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鸡翅三吃 -- 燕人
一、土豆🥔
洗干净,不削皮,放电饭煲。
评价:土豆带米香,米饭带土豆香。我吃米饭,领导吃土豆,各得其所。
二、还是土豆🥔
洗干净,还是不削皮,放锅里,和红薯🍠一起蒸。
评价:土豆带红薯香,红薯带土豆香。我吃红薯,领导还是吃土豆,各得其所。
三、楼主的鸡翅
像凤爪那样吃,不论是泡尖椒还是过油,一口一个,不需剔骨、吐骨。
当然,是别人忙,我吃。
评价:味道好,吃起来又方便,就是得付账😊😊
我动手能力很差😜
我认识一香港人,说自家每天吃一只鸡。那时年轻,没有胃口问题。就问他怎样吃法。他说蒸熟后点酱油吃😄。我估计是走地鸡,但没有敢问,怕露怯。
笼养鸡各部位肌肉区分不大。因为运动量少。
走地鸡活动多,鸡腿,鸡胸等部位显著差别。
白切鸡的水煮手法有讲究。会在水中先后转动鸡胴体,注意各部位成熟均匀。尽管如此,鸡腿的成熟度最低。切开后鸡腿仍带血。再煮久些,则鸡胸就过老。
总而言之,整鸡烹调的视觉效果较好,做法简便,好处如袁枚说有“太羹、玄酒之味。尤宜于下乡村、入旅店,烹饪不及之时,最为省便。“
老乡无需自惭形秽。
国内随便个小店每天用多少味精。怎能和你的原装走地鸡相比。
只提味道是很容易得出偏颇结论的。
买过老外的Free Range Chicken, 同样的清蒸,老婆和女儿吃了一口,都不肯动箸。买贵一倍的华人店的,吃个不停。
有个朋友更夸张,跑到Victoria Market去买下蛋的母鸡,回家自己杀,搞个边炉,先把鸡肉吃完,喝一口汤,皱眉说,没有国内的鲜甜啊!
可见真是品种的问题。
上面的表达不好。关键是长时间加热也能保持差别。不至于太嫩或者太老。(鸡胸不至于变成那种白肉)
方法可以说一下:
1、填充物。保持不同温度加热。2、内去骨。带骨部分充分加热。3、划开/刺孔。但是外面的太明显,影响口感,一般是里面划几道。4、其他加工手法。比如蒸,包括蒸煮的时候用东西压着。
这四个一般是1+2或者全都有,1+2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封口。内部外部是两个温度,也就是高压。而且要用砂锅,刚好放进一个整鸡为好。锅也不能盖,要用湿棉纸封住。
鸡腿能熟的关键就是,鸡腿骨已经抽掉了。进而高压涨鼓,充分加热。
另外,鸡腿显然要靠下,更接近火源的。蒸或者小火倒是无所谓。
如果去外国,申请后摆摊搞中国小吃
豆皮,热干面,面窝,蛋酒,煎饺,汤包这些。
应该能赚不少吧?
英国人说,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你觉得好,别人未必认同。
当然试过才知。我不扫你的兴。
中国名菜谱 访问密码:aiac
还差几本,看看手法够了。
国内的美食,如果大规模真空冷藏出口,市场应该很好。
或者提高工艺和自动化水平,在当地生产。
规则壁垒最是难办。
现在网购普遍,优化过程提速,国人勤劳好琢磨,达到一定水平后,若放开不得了。加工食品和保鲜,口味,营养,健康,不是完全对立的。
要准备一个大锅,用手拿着鸡脖子让鸡身在加过佐料的开水里面转着烫,稍稍烫一会儿变色以后就拿出来用冰水冷却。然后再小火开盖煮,再冷却。
这么反复下来才能让肉质鲜嫩,皮脆滑爽口,骨头上还能有血丝。
可惜没有大拇指这个图标!
我手头有这系列上海,浙江,河南,安徽,湖南五本。这下可以补充很多。
另外中国政府在文革期间出版过这系列菜谱的第一版。这个事实恐怕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只在学校图书馆看见过一本第一版的湖南菜,很多内容与第二版的完全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印刷纸张质量和尺寸。第一版是32开本。图片质量也较低。
随便找个emoji百科之类的站点,比Emojipedia、 EmojiAll。搜索然后复制过来就行了。
第一版我是见过的,那一版是第二商业部饮食业管理局编写。
关键是没有彩图。但是连基础手法都有,更适合新手。
比方我手头的河南卷中,有许多传说从刘秀,曹操传下来的名菜。哪有可信度。文革期间不可能这样搞的。
你能搞到几本第一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