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苹果放弃造车”给我国带来的隐忧 -- 拜吨

共:💬481 🌺2545 🌵3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家园 小米并不低端

低端的是红米,它才是走极致性价比路线。雷军讲过了他不打算出红米汽车。

有个数据,4000以上手机市占率

苹果,51%

华为,22%

小米,14%

第四名,3%

第五名,2%

希望小米手机好好走下去不要翻车。

至于雷军及其同事们总喜欢嚷嚷我们某个月某个季度超过华为了😅😅😅让大家很讨厌。其实第三名不跟第二名比他能跟谁比呢😅😅😅只要不诋毁就还好吧。至于华为被禁的当天小米高管急吼吼地召集会议,这个是重大事件啊,划时代的大事啊,那个时候难道不是每个科技公司都应该开个会么,也没啥。

家园 不是抄中国的

iPhone和iPad的主要设计元素,苹果自己92年发布的牛顿(Newton)就有了。

家园 水库冬天也能发电

我们家乡的丰满水电站,松花湖(你就当一个大水库)冻的上边可以开汽车,不影响发电,留下来的水是暖的。这也是我们那里雾凇的由来(水蒸气结霜挂在树枝上)。

冰比水轻,形成冰盖,有保温作用。当然冬天缺水,发电能力一般般了

家园 智能化是未来,而智能化只能在电车上实现

没办法,这是物理规律,物理规律不是几个国家搞个什么联盟就能改变的。

转个微博奥卡姆剃刀的观点,虽然不是汽车,但也类似:

参加2024巴塞罗那世界无线通信大会 ,看到了很多政治操作,西方成立“6G联盟”,英伟达推出AI-RAN,这就是打着“开放”的旗号,试图“开除”中国。

这次参加巴展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中国厂商的技术明显超前,以3GPP倡导的5G-A为例,华为发布了5.5G整体解决方案,中兴等也有跟进,而西方厂商普遍没有什么动作。

中东国家投入重金采购华为5G设备,网络能力立竿见影,最新统计显示,中东国家下载速度到达400M,比中国本土的350M还高。

中国和跟着中国跑的国家,5G网络把疏离中国的西方世界甩得越来越远。

西方厂商正在试图走另外一条技术路线,可以总结成“开放”和“计算”。

前者的代表是OpenRAN,后者的代表是前两天英伟达提出来的AI-RAN。

OpenRAN强调的是前后级解耦,采用透明协议,实现通信系统的“积木”结构。

本质就是用“白盒子”取代华为的前后级紧密耦合的“黑盒子”,从而废除掉华为的独家秘籍。

开放、白盒、标准化,这个理念听起来很正确,也给了弱小厂商一些希望,我们实力弱搞不了基带、频带、天线一体化的基站,只搞其中一点总可以分点羹吧。

但这几年的实践结果很惨淡,OpenRAN设备有了,也能正常运行,但就是效果差成本高,两头都不靠。

设计基带时就考虑到天线,华为的系统设计路线,使设备前后级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效能的最大化,同时还节省了成本。

“黑盒子”结构的确效率高成本低,这点不服不行,但对其他厂商的确不友好,他们无法插足。

总之,OpenRAN技术路线可行,产品也能正常工作,但能力就是不如华为产品,成本还高。

就不能多投入研发经费,使OpenRAN设备超越华为设备吗?还真不能,因为搞OpenRAN的都没钱,在两条赛道上,华为投的研发钱更多。

今年在展会上看了OpenRAN设备,感觉跟去年的差不多,而华为设备却有了很多黑科技,例如前后叠加的相控阵透明天线、400%频谱效率的CCFD微波天线、待机几乎0功耗的绿色基站……这些我随后会一一分析。

OpenRAN前景暗淡,西方又推出了AI-RAN。

RAN解决的是信道问题,信道是实时变化的,这是大数据和AI能起作用的关键基础。

通过AI计算,可以最大程度地进行预测,从而减少不断做信道检测的开销。

信道虽然实时变化,但却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律,而且协议是确定性的,更适用解析方法,而不是统计。

