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讲一个大集体的故事 -- Swell
本人理解凡是称得上“利益集团”的必须是少数群体占有大多财富时才有资格。至少是个28法则吧,比如20%以下的人占有80%以上的财富,比如中美现在5%以下的人占有90%的财富或者至少有很大的特权,比如实行双轨制时能靠“批条子”倒卖商品发财的官二代,这些人才配得上“利益集团”的名头。把人数众多的中国工人阶级、城市市民称为“利益集团”是不恰当的,
关于80年代城市流行工人接班确是事实,当时经济不好,企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5、60年代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这些城市青年失业严重(当时叫“待业青年”)。家里这么多张口要吃饭,你让家长和政府怎么办?年青人没工作,吃饭立刻成为大问题。这时候还要求农民进城显然是天方夜谭。当时的家庭普遍人口较多,比如我家5个孩子,能接父亲班的也是我学习不好的小妹,其余几个也是通过其他方式,或上学或考试招工或做临时工解决的。如果家里孩子学习不好,不能解决全部就业,实际境遇也是很惨的。
青年不稳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当时的情况也的确如此,社会治安极差,别说女人就是大男人也不敢随便走夜路,盗窃杀人、车匪路霸等大案要案即使“严打”也是屡禁不绝。
农村虽然条件更差,但由于有土地,基本生存还是可以保证的,所以中国历来以农村为最后防线,典型如知青下乡运动和08年大危机民工返乡都成为稳定社会的基石。
所以说不管谈什么问题,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境地,钻了牛角尖。
我爸到死也没明白这是为什么
当坏人荣易当好人难,大家都喜欢做荣易的事情。
当时“靓女先嫁”的理论是出现在公开学术刊物和各种会议里面的。。现在回去查应该还能查到。。。
这个理论和肉烂在锅里的说法当时比较流行。。大致意思就是公有体制下效率低下,与其让企业慢性衰败,被没有生产效率的职工瓜分,还不如早早就低价转给私人,保持整体的生产机制。。为啥靓女先嫁呐? 靓女能卖的价钱更高些,靓女市场大,在私企高效率经营下发展更快。。。
实际操作中,更多是你所说的这种,故意恶意把账目做滥,然后以极低的价格被转让,那个时期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公有制工厂企业猝死。。。当时西宁的工业区南川被人称为冰区,意思是那块工厂都不冒烟了,冬天那块住的人连取暖都成问题了,那年西宁没了多年困扰的污染问题了,天瓦蓝瓦蓝的。。。。
也是在那几年,由衷的佩服几个理想主义战士。。
巍巍 阳早与寒春。。。
也在那个阶段,自己对知识分子团体尤其是文人团体有了非常负面的印象,他们无耻起来比流氓无赖无耻多了!!
90年的时候,农村人口还占80%,你列的清单里除了黑白电视可能30%左右的农村家庭有,彩色电视机我想不超过5%,其他在农村几乎没有。
到90年代末,东部的农村,冰箱彩电洗衣机,不说全部普及吧,也有一半以上,当然很多是城里的亲戚淘汰下来的,这也是需求啊.
下岗潮好像开始于93,94年,所以大家收入都还比较低,消费不起大电气。90年代末好不少,我97年开始工作,在一家上海的台资企业拿到2000元的月工资,税后大概1800元,算很不错的收入了,而90年代初,我妈妈是农村小学教师,月工资可能是200元左右。
现在的知名家电厂,都是在那时兴起的.
80年代各地都上马了一堆家电厂,进入90年代已经不缺产能了,开始优胜劣汰,但悲剧的是,剩下来的没一个是东北企业。
老沈阳人都还记得沈乐满热水器,那是全国第一家生产热水器的企业,一家广东企业还专门来考察学习,结果没几年沈乐满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进入90年代就完蛋了,而那家广东企业成了市场一哥,就是万家乐,一直活到现在。。。
要求所有家电,包括手机在内都能修,而且能用十年。不知道会怎样影响家电市场。
记得88年还是89年我小姨结婚, 还不远千里,从我们那里买了一台18寸彩电,可能家里还利用了点儿职业的便利.
到了90年代初,不超过92年吧,我家搬了新房子,就流行20寸的平面直角彩电了. 22寸和25寸的也有了.
沈乐满质量非常好,有些技术不断被南方几个竞争对手挖角。但是它严重缺乏产品外观设计,简单说老土,加上销售政策不灵活,销售人员跑市场远没我们几家南方来的勤,被挤出去几乎是必然的。
当年的宣传。是乐从神州老板到乡港出差,发现有热水器这个玩意,回来开发出中国第一台热水器,然后万家乐跟进。当时双德双雄的广告战十分经典,“万家乐用神州”“神州乐用万家乐”。
只是高潮过后就是落漠,神州被迫和博世合资,从此退出江湖;万家乐变成私企,小日子过得还好,只是变成二线品牌,靠之前的名气过日子。
江苏玉环我知道,辽宁沈乐满,第一次听。
各级人大一直选上去的全国人大认可的人,好丑都认;事也全国上下一起做的,是非一起扛。好的就是好的,不足的就是不足的。称好不等于什么都赞成,批评不等于什么都否定。
我这个人,立场还算坚定,爱憎不堪分明。用句流行语,横跳得有点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