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罗马尼亚电影《核磁共振》(2022) -- 多余6569
偶尔我捅一下他们的逻辑漏洞,他们都没反应,大概是麻木了吧。。。。。
找些做实际工作的杠不出啥乐趣,人家还嫌你烦😄。
但是放任那些不合逻辑的言语泛滥,我也不爽,也许是强迫症吧。
我对蒙吉要求确实有点高了,老想着《四月三周》,但是其实,有一部电影够得上大师水平,并不表示就是真大师。如果去除这点执念,客观看,本片水准还是在及格线以上,全村大会也算得上一个亮点,暴露的问题,虽然不是罗马尼亚本国的问题,也是当前欧洲的普遍问题,探讨价值还是有的,要求一部电影必须有深度有启发,确实期待过高。公平来说,本片不好不差,属于看看不妨,不看也没啥损失。
“老年女性继续:他比那些为娇贵的本地人捡垃圾的劳工更像德国人。
(我理解可能是翻译错误,老太意思或许是他女婿的文明程度比德国人更德国人)”
我的理解没有翻译错误。那些为较贵的本地人捡垃圾的劳工应该指土耳其人。土耳其人比罗马尼亚人早到德国很多,在德国的平均社会地位比罗马尼亚人高。老太太认为,罗马尼亚人更像德国人,但是居然地位比不像德国人的土耳其人低。
“法国人:吉普赛人(他用的是非贬义的“罗姆人”)也是公民。”
吉普赛人或茨冈人是贬义词,罗姆是是吉普赛人的自称,现在正式场合都用罗姆人。
这村里有些人故意利用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恐惧。这里的外籍劳工是斯里兰卡人,它的主体民族僧迦罗人是佛教徒,主要少数民族泰米尔人是印度教徒,穆斯林很少。但是东南欧历史上是和奥斯曼土耳其战斗的前线,和穆斯林的冲突才能触及村民的敏感神经。
第一部分你说的更有道理。
第二部分我有保留。我认为不是
【这村里有些人故意利用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恐惧。】
而是这种恐惧和厌恶是广泛存在的种族偏见。
事实上穆斯林和其他非欧种族的扎根和壮大正如电影里的发言,也确实是问题。
没看电影你都能说这么多,更是佩服😄😄
==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个村里的集会讨论。这个讨论的主要议题是相关经济矛盾的,而这部电影还关含种族矛盾。所以,整个电影有点散,导演要的似乎有点多。
我说经济矛盾,有的人可能更爱用阶级矛盾这个词。但电影里确实是经济矛盾,电影结尾是无产阶级赶走了无产阶级。
当地的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认为斯里兰卡人用“低工资优势”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
特朗普就认为中国人抢走了属于美国红脖子们的工作岗位;
当富士康、苹果这些公司要在印度、越南建厂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印度、越南抢走了我们的工作岗位,甚至就像你说的中国要引入外籍劳工,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是全球化资本主义。
总的来说,就是无产阶级像毛驴子一样在资本家的胡萝卜诱惑下抢着被剥削。
这电影如果刨掉种族矛盾、男女主的爱情等那些枝节,让这个话题饱满起来就好了。不过,可能就凑不够片长了😄😄
年轻的时候,一次国内办的国际会议上,遇上一个罗马尼亚美女(那会没见过几个外国人,可能在你们眼里根本不是),涎着脸搭讪。说什么你们欧洲都是单一民族国家,我们中国和你们不一样,是多民族大家庭。结果被人家厉声驳斥。后来才知道她是特兰西瓦尼亚那嘎达的,同会的匈牙利人(他们同在巴塞罗那一个单位)正在另一边大讲这本是匈牙利的领土。
不过确实他们只是年轻人的嘴炮,没谁真想打一仗。最可惜的是德国人,有个人说我爷爷是从科尼尔斯堡搬来的,但是我们法律不允许讨论领土问题。这个德国人不仅不想收复故土,还想着解散军队,说德国周边都是盟国,保留军队纯粹是给美国欺负的 ...
我很怀疑打仗的话,一群不同语言的人怎么协作。那会可没时间慢慢翻译。
有次聚会看到一个从巴塞罗那来的西班牙美女。我过去搭讪说我对加泰隆尼亚追求独立的历史渊源表示理解,对方冷冷地说她是马德里人,在巴塞罗那工作而已。
德国周围都是盟国,所以不用军队,这得多信任美国?
既是发达国家,城市风格也和他们投脾气。德国法国在他们眼里太冷漠了,自己国家又太落后。
我们无法想象人家的教育历程。据说德国长期连重点大学都不许有(近十来年才松动),因为这个不符合平等的原则。
东德应该没有吧。
所以,他们是在哪里学习的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