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 自以为是

共:💬88 🌺352 🌵5新 💬30 🌺56 待认可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就是“规定一个答案”

hensen河友你这个贴,表述了奥地利学派的规定。

问题在于,奥地利学派的规定,是符符合客观实践?它的前罝条件是什么?概念的内涵周延是什么?

计划经济必然是依据信息而有效制定。难道是一群人吸了大麻之后臆想出来的?这里说的信息和有效是常规概念上的信息和有效,不含自定义。

家园 不知你是否在东北呆过

我小时候在冬天最难熬的就是没有菜吃。也不是没有,每家储存的,白菜萝卜土豆三样。来回换着吃。能吃一盘花生米都算是改善了。大家都是一冬天吃不到新鲜菜。

后来国营的副食店试过,运了点南方的黄瓜西红柿。当时还挺轰动,大家都去抢。结果很快就没人抢了。都是冻烂的,没法吃。买回来也是浪费钱。

后来小商贩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他们一路人跟着货。到了需要转运的时候给人塞钱,让人家优先给他们转。到了北方加强保暖。到了地方马上卸货卖货。卖菜的时候盖着棉被。

虽然卖的贵,但真的是让老百姓开眼了。冬天还能吃到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虽然顿顿吃吃不起,偶尔买一点还是能做到的。我记得我是连黄瓜尾巴都吃的不剩的。

我的观点是什么客观条件都不变,只要价格变了(让人挣钱了),短缺就有解决的可能。

家园 我的数据来源在此

https://www.macrotrends.net/global-metrics/countries/KOR/south-korea/life-expectancy#:~:text=The%20life%20expectancy%20for%20South,a%200.18%25%20increase%20from%202020.

这是韩国的。

中国的,我引国家统计局。

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0.html

以1981 年比较,中国 67.8 高于韩国 66.4

你的世界银行数据估算中国人均寿命较低。

家园 市场经济的主体,小到夫妻店大到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都必有计划

应该是事实吧。为什么一国的经济就不能 有计划呢?或者更简单点说,一个集团公司下面的各个分支都能有自己的年度计划而总司却不能有,一个行业的同行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经营计划,而行业协会却不能对本行业的市场前景出一些前瞻性比如市场容量,上游价格等等方面的指导,这恐怕不符合逻辑。

说人类现有的社会管理能力达不到事无巨细都按事先计划安排好我认同,但这跟夫妻老婆店和跨国公司各种计划失败发生经营困难乃至倒闭没有任何实质区别。

还有一点,理想的绝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实社会中都不存在 。人类社会的所有论述经济形态的经济理论都是对实际运行的经济体的有限且显著特征的总结,而不是现实的经济体都是依据某个经济理论构建运转的。这也许是很多人没办法认同“中特社”这种典型的计划/市场混合经济形态,但又没办法解释乃至没办法接受它过去四十多年事实上 成功,进而夸大它的各种“经济问题”日复一日的喊中国即将崩溃的原由吧。

我的结论: 在某种具体的经济环境下比较具体的计划和市场策略的效果优劣没问题,抽象的说计划和市场谁优谁劣未免太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况且过去几百年市场经济下资本的投机冲动带来的经济波动,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屠杀奴役,各种局部战争世界大战等等带来的全球性人类悲剧,远比苏东坡失败和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无论前后三十年的“中国经济问题”都要触目惊心一万倍不止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经济中有计划,与计划经济,是两回事

    多数成年人身上带有癌细胞,但不等于他们都是癌症患者。

家园 市场也可以被“计划”

马克思主义讲“从自发到自觉”,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对市场规律不太了解,所以他建议女王退到后面,“看不见的手”自己就会发挥作用。然而这么多年下来,市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市场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这时侯还像奥地利学派那样片面强调“市场自由”就显得太天真了。

实际上,自从凯恩斯开始,各大国都开始了对市场加强控制,这种控制不仅对国内市场,甚至包括国际市场。这实际上就是计划。

计划经济不仅仅只有历史上的形式,也就是苏联式计划经济,而是有更广泛的含义的内容。实际上华罗庚在80年代初(也可能是文革前)就已经开始了对计划经济的新方向探索,可惜随着他老人家的逝世以及形势的变化这个研究中断了,直到最近才有人捡起来。

