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手打资料】启功:《说八股》(一、引言) -- 抱朴仙人

共:💬30 🌺10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启功:《说八股》(六、八股文体的源流)

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谭金孙选编的《诸儒奥论策学统宗》,虽每篇是综论某个古代圣贤,性质和体裁上仍是经义一类。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总之,可以追溯比附,却又都不全像,其实不难理解:皇帝需要层层的官员,招来自己可用的“人材”,重要的不外乎两方面条件,一是思想合乎要求,一是能有政治头脑。招来的方法之一即是科举考试。思想的标准,要统一于孔孟之道,那就是看被召来的人能不能全标准地理解经书的思想。便用讲解经书的办法来测定,讲解形式即是“经义”。了解被召来的人有无政治头脑,便用“策问”的办法,考他们对于某些政治问题的见解和有什么处理办法。根据策问所作出的答案,即是一条条的“对策”或成大篇的“策论”。应考作文章的人都必须具有许多古代文章技巧的素养,在作文或答卷时随手运用出来,就自然形成了多项功能、多种形式拼合而成的综合文体,逐渐定型于八股文,成了明清科举考试各种文体中的最主要的部份。

八股文在反映思想上,吸取了“经义”的原则,即主要的是讲解经书中孔孟的道理。文章自然都要有次序、有条理、又有逻辑性。也就要有主题,有发挥。这就形成有破题、有起讲,到分条议论的分股。对偶、声调是古代文章的艺术手法,也是汉语文学技巧的一些重要组成部份,也逐渐纳入八股的做法中。又要了解应考人的政治头脑,就在文章最后安排一个“大结”,以起政策答案的作用。

这种合成的过程很长,到了明代初年刚有雏形,到了成化、弘治时间,才渐渐具备八股文的各项条件而成了定型。一般说,好像定了型就稳定了,但并不然。各个部份有先无后有的,也有先有后无的。各部份的字句也有由多转少的等等。例如破承起讲部份,句数随着各时期而变动,大结由痛快发挥经过逐渐缩短,以至完全取消。后人追论八股文的源流,往往抓不准,这条相合了,那两条不合。譬如拿一家祖孙三代的照相来看,必然有共同点,也必然有相异点。要知按模型轧出来的瓷器,机器生产的用品,如果极仔细地检查,也必都有一些不同处,即使有极小的一点,也算不得完全相同,何况逐渐形成的一种文体呢?

总而言之,八股文体是由陆续沉淀积累而成的。当它刚刚沉淀形成,就被人嫌它的密度不够,又再加以挤压,加上更多的苛刻条件,并再削去大结,以箝制议论之口,接着减少破承起讲的句数,又再限制全篇的字数,初期童生习作的“六股”,到了很后时期,正式试卷中六股也被默许了。概括说来,自北宋到明中叶,是八股逐渐成形时期,自明中叶至清末叶是挤压以至萎缩时期。光绪三十一年这位姓八名股先生的肉体,正式寿终,但他祖先传给他的遗传基因,却并未由于他死而断绝,在他子女、内外孙辈子女身上仍然潜伏着,从艺术形式和技巧上或隐或显地不时冒将出来。

讲八股文的专书,清代有阮元的《四书文话》和梁章钜的《制艺丛话》。又有近代章中如《清代考试制度考》,卢前《八股文小史》,商衍鎏先生《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本篇拙作除注出者外,事例资料都是根据以上各书。只为说明问题,不再详注卷页。

阮元的书未见传本。内容不可知。梁章钜的书有刻本,内容多是品评优劣,举出利弊,没有全面基本法则的介绍,因为当时凡读书应举的人都必然学过八股,所以并不需要从头讲起。再后几种讲科举制度,联带讲到八股文,并不占主要位置,因而也不求详细,站在正统立场讲八股文的也不待言。此外像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曾有意识地记过八股文的源流,以后其他人的笔记书中也间或有谈到的。凡涉及八股文形成过程的,都追溯来源,但比起来看,又都有对不上、套不全的感觉,甚至成为疑案。八股文究竟从哪里掉下来的?所以这里不嫌辞费地作些说明。

