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3 “概念”决定行为模式

前面有几节,提到了“概念”如何发生。总之,概念是意识对一些“相关特征”的总结和抽象。我们水的概念,是从水的特征而界定的。乃至对主体的“我”,也都是基于特征而界定。总之,所有的“概念”,都是基于特征而界定的。美女有美女的特征;坏蛋有坏蛋的特征。也正是因为“特征”,一切概念才区别于所有其他概念。所以,水不是火,不是土,也不是其他任何一种“东西”。

上面的话是老调重弹;必要性是因为要说明:各种行为模式,都是被“概念”所决定的。为了便于理解这一点,下面会举例说明。

我们有很多快乐或痛苦的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而同时也取决于我们固有的看事情的态度和方式;换句话说:都是概念所决定的。很多人都经历过分手乃至生死诀别,当事人往往会很痛苦,但是作为外人,我们往往劝对方“要看得开”“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等。所以我们都知道:如果你看得开,这个事情本身就不会那么困扰。让你“看得开”,是让你接受“这个事情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让你纠正某种“概念”。

现在很多人面临各种精神疾病,比如各种强迫症,以及抑郁症,以及各种奇怪的“偏执、妄想病”;这些基本上都是源自意识的异常现象。正常人对事情的发生,会有正常的、合乎常识的推理或理解;会对事情的价值,做出符合情理的分析。但各种精神疾病则不然。洁癖算是一种强迫症,比如总是感觉到手很脏,所以会一直洗手、乃至洗破;这是因为意识“固执地”认为“手很脏”;而失恋的痛苦乃至疯狂,是因为当事人意识中认为“对方”对自己太重要,离开对方几乎无法生活。我们应该可以了解这些“偏执”背后的焦虑与痛苦。如果我们了解意识的运作过程,理解这些症状,应该并不是太难。

这些精神疾病,治疗起来有方法吗?有的,这需要矫正其“固有的观念”。但是难度在于,矫正“固有观念”并不容易。如果任何人都愿意接受事实和真相,事情可能就简单了;但接受事实和真相,对很多人非常、非常地困难。我和不止一位抑郁症患者打过交道,和他们交流时,他们的思路,在自己的轨道上跑得很熟悉;如果你想使他离开原有的轨道,那几乎是一场拔河,而最后好像是我自己,感觉心力要耗尽了。我对此感到相当畏惧:理性遇到偏执,和秀才遇到兵,差别似乎不大。总之,对于精神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出路;但出路应该是存在的,关键是当事人自己要准备好改变才行。

但是,我们“正常”人,果然就一切“正常”吗?未必的。正常人也有很多痛苦和困惑。其中例如“独自生闷气”。你对某人极度愤恨和不满,所以一个人闷闷不乐。但是生闷气丝毫不影响你所憎恨的对象;而且,直接破坏的是自己的心情,也丝毫无助于事情的解决。总之,“生闷气”几乎找不到任何利益。但估计大多数人都摆脱不了这一点。类似的是“骄傲”。几乎没人喜欢一个夸夸其谈、盛气凌人的人;这种骄傲的感觉,无助于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但是骄傲却非常容易生起。

一个理性的人,如果他肯做检点,也许会发现骄傲、愤怒等情绪,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那么,他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因之改变。但是,当他发现“骄傲”“愤怒”等情绪毫无意义的时候,已经是具备了新的“概念”,或者说是对“固有概念”做了某种程度的矫正。这是“概念”决定行为方式的意思。

如果精神障碍或异常,是来自对事情的理解和评价;那么,只要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评价,并不符合“真相和真理”,我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常人。或者说:只要的我们的“概念”或世界观有错误,我们的行为方式就必然有错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基于“真相”,对自己“固有”的概念做矫正。然后我们才可能发展出全新的行为模式,乃至能够真正离苦得乐。

当然,这里的真相首先是关于“苦乐”的真相。离苦得乐,才是我们最深刻的追求和动机。我们所以骄傲,因为我比别人强;我们所以愤怒,因为对方很混蛋。这些事情并非全都是错误的认知。但是,你必定还是想快乐的。虽然你知道这把刀很锋利,但你不会想着割自己一刀试试看,因为这很疼。那么,如果你理解“骄傲”和“愤怒”没有利益的话,那么,即使你高人一等,这也会想法避免骄傲;同样,即使别人是个混蛋,你也会刻意避免愤怒。这是另一种行为模式。

总之:“概念”决定了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包括思想模式和具体言行;但言行都是从思想模式而来并受思想支配的。行为模式决定了情感体验,并导致各种结果。为了更深刻的说明这一点,下一节试图解释哪些“概念”导致特定的“快乐体验”。例子是世俗恋爱之中的情感体验。

补充说明:关于“概念”决定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决定情感体验,关键在于“概念”是可塑的。因此,情感体验也是可塑的。为什么概念是可塑的呢?因为每个人可能都具备两面性、暂时性的特征。他可能对家人很苛刻,但对外人很宽容,这是两种态度,而且融于一身;他前一刻还勃然大度,但不久后就非常自责,这是“暂时性”的特征。我们对人的很多概念,往往都是取其一种特征作为“标签”,就塑造了这个人是“易怒的”“严苛的”等概念,并从此决定了对这个人的印象。概念的可塑性在于:完全可以强化另一种特征,比如“宽容的”“善于自省的”等,并从而彻底改变对这个人的印象。然后行为模式也可以改变。这是“概念”可塑性的解释。

通宝推:蔚蓝天空下,迷惑不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