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数学理论

华罗庚经济最优化的数学理论是他从 1982 年开始直至仙逝前 (1985 年 6 月)的主要研究成果. 目标是为我国经济的振兴、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数学上的分析参考. 从我们所收集到的已发表论著 [11–22] 中, 足以看出他为此课题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 此理论的出发点是早已在国际上通行的 “投入产出法”. 因为当年我国执行的是 “计划经济”, 所以这批文章的标题中都有这顶帽子. 然而, 华先生在文 [14] 早已指出: 他的理论模型完全适用于 “市场经济”, 只需做个简单变换即可. 他当然严格区分价值与价格, 前者为内在属性,后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未必靠得住. 其实作为联合国提倡的分析国民经济最主要工具的“投入产出法”, 当然更多地应用于以 “市场经济” 为主的国家. 对于这些国家, 也有 “基础建设”, “国防费用”, “教育、行政”, “尖端技术” 等每年都需要议会审批的大计划. 在我国则有 “五年计划”. 那怕对于一个小公司, 也需要一点小计划.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 “计划” 或“市场”, 而在于寻找一个合理高效的平衡解. 众所周知, 每一个系统都需要某种平衡. 例如生态学, 核心是物种共存, 不同物种之间需要一种平衡. 又如人口学, 老、中、少之间, 男女之间都需要某种平衡. 任何系统, 只要平衡遭到破坏, 那就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可能回到老平衡或建立新平衡. 华先生对于 “投入产出法” 的根本性贡献在于: 从数学上给出了经济平衡的唯一解, 失去平衡时间的估计以及各种调整方案. 其中一个大问题的解答是直至他仙逝前不久才找到的, 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华罗庚经济最优化理论的新进展

概述了华罗庚先生仙逝前对经济优化理论的重要更新,该结果不幸沉睡了37年,直到2021年底才被唤醒;介绍了其后续进展,有一次修正、一次再更新和5项新发展: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产品(产业)等级(排序);预测与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重排序与大矩阵主特征值(及依大、小序的前6个特征值)的高效算法。难得的是,多种变换给出了完全相同的非稳定的时间和产品。早年关于华氏经济崩溃定理的证明基于马氏链的遍历定理,最近的全部结果基于马氏链的转移概率矩阵,也许可视为经济优化研究的新路子。这些成果已被应用于中国1个省级和5个国家级投入产出表,检验了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华罗庚(华老)已多次指正,他的理论与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的提出者,于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将生产资料与消耗资料分开处理,以保证不可约性。后者不用此假定,但从数学上看会带来许多问题。

上节的无消费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样版,从问题的本质处入手,尽管相对简单且不切实际。实际中当然不能没有消费。在 1984 年和 1985 年春,华老曾引进并认真研究了一种处理方案。在 2021年之前,我们一直延用该方案。华老对该方案并不满意,所以一直寻找更好的方案。他最后的手稿可能是 1984—1985 年的序列论文的最后一篇,编号(XI)(标明了写作日期为 1985 年 4 月 20 日),是对之前论文(I)~(X)的小结。此文他并未投稿,因为杂志标明该稿的收稿日期为 1985 年 7 月 25 日,比他仙逝的时间1985年6月12日还晚了43天。所以笔者猜测他应是在1985年4月20日至6月11日这段时间内完成了书稿《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数学理论》[1(] 也是他仙逝后才出版的)。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他想到一个新方案,写在文献[1]的第65页末行至第66页第7行。在此书中,他对于前面的序列论文全部不提。2021 年暑假,笔者见到此书时对于此事觉得奇怪,心想他可能来不及写完全书,哪知该书序言的第一句话为“序言是在书成之后写的,但总放在书的前面”。他接着写道:“探索也往往如此,由简单开始,在实践中,在思考中不断深化,不断发展。新的概念和方法出现,旧的不断被扬弃或遗忘,因而思索与实践的宝贵过程反而淹没不见了,而书上、文章上所见到的是成熟的或作者自以为成熟的结论。当然,不是说体系完备、证明严正的书不必要,而是说读后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领会这些结果是怎样得来的,作者为什么如此表达的,等等。”笔者获悉华老的新方法已是 2021 年年底,该想法已经沉睡了 37 年。因来之不易,所以写下这段历史。须知这是我们随后一系列工作的出发点。

华罗庚经济优化新理论

通宝推:唐家山,桥上,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2 / 0
    奥地利学派不是天真,是故作天真拿来骗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

