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语和英语的比较 -- 颜赤城

共:💬368 🌺1318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外的长句子似乎很多阿

            忘了在那里看到的有这么一个句子

            “不要指望这些穿着俄罗斯军服拿着捷克的武器站在法国的海滩上的乌克兰人会为了德国人的利益与得到美国飞机支援的英国人作战”

    • 家园 二、汉语吸收外来语的问题

      汉语吸收外来语的问题

      汉语吸收外来语的问题是个热门话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其中也包括专家观点。

      有一种说法是,拼音文字吸收外来语能力强,汉字不能表达发音。

      这是个很邪门的观点,辩驳起来不需要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听上去很弱智的实验。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很多个方面。

      我们来做个实验,我有一个英文词knight要介绍给一个不会讲英文的中国人,还有一个中文词“侠”要介绍给一个不会讲中文的英国人。我不能自己读出来,而要写成文字,让他们学会这两个外来语。我们来看看中文和英文分别是怎么工作的。我的结论是,它们没有本质不同(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本质不同)。

      我把knight写成中文“奈特”,把“侠”写成英文Xia。

      首先先找两个不识字的小朋友,给他们看,让他们读出来。他们都读不出来。

      然后找两个识字的人,让他们读,他们都读出来了。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文字表达发音,是因为你认识它,如果你不认识它,它不表发音。中文和英文是一样的。这是个很弱智的结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

      继续实验,我问这两个人,他们看到的词是什么意思。他们都不知道。

      这时我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解释这两个外来语,另一个方法是放弃音译采取意译。我现在把knight写成“骑士”,把“侠”写成swordman。他们都正确地读出来,并且有个大概的概念了。

      至此完成了外来语的吸收。在以上的所有步骤中,两个语言的功能都是一样的。

      顺便点明一个过于明显的事实,这两个语言的人群,在读外来语的时候都是近似发音。这之间也是没有区别的。所谓的音译,都是近似音译。只要是近似音译就存在混淆的可能。

      虽然说这两个语言接受外来语的本质一样,这里面确实有很多细节是不一样的。

      第一、我实验了不识字的人和识字的人,他们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我没有去问正在学习识字的人。只要你掌握了英文的26个字及其拼写法则,我就能通过英文让你读出任何一个外来语。但是你需要学习几百个汉字,我才能通过汉字让你读出任何一个外来语。这中间,可能需要多几个月到几年的学习时间。读写汉字比读写英文难。但是,有多难?也没多难。小学生的智力够了。

      第二、你会发现实验中的英国人读的并不如中国人那么顺利,他可能会把Xia读得类似eksya,而不是你预期的结果。这后面是什么道理?这后面有个大道理——英文的拼写规则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使用者搞乱了。

      英语是实际的世界语言。所有人都用。这些外国人使用的时候就会发明词汇以适用自己语言的发音。试着找一找英文里的外国人名,很多是英国人看到也读不出来的。在中国这个例子里,就是中国发明了汉语拼音。让英国人拼写毛泽东的发音,他们会写成Mao Tse-tung,但是我们决定写成Mao Zedong,英语世界也就接受了。这时英语遇到了汉语没有的困难。汉语的发音和使用是中国人决定的,但是英语的拼写和发音却是全世界人民决定的。

      反过来想一想,假设有一个国家的人在使用汉语,他们的决定把knight译成“赫特”,并且说“赫”在这里是个多音字,发“耐”的音。你是不是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那样中文就遇到英文今天遇到的困难了。

      第三、通过音译,英语无论吸收到多少外来语,它仍然是英语,但是中文却不再是中文了。看一个虚拟的例句。

      Fazhaning a xiaokang society is a big mubiao of the Chinese zhengfu。

      假设经过几百年,这么一句英语里出现四个的外来语。如果它们被完全吸收的话,读者不会觉得不适。这句话,仍然是英文。

      但是如果中文完全采取音译,几百个汉字就够了。所有相同发音的汉字都可以只留一个。同时中文书写必然会发展出空格。这时候中文就不再是中文了。

      不过,那只是个假设。我不认为外来语会取代一种语言的自身词汇而成为主干。对中文和英文都是一样的。

      第四、最后一点,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英文选择音译,而中文选择意译。

      音译不如意译,更何况我已经强调了,音译都是近似音译。如果同时有音译和意译,意译更有可能胜出。

      英语为什么能倾向音译呢?其实也有无奈的地方,就是词根匮乏。比如,盲流、小康、杀熟。这些词,你让英文怎么意译呢?找出普通人能懂的词根组成一个词,不可行。用一个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翻译之后太长,也就不是一个新单词了。

