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如何解酒(上) -- 花大熊

共:💬212 🌺5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脱发分成很多种

          我不是搞临床的,只能提供参考意见。具体情况你还是咨询好的本地医生为妥。

          最常见的脱发是湿热偏盛,此外也有肝经郁热的。要根据四诊的情况来。

          • 家园 看过一个老中医,也没看出什么来

            如果是湿热偏盛该怎么治?如果是肝经郁热又该怎么治?还请不吝赐教!

      • 家园 一些想法(关于食物的清凉与上火问题)

        可能在量子力学层面上可以解释一些东西。比如为什么新茶容易上火,而放了一阵的茶叶反而不上火,我想可以理解为,新茶刚烤过,里面的基本的蛋白质分子普遍被激发到较高的激发态,而显然这些激发态都有有能量展宽的,与是,陆陆续续的都会自发的回到ground state,这样的一种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月,于是如果在这一两个月里喝新茶的话就会容易上火,因为新茶里含有较多的还处于较高激发态的蛋白质分子,被人吸收后,会在人体的吸收过程中把这部分多余的能能量转到人的身体内,从而上火。我想这可以普遍解释为什么烤过的东西比水煮的东西都会上火,原理是相同的,因为烤的温度要比水煮(一般不超过100摄氏度)的温度要高出不少,这样的相同的食物在经过烤之后,里面的蛋白质都普遍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比水煮的会更高),相对于人的身体里的蛋白质的“低能级”状态就能转化出多余的热量,这部分热量就在宏观上表现出了比通常的水煮食物的上火的表现。

        那如果不是烤的呢,比如荔枝和龙眼,有一流行的说法是“一把荔枝一把火”,而我家人给我说龙眼是温火的,这样看来荔枝的火气要比如龙眼的火气要大一些,而这两种植物都会在一地生长,这样这种性状上的不同应是由于这两种水果的各自的构成分子不同所致:在相同的光照,以及相同的土壤条件下,很有可能是荔枝的分子更容易处于相对高(相对于人的这一参照ground state上)的激发态上这样荔枝就相对更容易上火了。

        以上的相对高的激发态其实都是相对人的体内所有蛋白质或者别的基本构成的平均能量上,把这样的平均能量看成一个ground state,这样的比这个ground state低的食物就应当普遍要表现出寒性(这里是最终效果而言,比如分解转化这个食物需要消耗能量,吸收则会获得能量),当然这样的寒性这样说有些笼统,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量子的微观过程来说明,能级和状态的变化,但是感觉定性上是可以解释的通的。

        所以也许中医的很多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在量子层面上得以解释。西医如果没有进化到现代分子医学层面以前则更像是牛顿的机械运动那一套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则更加强调整体辩证和中庸,这和自然的量子本性更为相像。

        • 家园 有些问题你看到了表面,但是解释的工具错了

          人体解释从现代科学角度应该从生物化学。而不是量子力学。

          水煮食品与油炸烘烤的食品的区别在于,食物经受的温度。水煮100度,油炸温度200-300度。烘烤温度200度以上。

          我们人吃的食物,包括茶,大都是糖类,蛋白质类,脂肪类物质。这些东西在100度沸水中会水解成单糖,多肽,氨基酸,甘油和长链脂肪酸, 这些东西更加有益人体吸收。这些东西,在100度的温度还算稳定,不会碳化,不会脱水分解成更加小分子的东西。

          但是150-300度左右这些温度,虽然能烘烤出美味的食品,但是提到的有机物会继续分解或者反应(反应复杂不讨论了),会生成极少量低分子的东西(有些人讲含有低分子醛,酸,醇,这些对人体不好,容易挥发,有怪味)和高分子(苯环类的,或着胺基类的东西,这些对人体不好,不易挥发,粘嗒嗒的)的东西还有碳,极端表现就是炒菜做糊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对人体大都有害的。

          摄入少量的有害物质表现就是人吃烘烤的东西容易上火,新绿茶的做法是炒青,在铁锅里面。温度较高,会有小分子对人体有害物质存在,放置2个月之后新茶不上火的原因是小分子的对人体有害的东西挥发掉了。

          桂圆荔枝的温热的区别我不太清楚。

          • 家园 生物力学呢?

            “人体解释从现代科学角度应该从生物化学。而不是量子力学。”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化学的理论深度和解释力远远逊色于力学。

          • 家园 并不矛盾

            驿寄梅花兄的解释与我所说的量子微观过程并不矛盾。食物中的各种各样的微观分子在较高温度下会导致化学键的断裂并生成新的分子,这样的过程在量子力学过程中无非对应的就是“重组过程”(具体参看Landau的量子力学的散射部分)——反应前后的系统哈密顿量发生了改变,所以这样的过程,从广义来说也是对原有体系的一种激发(改变),系统为了在继续维持其在较高温度环境下(heat bath或者通俗说就是烤)的最低(或近最低)能量状态所做做的自我的调整(最小作用量原理),这中间所产生的物质(较高能量状态下的产物 )相对于人的这一"ground state"(把人看作参照点),就会表现出“上火”的症状——人为了分解并消化这些物质而显现出的宏观上的表现。

            量子力学(一般是非线性的)严格而正确的反应了一切原子及分子微观与宏观层面的行为(宏观层面比如宏观量子干涉),量子力学在多体(10^23个分子的数量级)里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一些数学表达能得到多体体系的丰富多彩的collective exciations的现象,中医里所有的经过五千年实践检验的观点及理解无非是对人体再接受外来刺激情况下人体自身所作出的或线性或非线性的响应(更多的时候应当只是线性响应)——只是采用了另一套术语罢了,所有这些的响应都可以理解成一种宏观状态,考虑到人体的最基本构成只是到原子为止,那么很自然的我可以设想这些肯定是量子微观过程的具体而复杂的实现。这也是我前面提了一些粗糙的想法的原因,并不是说那些想法一定是对的,只是业余之余做一些尝试罢了。

