。

通宝推:夜如何其,阳春白雪,老老狐狸,
家园 公司固定资产庞大,流动资金不一定充沛。

而且固定资产还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一旦出问题,倒闭也是分分钟的事!

家园 都是IT码农,有年5万美刀,也有50万美刀,差别大了。

有人996,还有人955。

家园 懒厨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无耻。如果你喜欢用20年作为尺度,

那么对比一下:

1960年的中国和1940年的中国相比如何?

1980年的中国和1960年的中国相比如何?

2000年的中国和1980年的中国相比如何?

为啥单单拿2020年的中国和2000年的中国比?

你把改开后的20年时间漏过去,为何?20年可是一代人的时间,你直接漏过去,是不是也觉得那段时间太不堪了?

--------

从85年开始,尤其是89年以后,内地农村步步走入深渊,我前几天恰恰写了一个主题贴:

七天:浅谈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兴衰和政策背景

一般来说,中央制定政策,应该是有配套的。拿走你的馒头,最起码要给你一窝头。然鹅,那段时间的政策,不仅不给窝头,回头再把你的粥也端走。在我看来,对农村影响比较大的政策有:87年财政包干、88年《土地法》、89年银行退出农村、92年南巡、94年分税制。一串天雷,把农村打进深渊

2000年洽洽是内地农村的最低点。是的,改开20年后,内地农村到了最低点。

=======

现在的状况,虽然吃穿没问题了,希望则更加渺茫了。我那些本家乏善可陈就不说了,举两个有出息的例子:

1. 我中学同学,师专毕业到乡镇做教师,进修本科后调到县城。在一县之内最起码20%吧。孩子挺出息,本科毕业后考上了和德国的一个合作项目。回国后去了腾讯,咋样,在县城算是很上档次的家庭了吧?根本不可能买起房。他老妈跟我抱怨,抱怨孩子不回县城,问题是他一个德国硕士,到县城干嘛?

2. 转16道弯的农村亲戚,博士毕业后直接到大家拿做了6年博后,攒了点钱,他父母还惦记用他这点钱给他哥在县城买房(县城没房,孙子根本没法找媳妇)。

现在的房价,基本把内地农村人上升的通道给堵死了,你觉得如何?

通宝推:阴霾信仰,空中吴钩,阳春白雪,拉拉的拉拉,高三三班,东海后学,老老狐狸,
家园 这个问题无解啊。

最近在看毛泽东传。里面有个论断,大致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必然导致剥削”。

干IT的和拉洋车的本质上确实没有区别,都是被剥削的命。

当然,干IT的还是好点,工资高点,工作上也可以摸鱼。所以大家还是玩命拼高考,争取996的福报.

家园 我查了一下数据

棉花产量 1971年210.5万吨,1982年 359.8万吨,1987年 424.5万吨

化纤产量,1982年37.5万吨,1987年94.5万吨

把废除布票作为改开成就,我看没什么不妥当。除非你们是这个逻辑:前三十年做了的事,后面做的就不算成就。那改开的确没有成就

通宝推:东海后学,老老狐狸,
家园 温哥华是一朵奇葩,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国家是一朵大奇葩

人口密度不高、气候宜人、官方语言是英语的城市是亚洲富人的首选目的地,这些地方的房价主要靠外来资金。有房土著的土著net worth自然高。

悉尼、墨尔本都是这种城市,再加上布里斯班,澳大利亚一多半的人口了。

家园 四三方案说的都出老茧子了,当然改开有改开的功劳另说
家园 欢迎加入数据党

补充数据:1970-1988,棉花、纱、布、乙烯、化纤、化肥产量

点看全图

83年底宣布取消布票,最主要的原因是棉布已出现滞销积压的情况了,北京日报的内参加速了这个过程,但不是促成取消布票的决定性因素。

1981年11月和1983年1月,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度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的价格,过去价格高昂的“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

从1980年开始,纺织品市场转向供大于求。虽然这个时期政府并没有正式解除棉纺织品的配给制度(凭布票购买),但许多棉纺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已经开始采取“不收布票”的办法促销。——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形势、思路、对策》,纺织工业出版社。

81、83化纤两次降价后,棉布、棉织品销售更是锐减,积压情况更加严重,布票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实行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此后就只有部分纯棉布及部分棉服装收布票了。

这些变化被北京日报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1983年9月26日,发了这篇内参:《还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吗?》。

