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走运的希德:私有化时期,二

但是如果我们透过表面再观察得稍微深入一点,事情就没那么黑白分明了。在这股财富的巨量增长当中,股票起到的影响相对很小。工资上涨与第一次房价繁荣的作用要重要得多。而且人们之所以大量购买股票主要也是因为价格合算而不是因为什么深刻的文化变革。政府需要快速筹集资金,也希望推广股份所有权,很明显这两方面需求之间总是有着潜在的冲突。这两个问题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因为前者影响着税收水平而后者关乎持股选民群体的规模。一次又一次,从叫价低到难看的阿莫斯海姆公司出售到日后规模越来越大的私有化举措,大臣们在最大限度扩散所有权的问题上矫枉过正,而顾不上考虑如何尽量将公司与资产卖出高价。起到破冰作用的是1984年11月的英国电信(5)52%股份的私有化,这一笔买卖就筹得了前所未闻的39亿英镑。这是私有化第一次获得电视与报纸轰炸式宣传的造势,所有股份很快就出售一空。

在这件事当中,200万人,或者说成年人口的5%购买了英国电信的股份,一天一夜之间英国股东的人数就翻了一番。接下来是英国天然气公司(6)。早在六十年代晚期北海天然气田就开始供应英国需求。从雅茅斯与赫尔上岸的天然气开始替换基于煤气的旧式“城镇供气”系统,这个旧式系统长久以来对英国乡间建筑的款式与气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全国性管道网与陈列室使得天然气成为了英国最受欢迎的家庭能源,而且在许多方面这都是个彻底垄断性的行业。英国天然气公司主席丹尼斯.鲁克爵士(7)私下里轰轰烈烈地大肆活动,成功地保护了英国天然气公司不至于在出售之前遭到拆分。这次政府以及政府顾问们又想到了电视宣传,宣传片的主角是一位大众脸的邻居,有什么好事其他人都不告诉他——“别告诉希德”——等到股份发售细节终于公布之后,“告诉希德吧”。这笔买卖筹集了54亿英镑,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单笔私有化交易。

但是这位邻居的名字听上去总有点怪。“希德”(Sid)是不是与“外财”(spiv)有点谐音呢?是不是广告团队里的某人下意识地发送出了一条信息呢?实际上对出售股份的激烈抢购反映了十分普遍且准确的看法,即天上真的掉馅饼了,而且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希德知道要往面包的哪一面涂黄油,但是这并不足以使他成为一名大厨级别的资本家。随着阿比国家银行这样的前建屋互助会组织在股份化以及向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向自己的成员发放大量价格十分合适的股份,一个“十分感谢”式一次性持股阶级在英国发展起来。二十一世纪初期,英国国家统计局回顾私有化时期的数据,发现由私人所有者持有的股市财富比例从1994年的20%下降到了14%。“许多股份持有者很显然在持股后很快就脱手了,并没有像事先预想的那样成为长期股市投资人。”在持有股份的22%成年人口中超过一半的人仅仅持有一开始就购买的私有化股份或自己曾经所属的建房互助会股份。英国股民联盟总结道,“英国股民数量众多(大约有1000万),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仅仅持有少数几支股票,这些股票的来源主要是私有化、股份化或者之前就业所得。此类股票极少上市交易。”

尽管财政部孜孜不倦地付出了各种努力,股东民主还是没能落地生根。和当时更为常见的观点相比,这一点对于私有化的批评更为到位。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资产出售价格太低。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根据国家审计局的数据,资产私有化至少少卖了25亿英镑。但是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为之的结果——正如劳森所说,“更为宽泛的持股人群体是重要的政策目标,我们有为此而付出代价的准备。”其次,随着政府及其股们在一次次私有化当中不断积累经验,他们的出价也越来越刁钻。第三,在价格上进行批评的人们本来就不赞成出售公司。看上去蠢不可及的持股模式所显示的是,在政治口号与宣传之下,撒切尔革命依然有其局限性。

另外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私有化是否增强了出售企业的效率与反应能力。人们之所以期待这一点的发生并非因为公有部门的经理们骨子里就懒,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股票价格涨跌与关门破产可能性的激励与鞭策。但是如果私有化之后的行业依然遭到垄断式经营,那么私有化带来的刺激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自从这一方面来说,最为成功的私有化案例就是将公司立刻推向完全竞争的案例,就好比英国航空、劳斯莱斯或者英国航天一样。但是在民生行业方面——例如水电气——情况就不同了。很难想象不同的北海石油公司凭借着各自不同规格的管道与储气系统在全国竞争,或者不同的电力公司凭借着不同规格的电网争夺买卖。但是没有竞争效率提升又从何说起呢?在这些行业的私有化背后,人们就技术与政治问题争论不休,关键在于如何打破国家垄断来创造竞争,同时又不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在撒切尔私有化的高峰期,公有公司往往会作为整体卖掉而非拆开零卖。英国电信就坚称为了在国际市场竞争,公司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而维持下去,从而有能力为了将来的电信革命进行巨额投资。英国天然气在他们那位好斗老板的带领下与白厅过招好几回合,最终成功维护了自身的整体性。水电行业都遭到了拆分,但是地方性垄断公司应运而生。英国发电市场总共分成了两大公司,国家电力与鲍尔根公司(8)。(铁路行业的私有化将会是最令人绞尽脑汁且最不成功的案例,尽管这还是日后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说,大臣们用管理与例如国家河流局之类的新公共部门取代了竞争。电信办公室、通信办公室、天然气办公室与水务办公室都建立了明确细致的绩效奖惩体系,借此来监督新近私有化的民生部门。直到很久以后其中一些公司例如英国天然气才会政府强制命令下通过新制定的竞争政策进一步在私营领域遭到拆分,暴露在更为现实的市场压力当中。很快外国公司也会开始购买支离破碎的私有化民生企业,这并没有造成多少公共抗议,除非多年投资欠缺或管理疏漏导致了重大事故,例如德属泰晤士水务公司的管道泄露事故(9)。

政客们在私有化进程中学到了两件事。首先,出了威斯敏斯特没几个英国人关心提供服务的公司归谁所有,只要服务质量令人满意就行。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已经弱化了许多。其次,政客不可能与私有化之后企业的行为脱离干系。不仅仅是公司总裁,政府大臣们也会因为企业的任何失败沦为公众怒火与问责的靶子。消费者主义在这个国家的影响力越发巨大。结果就是尽管成千上万名原公共部门雇员进入了新近刚刚私有化的公司,但是通过各类规范与监督私营行业的半独立监察组织与政府监察部门,国有体制却以另外的形式增长了起来。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sham_plc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ble_and_Wireless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National_Oil_Corporation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ght_to_buy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telecom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Gas_plc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nis_Rooke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wergen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ames_Water#Leakages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