      中文不存在这个问题。有几千个常用汉字可以让你选,每一个都有含义。中文里有很多音译和意译兼顾的令人叫绝的译文,在英文我从来没见过。

      但是针对这个骑士和侠客的例子,音译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意译则优劣互现。这里面就真有个思维方式的问题了。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用已有的概念去理解新事物,英语世界则把这个新事物原封不动的呈现,让使用者慢慢去理解。

      一个例子。如果日本武士和欧洲的武士是两种不同的人,就应该把他们音译成Samurais,而不是意译成Warriors。这是一种态度。

      把knight翻译成骑士,有助于理解,也容易导致误解。骑士?是骑着马的高尚的人吗?当然,我们现在都理解骑士的含义,但那是慢慢理解的,这个理解的过程并不比理解一个音译词汇的过程更快捷。

      但是英语倾向于音译是利用自身的优点而避开自己的弱点。有人让汉语采取这套反而是放弃汉语优点而使用汉语弱项的方法,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啊。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聚沙成塔,
      • 家园 意译与音译的区别在于译者的作用

        意译时译者的作用举足轻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理解,翻译的好就会达到翻译上的最高境界,译入方读者可以很方便的接收;而音译时译者的作用就被削弱了,翻译成什么样译入方的读者反正都不可能直接理解而需要学习。作用来说见仁见智吧,以俺一码农的观点看,其实就类似于IT界厚薄接口的争论,各有利弊吧,更应该讨论的也许应该是在中文环境下孰好孰坏。

        当然,其实在中文环境下也不用谈了,汉语使用者对意译的偏好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哪儿的汉语使用者都如此,当然像香港、新加坡或海外华人面临绝对强势的英语而自身的中文环境又过于薄弱的情况下被迫引入大量英文不谈,在大陆和台湾都毫无问题的采用意译为主。原因是一正一反,正的颜赤诚说了,汉字有表意的优势,反的则是汉语由于采用了中文这种记录手段导致在表音上有弱势,因为汉语使用者有个非常顽固的习惯就是没有对应汉字的音就干脆转音而不是造字,有些常用音汉语实际上是能发的,比如ki / gi但由于没字就只好转音,使得汉字记录的读音往往与原文差别很大。

      • 家园 Mao Tse-tung是威妥玛式拼音法啊

        本身就是由英国外交官威妥玛创制

        它追求不是更贴近汉语原音,而是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容易读出来

        而中国的一群语言学家做出来的汉语拼音方案肯定更重视表音的准确性了

        日语也有相同的问题,黑本式(Hepburn,长老会传教士,1886年定型)、日本式(始于1885年)和训令式(1937、54年两次训令,是对前二者的折衷)

        目前是以训令式为主,三种并用,键盘的日语输入就可以体现。欧美人拼写日语词基本还是黑本式,比如sushi

      • 家园 有几句值得商榷啊

        但是我没有去问正在学习识字的人。只要你掌握了英文的26个字及其拼写法则,我就能通过英文让你读出任何一个外来语。但是你需要学习几百个汉字,我才能通过汉字让你读出任何一个外来语。

        我记得初一刚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经常考试的题目就是字母组合的发音,i有时候是有冒号的长音,有时候是短音,ee有时候是一的音有时候是哎的音,ea有时候是哎的音有时候是诶的音,a有时候是诶的音有时候是哎的音还有时候是啊的音,sch竟然要发丝古的音。cool的c竟然是哭。一旦扯上r了那就更乱了。

        要说能从英语拼写猜出发音或者从发音猜出语法,没有三五千的词汇量是肯定没戏的。

        法语肯定可以,不考虑外来词的时候发音规则极其简单,或者说法国人连外来词都会按照法语发音。当年我们刚开始学法语的时候学发音也就是三天时间足够足够的了。

        据说德语也可以,因为每个字母都要发音,只要耳朵够快能听到就行。

        ==============================

        没法用中文发音标注其他语言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外语的发音中文没有,中文的发音外语也没有是满地都有的事情。

        比如中文的声母西,七,赐,喝,等等法语都没有。

        强qiang法国人见到只能读(kiang个),这也不能说法语的发音规则烂。

        再有阿拉伯语光是喝的音好像就是三个还是六个,没有专门学过的人基本分不出来有啥差别。也不能说他们的发音规则就好了

      • 家园 我也说两句

        第二、你会发现实验中的英国人读的并不如中国人那么顺利,他可能会把Xia读得类似eksya,而不是你预期的结果。这后面是什么道理?这后面有个大道理——英文的拼写规则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使用者搞乱了。

