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取代房地产的可行性 -- 亮子
比如美国 加拿大,国内就是兴一阵子。
铁路,大巴都是,两头加点时间,中间段坐着舒舒服服,安全又轻松。
只剩下智能驾驶能翻盘。可稍远一点的距离,共享智驾到车站不是更简便了吗?
外出业务时,很多时候需要找个地方休息或等待,车上睡会是个好选择。不在室内,油车开空调倒不虞中毒,车窗肯定得开缝,电车也要。油车有噪音废气,选点受限较大。
我曾说电车开空调能少死一些人,海峰河友也留意到这点了。不过电车依然不能在公共室内停车场睡觉,危险性还是很大。
既然都是顶层设计,大家歇了,全等着呢。
雄安是缓进的一步,非常缓,部分参考意义都等不来,但是各方都在等米下锅,只好发债先吃。
一个是对于国内来说,产能很可能已经见顶了。过去多年里,大城市肉眼可见的更加拥堵,拥有汽车的比例肉眼可见上升。一辆车从下线到报废,总有那么些年,这种置换率在经济下行时期可能只会变长。而国内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又让很多人不需要买车。所以会造成:
车越多->越拥堵->越乘公交->越不需要车->车越少
的逻辑链条。
另一个是对于国外,我国的需求和他们的需求可能有很大差别。如果想要带动产业链的发展,那最好是皮座椅、液晶屏、氛围灯、雷达这些都加上,这样一台车带动的产业链会非常长,也是国内的发展方向。然而国外,发达国家有自己的用车文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可能不太完善,但他们买车时候的看点可能都更“原始”,可能便宜的车就想要一套皮实的三大件。我们以后如果要开拓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欧美日有更多本土竞争),那要造的车可能和我国主机厂现在的产品有很大的区别。我印象最深的第三世界国家畅销产品之一,就是屁股上写着大大TOYOTA字样的皮卡,连好多武装组织都在用。那玩意技术含量想必很低,能带动多长的人产业链呢?
生产过剩的时代,需求是很大的问题。
让房地产符合市场规律,割肉促销缓一波就是了。
现在房价高高在上;对应的是投资投机性需求退潮,真实需求不足,且真实需求的购买力够不上房价。整个就是便秘状态。
要想重启循环,就必须得降价。而目前这种便秘状态拖的时间越长,系统风险越小。但拖无可拖的时候,是可以通过降价,【阶段性释放部分需求】的。
这两年的土拍市场已经很明显了,不用看一线城市土拍,二三线的土拍市场,底价成交1/3,城投接盘1/3,流拍1/3,土拍价格调整已经箭在弦上了。对应的楼面价、新房价格,预计就是今年底,会开始明显松动。
比fsd完全版先进的自动驾驶。
比人类自身躲避碰撞能力更强。是不是目标客户这点,由个人决定。
但是,作为汽车行业,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直说国内市场。
电动化的趋势完全不可阻挡,这点不用解释。
智能座舱趋势无可阻挡。这牵涉到的是车的本质是给四个轮子加操作系统,还是操作系统加四个轮子。 m7的热销明确告诉大家,中国人,就是喜欢冰箱彩电大沙发,车就是操作系统加四个轮子。 包括外国人,体验过国产汽车操作系统的流畅和智能之后都赞不绝口。 这是趋势。
职能驾驶马上就成为趋势。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昨天发售的ls7 ,智能驾驶全系标配,起售价23起。根据各种信息,明年北京车展,没有智能驾驶的汽车品牌将是落后时代的。
明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将进行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最绚丽的工业商业战争,数以百亿的资本将灰飞烟灭,但是着这个绚烂的烟花下,新的巨头,新的巨人将落地,将向人类展示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生活方式。
这个话题搞笑就搞笑在,在讨论医保的时候,我想随便举一些典型案例,你怒不可遏;而面对房地产这种问题,你却又从一个相对微观的角度,说:
但是严格来说,中国人的居住需求确实还有改善的空间。大城市里面,老破小房源仍然不少,难道中国人不能享受类似日本那样的一户建结构?