以上是说八股的来源。任何文体流行久了,没有不生流弊的。明代中叶有些自命会作“古文”的人,不屑以八股自居,而标榜能以古文笔法作八股。其实他们所谓的古文笔法,只不过是在一股中用古文句调去作罢了。但八股不可能没有相对的另一股,那么两股相对,必然又是一双长联。清代中叶阮元有一段话说:

“时文曰八股者,宋元经义四次骈俪而毕,故八也。今股甚长,对股仿此,偶之极矣。震川(归有光)辈矜以古文为时文,耻为骈偶。孰知日坐长骈大偶之中而不悟也。出股数十字,对股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起承转合,不差一亳,试问古人文中有此体否?”

以上一段见扬州博物馆藏阮氏手写条幅。见《书法丛刊》第二四辑,未知为随笔一条,抑别有全篇,待检《研经室集》。此段论股之为八,极有关系,为前人所未曾道。再后,发生了滥调的弊病。有人讽刺性地作了一段空话的滥调说: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载记而育诗书之典要;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黼坐而登廊庙之朝廷。”

这两大股中,全是空洞而且重复的词句,但平仄抑扬,深合八股的腔调。当时被称为“墨派”(考场中的试卷,应考人在卷子上用墨笔写,为了防止考官认出应考人的笔迹,所以专派人用朱笔抄出考卷上的文章,让考官去评阅。墨笔写的叫做“墨卷”,朱笔抄的叫做“朱卷”。考场外私自练习的作业,当然也属墨卷范畴。随便运用滥调,常被称为“俗调”,有人用“反话”称它为“脱俗调”,也就等于说“俗调”,又简称“墨派”)。滥调的形成,多数由于模仿或套用。例如有一塾师作“鲁卫之政即鲁之政可也”。其徒仿效来作“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见者无不大笑(见坚瓠集)。这时八股文体的生命力已正式破产了。

关键词(Tags): #启功#八股
家园 启功:《说八股》(七、八股文的韵律)

八股文既然是吸取古代若干项文体综合而成,它又着重地用了骈体文中长联式的对偶,那么骈文的韵律手法,自然会附带引进。乾隆中曾一度明令不许用骈体,大概指的是四六形式的纯粹骈体,并未禁止在对偶中和谐声调。下面举乾隆时人周镐的一篇为例,同时也解释了篇中的大意,为层次技法的参考。

(逸民伯夷叔齐 清 周镐)

(有逸于商周之际者,民之望也。)

以上破题。

(夫夷齐之遇,不为民不可,同为民而又不忍也。民而称逸,此其所以为夷齐乎。)

以上承题。

(且自古圣人并起,莫盛于商周易姓之交。生文武以为君也,生三仁又生十乱以为臣也,天生夷齐何为也哉?曰以为民也。夫君臣不易得,民则滔滔皆是,安用圣人?不知有易代无易民,苟任其互兴互废于其间,民彝之性先亡,君臣之统愈乱。圣人适遭其变,不敢自外于民,而又不忍自混于民,于是有逸之一法,所以立民极存民心也。故鲁论叙逸民而首举两人焉,曰伯夷叔齐。)

以上起讲,这篇起讲做的较长。“故鲁论”等十七字有人称它为“原题”,也可称为“领题”,联在起讲之尾,又可成起讲的一部分。

“首△阳○之微○蕨△诚○甘○,则北△海△高○栖○,奚○为○引△领△就岐○山○之○养△。知姬○宗○行○善△,夷○齐○非○有△违心△也。载木△主△而东○征○,死△父△难○欺○;三○分○服△事△之孤○忠○,入△地△应○伤○扣△马△。”(△表仄声。○表平声。下同。)