        这不是因为英文的拼写规则被世界各地使用者搞乱了,而是汉语拼音方案并不是完全参照英语来做的。

        而且英语现在也不是一个完全能够由语音到拼写的语言,因为吸收了太多了外来词,其中大部分是法语词。

      • 家园 反对把英语的地位抬那么高

        拿英语当衡量汉语拉丁化方案——汉语拼音的标准是很古怪的。英语成为世界性的语言也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并且也很难说英语在将来一直会是世界性的语言(或者拉丁语系中最通用的语言)。

        日本人看见“奈特”会不会啼笑皆非呢?另一方面,你对“瑞士”、“约翰”这些音译有没有啼笑皆非呢?

        “但是英语的拼写和发音却是全世界人民决定的”倒有点让我啼笑皆非。您认为San Jose这个美国地名应该改写法还是改读音呢?或者就和"x"可以读“西”一样,这也算“全世界人民决定的”英语拼写和发音?

        另外,您或许该听听印度人的英语

      • 家园 骑士翻译的还是很好的

        体会一下这个“士”字

        嘿嘿

      • 家园 现成的例子可供参考啊

        佛教语言在汉语中的应用。但凡研究汉语对外来语的吸收的,首先都要从这点着手吧?

      • 家园 调制解调器吸收成猫~

        虽说"猫咪""猫咪"的称呼,生生地将"modem"吃了豆腐,得着好处;但终归感觉像是菜园子张青倒插门孙二娘,亏没亏不知道,肯定不完美

        偶想过,这"modem"是否可能翻译成:"描档"器,"码读"器之类的?

        就如"百事可乐"一般?

      • 家园 砸砖头啊,砸砖头

        基本上同意里外的观点,但是您举的几个例子却是非常的有问题。

        有一种说法是,拼音文字吸收外来语能力强,汉字不能表达发音。

        这个观点不能说是绝对错误的,因为拼音文字本身的形成方式就决定了引入新的词汇和含义的时候,一般是采用原词变形的形式,而原词变形,也就意味着,其发音的改变是非常小的,甚至会不变。而汉语的起源以及发展都是遵循着以字的含义为主的原则,象形而起,然后是会意,最后因为语言的发展而不得不引入词汇的时候,则出现了形声。但是形声字的出现,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原来通用的一个字的专业化。所以,汉字本来就不是为了表达发音而创建的,自然也就不会在这方面擅长。

        说到吸收外来语的问题,但凡现在存在的语言,这方面都各具特色,难分上下,不能分出个天下第一、第 二来。而且您举的例子实在有失偏颇。您用骑士,英文词knight,来作为例子。是不对的。因为这个英文词早已经被引入汉语中了。您在以下所作的种种推测,只不过是寻求一种音译罢了。并不是真正的引进吸收。如果要举出一个例子,一定要用一个新出现的名词。比方说,英语的apoptosis,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72年,用来表现细胞自发性死亡的一个过程。原词的是来自于古希腊的古诗,含义是落下,用来形容树叶从树上落下的状态。中文的翻译出现过很多种,最后还是采用了比较古雅的凋亡

        拼音文字吸收外来语能力强,这是指发音方面,但是,并不是说,一定就会把发音给引入进来。这还要看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发音差异的大小。以日语为例,日语中的l,r, 好像是分不清的。(参见萨军门的文章)所以日本人说good luck,你怎么听怎么觉得像 good ruck. 汉语里面有若干发音是英语所没有的,而且两种语言的发音方式,比如重音和强调都是很不同的。所以才造成了所谓的洋泾浜英语和怪里怪气的外国汉语。如果你让一个从没学过英语的人给一个英国人说,耐特;或者给一个中国人说英语eksya。都只会造成困惑。这也就是你所说的

        这两个语言的人群,在读外来语的时候都是近似发音。这之间也是没有区别的。所谓的音译,都是近似音译。只要是近似音译就存在混淆的可能。

        英语是实际的世界语言。所有人都用。这些外国人使用的时候就会发明词汇以适用自己语言的发音。试着找一找英文里的外国人名,很多是英国人看到也读不出来的。在中国这个例子里,就是中国发明了汉语拼音。让英国人拼写毛泽东的发音,他们会写成Mao Tse-tung,但是我们决定写成Mao Zedong,英语世界也就接受了。这时英语遇到了汉语没有的困难。汉语的发音和使用是中国人决定的,但是英语的拼写和发音却是全世界人民决定的。

