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刻鹄与画虎(一) -- 履虎尾

共:💬42 🌺3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刻鹄与画虎(一)

东汉的外戚,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其中最有名的是马、窦、邓、梁四大家族。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然而,四家之中,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并得以保存下来之外,其余的三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而最终走向了绝路。

东汉皇帝起家于南阳,本身就是豪强地主。刘秀及刘縯起兵反抗新莽,前来参加的,多数也是豪强地主。东汉建立后,刘秀大封功臣,三百六十五个功臣受封,其中一百多人封为列侯。到明帝时,又从这一百多人中推举出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人,在南宫云台画像,这就是云台二十八将。再加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南宫云台的画像共三十二人。

东汉政权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就不抑豪强。与汉高祖刘邦不同,光武帝刘秀对功臣采取了赎买政策,因此,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势力始终非常强大。而这些功臣外戚,就是东汉时期最大的豪强地主。

我们先看四大外戚的第四家——梁家。梁家的祖先梁统本来就是开国大功臣,权势显赫。顺帝在时,梁女(名妠)做皇后,皇后的哥哥梁冀做大将军,辅佐朝政。等到顺帝病死,梁皇后升级为梁太后,东汉政权就落到了大将军梁冀一人手中,梁家的气焰也就更为嚣张。据《后汉书*梁统(梁冀)列传》记载:

“(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梁冀专横跋扈,控制东汉朝廷长达十五年之久。八岁的小皇帝——质帝对其不满,仅说了一句“此跋扈将军也”,竟然被梁冀用药毒死。然而,等到梁太后一死,梁家失去了依仗。桓帝依靠单超等宦官,发起宫廷政变,夺回政权。梁冀被迫自杀,梁氏一门被灭。

再看第三家外戚邓家。和帝的邓皇后(名绥),是大功臣邓禹的孙女。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十二月,和帝崩。邓皇后升格为太后,临朝听政,依靠自己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掌握政权,邓家的势力也因此达到了顶峰。据《后汉书*邓禹传》记载:

“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然而,物极必反,到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病死。安帝利用宦官李闰,乳母王圣,发动政变,一举灭掉了邓氏。

接着看第二家外戚,窦家。章帝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窦融的曾孙窦宪,本来就是一个纨绔子弟,现在,又因为女弟做了皇后,自己升级为国舅,崇贵日盛,更加专横跋扈,以至于连皇室成员也敢欺辱。窦宪曾以低价强买章帝姐姐沁水公主的庄园,而公主竟然不敢与窦宪计较。章帝知道后,大怒,当面严厉斥责窦宪曰:

“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

到章帝死后,窦皇后升格为太后,垂廉听政,依靠自己的哥哥大将军窦宪,把持朝政。窦家的势力达到顶峰。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然而,好景不长,四年后,汉和帝十四岁了,翅膀硬了。和帝依靠宦官郑众,杀掉大将军窦宪,灭掉窦氏一门。窦太后也被幽禁起来,五年后郁郁死去。

为什么都是如此了呢?《后汉书*邓(禹)寇列传第六》的史论认为:

“汉世外戚,自东、西京十有余族,非徒豪横盈极,自取灾故,必于贻衅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何则?恩非己结,而权已先之;情疏礼重,而枉性图之;来宠方授,地既害之;隙开势谢,谗亦胜之。悲哉!骘、悝兄弟,季远时柄,忠劳王室,而终莫之免,斯乐生所以泣而辞燕也!”

四大家族之首——马家,是四家中唯一得到保存的一家。究其原因,这与马皇后的父亲马援,以及马皇后本人对马氏子弟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Tags): #外戚#“四大家族”#跋扈将军#刻鹄#画虎元宝推荐:任爱杰, 通宝推:波波粥,奥森,一介书生,foureyes,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王夫之对马家的评论

称母后之贤,至明德马后而古今无异词,读其诏,若将使人涕下者,后盖好名而巧于言者也。建初二年大旱,言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奸人邪说,言之而罔所鬼忌,亦至此哉!

夫人不从上之言,而窥上之心以为从,久矣;言者之无鬼忌,有致之者也。章帝屡欲封诸舅,后屡却之,受封已定,复有万年长恨之语,人皆以谓封诸马者

章帝强为之,非后意也。乃后没未几,奏马防兄弟奢侈逾僭,悉免就国,且有死于考掠者,同此有司,而与大旱请封之奏邈不相蒙也。奸人反覆以窥上意,则昔之请封,为后之所欲;后之劾治,为章帝之所积愤而欲逞,明矣。是以知帝之强封诸舅,阳违后旨,而实不获已以徇母之私也。

马氏幸运的地方就是打倒得早,而且权势不大,跟个人品德关系不大,邓骘不也很谦让明智么,有什么用呢?

