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该大力改善住房条件了 -- 桥上
但总要有一定空置率,使房屋流动容易些。
而不同城市空置率不同正说明有效房屋概念是必要的吧。
而且记得还有另一个数据,即不同城市人均住房也不同,更可见不同城市确实需要不同的对策。
附近好像是个炼厂,灯火通明。
记得还限制了自己买房,或者说自己买房就要退出廉租房,因此我觉得会使人很难再进一步自己买房,而且在这个制度下,自己买房要贵很多,也等于是门槛。
新加坡更社会主义一点我赞成,但是建立在小国寡民又有地利的条件上的。
无论如何,上海平均月薪一万以上超出了我的理解,一般人月薪到不了一万吧,记得河里前些日子讨论高级公务员退休工资有一万的,还有抱怨说比在职人员工资都高的。
关于我认为,理由在原文里说过了。
在商品房刚开放的时间点,供需是完全失衡的。也就是需求远大于供给。
90年代,平均收入乃至于大学生收入水平,都不是决定房价的基础。具有购买力的小老板收入,才是决定房价的基础。譬如广州一开始的商品房,定位目标就是来大陆投资的港澳台胞。
而“炒”,从来都是扭曲供需的决定性因素。当有了信贷支持后,加了杠杆的“炒”就更甚了。
90年代初期海南惠州炒地皮,炒楼花,说起来起始原因就是供不应求,然后吸引来了全国的炒家,炒家放大了实际需求,使得“供不应求”扭曲得更加严重,房价也就左脚踩右脚飞上天了,最终留下了一地的烂尾楼。
同样的故事在2016年后重演,2016年后,炒房已经成了实际支撑房价的主要力量了,正常的需求开始被严重偏离购买力的价格逼出了市场,由此带来的就是生育率的猛跌:一直有人宣传生育率低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很多,但是看主要矛盾,看矛盾的主要方向的话,以房价为典型标志的二次分配,才是导致生育率猛跌的主要因素。工业化国家的生育率普遍低,那是因为现有的工业化国家,没有哪一个解决好了二次分配的问题而已。
然后就没然后了。
我也认为官方要掌握这些数据并不难,但是这些数据真是讳莫如深,能看到的只有各种民间的抽样调查数据。
比如房价猛涨和突然冷落之间,隔的也就一年时间,房产建设的供给没有增加,难道居住需求有这么大的变化?人口数据并不支持。
90年代末的房价涨,不是因为居住需求,包括小老板,港澳台商人的居住需求高,而是大家预期房价涨,这些人把房子作为稳健投资的标的,而不是消费品在买。类似的,出生率影响到的是未来居住需求的预期,而不是现在真正居住需求。而对需求预期,除了出生率有很多因素影响。现在房价问题,更主要的来源于收入的低迷预期。
另外,倒过来,你觉得高房价是影响生育率的主因,我也不同意。低生育率的主因是把养育子女的资源用来提升自己,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过去上海人叠床架屋也没耽误生娃。因为铁饭碗国企干多干少一个样,不生娃拼事业也没什么太大空间。如果今天年轻人完全绝望,没有任何上升空间,房价贵,无非是把一层的床改成两层三层,或者买房改成租房,不耽误生的。
下面引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1]31370元,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5123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734元,增长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5,比上年缩小0.05。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52],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0116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脱贫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比上年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
大概率你引用的收入数字不代表多数人收入,应该只是一小撮的就业人口。否则,这些数字都是真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就是就业率奇低。
房价只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一个表面因素,虽然挺重要,但还不是决定性因素。跟房价同样影响巨大的还有教育问题,还有消费享乐主义的推动,还有妇女地位提高,但这些都不具有决定性,这些因素是雪上加霜的霜,百上加斤的斤,甚至本身就是果。
根本原因是什么?未来十分不确定,未来没有保障。未来我有书读吗,读完书有工作吗?工资收入体面吗?会失业吗?失业后好找工作吗?我爸妈生病有钱治吗?我孩子生病有钱医吗?有钱读书吗?困难时有人能帮我吗?其实大多人不怕辛苦,怕想辛苦都没地方辛苦。
旧社会时的人没能力不生,那么生下来溺死。前三十年人们日子向上,有能力养,就生好几个。后三十中前二十年大家惯性愿意生。就业难,失业,三十五岁现象,认很多人心态发生了变化。
计生零几年已经放宽了,不生孩子的可能不知道,想生孩子的其实是知道的:妇检减逐瘀减少,计生人员下乡行动大幅减少,计生罚款征收力度减弱。2010年6普要求所有的都得给上户口之后,计生就可以说是没人管了,并逐渐向生育服务转向。同时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逐步放开。批评中共不及时放开,批评习不及时放开的,一个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第二对做事情多少有些理想化思想。
谈来谈去,没几个人敢直接提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资产阶级要把劳动者榨干,收我工资?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来。为什么是经济发现较好的国家生育率低?因为发展较好国家的人有意识有能力不生。资本就祖国,资本家基本也没祖国,人不够,从外面移民就是。上海的小资都鼓吹引进菲佣呢,英语好的说。
不直面阶级问题,生育问题无解。不谈阶级,左分析右分析,最终导向必然进一步剥削,生育率进一步下降。普通人如果不能坚定的站在共产党这边,必然会被资产阶级吃干掠净。共产党自身也必须努力保持自身的革命性,而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也依赖于普通群众的支持。
