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谈谈《伤寒论》的成书年代 -- 人间树

共:💬38 🌺11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谈谈《伤寒论》的成书年代

    石人一支煙兄的一个贴子

    石人一支煙:【原创】星星总是沉默不语 古代天文学背后那点事之序章

    ,引来了不少鲜花,当然,这是应得的。

    我也很欣赏他的贴子,但我奇怪的是,一个明显的大错为什么大家视而不见。

    石人帖中有这样一段话(蓝字):

    刚才说了,木星是被上古先民当表用的。木星在周天运行一圈近似等于12年。汉字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这一周期。那就是“纪”一纪年也就是12年。

    但是许多人明显不知道纪年的由来。尤其是党国的那些“大师”们,望文生义。闹出类似“七月流火”“致仕”这样的笑话。

    比如中国医学史中《伤寒论》的成书年代。被考证为A.D 206年。即建安十年。而且还被堂而皇之的记入大学教科书中。

    其依据是《伤寒论序》中这么一段话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考证的专家犯了什么错误吧。

    因为某年号的第一年则称元年而不是纪年。张仲景作为当时一流大家。可不会犯咱们党国大师们那样低级错误的。

    建安元年是A.D 196年。以次推建安纪年是A.D 208年 稔指一年,犹未十稔,指还超过九年但不到十年。以九年半算,则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当是A.D 218年,即建安二十二年。

    后汉书.五行志 亦有这么一段记载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在这场大瘟疫建安七子中王粲,陈琳,刘桢,应訰四人死于此 其他百姓更是不计其数。也包括张仲景的家人。张仲景哀叹于此。更全身心投入《伤寒论杂病论》的著述中。此书被后世奉为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我们就从纪的含义谈起。

    古人结绳纪事,满一个单位就得换一根绳子,当以十二年为单位时,一纪就成为十二年的别称。

    但是,要记住的是,纪有多个彼此相关的含义:

    1 绳子及其引申

    如 三纲六纪

    2 用绳子做的行为及其引申

    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约束,管理,如纲纪四方。

    另一个是记录,如纪事,纪年,纪日。

    3 作为纪年的一个单位,即十二年。

    时间单位这个含义,用法很狭窄,

    基本上只用于

    数词+纪的情况。

    【書·畢命】旣歷三紀。 【傳】十二年曰紀。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 莫愁。—— 李商隐《马嵬》

    这个含义并不能排除其它含义的存在。

    相反,在很多时候,我们倒可以很容易排除这个含义。

    比如说,三纲六纪的六纪虽然也是数词+纪的结构,却明显不是十二年的含义。

    比如说,纪年的纪,就只有记录的意思。

    《竹书纪年》或简称的《纪年》纪年中的绝不能理解为十二年。

    又如左传中的绛县老人在讲述自己年龄时说:

    “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也是如此。

    至于年号+纪年的结构,纪作记录讲,那就更是板上钉钉,没有丝毫争辩余地的事情。

    道理很简单,年号本就用来记录时间,所以年号+X年作为事件发生时间在二十五史中所在皆是。

    例子就不用举了。

    年号与纪年直接相连的例子如下:

    今上元统历,献岁发祥,宜革纪年之号,式敷在宥之泽,可大赦天下,改建中五年为兴元元年。

    ——新唐书

    己丑,改元明受。

    ..........

    庚戌,复纪年建炎。

    ——宋史

    这是说的南宋的明受之变——,建炎三年

    苗傅刘正彦二人发动政变,逼高宗赵构退位,皇太子赵旉即位,把年号改成明受。其间高宗复辟,又把年号恢复为建炎。

    明白这些之后,再来看这段引文: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其纪年一词,即记录年代的意思,没有别的解释。

    这里

    建安纪年以来

    意思是

    用建安这个年号纪年以来。

    建安纪年当然不是建安元年的意思,但石人一支煙 所反对的时间界定却没有错,错的是他自己。

    这里再说说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的问题,由于这个巧合,石人一支煙对自己的正确更加坚信不疑了。

    而这又涉及到对原文的另一个理解错误。

    张仲景说的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的族人陆续死去,而不是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中同期过世。

    张讲述的是时间段,石人却证之于时间点,这也算是个常见的逻辑误区吧。

    综上,

    《伤寒论》的成书当于A.D 206年,即建安十年左右,教科书无误。

    通宝推:江城孤舟,
    • 家园 旁证不足,很难确定了

      旁证少的语句比较难解

      我觉得这个可以算是目前证据都不足,不能确定年份吧。

      年号+"纪年"表示时间的用法很少,找不到类似用法,所以证据不足。

      同样的,如果按记录讲,"建安纪年以来"也很别扭,很少有这种用法,这里常规写法应该是“建安以来”,就非常妥帖。“建安以来”就表示从元年到现在。

      我可以猜想一个语义上的解释。着重整句话整体内容含有。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句话的核心是,他们家族最近不到10年间,由于瘟疫死了三分之二。最近不到10年间的短时间内死了很多人,这是强调的重点。说明最近的10年瘟疫很厉害。

      但未必那么凑巧,刚好是改元开始瘟疫,张家正好从改元那年大规模死人,这也太政治不正确了?