以上第一股。说明夷齐并非原来就想隐居,也并不反对文王。只是认为武王伐纣的行为不太合理。

“镐△洛△之屏○藩○可△慕△,则墨△胎○华○胄△,奚不△承○祧○袭孤○竹△之○封○。知盖△世△功○名○,夷○齐○不△屑△萦○怀○也。告武△成○而班○爵△,桓○裳○虽○贵△,八△百△会△盟○之侯○服△,戴△天○宜○愧△从○龙○。”

以上第二股。说明夷齐原来就没有做官求荣的心,受武王酬勋封爵的人,比起夷齐,应该有愧。这一比是从夷齐正式去做逸民之前说起。

“且夫”

这是“出题”,也就进入正面题旨的起手处。

“不得已而逸者,其○逸△最△苦△;”

以上第三股。

“不必逸而逸者,其○逸△最△奇○。”

以上第四股。这是一小比,也起着引入正面题旨的作用。

“谓夷齐生○不△逢○时○,时则何○害△于夷○齐○也。千○古△非○常○之○举△,数△见△则△安○。放△桀△南○巢○,来○世△不△闻○口△实△。况军○士△倒△戈○而反△斗△,篚△筐○载△币△以迎○师○,天○心○亦可△知○矣。夷○齐○素△属△布△衣○,去△就△不△妨○自△决△。即周○旋○二△姓△,岂△有△隳○名○失△节△之○嫌○。此△亦△何○须○于○逸△者,而夷○齐○乃不△忍△不△逸△也。殷○民○也△欤○哉,如○独△夫○何○;周○民○也△欤○哉,如○旧△君○何○。以△暴△易△暴△之言,直△欲△淡麾○旄○仗△钺△之○心○,勉嗣△王○于养△晦△。故义△人○扶○去△,深○恐△阻△挠○大△计△,而○又△羞○蒙○杀△士△之○名○。斯○岂普△天○率△土△之恒○规○所○得△强△而○拘○也。逸△焉○已△矣△。”

以上第五股。反复说明这次政变原与夷齐无关,夷齐本可不逸,而又不忍不逸。因为如果坚持做殷民,那个独夫纣王实在不配拥护;如果便作周民,又对不起旧君纣王。在陈前骂了武王是“以暴易暴”,竟没被杀,且被称为义士而扶去,在这种两难而微妙的处境中,只好逸吧!

“谓夷○齐○所△事△非○君○,而○君○则何○弃△于夷○齐○也。我△周○鼎△革△之○初○,怜○才○甚△笃△。商○容○复△位△,下△车○首△拔△名○贤○。矧朝○鲜○拜访△范△之○师○,东○夏△留象△贤○之○客,王○度△亦恢○宏○矣。夷○齐○分△异△周○亲○,出○处△无○难○从○便△。即黄○冠○旋○里△,亦△备△新○朝○顾△问△之○资○,此△又△何○容○于○逸△者,而夷○齐○乃不△敢△不△逸△也。遗○民○也△欤○哉○,呼○之○亦△可△,游○民○也△欤○哉○,应△之○亦△可△。我△适△安○归○之○叹,直欲破衔○壁△负△图○之○案,警百△尔△以偷○生○。故槁△饿△奇○踪○,其○文○不△载△尚○书○,恐△彰○胜△国△耆○英○之○丑△。此岂崇○德△报△功○之盛△典△所△得△罗○而○致△也△。逸△焉○已△矣△。”

以上第六股。站在周朝立场来说,灭殷立国以来,做了许多礼贤之事,夷齐当然会被重视。本不必逸,而夷齐乃不敢不逸。他们兄弟曾发出无处可去之叹,足以反映周朝并不高明,这便能使那些投降派自愧偷生。《书经》中没记夷齐的事,大概是照顾殷朝归顺之臣。可见武王的酬劳,对夷齐并无作用。夷齐只好逸吧!这一股拿归顺周朝的殷人对比,衬出夷齐只有逸的一条路了。《论语》原文这一章开头便说“逸民伯夷叔齐……”,并没记载这话出自孔子,所以通篇不“入口气”。既出《论语》,必是周人所记,用“我周”二字,也就符合记录《我周》二字,也就符合记录《论语》者的立场和他的口气了。这一比,下面发挥夷齐必逸的理由。