家园 王夫之这个见解是不高明的

王夫之认为从前大旱请封外戚的是“有司”,后来请诛马氏的也是“有司”,同为有司奏请,而前后邈不相蒙,必然是奸人反覆以窥上意,这个上意,就是马皇后的意思。

实则“有司”就是主管部门,这里是指三公,但三公有更替,前面奏请分封的和后面奏请诛杀的并不是同一批人,并不存在翻覆的问题。

就如1960年政府实行计划经济,1978年政府实行市场经济,同市“政府”,实则为两批人

根据事实发表议论,是明朝人的长处,而从史料中挖掘出事实,明朝人就不如清朝人了

家园 【原创】窦宪打仗还是有一套的,另外窦固和窦宪不是一伙的

说窦宪是纨绔子弟恐怕有些过分。

窦宪的老爹和祖父倒的确可以说是纨绔子弟。但等到窦宪出生的时候,他的老爹和祖父都已经失势,不久就给关在牢里死掉了。《后汉书》强调窦宪“父勋被诛,宪少孤。”可见窦宪小时候很吃了一些苦头的。窦宪从小是孤儿,心态不免有些变异的。后来的睚眦必报,恐怕和小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另外,窦宪的成长历程是先进入禁军当兵(为郎),然后成为机要秘书兼宫廷侍卫长(侍中、虎贲中郎将)。应当说还是正常的升迁渠道。比之本朝的林立果还是要好不少的。

窦宪仗着皇后妹妹飞扬跋扈也不稀奇。不过史书上提到的大多数所谓“劣迹”都是其手下狐假虎威干出来的。虽说有他本人的纵容因素,但是如果不是他后来完蛋了,也就和其他亲贵的情况差不多。

窦宪真正亲手干的“劣迹”,比较出名的一是侵夺公主田产,二是杀了谒者韩纡的儿子,三就是杀了刘畅了。

侵夺公主田产虽然不是什么正当行为。不过总好过侵夺小民的田产吧。虽然皇帝骂他说:“你连公主的田产都敢抢,何况老百姓的?”但是这也是推论而已.史书上对这一时期窦宪行为的正规记载说的是“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这些人都是权贵 (阴家是光武帝的后族,马家是明帝的后族),并没有窦宪侵扰百姓的记载。

窦宪掌权后杀了谒者韩纡的儿子是为父报仇。窦宪的老爹窦勋在牢里被韩纡拷问,后来死在狱中。窦宪掌权时韩纡已死,窦宪就杀了他的儿子出气。虽说“父债子还”不符合现代观点。但在当时动不动连坐诛三族的情况下,“父债子还”也是被普遍接受的。

至于杀刘畅,固然有权力斗争的考虑在内。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刘畅这个小白脸“通长乐宫,得幸太后”这个事实。虽说汉朝的太后通奸的不少。不过以窦宪的性格恐怕不能容忍别人泡自己的妹妹。而太后事后的激烈反应(差点杀了窦宪),也说明太后相当沉迷于刘畅。

窦宪后来就要求出关平定匈奴赎罪。虽说窦宪时匈奴分裂,攻打北匈奴比汉武帝时代容易不少。但是窦宪率领的也不是大汉的主力,而是包括南匈奴在内的北方各族联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消灭北匈奴,应当说窦宪的本领还是不小的。

后来北匈奴被彻底消灭,朝廷屡次要封窦宪为侯,都被他推辞掉了。可见其人也并不是真正的野心家。倒是他的几个弟弟狐假虎威,飞扬跋扈,把不该得罪的人全都得罪完了。

窦宪最后的败亡,还是出在妹妹的小白脸身上。窦宪的女婿郭举和太后通奸。不知道是否还怕小皇帝今后学秦始皇把他杀掉,居然密谋把皇帝杀了。这种情况下,皇帝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而窦宪当时领兵在外,根本不知道这个情况。然而皇帝自然害怕窦宪发难。就算窦宪忠心。还担心那个丧失了小白脸的太后会命令窦宪报复呢。所以索性连窦宪一并干掉了事。

窦宪有大功于国,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叹息。

另外,现在很多文章中都把窦固和窦宪混为一个人。其实这两人只不过有亲戚关系罢了。窦固的老爹窦友是窦融的弟弟。窦融则是窦宪的曾祖父(窦融生长子窦穆,窦穆生窦勋,窦勋生窦宪。)。所以窦固的辈分比窦宪要高两辈。

窦固的确也是和北方蛮族长期作战。不过他死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而同一年,窦宪奉命出征北匈奴。两人恐怕连并肩作战的机会都不多,更不可能后来一起被诛杀了。

附:《后汉书 窦固传》《后汉书 窦宪传》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hhansu/hhsu_025.htm