点看全图

一是棉布滞销。市纺织品公司业务科的同志介绍,纺织品调价后,本市纺织品销售发生很大变化,棉布、棉织品销售锐减,滞销严重,商品积压。百货大楼纺织品部过去两天卖棉布四百五十米,现在卖两天也不超过六十米,还有不少是机关单位买的。布制服装销售也连续两年下降超过30%。据中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棉布销售情况与北京市差不多。

二是化纤畅销。瑞蚨祥绸布店当年上半年销售的“的确良”同比增长26.65%。在北京郊区,大兴县大辛庄乡供销社百货商店当年前七月的化纤销量同比猛增了七倍,化纤服装销量也增加了2.1倍。乡社员姜佐信风趣地说:“化纤禁蹬又禁踹、禁铺又禁盖,手里有钱谁不想买?”

三是布票用途日趋缩小。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实行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当下只有部分纯棉布及部分棉服装收布票了。城市居民用在穿上的布票,每人每年只有二尺左右。

四是布票家家有余。市纺织品公司业务科同志做的调查显示,全市1982年布票回笼数是历年布票回笼数最少的一年。

通宝推:审度,普鲁托,东海后学,
家园 不过是买办经济的既得利益者,龙应台认为中国当殖民地更好
家园 吴南生的说法是:80年开始办特区时困难重重,但见效很快。

那年(80年)冬天谷牧来了,我和他一路看,到处都灰尘滚滚,在修路。那时候的深圳很糟糕,水没有水,路没有路。

我当市长、市委书记那两年(1980.6-1986.3)很困难,来的人很多,连吃的都没有,菜呀,鸡蛋呀,都买不到。

但变化很快,干部子女们纷纷南下。

深圳特区一办,确实很快见效,这是你很难想象的。中央各部委,各省的干部子女都来到深圳。我说是藏龙卧虎之地,但他们到深圳不敢乱说话。我在那里,每天来找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有老朋友的孩子,不熟悉的也有。来了就说:“叔叔,我爸爸让我来向您问个好。”我想,你爸爸是谁呀?“叔叔我要买东西,没有港币,你帮我凑点港币?”都是这样的。那个时候这边工资高。那时,在西丽湖搞了个旅游点,吸引很多香港人过来。谷牧来了,我就和他一起到那里,吃饭的时候,谷牧问一个服务员,说:“你一个月的工资多少?”这个小女孩说:“450。”“哎呀!你比我还多,那你要请客。”你说这高工资吸引人不吸引人?买东西也不同了,从港澳回来开店的也有了。经济形势很快就变了,外逃的立刻停止了。深圳本身没有劳动力,你没有高工资人家不来的。干部工资还不算多,但有特区补贴。

84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为珠海、深圳两个特区题词:

三、邓小平题词

一直过了5年,到1984年小平同志才来。到了深圳,梁湘给他汇报,完了请他做指示,他说:“我现在不说,等回到北京再说。”把大家都吓坏了。第二天参观过后,好一点了。到了蛇口,又好一点了。在深圳请他题词他不题,到了蛇口请他题,题了个“海上世界”,那个船是从苏联买来的。没想到会出来这么多高楼大厦。到了珠海,就题了“珠海经济特区好”。这个消息传到深圳,深圳市委整个就发疯了。珠海经济特区好,那就是深圳特区不好,那怎么办啊?赶快派张荣(深圳接待办的主任,原来陶铸的警卫员)来找我,说:“这样不行,市委开了会,无论如何要请小平同志题个字,要不然珠海好,那深圳怎么办呢?”邓小平从珠海回到广州来,住在珠岛。那天一早,他去外面散步。张荣跟杨尚昆谈了,跟王震也谈了,他们两个都赞成,说应该写一个给深圳。跟邓榕也谈了,邓榕也帮忙,把纸都铺好了,把墨都准备好了。小平在外面散步回来,一看到张荣在这里,问:“你怎么还在这里?怎么没回去?”邓榕给他说:“人家是专门赶来的,要请你来题个字,给他们写一个吧?”就题了。深圳的人拟了一些稿子,我一看不行,后来稿是我写的,我这个稿说:“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办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小平稍微改了一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把“中央”改成“我们”,在他来说是对的。这算是一次成功的攻关。

我在深圳一直待到1985年,我是以省委主管书记身份在那里工作的。1985年我离开省委,做政协主席,就离开了深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