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逐鹿蓝天(一) -- holycow

共:💬61 🌺69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逐鹿蓝天(五)

      前面不是提过国会更改了航空邮件承运合同的竞标办法,一律由最低价者得标,并且每条航线要定期重新竞标吗?这一折腾,每家公司都想把别人的航线抢来,又得盯着自己手里的航线不被抢走,运价是越投越低。那年头是航空圈地运动,为了得到航线,哪怕亏损也在所不惜,七十年后的网络圈地运动也不过如此。

      里肯巴赫的东方航空深知自己沿美国东海岸南北一条线的航线结构不符合美国社会和经济整体西进的大格局,处心积虑要向德州的阳光地带进军。正值布兰尼夫手中的休斯敦到圣安东尼奥航线要重新投标,里肯巴赫是志在必得。布兰尼夫的总裁汤姆-布兰尼夫也不是傻子,他派人到处去刺探,终于得到一条情报,东方航空计划以低于每英里一美分的价格竞标这条航线。到了开标的那天,邮政总局局长打开布兰尼夫航空公司的标书,大声念道:“布兰尼夫航空公司的竞标价是,每英里0.00001907378美分。”顿时全场大哗。总局长又打开第二个信封,“东方航空公司的竞标价是,每英里零-零-零美分。”

      “犯规!”汤姆-布兰尼夫跳起来大叫。“有效!”这回是里肯巴赫跳起来了。

      这样下去还怎么活,就算是C.R.史密斯这样的牛人,都一度要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投机才能有钱给全公司发工资。不过史密斯的脑子还是比较灵活的,既然看不见的手已经失效了,那么我们请看的见的手进来吧。他联合了其他几大航空公司,集体游说政府和国会,要求政府对航空业实施航线和运价管制,消除恶性竞争。

      罗斯福政府上台以来就是走政府调控这条路的,对这个要求自然没有意见。国会呢,正好一个资深参议员刚刚在一次空难中丧命,议员们也觉得该监管一下那些个航空公司了,起码让他们更安全一些。于是史密斯的要求很快就被立法通过,1938年,美国正式成立民航局(Civil Aeronautics Board,简称CAB),职能是消除民航业的过度竞争,保证行业安全稳步有序地发展。

      史密斯等人很快发现他们给自己找了个太上皇。为了消除过度竞争,民航局索性连正常竞争也一并消灭了。想开新航线吗?请先向本局申请,本局要先开听证会,各国会议员,州长市长都会要求发言,证明新航线应该开在他们的地盘上。等过了几个月,听证会开完之后,本局各委员闭门商议,最后告诉你应该开通哪条航线。什么?批准的航线和你一开始要求的不一样?对不起,是我们说了算。票价嘛,你去搞个成本核算报告上来,我们在成本上给你加一定的利润,会批给你的。哦,你准备用什么飞机飞这条航线?这个也要批一下才行,还有,航班时间也得本局批准,不要忘了哦。

      当时有个叫路易斯-赫克特的律师,新当上了民航局的委员。这人刚来,对航空业一窍不通,就想看看民航局的审批是怎么回事。正好有一次航线审批,赫克特委员在听证会上坐了几十天,总算听完了那帮议员和市长们的慷慨陈词,好不容易到了委员会审议阶段了,幕僚们递上来的报告书竟有九尺高!这怎么行,委员会得看到猴年马月才能看完?来人,给我写一份删节版上来!删节版有多厚呢,整整六百五十八页。这还让不让我活了?报告不看了,各委员直接围在地图边用红蓝铅笔开始圈定航线。我们这位律师兄弟还是有一些幽默感的,他立刻提出一个要求,航线一定要开通到他的老家,爱荷华州的克拉利塔市。行!其他委员想也没想,就是他了!赫克特律师这才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他只是在开玩笑,那个克拉利塔市压根就没有要求开通航线,在那九尺厚的报告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城市的名字,市长也从来没来出席过听证会。

      对航空公司来说,烦是烦了点,不过总比割喉竞争的日子好多了。赚大钱是不用指望了,但亏钱也是不可能的。票价有民航局保底,每年总能赚一些利润。航空公司就像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一样,事实上成了公用事业公司了。这个体制,从38年一直实施到78年,整整四十年。

      • 家园 CR史密斯请来的婆婆能够如此长的时间里面实现如此强悍的

        管制,应该还有其它原因。

        估计这期间很长一段时间内,民航业都是没有什么利润的行业,如果没有了那些管制估计航空公司都得倒闭。之所以后来罗布森能改变这一点,原因也只会是一个,民航业壮大了,不再需要婆婆了。

        关键词(Tags): #杂谈#民航#管制
      • 家园 花等下文。
      • 家园 航空公司怎么赚钱?

