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6 谈最根本的“痛苦”,以及“解脱”

人类的经验已经肯定了人人会死,而不会有任何例外,那么,每个人都终将体验到自己的归宿。每个人都会经历到,只是无法将死后的经验给活着的人做个说明。所以这不只是一个思辨的事情,而是终将发生在每个人自身的经验。

那么,死亡之时,会发生什么呢?有些事情是可以参照的。一些溺水的人,会绝望的想用手去抓住某个东西,他的内心将充满恐惧。很多人死时眼不瞑目,充满了不甘。这些对很多人仍然遥远,那么您可以体验站在高楼的阳台或悬崖上俯视,是否会感到眩晕或恐惧;这对有恐高症的尤其明显,即使没有恐高症,很多人心里也会生起恐惧。如果还不熟悉,您可以试着去坐过山车。我想,您大概总有一种“恐惧”的体验。

而人在死亡之时,推测其面临的恐惧,大概要远甚于此。你站在高楼的阳台上生起的恐惧,来自于对跌落的后果的预期——粉身碎骨。但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呢?一个人知道自己生命在消逝,但是却不知去向何方;他无法做任何准备,钱财、药物、亲人,都对另一个世界毫无帮助;就像一直在黑暗中一直陷落,却无法把握任何东西,这会有一种深刻的绝望感。

如果你承认存在这种恐惧的话,那么这应该是最不可避免的恐惧了。当然,这可能不是最大的恐惧,毕竟有些人宁可选择自杀,这说明有些事情,在他看来比死严重。但是只要人皆有一死,那么这是最不可避免的恐惧。那么,这种恐惧的原因是什么?

依佛教来看,这是基于对“主体”我的一种“实在”的感觉。我们感到“我”是一种实在的主体,而且,是命运的主宰者,是感受的经历者,是冲动的发起者,是幸福的拥有者,是伤害的承受者,是想法的表达者……而且,“我”与其他所有人都不同;“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勇敢,我勤奋,我诚实,我无私,我爱,我恨,我伤心,我欢喜……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实在”的主体的。而且,在死亡的最后时刻,仍然不甘心、挣扎、乃至绝望、并经历巨大的恐惧的,也是基于这个“实在”的主体的。

如果你想彻底免于这种恐惧,那么这里就是佛教“空性”的价值。前面已经说过“我”的本质:我只是一个概念,纯粹是一个概念,无任何本质、实质性的存在;同时,“主体”的我是缘起的,这只是基于身体、思想、情感、认知等特征而抽象出的“概念”,绝不具备任何“本质”的含义或特征。

一个瓶子,砰的一声,摔到地上,玻璃渣四溅,这个瓶子就不存在了;因为形成“瓶子”的特征,都不再存在,瓶子的概念是无法维持的。但是“主体”的“我”不一样。因为佛教认可死后的生命的形态,这其实表示:虽然不再有基于肉体的认知,但是死后的生命继续会有新的认知发生;所以,那些形成“我”的“特征”,依旧会发生,虽然这些特征不同于生前,奇异而且在剧烈的变幻着,并同样带给你惊喜、希翼、恐惧等经验。这有两个重大的含义:(1)你不用担心“我”死亡,因为“我”无本质,所以“本质”上不会有个东西死亡;(2)“我”还会经历全新的、变异的认知,这是无法被斩断的;而且,“我”是基于这些认知而被意识重新“建立”的,所以“我”的概念会被重构、延续。

佛教认为,在死亡之后,借助禅定的力量,以及对“业果”的实践,佛教的修行者最终能免除一切“恐惧”。因为“我”无任何本质的存在,所以无需担心什么东西会死亡、消失;但是,全新的认知一直在发生,其中的感受有苦、有乐,但却没有“实质”的“感受者”,所以,绝望、挣扎、恐惧就不必要了。这是为什么佛教能够“彻底”的免于恐惧。

而且不止于此,佛教认为生命所以会“转世投胎”,恰恰是因为死后的生命形态,认为“我”是“实质性”的存在,而不能免于绝望、挣扎、恐惧,并在死后的幻象中,不安分的追寻、奔走,并因此而投生并获得新的生命,而完成轮回。但是,当一个修行者识破、确认“我”无本质性存在,而只是从“缘起”的现象中建立的概念,他可以免于恐惧,并能够消灭一切冲动,从此得以免于投生,不再获得新的生命,而得以免于轮回。

这也是《心经》中“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几句话的意思。菩提萨垛是大乘的修行者;“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从“缘起”中了解“空性”的智慧;“涅磐”即解脱。这即是佛教“缘起性空”哲学的意义所在。

如果您看明白了,会有一个问题:你愿意解脱吗?您可能认为轮回是很好的,有风花雪月,有美酒佳人。没有轮回,这一切都没有了。“解脱”的意义在哪里呢?所以要做些补充说明。

佛教的看法是这样子的,就像前面介绍不同层次的快乐体验,已经说明:色界的天人看待人世间的生命,犹如人看待垃圾堆中的虫子;那么那些解脱的生命看待天人,也犹如人看待垃圾堆中的虫子。所以这是一个既然可以生而为人,那么还要不要继续体验虫子的快乐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有没有比您想象中的“风花雪月、美酒佳人”更高的享受的问题。这个前文说过了。

另外一个是“自由”。关于Freedom,你可能会想起《勇敢的心》中华莱士最后的那一声呐喊。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轮回中是没有真正的自由。你身体的机能,连鸟和鱼都有不如,更不要谈能免于衰老、病痛、死亡的痛苦,即使是饱暖都未必能恒常满足。

佛教认为存在两种自由,这就是佛教大小乘的区别。小乘的自由是不再进入轮回:因为轮回不自由,我也不想做条虫子,所以我不玩了。大乘的自由呢?是选择回到轮回,做条虫子继续玩,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是真正的“慈悲心”的约束,目的是为了把更多人带出轮回。但是,大乘选择重返轮回做一条虫子,要求他必须有能力把轮回当作一场游戏,他得玩得起。这个能力就不多说了。总之,小乘的目的是脱离轮回,大乘则基于“慈悲”而重返轮回,但他有能力把轮回当成一把游戏。这是相对小乘更大的自由。至少,解脱者可以回来,选最好的父母,和最合适的lover在一起吧,如果泡个美眉都屡战屡败,这根本就是缺少自由。

到这里,已经把所有的“快乐体验”乃至佛教“终极”的解脱体验,简单地说明完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