家园 加精
家园 我觉得王的评论有些过于苛刻,几乎可以算是铢心之论了

这颗好像也是那个时代的通病。

加精
家园 好的。

已经删掉窦固。

家园 多谢,请继续

期待下文中。

家园 泰国史的坑,我顶上来了,何时能填?
家园 【原创】刻鹄与画虎(二)

坑刨出来,一直未填,原因是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到切入点。伏波将军马援是互连网上的热门人物,履虎尾试着搜了一下,上有《后汉书》的《马援列传》,下有今人的各种评传,各种材料,琳琅满目,数量之多,数不胜数。思来想去,无从落笔。怎么办呢?有了,就从有关马援的成语典故说起吧。

与马援有关的第一句成语是“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名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好句呀好句,别忙,此句得原创权不属于王勃。《滕王阁序》一句一典,句句字字有出处。这一句中的“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就是引用了马援的话,王勃不过是稍加修改而已。

马援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为人豪迈谦礼,仗义疏财。马援的家产日益丰厚,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粟以万斛计。马援曾经感叹道:“积聚资产,贵在能施舍救赈,否则,与守财奴何异!”于是,马援将财务尽数分给故旧亲戚,自己身穿羊裘皮裤,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马援志存高远,常常如此表明自己的心志说:

“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在少年时是这样说的,到了老年,马援又确实是这样做的。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这时,湖南武陵蛮据险作乱,大寇郡县。朝廷派去镇压的几员大将,先后都被其打败。马援得知消息,上朝请缨。光武帝刘秀沈思半晌,方才说道:“我岂不知只有您才胜任此事?可惜的是,您实在是不年轻了呀!”马援不等刘秀说完,便回答道:“谁说俺老了?不中用了?臣尚能披甲御马,怎么算老呢。”马援说罢,提枪上马,往来驰骋,左右盼顾,以示可用。刘秀目睹此情此景,不由得笑着赞叹道:

“矍铄哉,是翁也!”

于是,“精神矍铄”这一形容马援年老时精神抖擞,神态极佳的成语就产生了。

再一个与马援有关的典故是“标铜柱”。

马援将军是一个很特殊的军人,他一生奋战,主要的对手都是外族。在陇西,马援曾大破诸羌;在北疆,马援曾抗击过匈奴,乌桓;向南,马援更十一直打到交趾极天之南,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南下最远的将军吧。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攻占岭外六十余城,征侧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正在庐江平叛的马援收到了光武帝刘秀发来的玺书。刘秀遥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命其率军远征交趾。建武十八年春,马援到达岭南。经一年的战斗,建武十九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得胜后,马援继续南下,进击二征余党,所过皆平。在极天之南,马援立下两根铜柱,作为我中华在南土的疆界。

唐李贤《后汉书*马援列传》注引《广州记》记载此事曰:

“援到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八*边防四*林邑》亦曰:

“南蛮下林邑国,秦象郡林邑县地。汉为象林县,属日南郡,古越裳之界也,在交趾南,海行三千里。其地纵广可六百里,去日南界四百余里。其南,水步道二百余里,有西屠夷,亦称王焉,马援所植两铜柱,表汉界处也。”

曾经激励了无数后人的成语“马革裹尸”也是马援的明言。

马援征交趾回军时,亲朋好友都来迎接,纷纷称颂他的功劳。其中,有一个至交好友,也在人群之中,随声附和,以为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马援指责他道:

“我以为先生会有良言相告,怎么,也和众人一样了呢?从前,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南征,开置九郡,功劳卓著,食邑也不过才几百户。如今,我马援的这一点点的微劳,却受赏大县,功薄赏厚,这如何是长久之计?……而今,匈奴、乌桓仍在侵扰北方,我回朝禀命之后,立即要请命出击。男儿当死于边关,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怎能老死在床上呢!”

古时候,战士在边关疆场上牺牲了,尸体无有棺木装殓,只能用生马皮草草包裹起来,这就叫“马革裹尸”。马援在此处所说的“马革裹尸还葬”,充分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的气概。马援这种以身许国,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马革裹尸”这一成语,从此也就有了新的意义。而马援最后,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死在征讨武陵蛮的战斗中,最终,以“马革裹尸”而还。

遥想二千年前,南宫云台之上,左右排开,供奉着二十八员开国大将,三十二位佐命元勋的画像。伏波将军以椒房之重,不得跻身其间。两千年过去了,当年得以画像的热门人物,三十二位之中,有几人留下事迹,有几人留下姓名?而马伏波将军,当年虽不得与三十二位元勋功臣于云台并列,却名标青史,于二千年后,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者,什么原因呢?