GPU更适用于矩阵计算,对以点位为基础的游戏更适合,而信道并不是矩阵运算,未必合适(其实我认为不合适)。

说AI对信道没用,这肯定不对,肯定是有用的,但应该起不到颠覆性的作用。

他们为什么会提出AI-RAN?因为芯片是他们的强项,这个赛道他们有优势。

跟OpenRAN的道理一样,AI-RAN原理成立,技术可行,将来也会有产品,但性能和成本还是会抗不过华为,“统计路线”一定抗不过“解析路线”。

最后一个问题,就你是个大明白?这些道理西方专家就不懂?他们当然懂,而且比我更懂,但这已经不是纯粹的技术优劣的争论了,而是政治站队。

3G时代,WCDMA明显最优秀,但我们不跟,愣是搞出来TD-SCDMA硬抗,经历了十年痛苦。

4G时代,FD明显更优秀,但我们不跟,压宝TD跟欧洲对抗。

经过了20年的艰辛困苦和负重爬坡,我们终于在5G时代超越了。

现在优劣逆转,中国领先西方落后了,OpenRAN就是我们当年的TD-SCDMA,AI-RAN就是我们当年的TD,西方能否靠劣势技术实现反超,就看他们能否卧薪尝胆了。

他们能吗?历史已经证明,利益各异的松散联盟必然失败,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的秦国必然统一。#mwc2024#收起

6G分裂了吗?

2月26日,美英十国发表联合声明支持6G原则。参加此次声联合声明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共和国、芬兰、法国、日本、韩国、瑞典和英国政府。

2月26日,正是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召开之日,这是全世界等级最高的通信盛会,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风向标,近年来成为了中国厂商大放异彩的主场。

美英十国联合声明主张开放、自由、可靠和安全的连接,这听起来很正确,但潜台词却是中国的技术产品不开放、不自由、不可靠、不安全。

这个声明特意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幕那天宣布,跟中国叫板的意味再明显不过了。

国内报道的普遍用词是“重大突发”,报道者6G标准可能会分裂,美西方跟我们分道扬镳,我们已经被世界所抛弃。

真是这样吗?这要从四年前我参加的一次6G研讨会说起。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规律是“应用一代、建设一代、规划一代”,2020年是应用4G、建设5G、规划6G。

早在2020年之前,6G技术研究就已经如火如荼了,只是不为公众所知而已。2020年的6G研讨会并不是动员,而是阶段性总结。

当时有四个潜在6G技术,分别是太赫兹技术、全光网技术、角动量技术、卫星互联网技术。

这些技术会不会成为6G的主流?令我吃惊的是,顶级大专家给出了非常负面的意见,理由我听懂了,的确很有道理!

智能超表面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所有潜在技术都被研讨了。

那到底该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呢?领导的态度是“不预测不选择不压宝,所有潜在技术都要争取做到第一”。

对啊,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是“我全要”!

ATIS(电信工业解决方案联盟)是美国准官方机构,领导着美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

ATIS公开承认,5G国际竞争美国输给了中国,但6G绝对不允许中国领先。

我们对6G的态度呢?领导的说法是“绝对不允许我们不领先”。

针尖对麦芒,中美必有一战,将来会怎样?

早在2020年,我们就预测到两种情况。

如果美国的6G研发明显超前,那就会在ITU的框架下主导6G技术标准,高调引领世界,我们技不如人,那就无话可说,只能跟随并继续努力。

如果中国的6G研发明显超前,那美国不会任由中国主导标准引领世界,很可能“掀桌”,退出ITU,拉拢一帮盟友国家自成标准,跟中国分庭抗争。

这是我们所不乐见的,毕竟统一标准是世界人民的福祉,中国主导标准是对我们的极大利好。

这种分裂会不会发生?4年前大专家就给出了意见“很可能出现,但不会成功”。

理由是:美国绝不会让中国顺当地主导6G标准,技术上干不过,那就上政治手段。

为什么不会成功呢?因为电信基础建设是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没有国家会早睁睁地选择落后技术,美国又不给补偿,凭啥跟着美国跳坑?

为了验证华为产品的安全性,英国成立了一个华为产品安全小组,组长由英国官员担任,副组长由华为高管担任,对拟在英国上市的所有华为产品都进行100%的安全检测。

华为非常配合,要什么代码给什么代码,多年来检查的结果是毫无问题。

在欧洲搞过多次设备安全检查,华为产品从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问题,相反美国思科的设备却被查出了几个漏洞,华为产品的安全性是全世界有口皆碑。

华为设备通过了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Common Criteria安全认证等多项国际权威认证,并在过去几十年里为100多个国家提供通信服务,从未出现过重大网络安全事故。

各国政府官员和电信产业专家们不是傻子,知道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源自政治原因,因此配合度并不高。

例如2019年特朗普欧洲共同抵制华为,结果2020年3月份,华为签署了91个5G建设合同,大部分国家都来自于欧洲国家。

以德国为例,华为5G设备占比高达5.5成,比在国内的占比都多。

英国的通信管理局有过统计,2020年前华为在英国的市场份额是44%,被美国施压后,英国规定了华为设备在英国的份额不得超过35%,2023年前英国核心网中不得再有华为设备,2027年前去除华为设备。