宏观的角度是什么?城镇化率、人均居住面积。国内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65%,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接近40平方,德国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也就40平方。这个数据的背后,是经济发展,也是各个阶层无数人的选择,也告诉我们房地产的发展已经到头了。
再接地气一点,任何城市都有老破小。1980年人均居住面积只有5平方的时候,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的确很迫切,但到了人均40平的时候,这种需求不能说没有,但肯定不该继续被当成是经济进步的引擎。
-
一尊要是能意识到这些经济规律,就不至于拍着脑袋想这一出又一出的了。本人反复论述过,现如今国家面临的经济困境,如果不是中枢乱搞,搞坏了供需关系,是任何资本家、美国人想破头都做不到的。
北京这地方之所以有严重的大城市病,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它是首都。只有不尊重规律的人,才会逆势而上,想出“疏解非首都功能”这样必须考行政力量推动、不能自持的政策。他要是真有本事搞迁都,或者靠“转移部分首都功能”来造城,那还算他有点本事。
也因此,雄安的楼市根本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模板。不要说未来的样本,就现在造好的这批,看着都很糟糕。如图:
房地产的大棋,最简单的一环大概就是造房子了,剩下的改革都比造房子要难得多。连房子都造城这种样子,还能指望它引领什么新的潮流?
-
一尊可能适合去中关村玩概念,他以为在“房地产”上多加几个修饰词,就变成不一样的新东西了。实际上房地产在哪里都是房地产,加再多定语都没有用。一旦脱离了金融属性,大部分人有块足够大面积的地方住就满足了。当他用涨价去库存的恶政短时间给全国造了这么多品质中庸的房子,这个需求就被填上了,剩下的就是慢慢消化自己的因果报应。经济不腾飞,便没有什么“全民一户建”的刚需来给他救场。
只是一个标的物,还有车子,。。。等,因是耐用品,价格,更换成本等,很多社会明/潜规则,在其上表达的特别明显,提升还是拖累,在转换时反差之大,触目惊心。
不是普通的无人机,而是可以载人的无人机,中国民航局刚刚颁发了全球首个适航证:
据亿航智能网站消息,10月13日,城市空中交通(UAM)科技企业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Nasdaq:EH)(下文简称“亿航智能”或“公司”)宣布,由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下文简称“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Type Certificate,下文简称“TC”) ,标志着EH216-S的型号设计充分符合中国民航局的安全标准与适航要求,具备了无人驾驶航空器载人商业运营的资格。
作为世界首个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型号合格认证,它的创新性与成功不仅为中国乃至全球创新型eVTOL的适航认证树立重要标杆,起到领先示范作用,更是开启城市空中交通商业运营的划时代里程碑。
亩均功率极高,主要是地块小而分散机械化的威力发挥不出来,比如山谷里一大片平整的土地都是水稻,结果有的人家种一季有的人家种两季,收获时间不一样,收割机开进去就得把别人才长一半的稻田给压了,导致最后谁都没法用机器。老美一台机器可以收割一大片的地,中国是n台机器跑来跑去收不了多少还有大片的地仍得靠手人工。如今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已经不包括功率了。。。
“房住不炒”如果只是靠行政力量来实现,那肯定不行。倒是现在这样,18-22年买房的人切切实实是亏了,这将教育一代人: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只是这期间超水平上杠杆的刚需被误伤了。
对房价的预期,让房市的投资投机需求退潮了,这是房市调整的第一步。无论如何,这种阵痛都不可避免。也只有在房市重启循环后,上下游的需求才能再正常化起来。
哈哈哈。
确实不好办,他们也能闹,开发商也不好管。
很多楼盘开发商还捂了一堆当年的好房子,嘿嘿,都在岁月中荒废了,这场博弈还在进行。
由于开发商的恶劣,中国人不懂房子应该降价,他们互相裹挟把房地产经济带向灾难。
确实,汽车产业与房地产都是涉及深广产业链的行业,它们对于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都很大。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两者在经济构成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对于中国的情况来说,想要以汽车产业来取代房地产产业作为经济支柱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大量的中小城市还在扩张,而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仍有大量的需求。另外,房地产是直接涉及到每个家庭的重要行业,其社会影响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
其次,汽车产业与国外的竞争压力巨大。虽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但在传统汽车和高端汽车市场中,国外品牌仍占有很大的份额。想要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除了企业的努力,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创新的驱动。
再者,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汽车使用会导致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尽管新能源汽车在减少污染方面有所助益,但在能源供应、电池回收等方面仍有诸多挑战。
最后,房地产与汽车产业之间并非简单的零和关系。两者都有其独特的市场和价值,而不是互相替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多个产业的共同支撑,不应过分依赖单一产业。
总之,虽然汽车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完全取代房地产产业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更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一问题,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