            PS:一个相对简单的重组过程:H_A + H_B + ....—>H_C + H_D + ....,这个过程的简单解释是,束缚态体系A和束缚态体系B及其他发生了散射(非弹性的)产生了新的束缚态体系C以及新的束缚态体系D及其他。还有一种常见的过程是:H_A + H_B + ....—>H_A' + H_B' + ...即束缚态体系A和束缚态体系B及其他发生了散射只原来的体系激发到较高能量状态上。一切的所谓的化学反应过程在量子力学解释的层面上一般无非对应于以上的情况。我最初的一些想法里所提的激发过程无非就是以上两种情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量子力学里哪说过蛋白质也有激发态的?

          再说茶叶里本来也没多少蛋白质。谁家喝茶是冲着蛋白质去的呀

          • 家园 一切分子都有激发态

            这个是没有疑问的,呵呵。

            这里所说的蛋白质并不只是只有蛋白质,只是举例子了。后面的驿寄梅花兄的解释与这样的微观过程并不矛盾。食物中的各种各样的微观分子在较高温度下会导致化学键的断裂并生成新的分子,这样的过程在量子力学过程中无非对应的就是“重组过程”(具体参看Landau的量子力学的散射部分)——反应前后的系统哈密顿量发生了改变,所以这样的过程,从广义来说也是对原有体系的一种激发(改变),系统为了在继续维持其在较高温度环境下(烤)的最低(或近最低)能量状态所做做的自我的调整(最小作用量原理),这中间所产生的物质相对于人的这一"ground state",就会表现出“上火”的症状。

            • 家园 一切分子都有激发态没错,不过跟你后面说的不挨着吧

              有活性的蛋白质的一部分暂时处于激发态,这个现象的确是存在的,而且其实很重要。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荧光蛋白里的荧光素就靠这个发光。所以说蛋白质没激发态是不对的,蛋白质是有激发态的。

              不过这跟你说的激发是不同的。

              您是这样描述蛋白质的激发的:

              烤的温度要比水煮(一般不超过100摄氏度)的温度要高出不少,这样的相同的食物在经过烤之后,里面的蛋白质都普遍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比水煮的会更高),相对于人的身体里的蛋白质的“低能级”状态就能转化出多余的热量,这部分热量就在宏观上表现出了比通常的水煮食物的上火的表现。

              很多小分子放到炒锅里加热一下,可以进入激发态,这没有错。蛋白质放到炒锅里加热一下,其实它的部分基团肯定也要被激发的。但是这种激发的结果多半是蛋白质被炒死了(热复性是有条件的:浓度低,时间长,而且不同的蛋白不一样)。它们获得了足够的活化能,结果进入了一个墒值很高的状态,我们把这个状态叫做变性——通俗的说法就是炒鸡蛋。

              炒鸡蛋是被激发的鸡蛋吗?不是。炒鸡蛋是鸡蛋里蛋白质的低能态。

              另外说一句:炒鸡蛋虽然是用油浴加热,但是它可很不一定就比水浴加热的煮鸡蛋更“上火”哦。

              (不然吃木炭岂不是更要上火了吗?)

              • 家园 请参看

                我回复驿寄梅花的贴子witten1:并不矛盾,我原先的想法本来就是一些突然想到的一些粗糙的想法,并不是什么严格的正确的观点。

                就像对于一个相对一般的体系,当我们适当的改变外部参量的时候,体系会经历从Fermi liquid region到quantum critical region再到ordered region的宏观相变过程,而这样的宏观过程是可以在fundamental层面上得到简单解释的;类似的,如果我们把中医里面的对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宏观规律(只是用了另一套语言)看成是对应于fundamental层面上的种种emergence的话,那么我们,自然的,就是想到也许在量子力学层面上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医。而从兄台在你的文中所说的来看,对于有限温度体系用熵来刻画“上火”也许会更准确一些,如果人所摄入的食物是相对人体相对高熵的食物,也许就会有许多不是太好的对人体的效果,当然这仍然只是很粗糙的想法,更具体的,只能想办法做实验去验证。

        • 家园 关于新茶上火的说法可能有误,

          一般我们说的新茶,都是指的绿茶,而绿茶的性质是寒凉的,脾胃虚寒的人喝了会涨肚子的。但是,确实有人喝了绿茶会流鼻血,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不是因为绿茶有火气,而是绿茶有另一项本事,它可以提升人体的气机,也有人说绿茶是补气的。在中医里,气是什么有很多说法,我们不去探究它,我们先假设“气就是津液”是对的吧。我喝绿茶流鼻血那次,血就像水一样冲出来,我看见它之前还以为只是清鼻涕呢,这和热气上头流鼻血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有些理论固然有玄妙不好理解的一面,但是医学是实践的学问,结合我们的经验和观察,有些东西还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些玄妙的理论只要能为我们的实践提供指导方向,我们就不急于抛弃它们。

        • 家园 兄台的热情可嘉

          但是关于量子的理论实在不敢苟同。

          中医的物质基础研究薄弱,所以很多时候喜欢从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能量,电磁场等方面寻找支持。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南辕北辙。这些物理学的概念整合进现代生物学都还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更何况中医了。

          个人认为还是不说为好!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