“盖天○下△惟○民○最△贱△,壶○浆○箪△食△,反△颜○结新○主△之○欢○。逸△以△耻△之○,而德△与△怨△两△无○所△任△。西○山○片△石△,犹○恨△在寰○中○也。腥○闻○易△染△,纣△不△能○兴○渊○薮△之○波○;大△赍△难○辞○,武△不△敢△赐△巨△桥○之○粟△。”

以上第七股。一般的民,对任何统治者不敢不表顺从。而夷齐的逸,从君民两方说,都无德无怨。即首阳山也属多余的,因为夷齐的超脱,竟使纣王的虐政不能加到他们;武王的恩赐,也不敢给到他们。

“周○室△惟○民○最△顽○,纪△叙△图○功○,乘△衅△煽多○方○之○变△。逸△以△谢△之○。而衅△与△服△两△无○所△狥○。黄○农○之宇△宙△,何○异△在今○日△也。墓△木△受△封○,死不愿△效△比△干○之○烈;宝△龟○见△兆△,生不轻○为○小△腆△之○愚○。”

以上第八股。殷民归周之后,仍不太顺,被称为顽民。他们私自记录小邦的故事。而夷齐的逸,超出了叛与服的两端。他像是处在黄帝神农的天地里。他死了也不会像比干墓木的受封,活着也不做顽民写自己政事的笨事。这一比从夷齐已逸之后发挥,说明他们逸的伟大。

“呜呼?自有夷齐而民心可以不朽矣,此其所以为逸民之冠欤。”

以上收结。《论语》这一章记许多逸民,首先提出的是伯夷叔齐。此文最后用冠字结束,点明这一章中诸人的次序,也表明夷齐在逸民中的地位。

本篇引自《犊山文稿》。

按汉语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赋词曲,乃至四字匾额,作为音调的细胞,或说最小的单位,常是两个字为一个盒子。两个盒子叠放时,上个的底如是仄,下个的底宜是平,三盒叠放时,三个底宜是“仄平仄”或“平仄平”。例如“闰余成岁,律召调阳”,“余岁”是平仄,“召阳”是仄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霞鹜飞”是平仄平,“水天色”是仄平仄(“与共”是衬字不算)。相连的盒底如果有接连相同的,就破坏了律调,就不好听。普通骈句,有时也会夹有不含谐律的句子。详见拙著《诗文声律论稿》。

后边再举一篇著名的游戏文章,即清初尤侗以《西厢记》“怎当地临去秋波那一转”句为题的一篇八股。尤侗文风夙以华丽见长,和当时的王广心一类,号称“尤王体”。当然也都很讲求声调的和谐。其实一般的八股既须用排偶也就必然不能不和谐,只是没有他们的突出。到了前举周镐那一篇不但突出,而且更加集中了。

以下举尤侗文章的故事通俗,不作解释,非专为介绍声调,也不再标平仄。

关键词(Tags): #启功#八股
家园 启功:《说八股》(八、最著名的游戏八股文)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清 尤侗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以上破题。)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尤有未去者存哉。

(以上承题。)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

(以上起讲。)

有如双文者乎?

(以上领题。)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以上第一股。)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令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以上第二股。)

唯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一之转也。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以上出题。)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以上第三股。)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清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唯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以上第四股。)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以上第五股。)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以上第六股)

噫嘻!

