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一门我听过三次的课 -- Swell

共:💬41 🌺630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一门我听过三次的课

正好最近在一个大学有关的帖子下面讨论了一下,把我自己的经历写写吧。就写一门研究生课程吧,机缘巧合,我听了三遍。

这门课叫做连续介质力学。可能河里的同行不多,就试着通俗的说一说吧。力学这门学科差不多可以说是和我们认识中的近代科学几乎是同岁的。换句话讲,很多的数学推导是不严谨,不自洽的。在当时也不觉得是在做科学研究,有什么就用什么。差不多就是在一片城中村乱搭乱建。前人可以如此,后人没办法,就得善后啊。一点点把数学基础补齐。 相当于做好规划,让一切严谨起来。而这门课也绝不是用来考古的。如今的理论越来越复杂,涉及的跨学科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不掌握这门工具,很有可能你的所谓创新就违背了基本的数学上的自洽,或者一些更大的假设(理论,公理,都差不多),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门课差不多是这个学科想从事研究的人的一个必修课。

当年在我校上这门课的,是这个领域国内公认的权威,王老师(用个化名)。王老师高高瘦瘦,穿着十分(过于)朴素,好几次被当成门卫。南方人,却非常爱吃馒头。经常看着他从食堂打6,7个馒头出来(那个馒头我们是不吃的,都一致认为用来当砖头更合适)。人也非常和蔼,总是笑眯眯的。但是一上课就如换了一个人,进门就开始写板书,一边说一边写,写满了立刻就擦,大家一堂课下来手都是木的。但别看写的多,听着却一点都不累。但凡有难的,不好懂的,他早就在那里准备好了。反复说:这里要小心;这个地方不要搞混了;我知道你们以为XX,其实不是...他老人家课的好,其实我都是后来工作很多年之后才体会到。有时候有问题了,翻翻当年他的讲义:自己的字,赫然写着:是XX,不是XX,重要!好嘛,整个一个未卜先知。 他也说过:当年他上学的时候这门课尚未成型。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学的。 当年一边学英语,一边读文章。很多的这些细节,都是他几十年的心血。 这课大家都上的心服口服。正如我当年的导师所说:王老师不是院士,但是水平是院士级的。

后来到了美国。我美国的老板也算是业内顶尖的人物了吧。他这个人我们都私下说,要是不当教授应该能当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人或者政客。每天西装领带,永远衣冠楚楚。走到那里,遇到谁都是滔滔不绝,绝对的社交牛逼症患者。 他又开了这门课。老板的面子不能不给啊,我也只好再选一次。当时以为就当去练习英语了。 结果可倒好,我们说他老人家开一门课,绝对多死了好多树。每次都拿着厚厚的一摞打印的文章,发给我们,自己回家看。一上课,“那些文章我认为你们都看了,好了,咱们说XX的工作”。他完全就是把你带入了一个研究者的角色,让你去平等的评价,学习当年那些大师的工作。讲起课来也是旁征博引。“XX当年给我讲过这里,他其实这个地方是拿不准的..”,"XX的文章写的很好,但是有一个地方他没做出来,他就不说了。知道这个问题被谁解决了吗?就是本人啊,哈哈"。我是没心情听他这些东西,这文章一篇篇看的头大。当时我和几个师兄师姐真的是一想到第二天有他的课,都是愁眉苦脸。

最后期末考试,老人家很大度:我给每人出一个题,自己回去做,一个星期写一个报告给我就好。大伙都很高兴,这是要放水了吧。拿到之后都傻眼了。每人都不一样,我的就是某大牛当年写的一篇文章,他用了XX的假设。如果你要用另一个假设,能怎样? 人家大牛再怎么也用了一年半载的时间吧,我能看懂就不错了。急得我都想打听一下大牛现在在哪,能不能去问问。后来得知早已仙逝才作罢。赶鸭子上架最后写了一点东西交上去。很快评语回来了“哈哈,你犯了当年和他一样的错误”。当时还有点小激动,自己和大牛居然有共同点了,都有点忘记一半的分数都扣掉了。但是这门课真的是治好了我的读文章恐惧症。而且潜移默化的,自己写的东西也规矩了点。更重要的是,再看这些东西,也明白了其实也是一些人创造出来的,没什么神秘的。 课本上那些清晰的优美的东西,当年也是混乱的,粗糙的。 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精神。将来要怎么用,现在就怎么学。

