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你們如何看澶渊之盟 -- 匿名
倒不是因为啥货币战争,而是因为当时还没形成全国性的白银流通,白银是从隆庆开关后才大量通过海外贸易流入的,时间不久(一条鞭法推行到全国距离隆庆开关只有14年),而内地物产贫乏,粮食自己吃都不够,没什么东西可以换取东南沿海的白银,结果造成了东南沿海一时间银子极大丰富,而内地严重缺银。换句话说同样一两白银,在内地比沿海买到的粮食更多,如果全国按照同一个税率交银子而不是交粮食,内地的实际税负要高得多。这就是为啥明末内地闹得厉害,尤其是贫瘠的西北,而东南沿海没啥大事。。。
如果交实物的话,毕竟只能交自己有的。最多把得到的粮食全交上去。实际操作中,多少还能剩点。换算成钱就完了。不光佃农会破产,地主也会破产。粮食的价格一个小波动,足够破产一大波人了。
就是解放了,农村还是以实物税收为主的(交公粮)。你要是非要钱的话,是真可以把赤贫逼破产的。
美国早已陷入两党恶斗,互相拆台,结果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什么协议也谈不下来,谈下来也是擦屁股纸一样,提上裤子就作废,还不如自己直接先拿了,再慢慢让利。
既然是税率,就有税基,还有以前的纳税额做参考。而且是和地方商量进行的,不会出现地方负担过重的情况。
个人认为,理论上一条鞭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扩大了税基,用土地为税基,以前官绅是不出徭役的,这样人口少财产多的实际纳税少,现在是土地多的纳税也多。
现在国内你财产多,但是工资收入少,那么实际的个人所得税少,比如广州郊区有一栋楼房屋出租的。而你家人口多可是都上班族,结果个人所得税纳税额高。两口子看似年收入百万实际纳税额占40%,只养的起1,2个孩子。房屋出租的一下子,养得起4,5个孩子。你家人口多,消费多,消费税缴得多。
在必经之路上摆好老鼠夹就可以了,反正他要来。辽金以逸待劳,在指定的地点指定的时间打,(时间也可以提前察觉到),两宋必输无疑。那时候的两宋就是棋子,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还把自己当大国搞纵横捭阖,被不止一个人始乱终弃。
门阀政治,隋炀帝的许多政策、作为是要削弱各大门阀,但是最终还是败于门阀。
唐高宗要立武媚娘为皇后时,只有不属于门阀集团的顾命大臣李绩不反对。李绩说,废立皇后是皇帝的家事。
武则天依靠科举人才才真正干倒了门阀。
但是科举人才后来又发展到不可收拾。
李贽为张居正辩护,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因为张居正是国家主义者,强调中央权威,何心隐这类人和思想,支持民间自组织,这在学术、还有政治上,都是对手。
张居正绞杀他们,很正常。
还有一件张居正洗不掉的事,就是捣毁书院。
李贽支持这种行为吗?
在思想上,李贽与张居正也是对立的。
他凭什么说,张居正的本意不是搞死何心隐。
-------------
对对待大跃进方面,你与李贽的态度,倒是接近。
刘修养亩产万斤固然邪恶,但是,刘修养是怎么做出这么大的罪恶呢?
刘修养是借力于庞大的官僚体系,来作恶的。
那么,中国这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是谁建立的?
“马克思加秦始皇”,是谁说的?
毛,真的能免去“亩产万斤”的责任吗?