        反过来想一想,假设有一个国家的人在使用汉语,他们的决定把knight译成“赫特”,并且说“赫”在这里是个多音字,发“耐”的音。你是不是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那样中文就遇到英文今天遇到的困难了。

        这个例子并不好,汉语拼音之所以采用不跟传统的英语不一样的拼写方式,是因为汉语发音与英语发音的差异的存在。我们没有必要削踵适履的抛弃我们的习惯发音,而采取英语的读音。当初汉语拼音创建的时候,所有与英语发音一致的地方,其拼写也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我们独有的发音。而且,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作为日尔曼语系的成员,却从法语中、北欧语言以及拉丁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成分。这些外来语言的独特发音和拼写方式也随之保留了下来。例子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林语堂的专著,妖道就不在这里卖斧了。

        至于汉字的不同读音,日本和韩国已经这样做了呀。我也没看见谁有啼笑皆非的感觉。

        音译不如意译,更何况我已经强调了,音译都是近似音译。如果同时有音译和意译,意译更有可能胜出。

        这句话实在是牵强。语言的作用是交流,我不认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使用英语和汉语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有多大的差异。即使是用英语来讲述汉文化。所谓的意译更好,是对于汉语而言,对于英语,还是音译比较省劲。我没听说谁用到saint kong, 倒是cunfusing大行其道。所以,英语等拼音语言引入外来词的时候,多采用近似的音译,而汉语等象形文字语言则采用意译,是由这两种语言本身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决定的。没有必要一定要分高低,走上下。

        • 家园 嗬嗬,花和砖头都欢迎

          你说的,后半部分我都同意。比如你说“我们没有必要削踵适履的抛弃我们的习惯发音,而采取英语的读音。”“所谓的意译更好,是对于汉语而言,对于英语,还是音译比较省劲。”

          可能是我没说清楚。

          我没有说汉语拼音要去采取英文发音的意思。汉语拼音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汉语。

          我说意译,说的是汉语。我原文里说“但是英语倾向于音译是利用自身的优点而避开自己的弱点。有人让汉语采取这套反而是放弃汉语优点而使用汉语弱项的方法,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啊。”

          但是你说的前半段正好是我反对的。你说“拼音文字吸收外来语能力强,这是指发音方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汉语和英语都有另一方没有的发音,怎么会英语吸收汉语比汉语吸收英语容易呢?能不能举一个虚拟的例子呢?

          • 家园 是我没有说明白

            “但是英语倾向于音译是利用自身的优点而避开自己的弱点。有人让汉语采取这套反而是放弃汉语优点而使用汉语弱项的方法,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啊。”

            这点我完全同意。之所以砸转,不是反对你的观点,而是觉得你的例子用的有些不太恰当。

            汉语吸收外来语,主要是用意译的方法,也就是说,抛弃原来的读音,而把意思用新的组合表达出来。而英语吸收外来语,则主要是把原词的发音给英语化。也就是说,能够用英语读出来的,就照原样读,读不出来的,就转化成英语能够读出来的。所以,在英语里面,保留外来语的读音的能力,要远比汉语要强。例子非常多,比如说,我们的点心,这对于英语来说绝对是个新的外来词,英语的发音是Dim-sum.一听就是广东话么。其他的例子,我就不罗列了。而汉语里面,直接来自外边的例子,就是凋亡,和嬉皮士。后一个同时结合了音译和意译,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 家园 关于吸收外来语的问题

        我大部分赞成您的观点,但是有一些细节想和您讨论一下

        读写汉字比读写英文难。但是,有多难?也没多难。小学生的智力够了。

        个人认为汉字读写远比英文困难。在讨论这个问题前首先应该分清母语与非母语的区别。我们不能用小学生都能掌握这种尺度来衡量每一个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母语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这点是一个成年人所不可比的。找一个简单例子,我在这里遇到过一些洋人,中文听说没有任何问题,他们也就在中国呆过一两年,但是一看方块字就头大,斗大的字识得几箩筐都算是好的。

        至于汉语对外来语是音译好还是意译好,我倒觉得无所谓,比如说NEW YORK叫纽约,算音译。New Zealand改叫新西兰了,就算意译吧,听多了,明白了,也就没什么想法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