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4. 蒙卦——论启蒙之道

坎下艮上

    -----------------------------    

    ------------- ------------- 艮上

    ------------- -------------    

    ------------- -------------    

    ----------------------------- 坎下

    ------------- -------------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文]蒙卦象征蒙昧:亨通。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匪:即“非”。筮:音shi,原指用蓍草占问,此处指学童向蒙师问疑求决。)

[提示]指出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师:教育为本,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了。今天我们讨论的蒙卦,在六十四卦中,安排为乾、坤之后的第二卦,列于屯卦之后。“屯”为初生,“蒙”为蒙昧。两卦的卦形正好互为颠倒,构成一对。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多处于蒙昧状态,开发民智便是首要工作,这就是启蒙教育。蒙卦的中心内容,就是论启蒙之道。

徒:请允许我插问一句,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先后,都有内在规律可寻吗?

师: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易经》“七传”中的《序卦传》,就专讲诸卦前后相承的意义。一般说来,反映出事物“相承”和“相反”两种发展变化规律。从卦形上看,每两卦一对,每对不是卦象颠倒(称为“复”,如蒙卦是屯卦卦象的颠倒),就是卦象相反(称为“变”,六爻之阴阳相反,只有四对,如坤卦与乾卦卦象相反)。

徒:我大体上明白了。请你接着谈蒙卦吧。

师:我们先看卦辞。蒙卦卦辞首先提出了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徒:头一句我就看不懂,蒙昧怎么会亨通呢?难道《易经》提倡“蒙昧主义”吗?

师:不是这个意思。这是说,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就必然是亨通的。好比一面镜子,它本来是明亮的,但蒙上了尘垢,只需擦去尘垢,就可以恢复它的本体固有的光明。“蒙”——“亨”,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教育是可以启蒙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启蒙的。这无疑是十分积极的教育思想,也是指向“亨通”的十分乐观的教育思想。

徒:卦辞中强调“童蒙求我”,“渎则不告”,是否在宣扬师道之尊严?

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当然应该是尊严的。不过,卦辞中所说意不在此。强调“童蒙求我”,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重要。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要求,尽管“我求童蒙”,也无济于事的。所以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蒙、启蒙,首先要启发他向学的愿望啊!一方面“学而不厌”,另一方面“诲人不倦”,这才能志趣相应,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徒:原来如此!《易经》往往有深层含义,而我往往只能看到表层。下文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向先生请教,要向占筮一样抱着至诚的心。如果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对已经答复过的同一问题再三发问,实际上等于不要先生指教,那就可以不必再回答,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师:据我看完全正确。要有这样的精神。古人为了决疑,用蓍草向神灵占问凶吉,如果对某事回答是凶,但不合问者心愿。就反复占问,不回答“吉”就没个完,这是对神灵的不信任,或者说是亵渎,神灵就不再回答了。因为这样非但不能决疑,反而增加疑惑。同样,你问先生某事对不对,回答说不对,但你不满意,就再三再四地问,这也是对先生的不信任,也是一种亵渎。这样的态度先生回答他一百遍也没有用,也解决不了他的疑惑。所以不必再回答,先要端正他的态度。

徒:记得《论语》上有孔子的这样一句话:“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卦辞所说“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否也有类似的含意呢?

师:你的话给我很大启发,玩味起来,卦辞中确实也有这层意思。孔子的话是说,“我告诉他一个道理,他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他了。”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其领悟。培养其思考。不必一答再答,让他在苦苦思索中领悟要更好些。所以,“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其中既有求学者的态度问题,也有施教者的方法问题。

徒:“利贞”二字,在卦爻辞中较常见;这里的“利贞”,应如何理解?