    当年索罗斯们冲击香港金融,西方要员就告诉香港金管官员一定不要干预市场,干预市场会怎样怎样云云,总之坏处很大很大。

    好在香港刚刚回归,香港背后有中国大陆的强力支持,朱镕基是个有为的懂金融的总理,要求香港坚决干预,然后香港当局与索罗斯们对赌恒生指数,保住恒生指数 索罗斯们大败,亏了很多。

    然后到了2007年2008年西方自己的金融出问题的时候,西方金管局那是毫不犹豫的出手干预,禁止做空,大幅补贴等等。

    香港官员就怀疑西方人的信用了。

    总之 有的学派是西方人故作天真的装傻的

    市场中可以有计划,但市场不可以被计划
家园 经济学是实践性学科

当年“休克疗法”理论上也很好,甚至在南美小国实践过,但到了俄罗斯就彻底失败了。

随着对“市场”的了解加深,“计划”是必然的,这是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奥地利学派这种就是固步自封,注定要被淘汰。实际上各大国也都在搞“计划”,而且从近年来的情形看大国发展的是不是好主要看”计划“搞得好不好而不是市场。

家园 关键是市场的有效性

大公司都是具备一定市场垄断地位的公司,这类公司和国企是类似的,都开始摒弃竞争,出现更优秀的竞争对手或产品,就用场外因素搞死,比如收购、挖角、黑客、游说政府禁绝、知识产权官司等等。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赢家通吃是普遍现象(因为最适合当时当地市场的产品确实会存在最优解或者说最大公约解),计划能计划到最优解或最大公约解?这是分析一下就知道基本不可能,因为产品除了基本功能外,还有个个人喜好问题,功能好解决,个人喜好千人千面,你拿什么计划?这个基本只能靠海量全规格产品无限试错才能聚焦。你计划经济去做全规格海量试错产品,这个计划得庞大到什么地步?试错一个马桶都可能等到国家破产都无法得到真实的结果。

河里很多人都没经历过上世纪的计划造假,计划经济下产品的反馈信息往往是极度失真的,中间充满了猫腻(也许就是一个同乡的照顾就让反馈彻底放飞),甄别的成本极高(功能测试可以很准,满意度调查什么时候会准?)。只有市场经济下,自己花真金白银去选择适合产品,才能产生真实数据。更何况这个所谓的真实数据还会随时随着人的喜好变迁而变化,所以这玩意能计划?见TM的大头鬼吧。

再说到创新,其实也是一样的问题,军工层面的创新,那就是理工科的数字说明一切,做到还是做不到,全是数字见真章,这个我相信创新可行,而且是大大的可行。但是但凡涉及到有个人主观层面的创新,那数字是会骗人的,人是不可知的,A的电视性能比B高,但是A外观不如B,结果市场的结果往往就是B全面占领市场,A艰难度日甚至倒闭。而现实中,几乎绝大部分消费品都带有人的主观因素成分,所以引导人观念的营销、传媒学大行其道。所以这样的情况下,你来谈计划创新?那就得把人全部回炉重造,主观高度统一才行。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这确实关键,但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市场有效性一定强

    也不是说计划经济下市场的有效性就更好。

    有计划地开展生产与有效的得到市场反馈都是必要的。如何把有限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两个方面是根据当时当地情况定的,没有统一的最优解。把社会缩小到一个人,一个人可以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在遇到危急情况时,会逐步关闭听觉、触觉、痛觉,不管三七二十一,腿先跑起来,王八拳先抡起来。同样的人,在吃饱喝足以后,会更加在意感觉,会寻找五彩斑斓的黑。

    在解决有没有马桶的问题时,就不会在意马桶白不白。只有在大家都用上马桶以后,才有可能关注马桶是不是好看,能不能自动冲水。

    虽然“河里很多人都没经历过上世纪的计划造假”,但是很多人买到过这个世纪市场上的假货,想到的和目前在执行的主要方法都是加强监管,而不是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去让假货消失。

    至于创新,尤其是电子消费品领域,我认为目前还是以性能为主的。在同等价位下,“A的电视性能比B高,但是A外观不如B”,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把大小定义为外观,而不是性能的时候。其它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手机发布会就是各种参数的科普宣传,讲传统讲B格讲声浪的油车,越来越卖不过性能更优异的电车。

    我觉得未来的趋势,随着社会资源进一步积累,分配到每个人的资源会越多。每个人无论主观上想做的事情,或是客观上能产生的影响,都会越来越大。在最开始,无论计划的制订或是市场的反馈,都只能压缩到一小部分人完成。后来市场反馈这部分,可以扩散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做选择。以后,生产计划这部分也会可以扩散了,越来越多的人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产品(目前消费降级,逼迫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其实加速了这个过程)。这么想,就很有趣,就像物种演化,目的不是更高更快,而是最有效率地占据生态位,即高效利用生态位中的各种资源。

家园 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是:没有人是上帝。如果有人是上帝,计划经济

岂不最美好?