(以上过接。)

召楚客于三看,似曾相识;

(以上第七股)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以上第八股。)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以上收结。)

本篇引自《西堂杂俎》,《制艺丛话》刻本漏掉了一股。我藏有一册抄本,全是《西厢记》句子为题的,作者都题为唐寅,可疑是伪托的。

关键词(Tags): #启功#八股
家园 启功:《说八股》(九、余文)

前边已经谈过,八股文是陆续积累古代各种文体中的技法,拼凑而成的一种文体。不但那些局部技法无功罪可言,即开始拼凑的人,以及拼凑成的规格,也无功罪可言。如议罪,那就是有意特定用这种规格去考试士子的统治者。他们不但用此套子,而更设许多苛刻条件去“难人”,致使八股这种文学形式蒙了罪名,统治者不但害了士子,也害了一种文体,明末有人作诗有“断送江山八股文”之句。明亡后还有人写一柬贴贴于朝堂:“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口敬。晚生文八股顿首拜。”可见世人对八股的谴责。

清初有个医学家(当然是中医)徐灵胎,号洄溪,著有许多“劝世”的“道情”(一种民间小调),总名《洄溪道情》,情中“刺时文”一首云: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材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臂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要知道这位徐灵胎也是读过、做过八股的人,他没做官,还可以说他比较能客观地看八股。稍后的文豪袁枚,是翰林官,改做知县,又是八股大家,刻有《袁太史稿》,总算得过八股好处的。他也记录这首道情,刻入《随园诗话》。是适于舆论,不得不跟着嘲笑一番呢?还是反衬自己高明,不同于那些末流呢?还有梁章钜也是翰林出身,做了大官,也做过考官,还著了一大部《制艺丛话》,“一本正经”地评论明清各家八股文的优缺点,而在他的《丛话》中也引了这首道情。袁枚没做大官,没操文柄,抄了道情,尚可理解;而梁章钜则不但在作考官时用这套子套了多少士子,还要著书立说,颂扬这根绳套,最后抄了这道情,不但否定了八股,否定了他的著作,也否定他自己。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八股文害了多少士子,而受害更大的,实是皇帝。“崇祯夫妇两口”,固然是受害最明显的证据。从本质上看,用《四书》中零章断句来强迫人东拉西扯,还要算“代圣贤立言”,分明是“公开造谣”,“假传圣旨”。皇帝还郑重其事地封官任职。既然自己令人造谣,自己还以为选拔人材,所选的那些人和他们做的官,自宰相一级直到地方县令,都是久经锻炼说假话的人,这样从朝政到吏治,能够好得了吗?明眼人看来,不必等到崇祯死后才算“断送江山”,从开始用那文体,用那题目,用那做法,用那条件去套人的人,早已种下了“断送”的根源!

八股文被利用来束缚士子并从根本上成为说谎造谣的大训练,流弊自然不可胜言,但世上的事情并不全都这么简单,还有它的另一面在。也不知从何人何时起,许多士子称科举八股文为“敲门砖”,这个词也包括其他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拾起一块砖头去敲门,门里的人听见出来开了门,客人手里的砖头也就扔掉了。可见应科举的人对科举本身的态度,更无论对八股文体的态度。所以明清历朝科举出身的人,也就都是作过八股的人,并不都是专会欺诈撒谎的人,也有许许多多具有各方面的才能,为国为民做过若干好事的。但又可断言,那些人的各项才能和所作的好事,绝对不是从八股文中学来的。

有人反问:“你不是说过八股文体并不负罪责吗?”回答是:“并不矛盾。”试看周镐文章的声调流利铿锵、分析深透周密,这些文章技巧,岂不都是从古代文学传统中学来的!尤侗的文章,代《西厢记》的张生立言,岂不是剧本外的一出小品戏吗!我还要问:骈文中几个单句之下用排句,然后再接单句,俗称“宫灯型”:上下绳穗单,灯架四框偶。或说“乌龟型”:上下头尾单,前后四腿偶。还有五七言的律诗,也是首尾可单,中间必偶。这些模槽,传了一千几百年了,今天作旧体诗的人还用五律七律之体,这问题岂不值得研究民族文学史、民族文化史的学者好好深思吗?

