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正德五年:明武宗的失败之年。 -- 天煞穆珏

共:💬1910 🌺13848 🌵145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传统工艺是泥浆法,鸦片战争时期是铁模铸造

,工艺进步很大。你说的那个方法师明末传来的西方铸造方法,中间那根木头就不好做,质量是好了,时间却需要2-4个月,多次加工(听起来很像今天莱卡做镜头),造价肯定不只10两银子,明朝时的10两银子根本不是小钱(到清朝时期,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大宴吃螃蟹才用了10两银子)。用鸡蛋清提纯火药(明朝的工匠可否知道鸡蛋清是干嘛用的?这么复杂的工艺让一些农民文盲去掌握,然后大量制造,明朝的管理比现代化工企业还牛啊),明朝能产多少鸡蛋,用这种方法能产多少火药,可能大批量生产?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都不会这么干,清军不这么干可以认为清军对火药的需求量大(康熙时就有30多万斤的年产量,鸦片战争跨省调动的火药就有10多万斤,按你的说法这需要多少斤鸡蛋?我还可以说后装火炮是一个叫张纯如的南京女子在台湾发明的呢,最后让日本人重新发现)。这么浪费钱的工艺当然不会有人用了。手工制造火药的质量的稳定对工匠本身要求很高,清朝的管理“累赔制度”只是把军工当作匠人来看。抑制了积极性,通货膨胀也降低了利润率,间接影响了火药质量,打不穿船舷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明朝的军户制度连士兵自己都保不住,火器连摆设都不如)。明朝的匠人有地位么?明清的军工工程师多是体系内的官僚,在古代中国是不可能出现工程师治国的,只有文官治工,这一点也是没区别的。

你所说的火药成粒也是有的,清军的火药使用是区分颗粒状火药和粉末状火药的。清朝道光年间奏折中关于火药的制造有这么几句话:

筛下之药再喷再推,上下一律成珠。其珠类似黍米,晒干甚坚,收贮干燥处,永无日久散碎成灰之弊。
这个技术各个环节没有用蛋白质(明朝的蛋白质是用在哪个环节?),在19世纪30年代还进行了推广,同期丁拱辰使用植物油,效果也不错。大规模生产的质量控制,很不好弄,尤其是手工作坊层次,工匠水平高,效果就好。难道明朝的手工作坊质量控制都很nb?(全国普及了比现在企业还nb的工业管理制度,然后被亡国了,我大明真特么悲剧)。

明朝的铁炮,自造的和进口的工艺差距很大(从领先到落后是从明朝开始的,很奇怪天天在家门口打仗,武器进步那么缓慢),现在保留下来的也不多。明代大将军铁炮和红衣大炮差距更大,威力还不如清军在锦州造的火炮。我没说吴三桂的是铜炮,但是明代地方政府铸造的火炮质量有可能比中央的还要精良,两广的火炮就要优于浙江兵工厂的火炮。现存周炮的冶金水平高,但是没有文字流传下来描述制作过程,技术价值不比春秋吴越剑上nb的合金工艺大多少。清朝铁炮铸造,尺寸,工艺还是规范的,中央集权的好处之一,但是革命性的进步也很难推行。

8000斤火炮威力不足,不如红衣大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系统的研究炮兵这个学科,属于瞎忙活的典型(再加上火药质量控制的不好)。同样明朝也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件武器上,多用于守城甚至很少用红衣大炮野战(没有现代炮兵),还不如清军(还有火器营),两者不存在质的区别。

清朝承平日久,就像小地主一样,不思进取,重农抑工,抑商,技术相对落后于外国。(貌似这个风气就是沿袭明朝而来)。

ps 明朝后期火器在国防压力下才有进步(抗倭时期开始接触西洋武器,之前的玩意和元朝的东西差别不大),相比之下,清朝后期堪称飞跃了,钢材,硝化纤维都用上了,工业体系上的进步更大(很奇怪为什么没人用清朝来黑民国呢?)。网上天天黑清朝的人,就好像自己是直接从明朝跳过来似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