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东航航班失联 -- 审度
国内发展高铁就是这个思路!
金融,IT,好莱坞这些。也都是全球化获益的行业。
当前能坐空客就别坐波音吧。
欧洲制造业也在空心化,但比美帝还是好不少。这就是一道数学题。
老实说我觉得波音当下的流程,品控这些都出了大问题,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事故。越新的飞机越要当心。
任何团队都大致分两群人,抬轿子的和吹喇叭的,或曰,做事情的和讲故事的。
我本能觉得过去几十年会讲故事的人比较吃香,但接下来会倒过来。
即全球化,具体说是美帝主导的全球化可以继续高歌猛进。
这本质上不是个技术问题。
美帝主导的全球化下面,有资本和美军加持,美国企业或美国支持的企业可以挑全球最好的供应商,吃下全球最好的市场,攫取全球最高的利润。买全球卖全球嘛,这个别人学不来。圈外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么诏安投诚,比如某想,三星台积电也是,要么被打压断供,比如华为。中国的大飞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遇到这个局面,技术问题倒在其次。
但反过来,如果全球化难以为继了呢?
没有东亚工蚁的代工,没有中东土豪和俄罗斯的能源,归根结底,没有全球化的超额利润,这些头部企业是否还能维持他们的技术优势?是否还能高薪养一堆研发技术人员呢?
这个时候,自己开一摊,培养自己的大飞机,自己的发动机,也包括自己的光刻机和芯片代工企业的价值就出来了,即使他们的技术不是最优。
东航:自主维修“拨叉”与失事飞机有关的传言不实
中国民航网
2022年03月24日 17:21:10针对东航自主维修737-800“pickle fork”(拨叉)有关情况的记者提问,东航宣传部部长刘晓东介绍,关于俗称“拨叉”的组件隐患与失事飞机有关的传言不实。首先,我想强调,事故原因调查的唯一权威信息渠道是事故调查组,东航正积极配合调查。其次,失事飞机未涉及该组件维修。 2019年10月初,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安全提示,波音对全球737 NG型飞机机身和机翼的一个连接部位组件,也就是俗称的“pickle fork”(拨叉)进行了紧急检查,涉及全球上千架有序列号的在册客机,其中东航云南有限公司飞机1架,东航技术云南分公司在波音的合作和授权下,进行了专业检修,并完全符合民航适航要求。 目前,该架飞机已于2020年9月8日退出机队。而本次事故中的B1791号飞机,机龄仅6.8年,共计飞行8986架次,远没有达到机型适航指令标准中“拨叉”部件最严格的检修标准——22600 个飞行起落。因此,3.21”事故飞机完全不涉及该部件检修问题。网传信息不实。
东航:自主维修“拨叉”与失事飞机有关的传言不实
东航:自主维修“拨叉”与失事飞机有关的传言不实
实际上是谣言;暗戳戳的把矛头指向国产化替代;
美国对中国制裁,断供,又遇上新冠,恰中国造成的压力很大,但由于新冠病毒的横行,综合的判断是对美国,西方中长期的压力更大。
中国一定要下定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国家长远战略决心,现在的困难与五六十年代比,小巫见大巫。
而且采用的是更昂贵的双真空冶炼工艺,用在军机上没问题,但民用考虑成本只用单真空。虽然军用的90年代就搞定了,也算挤进了第一集团,但和最高水平还是有差距,能满足919要求的直到几年前才搞定,没能赶上C919立项。
919就是把尺子,检测出来国产货在哪方面不行,相关企业也没歇着,在忙着补短板。现在就算利勃海尔跑了,起落架这块也不怕了。
这就是919和运十研制思路的最大不同,919绝不凑合,硬杠杠不行就是不行,运十连机身主体铝合金都能凑合,明知现有铝合金容易疲劳,先凑合用,能飞起来就是胜利。在那年头这么干有情可原,关键是有人非得要说这么凑合出来的是一款好飞机,还能满足民航高强度使用。。。
国产货民用不行就先军用,运20的发动机涡扇20在919上面绝对可以凑合着用,但那就是个备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凑合。反倒是非得让民用的919用涡扇20,等于对方还没出手呢,先切自己一刀,就是瞎胡闹。。。
有缺陷,二流货,用习惯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其实也是能跑起来的,基本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大不了先不要飞长程,不要飞复杂地形和复杂气候。
更可怕的是用惯了进口的高级货,突然一天人家断供了,临时切换有缺陷的国产货。这还是民机,你不把所有流程重新走一遍敢上天吗?其实不用断供,就是不提供售后维保了,甚至仅仅只是不那么配合了,都够我们喝一壶了。
C919立项的时候,就是奔着买全球卖全球去的。这种策略在全球化还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有问题。但你如果当时告诉那帮决策者之后中美会爆发贸易战,全球化也会提前结束,逆全球化会开始,估计没几个人会相信你。运10下马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同意的可以身体力行一下,手机换回七八年前的老手机,电脑换回十年前的老电脑,中国目前只能造28nm芯片,大致就相当于那时候,反正可以凑合着用嘛,用习惯了就好了,俺家有个08年的电脑,还是能跑的。。。
至于换国产货有多难,商飞要求供应商都是A角B角两家,B角就是备胎但已经认证完毕,万一A角不行了B角随时可以顶上。沈飞就丢过脸,本来是机尾的A角,结果让航天出身的B角给顶替了。。。
运十粉好像不知道硬要凑合飞上天,发生空难谁来负责?
好吧,我承认可以慢慢研发,直到安全合格再运营,但又没有人能说清要多少时间,多少钱,就知道不进口小轿车,钱就够用了。。。
全国有大量下马项目需要领导的进口小轿车,估计不太够分。。。
但我觉得,如果今天能够拿出一个性能上≥运十的实物,那么以前的很多决策都可以算正确的,至少不能算错,但如果还干不出运十那个水平的实物,这不等于越研究越抽抽了吗?总不能说决策了四十年,制造能力还不如当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