传统也好,模槽也好,前边谈过的《字眼便用》那本“换字法”的书,可以上溯到《尔雅》,“初、哉、首、基”等字都同于“始”,“林、烝、天、地”等字都同于“君”……。下沿到《骈字类编》、两字两字的词,可以分别换着用。从唐朝的《白孔六帖》、宋朝的《太平御览》、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图书集成》,下到后世的蒙书《龙文鞭影》、《史鉴节要》等等,那个不是作文用典的资料!高头讲章式的“诗韵合壁”,上端横栏中所列的《类腋》之类的书,又那个不是修饰辞藻的大型“小抄”呢?再大到《四库全书》,前边的上谕,是破题,目录是承题,提要是起讲性质,经史子集正目存目是八条腿,馆臣的进书表是尾巴。

戏剧例如皮黄的《空城计》,诸葛亮出场自述是破题,派将是承题,马谡违背指挥、王平预报地形是起讲,诸葛亮在城上与司马懿对唱是两大扇,斩马谡是收结。即使大鼓书,牌子曲等,开头几句也必要笼罩全篇,等于破题。

建筑方面如四合院,大门、二门、过厅,是冒子;游廊四面,盝顶两座(东南、西南)、厢房两面,是提比、小比。正房一套,包括暗间、耳房是主要的龟背部份,也即是中比大段,照房或群房是收结。诸如此类的现实所反映出的思想方法,似乎都有“基因”。听说有人用老鼠作试验,把“基因”打破搀乱,于是有尾生背上、腿生五条的,但其为尾为腿,依然故鼠,而无鸟爪鱼尾的。基因之伟大,其顽固之可恨,有如此者哉!总之,八股文体各部份,各器官和它们的功能,就是从遗传基因而来的,定型的、程式化的八股文,则是人为的、由搀乱而产生的畸型老鼠。用八股去考试天下士子,犹如勒令天下人以畸型老鼠为主要的食品肉类而已。

再回到文章技巧问题方面来,即以换字法为例,非但无善恶之可言,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条件。某个民族语言的词汇多,足以说明这个民族文化的丰富,而绝不证明他们野蛮。况且无论讲话或作文章,只有几个词来回用,听者读者一定厌烦。古今若干好的文学作品,没有不是善于变换运用词汇的。有趣的事,像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曾举沈伯时《乐府指迷》所说的加以贬斥。沈氏说:“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崖’等字。”当然这些“不可直说破”和“须用”的提法,实在太死,但是换字法却是作诗文词曲乃至说话讲演的人,不但都绝对不可避免,而且是修辞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必远举古代《江赋》、《海赋》之类为例,即以《人间词话》所推崇的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整首全是拟人化,比喻法。最后才落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通篇是一个大换字,只是活而不死而已。至于说纯文体形式(不算思想内容)对国计民生有多大关系,恐怕很难直接连得上。“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故曰:“并不矛盾!”

关键词(Tags): #启功#八股
家园 启功:说八股(十、试帖诗。附记)

在科场考试中,与八股文并行的一种文体,就是“试帖诗”。考试所用的文体,本有多种,如赋、论等等,但最主要的,一直与科举考试制度相终始的,八股之外,要数试帖诗了。

试帖诗又称为“五言八韵诗”。它的形式,即是“五言排律诗”,只是增加了一些一定的条件:

必须五言句;

必须律调句(在一些名家试帖诗集子中,也偶有一二拗句的,但在正式考卷中许不许有拗句,尚未见明文);

必须十六句;

首尾各两句可以不用对偶外,其余各联必须对偶;

限定以某字为韵。例如以“东”字为韵(题下注“得东字”),通首必须严守东韵。如某句韵脚用了“冬”韵中的字,叫做“出韵”,便不及格;