师:这是对卦辞的总结,也可以视为补充说明。“童蒙求我”也罢,“渎则不告”也罢,这些教育原则都有利于守持正道,也是符合启蒙的规律的。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译文]《彖传》说:蒙昧,犹如山下有险阻,遇险阻则止步不前,这是蒙昧之象。

[提示]用卦象解释卦名。

  

师:这里讲卦名的由来,通过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来说明。

徒:下体是坎,坎为险;上体是艮,艮为山。所以说山下有险,只能止步不前。为什么说这是蒙昧之象,不大好理解。

师:艮为山,山也有止的含义。因为山巍然不动,性质为止。止则不通,止步不前当然不能通达。通则明,不通则昧(暗)。山下有险为蒙昧之象,就是这样推演出来的。卦名往往是这样,由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推演而得。《彖传》的下文,逐句解释卦辞。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也养正,圣功也。

[译文]蒙昧可以亨通,由于启蒙者按照亨通的法则行事,这就是灵活适时的中道。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这样双方的志趣才能相应。初次请问给以回答,因为蒙师有阳刚气质,能行中道,有能力发蒙。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一种亵渎,就不再回答,是说滥问亵渎了启蒙教育。童稚蒙昧的时候,应该涵养纯正无邪的本性,这是圣人施教的功业。

[提示]逐句阐发卦辞之旨。

  

徒:《彖传》对卦辞的解释,基本上可以看懂,有两个问题还要请教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初筮告,以刚中也”,这里为何提出“刚中”二字?

师:“教不严,师之惰。”施教者须有阳刚气质,才能雷厉风行地推行教育,不容受学者懈怠。同时又应以宽严适宜、灵活适时的中道为准则,才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能因才施教,无过无不及。所以在卦辞中前面提出“时中”二字,后面又提出“刚中”二字,作为师长的基本修养。从蒙卦六爻看,两阳爻为师长,只有九二刚而居中,能够承担启蒙开智的重任。另一阳爻上九,由于过刚而不中,就失之过严,而缺少灵活变通的精神。

徒:第二个问题是,卦辞又提出“蒙以养正”四字,而且十分推崇,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师:《彖辞》的结尾是解释发挥卦辞最后的“利贞”(利于守持正道)二字,而把“蒙以养正”视为最大的“正”,最了不起的圣人功业。蒙卦主要是讲“启蒙”、“发蒙”,这里却主张“养蒙”,当然是非同一般的。蒙童虽然处于无知无识的蒙昧状态,但是思想纯洁,天真无邪,此种天性不可失。所以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教育在使之开化增长才智的同时,千万不可挫伤蒙童的质朴天真的本性,相反,应该涵养蒙童所固有的纯正无邪的本性。这就是“养蒙”,这就是“蒙以养正”。

徒:这个思想十分深刻,也很有现实意义。试想,如果我们把纯真的儿童教育成了世故的“小大人”,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真正伟大的人物,确实并没有失去他的纯正真朴的童心啊!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象传》说: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因此用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

[提示]指出启蒙发智应表现为果行育德。

  

师:上艮为山之象,下坎为水之象。泉水冲破山石的阻碍而流出,象征蒙昧得到消除,智慧得以开发。人的智慧首先应表现在品德修养上,所以君子观此象想到要“果行育德”。为此,行动之果决必行要像泉水之流,一往无前;修德之不止不息要如泉;水之出,滔滔不绝。六爻的爻辞则进一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启蒙教育的规律。六爻中二阳四阴,二阳爻为“师”(启蒙者),四阴爻为“蒙”(受教者)。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文]初六,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刑人:罚人。说:即“脱”。桎梏:音zhigu,木制刑具。)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译文]《象传》说:施加惩罚手段有利,因为这样可以让人就范于正确的法则。(正法:以法为正。)

[提示]指出严加管教的必要。

  

徒:这里主张使用惩罚手段,是吧?

师: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一向认为“严师出高徒”。初爻是蒙卦的始爻,位置最下,以阴爻居于阳位,不中不正,是个蒙昧最甚、不守正道的学童。所幸的是,毕竟处在蒙昧的最初阶段,可塑性强。然而必须严加管教,必要时应给以惩罚,非如此不能使归于正途。若听任其滑下去,结果就成为受桎梏之苦的罪犯。

师: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黄连、大黄,其味虽苦,其力虽猛,如用之适时、得当,皆为良药。“小惩而大诫。”对他略施薄惩,正是为了使他今后免受更大的惩罚。“用刑人”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用脱桎梏。”

徒:这与近代英国法学家边沁的观点倒是不谋而合的:既然惩罚是承受痛苦,那么只有当它是为了防止更大痛苦时,它才被证明是正当的。

师:这倒是有趣的比较。总之,姑息迁就,后患无穷,虽说爱之,实则害之。发展下去,后悔莫及,这就叫“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文]九二,包容蒙昧,吉祥;容纳昏暗,吉祥。儿辈能够治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译文]《象传》说:儿辈能治家,这是刚柔相接的结果。

[提示]指出宽容包纳的必要。

  

徒:九二爻辞令人莫明其妙。

师:“包蒙吉,纳妇吉”两句含义相似,是互文见义的,“包”就是“纳”,“蒙”就是“妇”。意思是说,聪明的人能够包容蒙昧的人是吉祥的。

徒:“蒙”怎么就是“妇”呢?