建议学学混沌,确定性混沌,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E.洛伦茨在研究对天气至关紧要的热对流问题时,把包含无穷多自由度的热对流偏微分方程简化为三个变量的一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

洛伦茨发现只要作为实验出发点的初始值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差异,在混沌状态下同一种过程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而且由于不可能以无限的精度测量初始值,因此不可能预言任何混沌系统的最后结果。

——————————————————————

洛伦茨还发现,尽管混沌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但仍然具有某种条理性,根据计算机输出的几千个可能的解打印的数字只是在某种状态的范围内是随机分布的。正如每日的天气可以有无穷多不可预测的组态,而逐年的气候多少保持某种稳定性。这种内在有序性的源泉是一种被数学家称之为吸引子的东西,它因具有倾向于把一个系统或一个方程吸引到某个终态而得名。

洛伦茨模型的吸引子,宛如颤动中的一对蝴蝶翅膀——这就是蝴蝶效应的由来,但公众对蝴蝶效应的理解,完全偏离了洛伦茨吸引子,混沌的根本意义。

家园 节前太忙,只能挑简单的说

按照你的设定,市场经济中私人因逐利而提供更多车辆。这个流程中的环节远远多于计划经济中上报需求获得分配的环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计划经济需要的反馈时间将远远小于市场经济。

我先假设同意现代的信息技术提供了足够的信息(真实世界其实这个假设并不成立),计划经济中仍会存在一个瓶颈:所有的资源调配需要一个中央的机构来协调,这个瓶颈会导致反馈时间远逊于市场经济。

有一派计划经济学者,认为纯计算机运作的中央机构能够解决这个瓶颈,但我个人的看法是,维持这个计算机的成本极为高昂:想象一下麦当劳为他们的一个国家的门店所投入的算力,那只是为那有限几种食品服务的算力,再设想一下全国有多少产品在流通,就可以估算出有算力所需,近乎无限了。

家园 根据产量的浮动定价即可

先定一个价格,根据销售速度和生产速度的比决定是涨价,还是降价。库存增加就降价,反之则涨价。

其实市场经济也是这么做的,不过不是一个主体做的决定。

在计划经济下,一样可以把定价权下放给凤凰、永久和飞鸽,他们根据各自受市场的欢迎程度定价,最后达到均衡。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2 / 0
    哈哈,这个推导下去就有趣了

    在计划经济下,一样可以把定价权下放给凤凰、永久和飞鸽,他们根据各自受市场的欢迎程度定价,最后达到均衡。

    我就问你,定价权可以同样下放给凤凰、永久和飞鸽的供应商吗?例如为车身提供材料的钢厂,为车轮提供材料的橡胶厂?

    不行的话,为何仅限凤凰、永久和飞鸽有这种特权?

    行的话,不就是全面铺开,放弃计委的计划,搞市场经济了吗?😉😉😉

    三个车本身价格就不一样。

    我发现在他们的论述中,把生产水平的优,偷偷换成市场经济的优势。典型的 @懒厨 兄关于苏联创新的问题。

家园 这就是为啥当初要打击投机倒把

你用这个例子说明当初搞计划经济的人执行不好,反馈不力是不够的。从你的例子来看,东北当初冬天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原因无非以下:

1. 生产力不足,东北冬天没有温室蔬菜反季节供应。

2. 冷藏条件不足,南方蔬菜无法长期保存。

3. 运力不足,南方蔬菜运不过来。

这三条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如果市场经济是万应灵丹,那么难道满清和民国的时候一般老百姓在东北就能吃上新鲜的水果蔬菜了吗?而近年来全国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都有新鲜的水果蔬菜无非是生产力发展了,解决了上面三个问题而已。

你后面叙述其实很好得证明了俺的观点。你说:

后来小商贩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他们一路人跟着货。到了需要转运的时候给人塞钱,让人家优先给他们转。到了北方加强保暖。到了地方马上卸货卖货。卖菜的时候盖着棉被。

虽然卖的贵,但真的是让老百姓开眼了。冬天还能吃到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虽然顿顿吃吃不起,偶尔买一点还是能做到的。我记得我是连黄瓜尾巴都吃的不剩的。

我的观点是什么客观条件都不变,只要价格变了(让人挣钱了),短缺就有解决的可能。

也就是说,小商贩们能够把新鲜蔬菜水果运来是以腐蚀拉拢系统执行人员,妨碍系统运行,损害正常运力为代价的。一来使得人员走向腐败,二来蔬菜水果先运了,那么其他本来应当先运的东西被推迟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有可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能有些太过久远,但国民党大员们当初把正常车皮卸掉装自己的东西结果搞得军火和部队运不上去可是才发生了没多少年。

东西真运过来了,正如俺在前面指出的,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得起。你的家庭富裕,你吃到了,自然觉得这么干很好。但其他吃不起的人呢?

事实上,历史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你说的小商贩,而是在生产力达到各地可以搞大棚和暖房后,各地方政府纷纷搞了“菜篮子工程”。就近解决了蔬菜和副食品供应,这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需要按部就班,排斥系统外的干扰因素,这就是为啥当初要严厉打击投机倒把😉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1
    有几个想法吧

    这里我想举一个现有条件没变化,但是结果变了的例子。如果客观条件变太多就不好比较了。毕竟也不是只有计划经济才有大棚和冷链的。的确,生产不发展,谁也不行。生产发展了,似乎又没那么了不起了。前提差太多不好比。

    我想强调的就是这个事情的不好计划性。

    东北人是没有菜吃吗?有啊,白菜土豆萝卜。这些东西秋天买都是几分钱一斤。黄瓜西红柿你可以夏天吃啊。冬天买一块钱甚至几块钱,吃这个不是疯了? 再说,东北虽然没有新鲜菜,但是肉便宜啊。这钱已经可以买肉了。吃肉不比吃这东西有营养?你那时候人均工资百十来块钱,有必要吗? 所以,我觉得,别说人来计划,就是找台电脑来计划,得到的结论都是没必要把南方蔬菜运到北方。

    事实上就是, 大家就是想。 富人的确可以多吃几顿,但是穷人可以过节买点吃, 可以买点给生病的人吃。那时候过年过节拌凉菜里面加上点黄瓜丝就是很有面子的一道菜。 我们城市不算大,200万人口。哪怕有百分之一的人一个月吃一次,也是一个数万人的市场。养活一批商贩足够了。

    其实正是反季蔬菜的热销,刺激了东北一部分农民想办法。有的开始建菜窖,冬天种不了菜,但可以储存菜。反季节卖。有的开始搞大棚。东北的大棚,成本高,条件艰苦。都是贴地的,人甚至都进不去。 即使这样,也只能反季到刚入冬,数九寒天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也有效让本地的菜从8月底就消失,大概坚持到中秋节前后。 总之,看到了需求,市场开始想办法。这些都是在条件没变的情况下。

    既然这样,是不是把南方所有的东西都搬过来?有人试过,比如南方的西瓜,这不是更水灵?效果不好。西瓜看着诱人,但西瓜终究是不够甜。 另外,东北储存的苹果,桔子,梨。价格便宜,口感也并不差。所以这一类水果偶尔用来看病人用,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即使到今天,过年送礼的果篮,也就是最多加上火龙果,而不是西瓜。

    这些就是想说市场的不可预测性。

    早年的行贿也反映了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不完善。东北的冬天,其实很多运输的东西并不需要时效性,比如你运木材, 煤,服装。差个一天半天没什么,但是运水果明显不行。后来铁路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把它完善了。你只要多出钱,我可以确保给你优先。 同时给你货物上保险,坏了赔。这就合理了。

    类似的权力寻租,最后收回的例子也包括开饭店的资格申请。过去不给钱拖个一年半载,给钱明天就开业。老板也不傻,当然给钱了。现在想加速办理可以交钱,这就合理了。

    上待认可之预备回复,被复通过则进入待认可
    不成立

    你这个贴有两个不成立。

    一个不成立,是条件相近说。从贴子上看河友是东北人?其实南方也类似的:火稻的早造育秧。条件不想后在哪?你得有农用膜,那时候我们叫尼龙纸,现成塑料膜我们依然吧尼龙纸。没有材料,做什么温室?条件不同了。

