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凝固的音乐 -- 晨枫
俺天天骂玻璃盒子
不过看到现在,还是觉得现代主义玻璃盒子最对胃口
sigh
呃,不会被当成断背吧……
老师就是学生,学生就是老师,大家都是一样的
詹克斯写了一本后现代建筑语言。钱眼里就说“后现代”是个怪异的名词。人人都生活在现在,哪里去找后现代?如果你说后现代是代表人类对未来的猜想,那在建筑史上有明确的未来派,高技派。所以要理解后现代的建筑,先要理解怎么会冒出个后现代。
imho,从西方这一直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发展来看后现代出现的基础要一直追溯到古典主义甚至更早。理由是,直到现代主义,大家还都在努力的写定义贴标签。要提倡好的,反对不好的。就是说,古典柱头的经典比例是建立在对不成比例的压制和反对上的。现代主义的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形势服从功能,也是建立在对不自由的平面,不自由的立面,不形式服从功能的建筑的否定上的。如果要彻底的深究这个压迫和忽视的责任,就要反对一切定义,这就走到反人类的极端上了。因为人之所以是社会人就是由于symbolic world 的存在。完全没有体系没有定义的人除了精神病就是野人(不是人)。那咱退回来一步,定义和体系的存在必须接受,但是好坏高下的标准咱可以反思和反对。通俗说就是的给那些在现代建筑中无名无分的东西一个说法。这些东西包括现代建筑所不喜欢的建筑形式,设计方法,也包括了建筑本身的一些构成元素。换句话说,这些被忽略和被压迫的其实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从建筑学当中剔除出去。所以,again, imho后现代主义从没有人类的时候就有了。只是科学技术社会思想发展到了现代主义者一步以后,才得到了本来就应得的recognization而已。
如果这个推理能被接受,那中国的建筑思想发展就有意思了。东方和西方对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西方是通过和自然界的对抗和分化来定义自我(西方思想界不喜欢老毛真是没天理啊)。而东方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界从肉体到灵魂的统一,咱们不追求这个明确的界限,松松垮垮有那么个差不多的意思就得了。所以看中国古典园林,中国自己人理论一套一套的,又是步移景换有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西方人就理解不了,处处是乱草和不同一的门窗。这个感觉是不是跟咱们看意大利广场或者mike graves的建筑也有点像。中国建筑师在西方国际式入侵以前没有大张旗鼓的现代主义主张(有折衷主义,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基本全是折衷主义的经典),或者有而不成气候,所以中国人也没犯压迫后现代那些东西的错误。所以中国建筑界应当站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上来探讨当下的建筑可以是个什么样子。但事实是中国建筑的实践和理论都比较弱,对死之前就要出名的人来说,还是贩卖西方的东西见效快。
又胡说八道了一下,晨枫雄勿怪。
兄的观点:“现代”是和秩序、定义、体系相对应的,“后现代”是和自由、随意、反体系相对应的。这个定义或许太宽泛了一点,不过还是有道理。不过狭义的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反体系的,只是反狭义的现代主义的体系而已。“装饰有理,隐喻之上”就是它的原则,而后现代主义的装饰和隐喻都是围绕着仿古典(柱式、山墙)、仿自然(花鸟虫鱼、动物),并不自由。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对立”是很有趣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解以后才有整体认识,所以西方主导的现代科学越分越细;中国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出发,掌握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才谈得上对部分的认识。或许新一代的建筑理论会从中国产生?
中国现在处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很多人急功近利,这很可惜,但可以理解。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中国建筑师不把握好这个机会,以后要后悔的。
表现主义也好,构成主义也好,解构主义也好,未来主义也好,粗野主义也好,后现代主义也好,这些都是把建筑当作艺术品,把大地当作画板,把钢、玻璃和混凝土当作颜料,来表现建筑是的艺术理念。虽说这些主义不一定和建筑的功能性矛盾,但建筑的艺术性是主导原则,这是肯定的。然而,建筑不是纯艺术品,而是兼有实际功能和艺术价值的双重特质。对于大多数以实用价值为主要原则的建筑,起源于形式和功能的统一的现代主义即使饱受诟病,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当然,现代主义也是在进化中的,在不破坏形式和功能的统一的前提下,依然有多样化、生动化的余地。从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已经从排斥装饰转向只要不影响功能和简洁的原则就可以和装饰共存,这实际上是排斥装饰的传统现代主义和可以追求装饰的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折衷。现代主义也接受了粗野主义附有雕塑感的大块体积的堆积,而不坚持平板方正的盒子外形。在众多主义中,现代主义依然是现代建筑的主导风格,尤其在商业建筑和商业化的居民建筑中。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还出现了建筑商业化的潮流。建筑不再作为艺术家表达个性、思想和感受的艺术品,而是大公司批量生产的实用的大宗商品(commodity)。以SOM(由Skidmore,Owings和Merrill在1936年创立)为代表的现代的建筑事务所像流水作业一样,从一些基本方案开始,根据具体情况稍作修改后,大量生产建筑设计。SOM据说已经生产了一万多个建筑设计了,这在手工作业的传统建筑师那里是不可思议的。有趣的是,米斯可算是现代主义商业建筑的始祖了,但米斯其实还是把Seagram大厦和其他商业建筑当作艺术品来设计的,而SOM的Lever大厦就更接近工业产品了。这不是说SOM或类似的现代的工业化的建筑事务所的建筑设计缺乏艺术价值。米斯和SOM之间的差异,或许可以说是建筑设计过程的Arts and Crafts和现代主义的差别?