师:等一会再解释。“包蒙吉,纳妇吉”即是指九二而言。九二以刚爻居阴位而得中,是刚柔相济、能行“刚中”之教的师长,故能包容蒙昧的受教者。阳为明,阴为暗。昏暗就是蒙昧。所以阳爻象征刚明之师,阴爻象征蒙昧之众。“妇”为阴,阴为暗,暗为“蒙”,所以说“蒙”就是“妇”。言“蒙”是为了强调蒙昧之义,言“妇”是为了指明卦中阴爻。刚明之师能够宽容地包纳蒙昧之众,以“刚中”之道教之,以启其明。上一爻强调的是严以管教,本爻则强调宽以包含,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就全面了。

徒: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一致的。

师:《易经》本来就是儒家的经典,与孔、孟所言往往可以相互印证。启蒙者要有普渡众生的博大胸襟,要有“包蒙”、“纳妇”的精神,无所遗弃。这当然是吉祥的,所以爻辞接连用了两个“吉”字作了热情的赞美。

徒: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我不楚想起了以“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推行平。

师:“儿辈能够治家”,既是教育启蒙的目的,也是其结果。“子克家”特指六五爻这个蒙童而言。六五与九二爻位相对、刚柔相应。九二为师,能行“刚中”之教,诲人不倦;六五为蒙童,能够虚心受教,学而不厌。这就是本爻《象传》中所说的“刚柔接也”,也是本卦《彖传》中所说的“志应(志趣相应)也”。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才能造就“克家”之才。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文]六三,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见到有钱的男子就失身了,娶她为妻是不利的。(取:娶。不有躬:失身。)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顾也。

[译文]《象传》说: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的行为违反正道。

[提示]指出品质不端的人难以施教。

  

徒:六三也是阴爻,又是一个受教的蒙童。

师:这却是一个不可教的人。

徒:还有不堪教育的人吗?

师:教育不是万能的。初六虽然顽劣愚昧,毕竟处在蒙昧的初始,入蒙未深,可塑性强。严加管教,尚可归于正途。六三则不然,它不是愚昧顽劣的问题,而是品性恶劣的问题。

徒:何以见得呢?

师:六三不仅以阴爻居阳位,不中不正,且处于蒙卦下体之终,乘凌位卑而中正刚明的良师九二,攀附与它同样不中不正而处于极位的上九,可谓见利忘义,邪辟妄行,所以《象传》说它“行不顺也”。

徒:六三不是与九二邻近相比吗?

师:不错,但是六三为阴柔反而在上,九二为阳刚反而处下,这是一种以柔乘刚的“逆比”,必然不利。六三与上九却是品质相近,气味相投,分别处于上下卦之极而不中不正,形成正应关系,故凌辱本师九二,高攀上九,这并不奇怪。爻辞中用“勿用取女”喻示不可收这样的人为门徒,因为本卦中阳爻为蒙师,阴爻为弟子,故设此喻。这是《易经》中不断使用的象喻法。

徒:六三真的不可教吗?

师: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并不是无往而不利的。连号称“圣人”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有“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鲁迅是一贯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青年的一代名师,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但是他也见到有些青年“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极为失望和愤慨。

徒:鲁迅在小说《奔月》中描写了企图射杀师父的逢蒙,指的就是他过去的弟子高长虹。鲁迅还在《捣鬼心传》一文中称高长虹“深得捣鬼正脉”,确实是视为不可教的人了。

师:不过,逐出门庭、弃而不教、鸣鼓攻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说是施教的特殊方式吧!

  

六四,困蒙,吝。

[译文]六四,困在蒙昧之中,这是憾事。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译文]《象传》说:困于蒙昧的遗憾,说明唯独六四与阳刚之师最疏远。(实:指阳爻。)

[提示]感叹不从师向学的人被蒙昧所困。

  

徒:这一爻说得很清楚。“实”指阳爻吗?