      也许社会上瘟疫是慢慢厉害的。对于老张家来说,正好最近的10年死人很多。而写书时间是随机的,往后倒推10年,就出现了一个随机的年份,建安12年。

      因为如果记录解释,那么就要有些巧合的时间做前提。他们家正好是从改元那年大规模死人的。这个必须的巧合使命题成立的概率变小。

      • 家园 恩,我属于石人说得那种跑图书馆翻资料看典籍的笨人,

        又跑去搜索了一遍电子书籍库,我用得是“中华诗词”网站出的“中华古文博览”古典文库,

        外链出处

        以“纪年”为关键词,得检索结果123条,一条一条地看了一遍,按我的理解,没有可以解作“十二年”或“第十二年”的用法。

        常用例有以下几种:

        1. 解释历法时:

        比如《后汉书》:

         

        推入蔀术曰:以元法除去上元,其余以纪法除之,所得数从天纪,算外则所入纪也。不满纪法者,入纪年数也

         又有

        推朔积月术曰:置壬辰元以来,尽所求年,外所求,以纪法除之,所得算外,所入纪第也,余则入纪年数也

        恩,这里恐应读作“入纪\年数”,和我们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

        2. 指《竹书纪年》,以及史书体裁。

        如: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

        又如《十国纪年荆南史》、《纪年通谱》之类。

        3. 表记年岁

        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臣小人也,不知纪年。

        4.表记年代,又多和年号连用,表示以某某年号纪年之意,该例最多。

        谓岁首为茂师哀,以三哀为一时,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

        庚戌,复纪年建炎。命张浚知枢密院事,苗傅、刘正彦并检校少保。

        又议改元「重熙」,应辰谓契丹尝以纪年,遂改隆兴。

        顺昌山人。靖康末,有避乱于顺昌山中者,深入得茅舍,主人风裁甚整,即之语,士君子也。怪而问曰:「诸君何事挈妻孥能至是耶?」因语之故。主人曰:「乱何自而起耶?」众争为言,主人嗟恻久之,曰:「我父为仁宗朝人也,自嘉祐末卜居于此,因不复出。以我所闻,但知有熙宁纪年,亦不知于今几何年矣。」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小学生终于不用背年号了

        .............

        5. 那是不是有表示“以XX年号纪年以来”或“年号+纪年”表示某个时间点的用法呢,下面有两条,供大伙儿参考商榷:

        (1)

        原此经文,来自西国。至若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宏;延昌纪年,流支之义多舛。朕虔思付嘱,情切绍隆,以久视元年,岁次庚子,林钟纪律,炎帝司辰。於时避暑箕峰,观风颍水,三阳宫内,重出斯经,讨三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三藏沙门于阗国僧实又难陀大德、大福先寺僧复礼等,并名追安远,德契腾兰,袭龙树之芳猷,探马鸣之秘府。戒香与觉花齐馥,意珠共性月同圆。故能了达冲微,发挥奥赜。以长安四年正月十五日缮写云毕。

        ----《全唐文·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

        这段解释了下为什么要重新翻译《楞伽经》。“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宏”是说南朝宋元嘉年间传入的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延昌纪年,流支之义多舛”,是说北魏延昌年间传入的菩提流支的译本(北魏“延昌”年号自512年始,515年止,此处“纪年”绝无十二年之意)。

        我认为这里的“元嘉建号”和“延昌纪年”都应该理解为“自使用元嘉/延昌这一年号以来.......”。因为从我看到的资料,刘宋版的《楞伽经》出自元嘉二十年;北魏版的则出自513年。

        (2)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

        ----《全唐文·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这里的“开成纪年”很明显,应理解为“以开成纪年”那一时点,绝不可能是开成十二年,因为“开成”自836年始,止于840。

        我自己比较能确定地是:

        纪,可表示“十二年”,但“纪年”不可以。

        关键词(Tags): #嘉木读书
    • 家园 愚以为:“十二年为一纪”,即然有此说,

      《伤寒论》原序“建安纪年”之纪,似应遵此说。是指建安22年时。

      ——再细读楼主所引资料,“纪”与“纪年”之含意应是不同的。

      纪,是指年数的计量单位,1纪等于12年。

      纪年,是指某年号的存在壮态。

      如说“建安纪以来”,是指建安12年以来。

      如说“建安纪年以来”,还指以上意思,则纪与年的文字关系难解。

    • 家园 基本上弄懂了。但还有点疑问。

      比如这里说的

      这里

      建安纪年以来

      意思是

      用建安这个年号纪年以来。

      使用“建安”这个年号纪年不是应该从建安元年开始吗?那么“纪年以来”不就可以解释做建安元年以来吗?