为啥不超过35%?因为华为的全球市占比就是35%,不超过35%表示对华为的依赖要低于世界平均值。

英国是不愿意排挤华为设备的,只是扛不过美国的压力,一点一点地挤牙膏。即使这样,英国已经是跟随美国最紧,执行抵制华为政策最积极的国家。

最近英国媒体金融时报发布了一份5G网速的测试报告,评比对象七国集团,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

英国的网速排名倒数第1,5G网络通信服务质量垫底,跟上一年相比,5G网速又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不升反降,英国垫底成了显眼包,原因就是拆除了华为设备。

美英发表联合声明跟中国分庭抗争,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按照四年前的预测,说明美英的技术落败,中国胜出,这当然是好事。

这算“重大突发”吗?当然不算,美国这招我们四年前就预料到了。没预料到的是,德国、意大利等欧洲核心国家并不在联盟中,联盟比我们预料的更脆弱。

历史早已经证明,利益各异的松散联盟成不了事,遇到困难和牺牲就会土崩瓦解,实力才是硬道理。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会因为西方搞个什么联盟就能把不好变成好。

通宝推:老调重弹,梓童,时间的影子,唐家山,心有戚戚,
家园 重新开主题贴

好主意。我在科学技术群重新发了一个主题贴。以后的连载就跟着新发的主题贴了。

家园 不是设计的很丑

而是在配置上反人性。比如车窗都是手摇的,座椅都是手动的。给你一种纯机械的美感。

我当年买第一辆车的时候,其实就想在基础版上面加一个皮椅(孩子小,布的弄脏了没法擦),结果发现只有升级了几千块之后,带上一堆音响,车轮的升级才能有皮椅。

当年还是属日本车实在一点,虽然也搞这一套,但是它的档位划的比较合理,让你觉得如果要升级,确实是升这些东西比较划算一点。美国车,欧洲车的档位里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很多。

中国看起来现在是在做加法:一堆东西有用没有给你堆上。问坏了怎么办?倒也符合中国特色,修也便宜。 而且很多人开车不是刚需,把车放在4S店里一两天也不是个事。美国就不行了,有一次我车被撞,修了一个星期,租车钱和修车钱是一样的。

家园 当时那种东西多得很

中国出了一大批MP3播放器,我当时出国前还买了一个,一直用了很多年。 但是主要问题是:要是小巧一点的储量不太够,好像就一两百个M。在中关村买的,好像是几百块钱。 储量稍微大一点的,就是一块硬盘,像一个方砖一样。续航也不太行。另外各种按钮很多,当时的电子产品,主要是能用就好,设计这块确实不太行。

它当时这个产品,确实在容量,续航,设计上都拿捏的很好,当然价格上也一下子比别人差不多贵了一倍。当然我当时是没钱买的。看别人拿在手里,确实觉得很酷。

当时出了好多设计语言很酷的电子产品,包括那个透明的一体机。我们图书馆买了一个,只能查书用。每次我都玩好久。

家园 客观的说黄章对商业及市场有很高的敏锐性,但一个人的眼界格局

一个人的眼界,格局决定了其最终的结局!

看看最近几十年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过江之鲤,但几番风浪之后绝大多数就随风而逝!

黄章的眼界格局以及那种狭隘的气量就决定了魅族的没落是一种必然!

既是现在被吉利收购,但魅族最终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至于江湖传言小米偷窃魅族的技术,完全就是无稽之言!

试想:一个考试成绩能达到80~90分的人会去抄袭只能考60~70分的?

三岁的小孩都不会相信!

家园 从你的帖子内容来看,你的状态似乎已经紊乱了!

你确定你的精神状态,认知能力是处于正常状态!

你简单的将一些正常的商业行为东扯西拉,胡言乱语引申到偷窃,汉奸,卖国

不可否认当时的魅族对商业以及市场有比较强的敏锐性,前瞻性!

但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相信小米偷窃魅族那种三流技术研发能力的技术

如果魅族的技术能力真的很厉害,那魅族也不会没落!

同样,如果魅族的技术研发能力真的很厉害,那么现在国内手机厂商的技术研发能力最强就不会是华为,小米,而应当是华为,魅族!

家园 无人机不是电动吧?