        到了开标的那天,邮政总局局长打开布兰尼夫航空公司的标书,大声念道:“布兰尼夫航空公司的竞标价是,每英里0.00001907378美分。”顿时全场大哗。总局长又打开第二个信封,“东方航空公司的竞标价是,每英里零-零-零美分。”

        不要钱,白替邮局送信?那就是说只靠赚坐飞机的人的钱了,而这样运行是亏钱的?那就是说航空公司在那时要赢利主要还是还是靠邮局给他们的那些钱,而不是载人业务了?

        不知道我是不是理解错了。因为我记得前面讲到DC-2改为DC-3以后,飞机就赚钱了,我当时认为载人还是很赚钱的。

        • 家园 在那时候是这样的

          邮件运送费占比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客运为其余。基本上航空公司需要靠邮件运送费打平大部分营运成本,再靠客运赚钱。如果没有邮件那一块,光靠客运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邮政总局对航空业的影响很大。

          有意思的是政府管制后没几年,客运收入就大大超过了邮运收入,航空公司可以真正不靠邮件赚钱了。是史密斯他们惊慌失措误判了形势,还是政府管制使人们有信心去坐飞机了?这个问题就可以讨论了。

          • 家园 多谢!

            有趣。不管是哪种原因,史密斯他们发现可以不靠邮件赚钱后,估计肯定会后悔自己‘请来太上皇’这个动作

      • 家园 花,大赞

        好看好看..

    • 家园 【原创】逐鹿蓝天(四)

      特里普的下一个目标是亚洲。

      从美国西海岸飞亚洲有两条航路,第一条是所谓的大圆环航路(the great circle route),从美国西海岸,北上加拿大,经阿拉斯加进入苏联远东地区,然后到达中国东海岸。这条航路是连接北美洲和亚洲的最短航路,而且所经地区多为陆地,不必长途跨洋飞行。第二条航路则是直接向西,跨过浩瀚的太平洋,在沿途的岛礁上加油补给,最终到达亚洲。特里普首先派林白对第一条航路进行了验证飞行,林白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地沿大圆环航路飞行,考察沿线的自然条件和天气,结论是这条航路的条件过于恶劣,即便在夏天,沿线都经常有浓雾,而航路两侧往往就是山峰,这样的航路不适合载客飞行的定期航班使用。

      那么只剩下跨洋飞行一条路了,可是太平洋有九千公里宽,中间除了夏威夷群岛以外,全是一些寸草不生的珊瑚岛礁。应该在哪几个岛上修机场?有了机场以后,航空汽油从哪里运来?机组和乘客休息过夜的地方在哪里?淡水和食物怎么办?还有,什么飞机能够在那些小岛之间作远程不着陆飞行?这些细节真是千头万绪。

      特里普先派林白和各飞机制造商谈判,解决飞机的问题。终于,马丁公司研制出了四发的大型水上飞机M-130,这种飞机机组六到九人,载客36人或18个卧铺。能够以每小时209公里的巡航速度连续飞行5150公里。泛美骄傲地把这架飞机称为“中国飞剪(China Clipper)”。偶以为飞剪这个翻译不是很贴切,clipper是一种快船,比如说NBA里的LA Clipper就翻译成洛杉矶快船队或快艇队,你叫它洛杉矶剪刀队试试?但这是一直以来的中文翻译,所以还是沿用。特里普索性更进一步,把航海里面的术语全部搬到航空上来,结果机长就沿用船长的Captain,副驾驶沿用大副的First Officer,连装束也改了,飞行服变成了船长制服,飞行帽改成了船长帽,这下看起来确实帅气很多,结果连好莱坞大帅哥亨弗莱-鲍嘉都拍了一部叫China Clipper的电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马丁130中国飞剪在旧金山上空