一般律诗,首句用韵的,那个韵脚字,可以用邻近韵字,叫做“撞声”,但试帖诗是不许可的。即使不用邻近韵字而仍用本韵中的字,也只在名家试帖诗集中偶一见之,考卷中许可与否,也未见规定。但可见绝大多数作品(包括所见的中试殊卷和试帖诗集)都是首句不入韵,而且“仄起”(即句中第二字为仄声的)为多。揣度其原因,大约是因为既称“八韵”,如果首句用了韵岂不成了九韵了。那么不用首句入韵的格式,自然是保险的。首句仄起的,旧时称为“正格”,首句平起的,旧时称为偏格。正格偏格的说法,本无道理,也无根据(见拙著《诗文声律论稿》),而流行甚广,自必被试帖诗所采用。

诗的前四句中要把题目大意包括进去,类似八股文的破题。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要包括“题字”,例如下面举的《敦俗劝农桑》那首作品,前四句里即嵌进这五个字。但死板过甚的条件,总有行不通的时候,所以有些作品中,也就不全包尽题字了。

诗的末尾要“颂圣”,即是末二句处一定要扯到赞扬皇帝、歌颂时政上,即使强词夺理、牵强附会,也都在所不惜。这在窗课诗集中并不全有,但在考试上则必不可少。这末二条在苛刻条件中,实属出奇的。

试帖诗形式举例:

赋得敦俗农桑得敦字 清 杨庚

右题式首称“赋得”,题下注“得某字”,即是以那个字为韵。所用韵字,有在本题中取字的,有不在本题中取字的。“敦俗劝农桑”是唐玄宗的一句诗。本诗作者是清代嘉庆时人。

耕织

鸿图肇,农桑

凤诏温。

巡春民用劝,函夏俗同敦。考礼钦

祈谷,歌豳重采蘩。公田皆雨及,

法驾屡星言。

推四风清畎,缫三月满盆。笠看黄壤聚,秭到绿云屯。安土齐趋业、捐租叠沛

恩。万年衣食裕,

寿宇迈羲轩。

书写的格式是题目低两格写,诗的正文也全低两格写。在涉及皇帝的字句,即把指皇帝的字提高到低两格的那个高度,叫做平抬,那也是全诗的最高横线。如遇提到比当时皇帝更高一层的字句,便写在比这一横度高一字处,遇再高一层的,便再往上提。

本首诗中:凤诏、巡春、法驾、恩、寿宇各处就是指嘉庆皇帝的,可以都提到平行度处。鸿图、祈谷都是指嘉庆以前就有的政令,所以比凤诏再提高一字。四推指皇帝亲耕藉田时,亲自扶犁向前三推回来再推三次,叫做三推三返。雍正增了一推一返,所以这里提到四推时,也要比指嘉庆的话再提高一字。这首诗中,随处都是需要抬写的字,末尾的颂圣,就不显得突然了。

考试做完八股文还要加上试帖诗,从形式上看,好像是诗文并重。仔细看来,实在另有缘故。八股文中自从明末清初删去“大结”之后,全篇中即没有应考者自己立场的语言,因此在文中也就没有地方可以安插对皇帝表颂扬的话了。皇帝下令考了一番,竟连一句颂扬的话都没听到,自是缺典、也不甘心。那么试贴诗的“颂圣”尾巴,正可起画龙点睛的妙用,也就弥补了前边八股文之不足了。

至于试帖的做法,当然仍是翻来覆去地嚼那题目中的字。在词章修养高的人,可以用各种各样换字法去变换字面。从文体类别看,试帖诗基本上属于咏物诗,但所咏的不限定某一物,而是咏“题”,题目中所有的几项内容,都要从它们的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内外各个方面挖空心思去拉拉扯扯。看起来也不失巧妙有趣,实际上它正和八股文一样,没有作者自己的任何思想、感情,更不用说发为议论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举例。

