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0 -- 桥上

共:💬14 🌺14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2

《宣十二年经》:

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p 0717)(07120003))

一些补充:

“邲”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43,北纬34.91(荥阳车庄特大型聚落遗址)。

《宣十二年传》:

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縠(hú)佐之;士会将上军,郤(xì)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曰:“无及于郑而勦(jiǎo)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楚君讨郑,怒其贰(nì)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岁入陈,今兹(zǎi)入郑,民不罢(pí)劳,君无怨讟(dú),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蒍(wěi)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rù),前茅虑无,中權,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huǐ)有言曰,‘取乱侮(wǔ)亡’,兼弱也。汋(zhuó)曰,‘於(wū)铄(shuò)王师!遵养时晦’,耆(qí致也)昧也。武曰:‘无竞惟烈。’抚弱耆昧,以务烈所,可也。”彘子曰:“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帅,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p 0721)(07120201))

我的粗译:

这年(公元前五九七年,楚庄王十七年,晋景公三年,郑襄公八年)夏六月,晋国发兵救援郑国:荀林父将中军,先縠(hú)佐之;士会将上军,郤(xì)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晋国军队来到黄河边上,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了,荀林父(桓子)就打算收兵。他说:“无及于郑而勦(jiǎo)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他的意思是:反正来不及救郑国了,何必让我们的“民”白白辛苦?等楚国退兵以后再去收拾郑国,也还不晚。

士会(随武子)也说:

“这是好办法!‘会(士会自称名)’听说用兵的时候,要看到对方暴露出弱点再出动。如果敌方的‘德’、‘刑’、‘政’、‘事’、‘典’、‘礼’这六个方面不出问题,就无法打败他,也就不可以对他用兵。”

“这次楚国国君讨伐郑国,前面因为郑国首鼠两端而发怒,后面郑国国君低声下气就又怜悯他,背叛时加以讨伐,屈服后就宽恕,这就既施了‘德’又行了‘刑’。伐叛,‘刑’也;柔服,‘德’也,楚国国君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

“楚人去年打进陈国,今年又打进郑国,但即使如此,他们的‘民’并没有疲劳的迹象,他们的国君也没有太多人抱怨,这是他们的‘政’搞得好。而且他们出动的是经过简选的士兵,这样一来,从事贩运、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人都不会耽误他们的工作,而部队内部也更加团结,这是用了正确的方法来行‘事’。”

“他们又任命了蒍(wěi)敖执掌国政,他从楚国过去的‘典’中选出了好的来推行;行军的时候,车右在车下戒备(扶辕而行),车左则负责观察道路两侧的隐蔽处。先头部队注意侦查,中军随时分析敌情,把精兵放在后面。军中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依自己的职守行动,整个部队不用另外下令就能随时保持警戒姿态;这就是他们用‘典’用得好啊!而他们的主上在任用官员的时候,自己的亲族就根据血缘的远近来提拔,其他的人则根据效力的时间长短来提拔;任用时不忽视任何人的能力,赏赐时不遗漏任何人的功劳;对年老的人会额外加恩,对外来的人会给以帮助;他们规定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服饰,高贵的人平时就受到尊敬,低贱的人不会逾越等级,这样,就没有人违背‘礼’了。”

“楚军‘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我们怎么能胜过这样的军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才是统帅军队的应有作法。消灭敌人的薄弱部分,攻击被敌方忽略的方向,这才是军事上的正确做法。大人还是先整备自己的部队,加强训练和准备,总能找到有弱点和盲点的对手,不必现在就和楚国较量。仲虺(huǐ)有言曰,‘取乱侮(wǔ)亡’,就是要消灭敌人的薄弱部分。汋(zhuó)曰,‘於(wū)铄(shuò)王师!遵养时晦’,就是要攻击被敌人忽略的方向。武曰:‘无竞惟烈。’只要我们不断消灭敌人的薄弱部分,随时攻击被敌人忽略的方向,就能一步步完成我们的军事目标。”

但这时中军佐先縠(彘子)发话了:“不行。我们晋国能当上霸主,就是因为我们军队能打仗,将领有本事。现在这么干,会失掉诸侯的拥戴,算什么有本事;面对敌人不敢接触,算什么会打仗。从我这儿丢了霸主,还不如死了算了。而且集结了部队出征,听说敌人强大就撤退,不是男子汉大丈夫。当上军队统帅,然后干出男子汉大丈夫决不干的事,只有你们这些大人物才这样,我是干不出来。”

于是先縠率领自己手下的中军佐部队单独渡过了黄河。

一些补充:

这里我以“荆尸”作“简师”解。尸与师音可通,荆与简声母亦相通。但主要是若如此解,则《左传》中之两处“荆尸”均可圆满地解说。

《左传》中提到“荆尸”的两段记述包括此处的“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以及九十三年前《庄四年传》的“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p 0163)(03040101))(018)。

当时住在城(国)内的“民”本来都是战士,这是“周人”的传统,包括“商、农、工、贾”,但难免有老弱病残。现在简师,简选出精干的战士出征,其余的人留在家中,就不会中断“商、农、工、贾”的营业,才可说“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同时出征的都是能征惯战之人,也有利于“卒乘辑睦”。最终就“事不奸矣”了。

