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雪夜妖谈-引子 -- 夜如何其
经营贷主要还是集中在大一点的城市,利率比较低,1年期3.2都能到,线下的贷款机构一般都会养很多执照,然后卖给一些需要贷款的缺少执照的。经营贷的钱很大一部分是进入了地产,之前很多高息置换的客户都被经营贷给套死了。现在比较严的是信用贷,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不了,全部是系统批。
“所以,这一系列的改革,其实就是分配改革,打倒寻租阶层,解放销消费桎梏。"这个目的确实是好的。目前大家对医保或是一切二次分配相关的怨言,大概都是从”为出钱的人,不决定钱怎么用“开始,到”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结束。其实是个是否公平的问题。
具体而言,目前的医保是有三六九等的。有的人可以报销的多,有的人可以报销的少。单看DRG的解释”DRGs原名Diagnosis-Related Group System,中文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本质上是一个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它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住院费用、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将相似病例分到同一组,然后决定应该给医院多少补偿。“。这里面没有体现病人的”社会贡献“或是职务。所以,这个系统的标准,大概率只能取全社会医疗水平的下限,是个最低的保障。但是治疗本身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想要提升接受治疗水平,就还是需要想别的办法。或是说,掌握二次分配权力的人,需要想别的办法来给把这个资源分配出来。比如有些人,病情可以被认为很严重,需要尽力医治,而有些人,可能被认为并不很严重,只是需要忍一下。所以,目前已经实行DRG的地方,医疗有哪些问题呢?我们有哪些准备去避免这些问题?后世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去接受这些问题呢?
“不要担心贫富两极分化,财富分配应该以老百姓不造反为底线。”
呵呵呵,懂王的交易艺术:极限压迫
1、drg省钱是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
医疗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医疗系统的评价只是被少部分业内专家把持,那么所有的医疗改革,都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个特定的精英阶层,它们必然会寄生在整个体制之上,你必然会发现“你深恨它们,但是又离不开它们”。
所有简单的只是认为DRG是为了省钱才做的,未免太小看这次的顶层规划了。医疗评价才是大头,要不然,后面怎么搞薪酬改革,怎么对职称体系动刀子。
DRG肯定不完美,譬如其对新技术新治疗方案肯定是不友好的。但是DRG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就如华为变更研发体制一样,先僵化,再固化。资深研发人员对研发体制变更的抵制,犹如现在医疗前浪对DRG的抵制一样。
2、武汉医保改革那事吧,主要是医疗统筹。
譬如本来就不应该存在“医保个人账户”这档子事,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你可以查询武汉医保局对这事的解释。我是认同武汉医保局的。
3、“drg应该是增加了麻烦的”和“最终结果是患者多掏钱”,这种事情,不能做个案分析,原因我想不用解释吧。
这事得看宏观数据。你不能说,我/我朋友/我亲戚,某次住院“最终结果是多掏钱”了,就等于所有患者都多掏钱了吧。
“想顺便做点检查”这种事本就不应该由患者来提需求。即便真想做,可以去门诊做嘛,为什么要弄到住院部去做呢?你这不是为难住院医生么。
现在DRG卡得很死,“一次住院只能有一个主诊断”,这种合理吗,肯定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是不合理的。但是逻辑上却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你不卡死,马上“过度医疗”和“分解医疗”就会呈现了。实际上,DRG执行过程中,“一次住院只能有一个主诊断”是非常正确的一件事情,敢说“几个都应该是主诊断的病情基本严重程度相当”的患者量是很少的,何况DRG给了5%的患者额度给医院/科室呢,你为什么不了利用好这5%的额度。
我们现在跟医生谈DRG,往往一开始,我就先问他们是怎么利用5%的额度的,问完了再来讨论具体案例。我发现问完之后,基本不会有医生再提所谓“一次住院只能有一个主诊断”的问题,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这个额度完全够用了。
4、教培我就不多说了。其实有个自媒体土豆,我觉得他说的很对。稍候我找到他的文章发出来。
医疗反腐,与新的体制建立是同步的。
DRG三年规划,目前全国的三甲医院(中医类医院会迟一点)基本都已经开始了,2025所有的公立医院都会运行。
目前各种乱象少不了。但我坚信方向是对的。
5、反腐有利于健康的医疗生态的建立。
一个建立在提成与回扣上的利益链,怎么可能催生出新的医疗生态呢。
