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人干翻半座奉天城 -- 潺潺流水
前面有事忙着,所以先宝推了,免得忘了。现在才有机会回复。你的99-99.5%靠不住我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它依赖于几千,10个,这两个数字,而它们是否靠得住又依赖于检测灵敏度(即你认为的99-99.5%自身),所以你是在循环论证。
死亡率我之前讨论过,我听朋友口述,假日归客网友也曾经贴数据图佐证过,对于四十岁以下,德国是大约比万分之一高一点。而中国湖北之外也大约是这个数。如果用新发表的抗体检测结果矫正感染人数后后,武汉大约万分之二。如果用财新当初的数据万分之一点五左右。后两者差异,一种可能是后者采样集中在市区没有郊区;还有一种可能是后者发布早好几个月,如果采样也是同样早好几个月,可以用部分人抗体已经消退(对疫苗是个坏消息)来解释。不过这个差异小到不影响我们结论。总的来讲,中欧的数据都支持四十岁以下新冠感染死亡率万分之二或者更低。而坐飞机回国的,相当大的比例是二三十岁的留学生,另外有援外劳工(也大多是二三十岁)、旅游滞留人员(全年龄分布),看娃的祖父母(大龄,但是比例低)。也就是说这群人里有很大比例是二三十岁的,而能逃脱检测的,隔离14天没发病还带毒的,显然大概率是这些免疫活跃的年轻人,再结合万分之一二的死亡率(这是四十岁以下数据,如果看20-30岁还要低很多很多)。如果逃出去几千人健康带毒者,到目前为止很少人被发现(仍未发病、发病后自己扛过去了、还在扛)并不奇怪。
我不是说这种事一定会发生,但是目前公开的数据支持,这种事有发生的可能。那么这种可能是否真的存在,或者说这种逃脱检测的是一千还是五千人,比五千更高或比一千更低,不是完全不可知的,它依赖于我前面一直反复提到的核酸检测的灵敏度问题。灵敏度越低发生这种情况概率越高,人越多。陈王某个贴里说的核酸检测灵敏度是45%左右。即使已考虑采样问题,发生这样的事情概率已经会相当高了。如果这个数没包括采样,还要更危险。你说的超过阈值100%这种话跟没说一样。假设诊断标准是N copies/ml的阈值,你的试剂对于超过100N copies/ml的阈值灵敏度100%,对N copies/ml可能就是5%,又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这个N是多少,生化检测的专业人士会根据实际来定一个合理的数值,对我们来说不需知道这个N的具体数字,只看对这个N的灵敏度,信息是足够的。反之,强把灵敏度问题转化为浓度问题,对于流行病学相关讨论是个搅浑水的倒退行为。
附陈王的帖子:
陈王奋起挥黄钺:如果学术界像这样看待美国去年11月发现的抗体就好了
当然,这些个数字肯定是和厂家相关的,比如罗氏抗体检测的数据比陈王贴里引用的这个厂商抗体的数据要好看不少。而即使同一厂商,也会根据市场需求,成本,速度等等设计产品,倒不一定总是用技术最优,数值最好看的方案。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0 层
🙂欢迎科学探讨,实际这个就是医学和其他理工科不同的地方 6 菜根谭 字1335 2020-12-28 07:37:51
🙂你这里有循环论证的漏洞 31 南宫长万 字2248 2020-12-28 08:42:29
🙂虽然你的循环论证论我并不认可 8 菜根谭 字1237 2020-12-28 18:20:27
🙂你的数据估计有误
🙂接受你的推理,确实有循环论证 1 菜根谭 字2133 2020-12-29 17:50:29
🙂进一步提高敏感度有必要吗? 2 菜根谭 字551 2020-12-29 18:25:31
🙂我回头搜索了下新闻 10 学菩提 字320 2020-12-28 09:06:14
🙂敢否定伟大抗疫成果 4 龙牡 字39 2020-12-28 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