后来工作了,由于工作的关系和我们领域一位人尽皆知的大牛又有了一次合作的机会。真的是战战兢兢,怕自己水平不行露了怯。但大牛人很和蔼,完全没有架子。我们开了几次会,他在一次喝咖啡的时候装作不经意的和我说:我刚好开了一门课,要不你来听听?咱也不傻,明白。去了一看,也不算丢人,好多年轻的教授也在后面听着。我也想看看这门课他还能讲出什么花来。

结果真的是不一样。大牛讲课整个是举重若轻。概念上强调物理背景,往往数学符号能省则省。一些关键的概念往往给你设计出一个实验来(后来有人管它叫头脑实验,逻辑实验),让你理解这些东西是看得到摸得着的。 数学证明的时候,开始给你讲解如何猜到结果,“不猜怎么知道要证明什么”。大量使用对称原理,客观原理,量纲分析。过去几页纸的东西现在几行字也能八九不离十了。真的是一种享受。当时就想要把大牛的课都听一遍。结果他老人家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就没有再开过课,也是一种遗憾。大牛这人又是另一种风格。据说从小体育很好,一度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幸亏没成)。而读书做学问完全就是天赋。据他的学生说他让学生做的课题,其实他早就知道结果,但是不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每次还装作很认真的在听。一次一不小心给学生改文章的时候,直接把后面好几步的东西直接都写上去了。 他老人家私生活也很丰富。据说和多位女士都保持很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后来学术成果相对少的原因(和他自己比)。 但就是如此,他对上课真的是一丝不苟。给我看过他的讲义,真的是改了又改,每年都改。 连笑话都要改。他自己的话“讲课的时候,要把学生当傻子对待”,差不多就是傻瓜都得听明白的意思吧。

当年曾立志回国当个教授,把这门课讲得比王老师青出于蓝。但是这个理想是没机会实现了。

通宝推:青青的蓝,坐言起行,liy41,愚弟,hattie,一行,报以琼琚,purplue,史文恭,等明天,脑袋,达雅,三笑,dfindy,菜根谭,冻雨,方平,非鱼,pendagun,澹泊敬诚,西安笨老虎,大神盘古,伯威,本嘉明,道可道,flycloud,为什么不可以,苏仙岭,PCB,红十月,柴门夜归,落木千山,高地,西江城,树上的牛,何求,陈王奋起,东方白,辣椒,方恨少,歌未竟,rentg,猪啊猪,铁手,桥上,empire2007,Bullfrog,八段锦,老树,假日归客,strain2,GWA,审度,普鲁托,宝特勤,朴石,唐家山,不远攸高,
家园 我高二三的化学陈老师跟你王老师类似

穿着很简朴的一个干瘦老头子。衣着很简单落后,很干净,来上课时肯定是洗了澡才来的,淡淡的一股香皂味。快退休了,课不多,就上高中一个班的课,高一时不教我,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64分,搞得我不敢相信,然后发现,这是全级第三名,前两个陈老师教的,一个九十多,一个七十多。

高二分科,归陈老师教,上课时化学课本基本废了。每到上课,陈老师也不用课本不用讲义,上来就是今天讲什么,然后写下中心词在黑板的中央,一层一层的外推,讲完一个分支就擦掉,再讲一个分支,很多时候一节课把课本的内容从第一部分讲到最后一部分,毫不违和。我上课笔记一般记得不多,上陈老师的课不行,不记不合他的节奏,而他讲课又极快,所以笔记写得跟鬼画符一样,而且他写黑板能擦能回复,我笔记本不能擦,所以笔记是东一部分西一部分,课后必须得重新整理,写清晰,理好逻辑。

陈老师不认人的。我们班上四个人是同一个集团的,其中化学是我跟另一个曾经被他指导参加竟赛的同学相对多一点机会拿第一,平时也是很勤快找他老人家解惑,按理说也多少能入他老人家法眼,跟了他一年多了,有次考试交卷,递上讲台桌面的刹那发现点毛病,就拿笔现场改一下,都没三秒,就被他一把抓过揉成一团扔垃圾桶。很没脸子,当时也没啥情绪,他是老师呀,能怎么办?

