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附:玄奘与唐太宗的对话

玄奘回国之后拜见唐太宗,礼毕之后太宗第一句话就是:“师去何不相报?”

玄奘是偷渡去印度的。

玄奘怎么回答的呢?他说:“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唐太宗听玄奘这么说了之后,接着说:“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

就这么一问一答,其中大有文章。

先看看钱文忠是如何解读的,他在书中写道:“从这一僧一帝的对话中,我们今天不难揣测到当时他们两人的心境。玄奘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会见,洗清自己当年偷渡出境的罪名,而唐太宗虽然已经表明了政府对他的欢迎态度,却又要找出一个借口,为不追究玄奘当年的出格行为作出解释……”

所以我会说,钱文 忠这个人,非愚即奸。

为什么这么讲?他是研究历史的。我前面一直讲,人心无法证明,我指的是,拿不出所谓的直接的、客观的证据证明人心,但并不代表着人心无法证明。

这是因为,人心可以假设,从一个假设性的出发点开始,向后推,如果推到最后,跟假设有矛盾,那么这个假设就是错的。

而人心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小人思维,要么是君子思维——此处没有褒贬义。小人思维,只会想到自己,君子思维是将社会和个人结合一起来思考问题。

既然钱文忠是搞历史的,他凭什么用一种近乎下定论 的口吻解读?正确的做法,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吗:“大家 不要小看这一问一答,我们很难搞清楚,到底两个人在想什么。不如我们来假设两种情况,我们分别从小人思维和君子思维来分析……”

显而易见,钱文忠在书中的所写,就是一种小人思维的产物。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那就不好说了。这里不提。

但如果是君子思维,这二人的对话,那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截然相反。

首先来看唐太宗。他开门见山的抛出了一个很难搞的问题,难道不是?他为什么不假装这事不存在呢?这是不是说明唐太宗想的是,“大家都在看着呐,要是我假装不提,恐怕人心就散了,因为我这个唐王,避重就轻,装聋作哑啊。如果是这样,天下还能太平吗?”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唐太宗这是头一次跟玄奘直接对话,他并不清楚,玄奘到底是什么货色,就这样直接的问“师去何不相报”,是有潜在风险的。比如,我们假设玄奘自觉名满天下,他很狂傲的回答说:“对啊,如果我报了,还能有今天的成绩吗?”接下来怎么弄?在民间,玄奘已经有很高的声望了,你这个唐太宗,治不治他的罪呢?

所以这个风险是很大的。那么我们要就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唐太宗还要冒这个险?在他心目中孰轻孰重?

再来看玄奘。玄奘的前半截,完全可以不说,他可以只说自己实在是渴望取经,才私自出关的,这完全是他个人的违法行为,并且感到十分惭愧。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他前半截,是“老实”回答,而我们都知道 ,所谓的老实,有可能 不老实,假装陈述事实,其实是在抱怨。

并且这里面还藏着一个雷,那就是:有没有可能 被 人半路拦截了?皇帝并不知道 这件事?

这就非同小可了,这是要掀起惊天巨浪的呀!

那么玄奘为什么这么老实呢?我们假设玄奘是君子思维,那就很好理解了。其一、这本身就是坦诚的证明,是对皇帝坦诚的呼应,这叫礼尚往来。

其二、玄奘考虑的并非是要给自己洗清,而是在借机劝告皇帝,当适当的调整法律。玄奘出发的时候,是“国事初定”,所以法律偏严。如今时过境迁,还是这么严,那显然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不管是自己人出去,还是外国人进来,都是不合适的。

其三,结合前两条,愈发说明后半截“认罪”更在替天下人着想。意思很明显,你可以治我的罪,我没有半点怨言,但我还是要坚持我的看法,不能再像当初那么紧了。

假设我们自己就是唐太宗,是一个君子般的唐太宗,听到君子般的玄奘如此做答,我们会怎么说呢?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考虑一个兼顾的说法才好呢?所谓兼顾就是,一你玄奘说得有道理,我听;二你玄奘我得给你单独的通融一下,毕竟今天不是昨天,该翻篇就得翻篇。

这样来看,唐太宗的应对就太有智慧了。他不是简单的在跟玄奘说话,而是在跟他的一众臣子、跟天下人说话。

为什么会说君子有智慧,小人只有聪明呢?

钱文忠的解读,荒诞透顶。他在前文 用了很大的篇幅,甚至可以说,在反复的塑造一个光辉无比的玄奘,居然到了此处,说玄奘是为了清洗自己的罪名。这不是小矛盾,这根本就是逻辑无法自洽的呀。

所以,钱文忠,分明 就是一个编剧。编剧不在乎逻辑是否自洽,只要漏洞不是那么明显就可以了,这是因为观众娱乐心甚重。《百家讲坛》的观众们中的多数,难道是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吗?

这里顺带讲一句,为什么有的人,他不论经了多少事,读了多少书,觉得天下人都一样呢?

这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 ,人心很难证明,需要先假设,再推导,最后 结合事实来看“首尾是否呼应”,如果不是,那么这假设不成立的可能 就非常大,反之,假设就是真相。

觉得天下人都一样的人,他只知道 一种思维,每件事、每个人,他都用他所知道 的或者说所相信的这唯一一种思维推理分析,当然“都一样”。

比如我女儿,她就只知道 小人思维,所以她读了这段文字,她认同钱文 忠的解读,一点疑问都没有。

通宝推:hwd99,达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