师:阴虚阳实,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在本卦中,阳实之爻指蒙师,阴虚之爻指蒙童。蒙童没有知识,空空如也,所以要虚心向学,开发智慧。如果远离明师,不主动亲近,必然困于蒙昧。六四就是指这样的人。

徒:在蒙卦中,的确唯独六四这一爻距离阳爻最为疏远,与九二、上九两阳爻既非亲比,又无正应关系。

师:所以,它得不到明师的教化,同时又处于六三、六五两个阴爻中间,周围都是蒙昧阴暗之气,而它本身又是以阴爻居于阴位。从主观上看气质昏暗,从客观上看锢蔽又甚,是最为昏昧的蒙童,亟待启蒙教化。所以,卦辞对于六四困于蒙昧深感遗憾。

徒:正如孔子所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师:流浪街头的少年犯,弃学经商的少年儿童,就是这样的人。社会应该帮助他们从“困蒙”之中自拔。

  

六五,童蒙,吉。

[译文]六五,童子蒙昧,吉祥。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文]《象传》说:童子蒙昧而吉祥,是因为他的恭顺和谦逊。(巽:音xun,谦逊。)

[提示]赞扬恭顺谦逊的好学君子。

  

徒:全卦六爻之中,只有九二爻和这一爻是“吉”的,当然应该刮目相看了。

师:九二阳刚居中,启迪群蒙,是有道“师表”的象征;六五居尊谦逊,以“童蒙”自处,是好学“君子”的象征。九二与六五正应,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的象征。这也就是卦辞中所肯定的“童蒙求我”,当然是吉祥的。

徒:毛泽东曾经提倡过,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群众学习,这正是以童蒙自处的精神啊。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文]上九,以猛击来启发蒙昧,过于暴烈是不利的,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译文]《象传》说: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说明上下的关系应该保持和顺。

[提示]指出攻治蒙昧宜严不宜暴。

  

徒:蒙卦的两个阳爻代表两种施教方法不同的师长,九二主张“包蒙”,上九却主张“击蒙”。

师:九二刚而居中,能够包容群蒙,治之以宽,所以叫“包蒙”;上九则高居上位,刚极而不中,以严厉措施治蒙,治之以猛。所以叫“击蒙”。蒙师的气质不同,治蒙方式也各异。当然九二所行的“刚中”之教是最为理想的。

徒:“击蒙”之法是否可以采用呢?

师:“击蒙”之法容易产生弊病,要特别注意掌握分寸。爻辞中提出的原则是:“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说,可以采取适当的严厉之举,但不能超越限度,能够起到防止对方为寇作乱的作用就可以了。如果采取暴烈过甚的举动,击之过烈过猛,则击蒙者本身岂不是成为“寇”了,又安能教育引导别人?由于上九阳刚极盛,故告诫它治蒙可严不可暴。

徒:这与初九爻所说的“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的精神是一致的,都主张严以治蒙。

师:严格是对的,不过一要目的明确,这是九二爻强调的;二要程度适当,这是上九爻所强调的。在施教方式上,一般说来是主张宽容的,但在必要时也不排斥严厉。《易经》的思维模式总是很辩证的,处处给人以启发。蒙卦以阳爻刚明为蒙师,以阴爻昏暗为蒙童。九二为能行刚中之教的良师,上九为刚极不中的严师。四个阴爻也情况各异。

既有素质极佳的好学君子“六五”,也有品质不端、难以施教的“六三”;既有因幼稚顽劣而蒙的“初六”,也有因不得师教而蒙的“六四”。蒙卦主张要包容蒙昧者而不是排除他们,要帮助他们走上正常的人生之路。同时,主张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必要时应有严厉的措施。这样,才能解脱蒙昧的枷锁,清除犯罪的根源,转化社会的消极因素。

  

  

[另注:此文认为四阴爻是学童,两阳爻是老师。也有认为此六爻都是指学童。九二是指内刚外柔、有理想追求的学童,否则怎么会有“子克家”的爻辞?上九是指启蒙后的效果:击败了蒙昧,学童不再做坏事,利于防止学童做坏事。]

关键词(Tags): #易经#蒙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