《春秋左氏传》中写道:“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履虎尾以为,立德,立功,立言,此三者,马伏波将军皆有以当之,所以,马援将军可以称得起“不朽”二字了。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精忠报国,马革裹尸,是为立德;东征西讨,标铜柱于极天之南,是为立功;一言一行,皆可入画入诗,生平事迹言语,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成语典故,这些,难道不是古人所说的立言吗!

关键词(Tags): #老当益壮#“矍铄哉#是翁也!”标铜柱#马革裹尸#死而不朽通宝推:黄河清,桥上,奥森,敲门,foureyes,
家园 【原创】刻鹄与画虎(三)

有关马援的第五个典故乃是一句俗语,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句俗话。

这句俗语出自马援给侄子们的一封书信。马援的侄儿马严、马敦等,身为贵家子弟,行为轻浮,“喜讥议,通轻侠客”。当时马援远在交趾,特意写信回来,劝戒侄儿,这就是马援的《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的这封书信非常有名,其原始内容被保存在《后汉书》中。历代辑文,此书信均为必选之文。清代儒士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古文观止》,共选古代优秀散文222篇,其中东汉时期的文章仅有两篇入选,《戒兄子严敦书》便是其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从东周到明朝,一共二千年余年的历史,而东汉一朝,时间长达二百有余岁,在十成中隐然占了一成。吴氏叔侄选编文章,按时间平均,东汉文章貌似也应该有二十篇左右的篇幅才是。然而实际上,东汉时期仅有两篇散文入选《古文观止》,原因何在?

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有句名言,叫做“文起八代之衰”。东坡居士在吹捧一个人的同时,也在贬低着一个时代。且不论苏的这个评价公正与否,马援的这封书信,在古文衰败的时代能够脱颖而出,占了《古文观止》所选东汉作品“一半”的分量,其地位其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好了,咱们来读原文吧,《后汉书马援列传》中的记载如下: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勑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戒兄子严敦书》浅显易懂,放到今天,其难度也不过是初中的水准。这封书信的内容虽然丰富,篇幅却不长,全文尚不足300字,其中书信的内容不过260字。书信的中心意思,是希望子弟后代谨言慎行,规规矩矩做人。为了对古文化进一步的领会,履虎尾试着对原文进行一些狗尾续貂式的解读。

《戒兄子严敦书》全文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层层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从开头到“欲使汝曹不忘之耳”,是书信的第一层次。在第一部分,马援开门见山地指出,希望自己的子侄后代,“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论议人物的短长,时政的得失,这是我最反对的弊病,你们要把这个毛病戒除干净。

从“龙伯高敦厚周慎”到“不愿汝曹效也”是书信的第二部分。在前一部分,马援说明了自己对后代的希望和要求,但是,这个希望要求,怎样才能做到呢?子侄们应该学习什么,不应该学习什么呢?在这部分,马援给子侄们举了正反两个例子,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有两个朋友,我对他们都是“重之爱之”。第一个是龙伯高,此人“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第二个是杜季良,此人“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这两个朋友里,我希望你们学习龙伯高,而不许你们效仿第二个杜季良。

以后的结尾文字为第三部分。前一部分述说了该学谁和不该学谁,那,为什么呢?马援在书信的第三部分论述了自己立论的根据。为什么要学习、可以学习第一个朋友龙伯高呢?马援说,效仿龙伯高,就算没有全学成,你总还是一个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守规中矩,本本分分的人,“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总还是个高飞的鸟雀吧!而效仿第二个朋友杜季良,若是不成的话,会沦落成浪荡子弟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马援希望子侄们戒除“喜讥议而通轻侠客”的弊病,做“敦厚周慎”的“谨勑之士”,这番劝勉告诫,既是年轻人安身立命的金玉良言,也是马援自己人生处世的经验之谈。对呀,做人就该如此啊。然而,马援的这封书信中,却隐然存在着一个小小的自相矛盾,即:既然马援反对子侄们仿效后一个人物杜季良,那么,伏波将军自己,为什么要对其“爱之重之”呢?为什么要与其交往呢?

清代随园袁枚先生在讨论诗诗词的风格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诗宜朴而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而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这段议论本来极为精辟,接着,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袁枚又举了个例子:“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遽为此态,便当笞责!”论起作诗评诗,或许真该如此,可是,做人也一定该这样吗?难道功成宦就的大名士,就一定非得不为礼法拘束,为所欲为,放任自流,惊世骇俗吗?

通宝推:foureyes,李根,晨池,玉垒关2,桥上,纳米小洞儿,
家园 深坑,整一个八年抗战啊

明帝马皇后和光武帝阴皇后是汉代少有的贤后

家园 没想到马伏波氏外戚还因此不能入云台
家园 没想到是八年以后,不过这篇文章绝对应该有
家园 多谢书生!

本来此坑俺自己都忘了,有网友将其转载,才想起来。呵呵——端溪老坑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