米斯不是玻璃盒子的创始人,35年建造的荷兰Heerlan的“玻璃宫”(Glaspaleis)已经通体用玻璃包覆
离米斯的Seagram大厦不远的Lever大厦和Seagram大厦在形式上基本是一样的,但这代表了一种绝然不同的建筑模式:这是SOM将建筑作为商品设计的,而米斯还是将Seagram作伪艺术品来设计的
不同的是Lever大厦采用了绿色的隔热玻璃,和增加了地面的扩充结构
但地面的低楼不是实心的,而是中空的,有一个天井一样的结构,中间的小花园里照例有一个现代派的雕刻
SOM是现代主义的主力军,这是SOM设计的Hirshhorn博物馆
特别的地方在于外墙是实心的圆筒,所有窗都朝向圆形的内院,而整个建筑腾空在支柱上
SOM设计的美洲银行大厦则稍稍突破现代主义平板方正的玻璃盒子,锯齿形的立面的处理使光影生动了不少
Philip Johnson是美国建筑史上地位十分奇特的一个大师。他是79年第一个普利茨克奖的获得者,这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在30年代把米斯的现代主义引入美国,在70年代他的AT&T大厦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导火索之一,90年代他又促成了解构主义。这是Johnson在自己的“玻璃屋”里,这是他模仿米斯的Farnsworth住宅为自己设计的
Philop Johnson比米斯更米斯,比Farnsworth住宅更通透
室内也是布置着米斯的巴塞罗那椅
Philip Johnson晚年开始厌倦自己早年曾协助开创的现代主义,开始追求变化,追求形式美,橄榄形平面的Lipstick大厦就是他的一个尝试
Richard Neutra是一个常被遗忘的现代主义大师,他的作品集中在住宅建筑,这是Kaufmann住宅,他的代表作
贝聿铭是一个很特别的现代主义大师,他不大“老老实实”地守着现代主义,而总是在现代主义的边缘弄点名堂,这是他设计的达拉斯市政厅,在风格上介于现代主义和粗野主义之间
整个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倒三角形,但没有了Le Corbusier的昌迪加尔高级法院的那种狰狞,反倒有几分亲和
但是贝聿铭毕竟是现代主义的门派中人,多伦多的商业中心西楼就是典型的玻璃盒子
波士顿的Hancook大厦则是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高峰
镜面玻璃的墙面反映了旁边仿罗马风格的三一教堂,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反而隐身了
对于80年代的中国人,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厅或许是贝聿铭作品中最熟悉的
这是一个在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块上建造起来的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创造性地设计了两个三角形的建筑,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又使建筑十分生动
室内继续了使用大块形体的风格,富于雕塑感
大片的天窗和浅色的石材使室内明亮、现代
大门外也放着一堆镜面玻璃的金字塔,这会不会是日后卢浮宫外著名的玻璃金字塔的原形呢?