动力驱动的方式和能否智能化没关系。

只不过是操控系统控制难度有差别。

电驱动对数学差的编码笨蛋更友好而已。

家园 确实有这样的品牌空间

我每个月亚马逊几千美刀的购买,对亚麻的品牌商家还是有点感知的不陌生。

你说的这个情况确实存在,亚麻商家的品Π说白了都是中国制造商,比如Anker,确实有一定品牌效应。不过真正的百年老牌子是不去亚马逊的,而且95%的亚马逊销售商是不在乎品牌的,也没有品牌的。毕竟品牌的维护是一个重体力活,不是每家都愿意投入的。换个牌子重新打造人设不是更容易么😂。

我上贴其实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品牌,因为中国制造本身也是一个品牌。 而且确实受益与互联网市场推广,这是一大优势,基本上是毋庸置疑的。从早年的妖魔化中国制造,到今天基本上听不到有人在诟病中国产品,我认为进步与成就是明显且必须肯定的。

但话回来,我本人对百年老牌子的商业操作是不以为然的。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版图,品牌不能超于半代人,不但潮流就是追求都会随着年龄的层级更新而更新换代。中国制造的现状,不说残酷面的话,其实是很符合适者生存的原则的,而且这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个存在。

家园 说到辩论和舆论

说到辩论和舆论,23年前德国的媒体里明显是偏向油车的,也有很多国内中文媒体,前些年更是把电车贬的一无是处,主要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电动车发展属于不理性的一窝蜂,全靠中国政府不正当竞争的巨额补贴,一旦补贴取消电动车将是一地鸡毛。具体点的就是电车电池续航不行,电池生产能耗巨大并不环保,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底并不节能,电池寿命不行并不省钱而且污染环境。而且汽车归根结底只是交通工具,这方面德国及欧美日传统车厂优势巨大,消费者新鲜劲过了之后还是要回归传统。

只是到了23年中国市场电动车已经势不可挡的情况下,舆论风向才变调的,中国车厂一夜之间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种舆论在德国汽车业的基层和民众中非常有市场,德国整车厂尤其是大众的转型下手早,投入多,力度大,但是在基层员工里却饱受质疑,以至于电车开发还是油车那老一套流程,效率低下,错失了战机。包括很多德国汽车业的中国人依然在质疑电车的可行性,可悲的是很多质疑电车的人根本没有电车使用经验,越是质疑的人经验越少,很多人连一秒种电车都没开过,甚至没坐过。

我去年租过4辆电动车,而且都是出门的时候租的,整体比较满意,对很多人比较关注的里程焦虑我不是很在意,电车日常使用续航完全没问题,出门只要做好规划准备也没问题,而且一年才出几次远门。德国其实比中国更适合电动车,德国人生活节奏慢,而且出门比较有计划性,无论出差还是旅游,都会计划好几点出发,中途哪里休息,几点到达,不像中国老板或者老婆一个电话就得马上出发。家里人口多或者有孩子的可能要注意点因为随时可能出状况,单身或者两个人出门有什么里程焦虑,随时充电顺便休息就是了。如果明知第二天出远门前一天还不充满电那就怪不了别人了。国内只要充电桩建设跟上,一年除了春节五一十一高速大堵车也没什么问题。

通宝推:秦波仁者,
家园 我的全寿命指单一车主用车周期

比如说A买来用了5年然后不用了,那么A该车全寿命用车成本=釆购+使费-二手车售价。这个成本是三个数的和,而不仅仅二手车售价这个残值,故而单一以残值为参考,并不准确。

残值这个东西,会变的,电动车明显打低了二手车的整体价格,也就是说电动车把油车的残值整体拉低了,这是近几年一个明确的现象。

变。事情在变化中。

家园 北方天气对电车确实不够友好,电池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是

如果电车是40--80公里的速度,其实已经很好了,这对于北方城市的速度交通需求是足够的,节省的汽油对于国家来说是更好的。

就今天的试运行来看,北方电车如果不要求高速度,似乎问题不大。

充电桩确实没跟上,但是多建设,也不困难。

家园 其实要是有1万多美元的电车我也买

国内不都是7,8万人民币了吗。就算是个噱头,10万也很有竞争力了。

我也不在乎续航,200公里左右足够了。我就上下班就行。出远门租车,再说家里又不是一辆车。

我肯定不用什么智能驾驶,自己开就行。而且我也没出过车祸,不用担心撞车着火。

这车开8年回本,10赚了,之后扔了也划算。

锂电池用旧了怎么办,环保又不归我管。我也就是卖给dealer,他想办法吧。

只是单纯感觉舆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失衡了, 只能说优点,不能说缺点。动辄诺基亚。你起码真刀真枪的把对手打倒了再吹啊。你十万块一辆,我只能唱征服。你二十万,我觉得你也不错,但是考虑考虑。30万,我觉得不值,我自己的钱,你又不是慈善机构不用卷给你吧。40万往上,呵呵,你自己玩去吧。

就像说手表,现在花十万块买劳力士的还是大有人在吧。电子表多少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