      后来泛美又从波音公司得到了更大的水上飞机波音314,可载客70人或36个卧铺,能以294公里的时速飞行5600公里,这些飞机也都以飞剪命名。结果飞剪就成了泛美命名的传统,以后所有的泛美飞机都是某某飞剪,连空中交通管制员对泛美的呼叫代号也成了clipper,这是后话,扯远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波音314

      第二件事就比较辛苦一点。特里普在旧金山租了一条大货轮,装了74个建筑工人,44个飞机机械师,25万加仑的航空汽油,足够几个月吃的淡水和食品,还有足够修五个机场用的炸药,水泥,发电机和工程机械,直奔太平洋里那些小岛而去。光是在威克岛一个地方修机场就整整用去五吨炸药。不久以后第二艘船又从旧金山出航,上面装满了床垫,被单,枕头,灯泡,餐具,沙滩上用的遮阳伞,还有蔬菜种子。由于珊瑚礁上不能种蔬菜,船上还载了大批土壤!靠着第二条船上的物资,泛美在每个小岛上建起了供机组和乘客休息的旅店,这就是今天的洲际饭店集团(Intercontinental Hotel Group)。

      此时日本势力正在太平洋地区急剧膨胀,华盛顿也急需一条航线来把美国本土和美国在远东的殖民地菲律宾连接起来,泛美在中途岛,威克岛,关岛修的那些机场,看在海军眼里就是未来对日作战的理想基地。于是泛美未经竞标就取得了太平洋航线的航空邮件承运权,反正也没有第二家航空公司有那个能力。

      1935年11月22日,一架飞剪从旧金山湾的阿拉米达腾空而起,飞过还在施工中的金门大桥,六天后,这架飞机途经夏威夷,中途岛,威克岛,关岛,降落在菲律宾马尼拉湾。泛美的太平洋航线正式开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飞剪首航亚洲,飞过施工中的金门大桥

      泛美的太平洋航线碰到的主要是自然障碍,欧洲航线主要就是政治障碍了。欧洲列强的航空水平都很高,又都对暴发户美国人具有戒心,结果就是泛美每取得一个欧洲国家的航权都需要美国政府出面进行艰苦的谈判。好在华盛顿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已经颇为成熟了,几年过去以后,泛美基本上建立了欧洲航线网络。

      特里普的蓝图实现了,泛美垄断了美国所有的国际航线,成了美国势力在全球扩张的象征。经营上,没有竞争的日子也真是好过。国内的那几大航空公司可没那么幸运,CR史密斯等人马上就会见识到什么叫做恶性竞争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真棒!
      • 家园 关于“clipper”,确实还是翻译成“飞剪”比较好

        “clipper”原来是指一种多桅快速帆船,有说起源于美国的,这种帆船可以充分利用风的力量,航速可以达到10节以上,横渡大西洋约两周即可,从中国运茶叶到波士顿大约两个月,相比之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为69天,早期蒸汽船航速为7-9节。这种帆船大量的被用于和中国的贸易,主要是茶叶,丝绸等。从这些方面来看,泛美的远东航线上,飞机起名叫“clipper”就非常可以理解了。本着泛美一切向航海看齐的原则,这个飞机也还是叫“飞剪”吧。

        另,洛杉矶快船的快船也叫“clipper”,而且也就是指这种帆船,但是估计当年体育届的翻译不知道这些道道吧,现在也只有约定俗成了。

        • 家园 这个问题偶是这样看的

          翻译讲究信达雅。达雅不论,从信的角度,撇开航空和篮球不谈,那种多桅快速帆船clipper原先翻译成什么?如果原先是叫“剪刀船”,那么“飞剪”的译法就更信一点,如果原先就是翻译成“快船”,那么“飞剪”就有问题。

          偶的猜测跟你的正好反过来,偶是认为“飞剪”的译者对clipper是望词生意了,英文里理发叫get a clip,clipper在此情景里就是理发剪。所以可以合理怀疑“飞剪”的译者翻译时并没有想到帆船...

          不管如何,“飞剪”到现在已经是固定翻译,并且已经有了浪漫意味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