      求解惑。。。

      • 家园

        使用“建安”这个年号纪年不是应该从建安元年开始吗?那么“纪年以来”不就可以解释做建安元年以来吗?

        只能说解释做建安元年与正解的效果一样,但前者是不成立的。

        这话是针对

        石人所说

        因为某年号的第一年则称元年而不是纪年。张仲景作为当时一流大家。可不会犯咱们党国大师们那样低级错误的。

        而说的。

        他以为要把《伤寒论》的成书年代考证为建安十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建安纪年解释成建安元年。

        这个解释当然不成立,但并不需要这样解释的。

        我所阐明的是,

        这里的建安纪年以来,意思是用建安这个年号纪年以来。

        就象旧中国你说民国以来,跟说民国元年以来是一个效果一样。

        但民国二字并不等于民国元年,而是民国成立,使用民国纪年之义。

        重要的是,

        民国元年,是以已命名好的时间点为起点。

        民国,是以事件为起点。

        建安元年,以时间点为起点。

        建安纪年,以事件为起点。

        这些说法的效果相同,只是因为时间点与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致,

        更准确的说,是因为时间点因事件发生而得名。

        然而,事件与时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不可混为一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你这个只能为一家之言。

      《伤寒论》的成书年代现在依然没有定论,

      您知道吗,还有一种说法更激进,就是《伤寒论》是在曹丕篡汉后成书的。因为张仲景,张机 《后汉书》无载。对于张仲景生平资料匮乏

      就是他本人《伤寒论.序》还有这段话

      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这里张本人说的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都是汉朝名医。但张不称本朝或者今医而称汉。说明他本身已然不在汉朝了。

      再来说 “纪 ”

      “纪” 的本意是

      纪,别丝也。——《说文》

      众之纪也。——《礼记·礼器》。注:“丝缕之数有纪。”

      纪字的绞丝旁就已然说明他的起源了。

      我已经说过。木星等行星。被被叫为 “纬星 ” 它在周天轨迹犹如织机的纬线。 古人指称他的周期用“纪”是很形象的。

      这也是纪年的由来

      根本不是由结绳记事来的

      纪字同样有纲纪之意那也是是纪字(丝线或者绳子)的本意引申而来

      而你说的纪字有记录之意那是从 纪年的意思再 引申来的

      你举得那几个例子都离汉晋太远,因为文字古今意义变动很大

      比如“走”的意思在古代那可是跑的意思。日本人说“暴走”倒是符合走的原意

      古人真正说走的话倒是“行”字 。你不能说古人的原意和以后的意思有差异反倒是古人的意思有毛病了。

      还有《竹书纪年》可不是一出土封皮上就写着竹书纪年四个大字。那是西晋人整理一堆竹简时候起的名字。

      由岁星纪年方式来引申为历史也很正常,因为事件要用历法串起来才能称之为历史,不然连谁前谁后在一起都分不清的一堆事件叫历史是滑稽的。就是现在称呼为 某某编年史这样的历史书籍也多的数不胜数。

      《竹书纪年》或简称的《纪年》纪年中的绝不能理解为十二年。

      你这样的论述明显是很牵强的。

      因为 纪年等于十二年这是非常古老的观念。先秦时代就已然以常识形式存在的

      还有古人有结绳事的说法

      结绳事说法闻所未闻。

      《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注意这意思是古人没有文字之前,结绳以记事。重点是记忆事件。既不是说绳索的,也和历法没有关系。

      郑康成注云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这就说的更清楚了

      你有意把“记”偷换成“纪”

      然后马上引出

      古人结绳纪事,满一个单位就得换一根绳子,当以十二年为单位时,一纪就成为十二年的别称。

      这段话,一说满一个单位就换一个绳子,多少个呢。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绳子打多少个结可是不一定的啊。

      据说波斯王大流士给他的指挥官们一根打了60个结的绳子,并对他们说:“爱奥尼亚的男子汉们,从你们看见我出征塞西亚人那天起,每天解开绳子上的一个结,到解完最后一个结那天,要是我不回来,就收拾你们的东西,自己开船回去。”