    第二个不成立,是你这里的市场不可预测性的论述,论据与论点逻辑送系不成立。七八十年代看书,如何保障海上作业人员和海岛战士新鲜果蔬的补级,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印象最深的是一篇现在想起不知道是短篇小说还是报告文学的文章,描述一个小海岛的守卫部队,通过每个人探亲带一袋泥上去之类的蚂蚁搬家模式,一代代指战员和后勤支援力量,包括渔民,在一个小孤岛上建成了雨水收集系统,种上了蔬菜。我写这个,不是说东北会怎么样,而是想说,对副食品,一直都重视的。如你贴子所言,“那时候过年过节拌凉菜里面加上点黄瓜丝就是很有面子的一道菜”,大家怎么就不知道东北需要三大窖藏之外的蔬果?不合情理。

    一骑红尘妃子笑,不知道当年四川的荔枝能否当天就送到长安?荔枝的保鲜问题,其实至今没有解决,当然是进步了很多。为什么在连海外都能吃到好荔枝?飞机,飞机的存在加上改进了的保鲜技术。

    故而贴主所描述的新鲜蔬菜问题,依托的是技术生产的进步。至于小贩行为,其实无关痛痒。温室大棚种殖,前27年就有了,但是没能力全国推。同时,前27年出现温室丈棚种植,也说佐证了我说的大家都知道北方冬天需要更多的蔬果。

    贴主还有重意思,是知道而不去做,因为价值不大。这个说法似成立而不成立。政府部门要考虑的肯定不会是一小部分人,而是要大面积解决。 @孟词宗 河友的意见是对的:

    东西真运过来了,正如俺在前面指出的,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得起。你的家庭富裕,你吃到了,自然觉得这么干很好。但其他吃不起的人呢?

家园 这个贴揭示了市场说的底层逻辑:特权。

这么多说价格市场的,全部都指向金钱的特权。并且强行规定金钱的特权才是正义和真理。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这个涉及到分配的原则了

    在资源稀缺的现实中,如果不用钞票投票决定分配,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来分配?等级?排队?抽签?

家园 你说的这个模式只存在于西方经济学家的想像中

事实上,不论是苏联模式还是中国模式,真正的经委和计委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金字塔结构。所谓“处理一切”需要“超级算力”的中央机构只存在于西方经济学家的想像中。

制定计划是根据本地需要制定然后上报,然后有本地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上一层形成计划并协调,以此类推。

这个模式自古就存在,就是各国政府的通用模式。计划经济之所以往往由政府执行也是由于政府天然就是金字塔结构。但这并不是说计划经济不能由私人组织进行。例如我前面说的“康采恩”模式,内部完全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也完全是金字塔结构。很多大型垄断企业不但在本国垄断,还跨国运营。但这些公司都不需要无穷的“超级算力”。

顺便说一句,即使是你口中的真正的IT“超级算力”,实际上的架构也是由无数微小单元组成的。例如马斯克现在建设中的超级AI就是无数H100显卡的集合。而不用计算中心,分布式的计算构架又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计算机诞生就有了。互联网的出现和速度容量的不断提高,补上了分布式计算的最后一块短板。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这个带来新的麻烦

    事实上,不论是苏联模式还是中国模式,真正的经委和计委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金字塔结构。

    如果是金字塔结构,又会带来一个麻烦: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考核的重点,是不是计划的准确性?如果说计划准确性的优先级高于及时性,下级的做法肯定是安全第一,以不出错为上策,响应有可能即时吗?

    如果说,上级对下级无需考核,下级自负盈亏,推到尽头,这种下级就是各大企业,按照陈王说的,企业内部实施计划经济,那么这种企业本质上跟计委没啥区别,除了两点:

    1. 通常企业负责计划的产品数量有限,例如麦当劳就只计划几种食品

    2. 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竞争,输者关门大吉。

    计划经济能够成立的底层逻辑,是假设人的需求可以被预测,(不能预测的话,何以计划?),这个基石非常不靠谱,以目前的超级算力,有没有什么例子准确预测某个消费者未来一年半载的日常生活消费的?如果不能预测,你要如何准确规划14亿人口的生产与分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