由于这种诗都要紧扣咏“题”,于是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腔调。有一首游戏性的“剃头诗”,虽然只做了四韵(八句),却能写出试帖诗体的神髓。诗曰:

“闻道头堪剃,何人不剃头。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中间两联,最具试帖诗句法的特点。结尾二句尤其可见神完意足,滴水不漏之妙。有人说这是清代初年讽刺剃发令的作品,按清初时试帖诗还没达到一律滥调的程度,前人笔记所记,也没有明确指出时间,年代远近,已不可考了。

附记:先师励耘老人陈援庵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之日,谨以习作一篇为献。先生生于清季科举未废之时,举业既属士子唯一出路,八股文自为必读必习之艺。于是其文体形成之缘起与夫痼弊积累之所在,莫不一一了如指掌。间尝请益,深蒙详加剖析。时当神州沦陷之际,先生口诵周犊山《逸民伯夷叔齐》一篇,琅琅然声出金石,盖感时寄慨,如赋变雅焉。功亦或退而拟作,犹忆一题曰《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一题曰《国人皆曰可杀》,每呈函丈,必蒙笑而阅之。迨数其股数,又复诧曰:“何以俱只六股?”对曰:“总扯不长。”先生掀髯笑曰:“小考六股亦可矣。”追念当年提命,虽末艺之微笔墨之戏,其拳拳之谊犹有如是者。今距登堂受教之初,已近六十年,而功衰迟废惰,寸进不加,瓣香回向,不知涕泗之奚从也。启功谨识。

关键词(Tags): #启功#八股
家园 噢,是我弄错了

我一直以为你说的是张中行的作品,我确实也带了这老先生的几本书过来。

启功的去年才带回来,是一套三本。目前还在看《题跋卷》,其他两卷还没打开呢。唉,要看的东西太多了,灌水占去太多的时间

家园 仙人辛苦

还有啥好书(狞笑中)

家园 太辛苦了,大哥别这么干,要注意身体

您老累病了是我们大家的损失啊,心里也怪不烙忍的。

家园 呵呵。根据俺的经验,如不一鼓作气,多半“下边没有了”
家园 说一下扫描这篇文章的缘起

这本小书统计不过三万字,趣味横生不说,认真读来,分明是一本《文章做法》。自己读了多遍,觉得受益良深,不但学会了读书,也学了许多作文的道理。打了出来,惠及河友,当是潜水收益应有之报。

真的起这个念头是因为雪个和非妹妹说没看过。在我的想象里,这应该是一本传流很广的书,我就有两个版本,根本想不到两大才女都没看过。不料google了一番,毫无所获,这才有自己手打的念头。

手打的唯一顾虑,是害怕版权纠纷,生怕好意办不了好事。反过来一想,元白先生无后,家属生计当不受损害,先生是大教育家,作品传流更广,当合其本愿。

利用业余时间打了一些,速度很慢,所幸秘书小余主动请缨合作,她打我校,这才五日完工。也谢谢她。

金克木先生对八股文也有论述,相关篇目有空也发上来,足供互相发明,张中行先生的《八股补微》有些罗嗦,就不发了。

把一些在网络上没有流传的通俗而深刻的重要著作发出来,也许会给它更长久的生命力。

通宝推:光年,
家园 扫描再字识别软件,正确率在95%以上,校对一下就可

不必费劲打字。

至于八股,我小人家还是基本都知道的。。。

不过还是要感谢您的辛勤劳动。

家园 看了这篇文章,真是长知识。谢谢你,手打辛苦了
关键词(Tags): #岂功#八股
家园 有点像半导体行业的8D报告

搞制造业的多多少少会碰到一些质量问题。

行业自然也形成了一套行文规则来应付。半导体行业管这个叫8D报告。

下次我也管这个8D叫8股算了。

呵呵。。

家园 不得不回呃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家园 落下也是破题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