又,亩产万斤年代,问题严重的,主要是几个省,而管那几个省的人是谁,大家都清楚。
而有些省,问题不严重,比如江苏、浙江等,是因为这些省,有一定的民间势力,抵抗了“亩产万斤”的恶。
这,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官僚体系,无论是张居正式的中央集权、还是东南文人主张的地方主义,无论宋明清时期的官僚,或者所谓新中国的官僚,本质上,都是一个压榨平民百姓的工具,统统都要对普通百姓作恶,无非就是利益归属不同。
而官僚体系,最终导向宋明式的衰败。
“人人持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坞堡也是,代表民间的反抗能力。但是比持枪更重要的是,组织能力。
民间自下而上建立秩序,以民间权力,削弱和限制官僚体系,才是正路。
实际上,这是西周的路径。
明朝财政收入主要大头是军费开支,军费开支吃掉了大部分可储备的资金。也即户部岁收入四百万两白银中,有一百万两必须用于首都支出,剩下的资金也无法储备起来,因为几乎要全部用于北方军镇,大概是三百万两白银,军费支出包括募军、防秋、摆边、设伏、客兵、马料、商铺料价、仓场粮草, 以及补岁用不敷等项。
1582年出版的《万历会计录》列出户部送往14个边镇的年例为3,105,000两。
嘉靖27 年(1548)户部收入 3,470,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 2,310,000两,占收入 66.57%;
嘉靖28 年(1549)户部收入 4,122,727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 2,210,000 两,占收入53.65%;
嘉靖43 年(1564) 户部收入3,630,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2,510,000 两,占收入69.15%;
隆庆1 年(1567) 户部收入3,710,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2,360,000两,占收入63.31%;
隆庆1 年(1567) 户部收入5,530,000 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4,180,000 ,占收入75.61%;
隆庆3 年(1569) 户部收入3,790,000 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2,400,000 ,占收入63.33%;
隆庆4 年(1570) 户部收入3,800,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2,800,000两,占收入73.68%;
万历5 年(1577) 户部收入3,494,2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2,600,000两,占收入74.41;
万历6 年(1578) 户部收入4,224,73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3,223,051 ,占收入76.29%;
万历14 年(1586) 户部收入5,920,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3,159,400 两,占收入53.37%;
万历18 年(1590) 户部收入4,065,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3,435,000两,占收入84.5%;
万历28 年(1600) 户部收入4,500,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4,000,000两,占收入88.89%;
万历29 年(1601) 户部收入4,700,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4,000,000两,占收入85.11%;
万历40 年(1612) 户部收入4,000,000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3,890,000两,占收入97.25%;
万历45 年(1617) 户部收入4,219,029两,其中北方军镇军费3,819,029两,占收入92.49%。
资料来源:全汉升、李龙华(1973)〈明代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
在和平时期,户部拨款的三百万两白银能够勉强支撑北方军镇开支,一旦发生战争,而明朝收入中从来没有这笔财政预算,等到储备的白银消耗完后,只有不断的拖欠和拆东墙补西墙,战事维持十年以上,则中央财政破产在所难免。
上述数据也就能解释万历四十七年以后明军的节节败退,明白明末辽东军事之被动局面,因为没钱了。所以明末屡屡出现辽东缺饷边兵哗变、大臣请内库发银等情况,缺饷的士兵打什么仗?
在明朝捉衿见肘财政状况下,张居正当政十年就储备大约一千二百万两白银,为万历三大征的军费提供了资金来源就非常伟大了。
数据可能有误。七大恨同志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北方军镇军费年均230万两,是为啥?努尔哈赤8岁那年,北方军镇军费480万两,又是为啥?
我看努尔哈赤那边的军费应该不到明朝的1%并且屡战屡胜,所以这就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宿命吧,就只有银子,马料、商铺料价、仓场粮草啥都要去市场购买,不会搞几个国营农场提供物资配给啊?
制度,在张居正时代会怎么样?如果张居正多活十年,搞了银币制度,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张居正的改革,首先打到山海关的就不是努尔哈赤而是丰臣秀吉了。对日本的影响就可能是提前结束了幕府制度、建立了丰臣秀吉家族的皇权。而且由于倭寇掌握了相当的海军海战技术,江南地区的陷落也可能比满清征服南半个中国要快。
不过因为日本并非如满清那样与中国农耕地区有之前金朝兴亡那样的纠葛,很可能不像清朝那样对士大夫阶级勾兑得那么顺畅,最终导致中国农耕地区又陷入类似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
那样的话,中国如何结束农业文明、走入工业文明,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历史道路。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而是儒、商、祀合一的半封建半资产阶级性质的四不象。
它们可以"带领″国家顺利丝滑地向资本主义过渡。
东亚儒家文化圈为什么最适合资本主义狂飙突进,条件成熟时几十年就把西方的成果吸溜得一干二净青出于蓝?离不开这个"四不象"阶级承上启下时的顺利丝滑。
2023.4.19 山东曲阜
一项协定是合理的,有用的,完全不代表这项协定是万能的,永恒的。所以以金灭辽和北宋来否定澶渊之盟,是逻辑归因错误。
另外,我认为没有被外力逼得不能坦率说话的时候,最好别做谜语人,玩影射更是一种非常差劲的办法。除了把清楚的事情弄糊涂,把糊涂的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以外,毫无意思。
打不过,和被保护国是一码事吗?
更何况,澶渊之盟的原因是双方都打不过对方,否则就不是澶渊之盟而是靖康之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