应该说简师在当时是新鲜事,楚人经常劳师远征,正需要这样的变革。看来楚武王实际上是进行了一项重大的军事变革,谥“武”不是没有道理的。

《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中专有《简选》一节,反映战国时的军事家已经认识到军队的士兵有必要经过简选,简选出的精兵可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但此时的政治、军事制度使得简选不容易实行。

此处《左传》在开列晋军将领时特别列出了两位中军大夫、两位上军大夫、两位下军大夫的名字,估计是因为这六个人实际也已各自统领着包含约一百乘战车的独立部队,而且这些人都是各大家族的代表。

因此,估计所谓中军佐部队应只含约一百乘兵车,两位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各自统领的分队不一定跟随先縠一起渡河。

这里的六卿(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和四年前的六卿(中军帅郤缺,中军佐荀林父;上军将士会,上军佐臾骈;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赵朔)相比,中军帅郤缺已死,由其子郤克为上军佐代替臾骈。臾骈估计已去世,也可能年纪较大,且赵家已有人为卿,就退休了。中军帅由原中军佐荀林父接任,另有先縠当上中军佐。

先家也是名门望族,先縠的曾祖父先轸和祖父先且居都曾担任晋国的中军帅,父亲先克也曾任中军佐。尤其是曾祖父先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城濮之战时的晋国中军帅。二十一年前,先縠的父亲先克被刺身亡,直到现在,先家才又有人进入卿的行列。先家世系不是很明确,或认为先縠乃先克幼弟,但我觉得二人年龄不应相差如此之大。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负面的,意思是面对困难的局面无可奈何,只好后退。但当时这句话并不是负面的,《左传》作者是把这句话作为正面的论述引述的,很可能直接引自当时的兵书,是对将领的要求。另外,这句话还可说是孙子“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一思想的滥觞,我在前面有一个帖子中有详细些的对比说明,如感兴趣可移步《春秋左传注读后09孙子与左传的一些对比 三》

仲虺是商汤的左相,也是当时人眼中的军事大家,前面我曾介绍过。

汋(zhuó)即《诗经》中的《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酌》: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武即《诗经》中的《周颂臣工之什武》: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宣十二年传》:

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 (010000)之《临》 (110000),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jǐ)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韩献子谓桓子曰:“彘子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亡师,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师遂济。((p 0726)(07120202))

我的粗译:

这时,晋方将领聚在一起研究对策,下军大夫知庄子(荀首)首先发言:

这回我们要吃败仗了!《周易》在《师》之《临》那条里就说过:“师出以律,否臧,凶。”按正确的方法办事是“臧”,不按正确的方法做就是“否”。力量分散是“弱”,河流壅塞就是“泽”。要所有人都遵循“律”,像一个人,那才叫“律”。现在我们是“否臧”,而且还没有“律”,本来“律”挺多,现在没了。现在混乱又不统一,所以是“凶”。没有执行力是《临》,有统帅却不听指挥,还有比这更“临”的吗?就现在这样,如果遭遇敌人,准得打败仗。彘子(先縠)是祸首,就算他能逃过这回,也有大灾祸等着他呢。

随后,韩献子对中军元帅桓子(荀林父)建议说:“彘子那个分队要是出事,您的罪过就大了,您是元帅,部队不听指挥,能是谁的责任?控制不了属下,部队被消灭,反正罪过已经够大了,不如全军出动。就算讨不了好,也有其他将领能分担责任。自己一个人担责总不如六个人一起担责吧?”

于是大军渡过了黄河。

一些补充:

关于占筮与卦象的应用我在另一个帖子中有一些分析,也涉及这一段《左传》,如有兴趣可移步:《春秋左传注读后12左传中的卜筮》

关于这里的卦象,杨伯峻先生有注:

《坎》下《坤》上为《师》卦,初爻由阴变阳,《坎》变为《兑》,《兑》下《坤》上为《临》卦。

下面是我画的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四段还是杨先生的注:

《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者,卦为《师》卦,初六为首爻,用师必先出师,故云“师出”。凡师出必以法制号令整齐之,故云“师出以律”。否臧者,犹云“不善”,下文“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亦即此意。全句意谓凡出师必用法制号令,不如此,是与“执事顺成”反其道而行之,则凶。

《师》卦之变为《临》卦,由于《坎》卦变为《兑》卦,《晋语四》云:“《坎》,众也。”《坎》有众象,《坎》卦一变,有众散之象。《兑》为少女,故为柔弱,《坎》变为《兑》,是众散为弱。

杜《注》:“《坎》为川,今变为《兑》,《兑》为泽,是川见壅。”流水壅塞淤积为泽。

此并卦象辞义论之,《坎》为川,川水盈满,哀九年《传》“如川之满不可游也”是也。故曰“盈”,此卦象也。川壅为泽,泽水易竭,又师出不以律,则律竭,两竭字相应,故曰“盈而以竭”,此卦象及辞义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