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初三的数学老师也是类似,援课能力都是十分强悍。少有的几个我不开小会的老师。

我是一贫困农家弟子,幸好一直有好老师好同学教导陪伴和支持,才一路走了下来。我对世界一向是乐观的,这个世界,正直光明才是主流,身边的人,好人才是主流。

通宝推:三笑,树上的牛,陈王奋起,唐家山,empire2007,脊梁硬,方恨少,铁手,桥上,
家园 我教书的时候

期末也出过类似的不是看答案而是看思路的题。

有些学生做得很高兴。最后一课和我合影贴到自己社交媒体上。有些学生做得很不高兴,告到教务处说题目不合理。被系里一个学阀教授扔回去。

家园 感觉美国人是这种习惯

他自己的话“讲课的时候,要把学生当傻子对待”

----------------------------------------------------------

习惯把事情给你讲清楚,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我感觉,这是发达国家的一种生活习惯了。

美国政府部门也是。

我对美国交通部门的感慨最深、最好。

美国的各种交通标志,好像是专门给傻瓜(或者说给孩子和老人)提示的一样,就怕你走错路、就怕你不知道。

我当年放暑假自驾去芝加哥旅游的时候,就深有感触。

双向12车道的路上,还远远没到芝加哥呢,这边6车道的二、三、四道上方的交通栏上面,正对着车道的指示牌,就清楚的标明了: To Chicago。清清楚楚的,傻瓜都能看懂。

进了芝加哥,一张市区地图就清清楚楚的,不会跑错。

那次去玩,主要是去了西北大学,看了一个朋友,顺便看一下凯洛格,毕竟人家是Magic 7之一嘛。西北大学的部分校区就在密西根湖边上,好美啊,像海一样的美,也很宽,很多学生在湖边玩耍、游泳。湖边不远处,连片的掩映在马路边上的大树里的住宅区,好像是教授们的住宅,好让人羡慕。后来还去看了海军码头,和博览会遗址。芝加哥的很多建筑很气派,值得一看。

而在国内开车,很多地方的交通标识(是很多地方,不是每个地方)要靠猜。线路的指示和领导的说话艺术似的,要靠猜,呵呵。很多的红绿灯的变换时,根本就不在车所停下的车道。比如,我明明停在第3车道在等绿灯,结果绿灯开始亮时,在第4车道显示(红绿灯都在第2、4车道显示)。我一个本地人都经常搞不明白,外地朋友铁定蒙圈。

而在美国的大马路上,是每一个车道上方都有一个红绿灯,你照自己车道上显示的灯走就好了(小路不是,没什么车,你按Stop Sign走就好了)。

当然,中国开上车还没几年,汽车文化还不完善,还要慢慢的补充完善。

家园 美国大学教材很好

比国内的详细、科学、循序渐进。看起来美国人做事能力是有的且很不错。

家园 在应该较真的地方极其较真,这点是我对这类人敬仰的地方

有时候也觉得,人感觉无聊的时候,找个事情去认真一番,乐趣马上也上来了。以你最后提到的大牛,他肯定在“改了又改”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乐趣,而不单单是职责所在应当如此,否则要累死了。

类似的,比如中国古代的那种巧匠,能够想出7连环这么复杂的东西。又比如古代一些书的作者,简直就是在炫耀自己知道的东西有多多(镜花缘可算其中之一),还有很多文字作品的精炼而又清晰,又比如日本人出品的爆球,对细节和微小空间琢磨令人佩服。

在西西河我用“精益求精”来勉励自己,可惜还只能是在过程中。

通宝推:用心荐华,
家园 “一直在改“,我闪先.
家园 参加聊天

也想用自己亲历的体会,来谈谈“服务”这个理念的重大意义。

毛主席的名言“为人民服务”,提出了他个人的奋斗的宗旨,以此获取了民心,汇集了人才,组织了队伍,打下了天下。

在经营上,谁能把自己的“服务”对像琢磨透了,把心理影响和行为引导都搞得到位了,谁就能占据市场,获取利益。

举三个典型的实例:

1. 我初进西方高校搞课题时,才发现每个享有“教师”待遇者,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有个私人的小“图书馆”,里面一部分则是从校方长期“占用”的(我们可以有半年的限期借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还可以续借),另一部分是自己专业领域的有关出版社的“赠书”,其它的才是个人花钱买的。