不谈阶级,不从一次分配着手着眼,生育问题无解。绝对不能鼓吹和政策支持三次分配——这是大家出钱,资本家名利双收并实控起码部分政权。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其实光跟你讨论分析理由没有意义,我手头有很多的数据支撑,只是这两天没日没夜被困在医院,手机发帖实在是不方便,没法贴出来。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我必须要换个房(3+1的大房,要换个更大的),所以我被家里领导逼着把房地产的数据翻了个遍,既有全国和区域性的数据,也针对性的对意向居住区域做数据分析。
基本上,哪怕强二线城市,投资投机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很有意思,就是那种因为担心房价涨,抱着反正不会亏而咬牙买的人,并不是那种专业炒房的)在下半年都开始趋势性退场了。这导致了目前金九银十的金九全国数据大拉胯。
而许皮带这一波,算是压垮了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耐心了,碧桂园基金事件也是大助攻。所以啊,大家将有幸看到今年剩下三个月房价的跳水。
我始终认为,刚需是永远存在的,改善需求也是很大的。但是现在房地产的主要矛盾,是这部分需求被高昂的房价给摁住了。需求与价位不匹配,且供大于求(其实这两年供给也在暴跌,但是供给跌的速度不如需求跌的速度),巨量的新房+二手,使得房地产无法再继续承压了。
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5237元,比上年增加2353元,名义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2022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1.7%。
只不过我将主要矛盾描述为“二次分配不公”,说到底这确实就是阶级问题。
房学医,是二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房又是核心(学和医通过学区和医疗定点来与房绑定)。所以主要矛盾的主要方向确实就是房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学区概念正在瓦解,在教培整顿和租售同权后,学区概念在未来会越来越被稀释掉。而数字化医疗和“以健康为中心”的医改执行后,医疗定点概念也会被瓦解。
而房子,现在已经进入了房改进行时了。
2013年,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突破13亿平,业内人士都说这已经到顶了。结果后续继续增长2021年达到18亿平,让哪怕对房地产最乐观的利益人士也目瞪口呆,于是各种解释纷纷出台。哪有那么复杂呢,2015年全国房产销售60%是刚需,到了2022年不足30%。都市里面有三套房的比例约15%,二套房比例约30%,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被疯涨的房价吸引进入,成为了“投机性需求”,也就是不是专业炒房团,而是抱着“反正不会亏”的心态进入的群体。这直接导致了需求端被放大到裹挟了近一半的都市居民了。
这个需求是如此之大,供不应求的房地产市场,怎么会不涨呢。
时移世易,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供给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论断,市场预期已经彻底变了。
真实刚需(买来自住,改善性也是自住也是真实刚需)已经被高昂的房价逼出市场了。而所有投资投机性需求,维持高价的出发点,就是必须有“刚需接盘”,或者有“最后一波投资投机需求接盘”。高达60%的居民负债,还怎么接盘?
现在市场处于横盘期。新房虽然也在萎缩,但是绝对量仍然巨大,特别相对现在的刚需需求来言。而抱着“肯定不会亏”进场的人来说,现在二手房的天量挂盘,很多就是他们所为。当年投机需求有多火爆,现在二手挂牌就有多恐怖。
房价的预期进一步限制了刚需的出手。二手+新房,刚需们有很多选择,为毛一定要现在出手?
所以我才说,实际供需和市场情绪,都已经到了临界点了。
现在吧,许皮带和碧桂园,算是给政府决心解决房地产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了:给了机会让他们戴罪立功,实际结果是他们根本没想立功,只想撇清责任,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机会?
金融系统性风险?风险压力测试白做了?房价不会崩,但一定会跳水。
拭目以待吧。
这一轮市场调整过后,二次房改就要快进了,如同医改drg全面实施一样,新的房产政策就要开始全面推开了。
住建部下面点房地产报给了个数据。跟贝壳等的数据可以互相印证。
当然,空置率各地肯定不平衡,每个具体城市不同区域也不一样。
2015年后的房地产市场太不正常了。因为太多人被“房价永远涨”给裹挟了,导致拼了六个钱包都一定要上车。而这部分疯狂的“投机性需求”导致了都市居民的二房和三房比例显著过高。
供不应求的现状,使得供给端压力巨大,各地疯狂拍地,全国土拍2021年达到顶峰的8.7万亿。这部分土地及其潜在供应的去化周期特别长,哪怕按2021年的需求推算去化周期都在24个月以上。如果换算今年下半年的需求情况,去化周期可能长达5年。所以很多人认为土拍供应大减意味着未来房价仍然会涨,这是个伪概念,就目前的土拍市场来说,每年新拍就足以供应刚需了,就别提还有天量的库存土地。
随着房价大幅偏离了“接盘侠”的购买力后(城市首套房购买年龄从27岁提高到了36岁,已经与国际发达国家一致了,所以我为什么说全球的发达国家都没有解决好二次分配的问题),真实刚需在新房购入者中的占比从2015的60%左右跌到了2022的30%左右。
根据我的实际观察和一些数据统计,空置率和刚需占比,最糟糕的出现在一线城市周边,譬如深圳周边的惠州(同时还在广州旁边),中山,广州旁边的清远。这些地方2015年以来本地客基本都只在新房购买的30-40%左右(佛山和东莞,江门,相对要好一点)。
所以啊。现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与购买力不匹配,供需失衡(除了新房,天量二手也是供应),是最主要的矛盾。唯有降价,才能彻底激活刚需入场,使得市场循环重启。
任何技术,从概念到技术的实现及迭代成熟,并被广泛的商业应用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实现!
譬如如今应用火热的“人工智能”,"物联网”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被大规模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