入夜,东厅象一个巨大而祥和的雕塑
新加坡的华侨银行大楼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所熟悉的
在康奈蒂格的Paul Melon艺术中心是又一个介于现代主义和粗野主义之间的作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贝聿铭最出名的作品当属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这实际上是卢浮宫的入口,所有参观者都先进入地下的中央大厅,然后才进入各个展馆
玻璃金字塔成功地将现代化的室内和古典的室外在视觉上相连
《达·芬奇密码》一出,这个倒金字塔也被赋予了神秘的意义,其实这就是一个别出心裁的采光天窗,只是在形态上和正金字塔呼应罢了
Richard Meier的特色是白色,要是封号的话,称他为白色诗人恐不为过。他的建筑都是纯净的白色,海边的Smith住宅也不例外
凑近了看,洁白、精致的结构与粗犷的地貌和植被恰成对比
入夜,通透的建筑像一个精致的纸灯笼
Smith住宅尽管已经不是Le Corbusier的Villa Savoye那样的“纯现代主义”,但依然保留了现代主义White Bright Light的特色
Douglas住宅是另一个和环境恰成对比的白色建筑
他的Giovanni住宅也是一样,充满了精细、纤巧、纯净的美
一个有成就的建筑师不能光设计住宅,这是Richard Meier的Atheneum
这是印第安纳州欧文当年所建New Harmony外的Visitor Center
为康涅狄格周Bridgeport设计的Bridgeport Center就不再是纯白,但依旧保持了现代主义的干净
Louis Kahn在德州Fort Worth的Kimbell博物馆是一个建筑史上的名作,用波浪形的结构制造一种节奏,同时也使博物馆的扩建十分自然、方便,只要再接着造同样的波浪形结构就可以扩建了
波浪形的屋顶不光为结构带来很多生动
接缝处漏进来的自然光和灯光的完美结合也是博物馆灯光设计的典范
饱受诟病的现代主义依然富有活力,多伦多Scotia Bank的大楼,这是介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作品
同样一个镜面玻璃的方塔,艺术性地砍上几刀,就可以生动很多
或者在White Bright Light的现代主义建筑上加一点颜色,也可以生动很多,这是特拉维夫的Neeman Towers公寓群
斯特拉斯堡的新欧洲议会大厦
表现了“国家有大小,但木桶的每一块板都一样高”的理念
德国新总理府
和希特勒的总理府的大门有点神似呢,不知道会不会有阴谋论出来
入夜,冷硬的线条消失了,只有暖融融的灯火
法兰克福的WAVE是一个有趣的建筑
波浪形的表面使本来呆板的里面生动了很多
迈阿密的The Atlantis是一座窄长的豪华公寓
咋一看,除了采用镜面玻璃,也没有太大的特别
但它的奥妙在这个中间四层高的大洞里
这是一个空中花园
晚年的格罗皮乌斯开始偏离至简的包豪斯原则,而是探索用结构元素实现装饰功用了,这是他设计的雅典的美国大使馆,采用主体建筑周边的一圈立柱,增加立面的光影变化
密特朗时代新建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外形像一本本打开的书
孤立地看,也就是L形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在图书馆的这个特定的条件下,反而有了象征意义,为形式增加了内涵
Eero Saarinen是一个很多样的建筑师,不光擅长表现主义,也善长精致典雅的现代主义,这是位于Rochester的IBM中心
通用汽车公司在Warren的技术中心是另一个例子,Saarinen在现代主义的连排钢结构玻璃幕墙建筑前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大大柔化了本来可能成为生硬的“又一个玻璃盒子”
这个现代色彩的水塔则成为平坦的地貌上的一个装饰品
虽然外墙依然是典型的钢网格、大玻璃
但室内通过灯光、地面、墙面和家具的处理,来软化生硬的格调
Saarinen证明了理性的、功能的、国际的现代主义也可以是人性化的
他的John Deere(专长制造拖拉机和农用机械)总部也是一个坐落在树林、湖泊中间的现代主义建筑,可惜他没有看到它建成就去世了
清冷、明净的玻璃-钢结构和碧水绿树竟如此相衬
在这样赏心悦目的地方上班,真是造化
谁说现代主义就一定和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呢?
离Chrysler大厦不远的福特基金会大厦是Eero Saarinen的合伙人Kevin Roche的杰作
通透的玻璃结构使市内花园宛若天成
洛杉矶的Westin Bonaventure酒店是John Portman的成名设计。Portman既是一个成功的建筑师,也是一个成功的地产商,他成功地经营了一系列Portman酒店,在上海也有一个
Portman成功地用一组玻璃圆柱,打破了板式或方形建筑的呆板
但带玻璃顶棚的透光中庭才是Portman的神来之笔
中庭里小桥流水,草木茵茵,别有洞天,这后来成为他的拿手好戏,在众多设计中屡试不爽
在亚特兰大的桃树广场酒店(Peachtree Plaza Hotel)又故伎重演,采用镜面玻璃的圆柱
他在底特律为通用汽车公司总部设计的文艺复兴中心(Renaissance Center)是另一个成名之作
这是底特律复兴城市中心的一个努力
也是今天底特律的活力的象征,如果底特律还有活力的话
John Lautner曾在莱特那里学生意,自立门户之后,设计过一些很有特色的住宅,这是在墨西哥海滨旅游胜地Accapulco的Arango住宅
晚上水底打出来的灯光,更是增添了很多魅力
在洛杉矶的Sheat-Goldstein住宅是Lautner的另一个作品
同样把水作为建筑的一部分
灯光下的游泳池是一个很浪漫的地方
在市内也可以通过落地的整体玻璃墙欣赏洛杉矶的景色
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