在到校资料馆查阅时,才发现了几个世界名公司另辟了专室,里面包括就菲利普集团,有历年各级年会的报告和论文集等,也全部是它们主动地提供的。

后来我到工业系统工作后,也经常会收到各种专业月刊,讲座和培训信息,学会年报,产品目录等,都是“送上门”的免费品。

甚至在一个普通的维修电工的工作室里,我也发现一满墙的柜子,里面全是有关设备的手册,产品目录等,都是“奉送”的。因为他是有自选采购权的。

“天下那会有免费的午餐”啊?这些当然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都是些处心积虑的设计,也是欲擒故纵的苦心。但是却是优良的“服务”,是双方共赢的基础,也符合发展的需求。

2. 原来我在国内工作时,多是依赖那些“设计手册”,有些时候会感到美中不足。(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

出国后,因为课题去参观了一些现场,面谈时也获得了一些资料,就被“惊”住了:那些厚实的“产品目录”,同时兼备“扫盲”、理论、设计和科研的多功能。如有三维的彩色解剖图,方便直观;有详尽的数据表,方便查阅;也有原理图和流程图;还有各种测试曲线图,提供参考。

最令人深思的,它们还附上了应用时的典型案例,甚至于包括局部系统的线路图,功能图等,真是太方便了。就像已经配好的盘菜,有的可以直接拿过了下锅炒了!

细读下来,那些案例都是精思精选的,不仅仅是让你惊叹它们的产品的功能,也包含着让你增强对他们的信任,进一步他们合作。因为你很可能以后在配套时,也都依赖他们的方案和服务,而选择的有关产品和厂商,实际上是进入了他们的那个“大圈子”!

3. 下面举些实际工作中小例子:

在带训新兵时,我常会这样做,让他们在下生产线和读手册后,交两份作业。一个是写给工人的“操作指南”,二是留给自己的“摘录备忘”。这有两个目的,一考“知己知彼”,二看表达能力。如果对实地和实人考察不深入,对自己的底子看不清,就会出状况了。

我还会给他们提供“范本”:

例如言简易记,清晰明确,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指令和流程。

图标要形象,过程要鲜明,标准要可行,考核要可信,奖罚要服气。

状况和举措要对应,职责和权限要对等,等等。

如果别人听不懂,或者听不进你的话,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说对了话和说清了话。

如果别人不跟着你走,先问问自己“为什么”。

可能已经太囖嗦了。就此打住。

通宝推:Rusher,死扛着,达雅,潜望镜,三笑,qq97,桥上,方恨少,empire2007,陈王奋起,方平,月之回忆,大神盘古,strain2,审度,铁手,高地,树上的牛,宝特勤,
家园 机械工程师举下手。

说起力学,有四大力学之说,所谓四大力学指的是经典力学,电磁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这几乎把整个近代科学体系全部涵盖了,非常不讲理。

家园

你们大牛们这套方法,好真的很牛!

家园 既然如此

想必铁手不会介意我反复跟河友较真抬杠,荼毒版面了😅😅😅

家园 稍微挑个错

电动力学,不是电磁力学

家园 美国的交规也是血的教训写的

好像当年晨枫写过。什么方向盘像刀片,敞篷没保护等等。

我自己听到的是一个不太老的老太太给我讲的。她家当年7个孩子,家里就一台车。是一个wagon(三排座轿车)。我就奇怪,这坐不下嘛。人家的办法就是父母坐第一排,把后两排放平,大的孩子围一圈打扑克,小的铺一下睡觉。真的是把车当成一个活动的游乐场了。

我就想你能活下来也是幸运啊。

家园 没问题。建议在杠完以后,能够把零散做个汇总,拉个完整的主题
家园 遇到一个好老师就如同中了一个彩票

可惜抽奖方式不公平,越是好的学校,中彩票的概率就越大。所以一般来说,在小的时候多靠运气抽中几个彩票,然后到更好的学校中更多的彩票。。。

我们小时候教育还是相对公平得多。现在不行了。我对上海的大多数事情都是支持的,唯一一个不太支持的就是他们那里搞得教育产业化:私立学校的教师资源远远好于公立。听说后来整治了一下。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