说反腐干翻了一票国内的厂商,我就觉得这逻辑感人。这个时候,更应该去找的是厂商的问题,而不是反腐的问题。譬如一个医药公司,销售费用占其收入的一半以上,你觉得这个正常么?不排除有的公司被连累波及到(譬如迈瑞),但是吧,在旧体制下,谁谁都逃不开,迈瑞也逃不开一些隐秘的贿赂的(区别只在防火墙更多一些而已)。
按既往的经验
耗材/试剂 的 医院收费(也就是定价,现在是0差价) = 医院的采购价。
医院的采购价 = 产品出厂价 + 回扣 + 经销商利润 + 各种经销成本(譬如税费、管理成本等等)。
所以一般来说,厂商基本不涉及回扣的(不做直销就很少有涉及的),经销商才是回扣的重点。但是吧,厂商会有营销费用,这里面,譬如请专家讲课、站台,直接跟专家做一些商务接洽(诸如什么临床啊,做诊疗指南啊),赞助学术会议啊,也就难免涉及一些腐败了。
至于比例,设备、耗材、试剂等等又不太一样。
至于医保及自费情况,那就更复杂一点了。
首先耗材/试剂,是否属于医保项目。如果是医保,那么是甲类还是乙类,还要看你是职工还是居民医保。有些地方医保还分档次,是否定点医院,不同定点医院级别报销比例不同等等。
如果涉及到住院DRG,那么医生/科室一旦DRG超标,还可能会转移费用(譬如本来医保的,想办法开成门诊不走医保的等等)。没办法一概而论。
去年底疫情放开之后,经济也没好起来,现在有人觉得,早知道放开了经济也不好,还不如继续封着呢。
其实去年就有人觉得,一直封着是怕解封了之后经济还是不好,暴露了真相。
现在差不多应验了。
这差不多也是现在北京上海仍然没有放开限购措施的原因。
万一放开了房价还是跌,经济还是差,那可就真说明不止是限购的问题了,而是更加根本的问题。
https://www.zhihu.com/answer/3163911803
老实人对体制来说就是刁民,就是家里还有矿,还能白嫖。
「居民杠杆率已经干到了63.5%,接近美国的65%」
说句标题党的话:我不觉得医疗腐败应该怪厂家。你也知道厂商成本的一半是花在销售上的,说明这是一种生态,而生态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就像公务员腐败,往往因为他们手握巨大权力又没禁住诱惑,我们往往也不把主要责任怪在“出钱办事”的人身上。
那么问题来了:造成这种生态的原因是什么?是厂家产品的同质化?是医院钱太多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现在的改革有没有改变这种生态?
-
而对于治疗,我个人依然是持有怀疑的。我认同不能以身边统计学来判断患者的负担是否增大了,但我认为把一些有典型场景从各个角度推演一下是有必要的——无论是从患者还是医生角度。如果医生不认为“一个主诊断”是问题,那这政策又能省多少钱?我以前在住院部看到过人家的出院的病例,很多人都是一大堆毛病叠在一起,比例并不低;中国人真的躺到医院里的时候,往往身上都是一堆毛病了,也往往希望能一次折腾利索了。
我很难想象这项改革从大数据角度上对患者是更有利的,可能我去医院都是正规公立医院,对乱象缺乏认识。
-
还有一个很大的担忧,就是无论是分级诊疗还是drg,这些政策似乎都在向美国模式学习。而美国医保体系在我心目中是一座巨大的屎山,我很担心我们在一步步靠近。
最近的新闻里,苹果对台积电都搞起了“只为良品付费”的压榨政策,过往的新闻里,也没听到太多关于台积电价格上的抱怨。
至于现在价格真正贵的AI芯片,像nvidia这样的业务,又是由长期的设计积累,以及生态所组成的,有相当的护城河。
消费电子这块,苹果的偏科芯片+软硬结合方案现在看起来很强,那个VR罩子上也搞了专用芯片负责融合,但这也是长期积累+生态的组合,也有相当的护城河。
我当然希望华为和中芯尽快赶超,我只是觉得这种赶超不会带来大家想象中那么大的经济影响。
简单的类比,DRGs好比寻找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决方案。治疗方案具有地域、人体差异,而且随着新药、新治疗方案会不定时变化,因此基本不会有标准答案。
DRGs实际引入了一个制衡因素来解决这一问题:治疗方案的选择在于医生,医保的付费在于保险公司(医保局)。医生的超额利润迎头撞上医保的控制支出,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外保险公司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当然会雇佣专业医护尽可能压缩治疗方案的水分,然后经过逐年博弈、细化,形成一套较为合理、具备与时俱进调整能力、水分较少的DRGs系统。
而在中国,其实施行DRGs的条件非常充裕:中国有50%以上不从事医疗的医学院毕业生(可作为医疗保险制衡力量);中国有足够广度的地域,医药利益集团很难形成全国控盘(实际上医保的集采制度已经让药、械破局);中国已经形成医药大数据,可以有效突破局部医疗利益格局。
就是先进制程甚至可以搞的慢一点,但类似28nm成熟制程对国内产业的保供更重要
芯片,登月,基建(水利)
要么就是主权超级负债为居民和企业创造资产,修补非主权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要么就是超级军事凯恩斯主义,战争创造需求,大炮一响立刻充分就业
另外,并没有放弃吸引外资的努力,最近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外资
,现有的金融体系,防水就是就地产,救大企业,根本放不下去,跟日本一个样,日本放水,越放,财阀扩张越快。底层越穷,根本是饮鸩止渴,我们现在在经济改革,金融系统没改革前,放水就是在摧毁经济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