      你看这里一个绳子可以指60天。你说的十二年是怎么来的呢,

      难道绳子的寿命是十二年的,难道古代的绳子已经有9002的质量体系认证了。一到十二年自动断裂

      倒是木星的公转周期11.8年近似等于十二年这个事实谁也无法改变,说纪年来源木星,这是都是定论了。您的结绳记事。不对应该是结绳纪事法来源说我第一次听说

      您这这句

      当以十二年为单位时,一纪就成为十二年的别称

      推论和前文毫无逻辑关系,倒是你把“记”有意换成“纪”非常符合形式逻辑里诡辩术的作风。

      你要是没有这段我还认为你真诚讨论问题的。但是加了这段。。。。。

      不说了,楼下的马甲阴谋论那真不是胡说八道。

      尤其是你文中武断的推论,更让人不舒服,《伤寒论》成书于建安二十二年。不是我的独创,中医界一直有这个说法。当初给我们讲授五运六气课程的老师是全国有名的权威。他就支持此说法。我的观念也是来源于他的讲授。

      因为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非常有名,建安七子死了五个。(我原文也有误)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死于此,鲁肃亦死于此。

      石人一支煙:王粲的确死二十二年瘟疫,曹丕还曾在在他坟前学驴叫。

      只有这么大瘟疫才能对张机家人造成巨大的杀伤,因为在此之前那是建安十二年到建安十三年才有瘟疫。时间无法相符,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

      用纪指代时间点,这是闻所未闻的说法。

      你又在为我当代言人了,纪年当然可以用于指示一段时间,怎么不看看后面犹未十稔 也是一段时间。两端时间相加正好是二十二年。

      谁说“以来”只能死死的用于形容时间点。

      那东莞的某些人士抱怨的。“这段时间以来扫黄风声很紧啊”。是怎么回事?“以来”只能用来形容时间点成立吗?

      又给我用了一招诡辩术:虚假概念术。

      建安纪年以来,指得是建安十二年以来,后面再加个补充,犹未十稔。这有什么好争论的, 反得上兄弟把诡辩术都用了,还断章取义引了不少材料。

      为什么会有“建宁”一说,就是建安元年到十年没有大的瘟疫,无法解释张仲景家人的大比例的病亡现象,所以安到建宁期间,但这又和张仲景的自序产生矛盾。还且《医史》成书于明代,关于张仲景的描述有太多传说的成分。因为《后汉书》从来没有记载过长沙有个叫张机的太守。《医史》的可信度不高。

      还有《伤寒论序》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论文。

      文人喜欢把一平常事说曲折了那是常有的事,

      比如屈原 《离骚》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是关于屈原生日的重要文献资料

      但是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说“摄提” 是岁名 是“摄提格”的简写

      一种说“摄提” 是星名。

      现在这两派都没结果。

      怪就怪屈大夫不好好把自己的八字写出来,偏偏玩个文字游戏。

      不过兄弟对我自信而指名道姓的论断我到不在乎

      但你论证用了诡辩术是我非常不齿的。

      如果您真是某人的马甲,可以用本尊上来商量嘛

      看来以后真不能多写伊斯兰的帖子了,太危险!

      还有真要较真的话 《伤寒论》是王叔和整理的。王还背了个篡改仲景原意的骂名。还有一个更邪恶的说法是《伤寒论》就是王叔和写的。王叔和可是东晋人哦。

      • 家园 老兄别太激动啊

        问题关键在于怎么理解“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句话。其实有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古文中找到“建安纪年”这类用法的其他出处,自然就不会是孤证了,

      • 家园 石人兄知识渊博,这次辨析本来并无我置喙的余地,

        但看石人兄恐有误会,所以忍不住说一声,真请您不要多想。

        江城和楼主绝非一人。若您有耐心,读一读他们的文字,就会发现他们两从思维路径、分析方式、逻辑推理、文字表达,乃至思考到达的深度都不一样。江城,他的政治观点其实尚不成熟;楼主则不然,其主张和思想都很坚定,不管是讨论波普尔、讨论庄子、讨论数学、讨论易经,都可以看出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或目标:即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优越性破产之后,我们该如何通过反省、比较、吸收、重建,从而在世界文明中重塑中国文明,或找到一条东西方文明融合之路。楼主在这个主题方面的思考是非常自觉并深刻的,但是江城的文字从来没有体现出过这样的自觉性,江城,在某个意义上说,还是处在积累知识和材料的阶段,但如何找到他所掌握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他自己的思想去驾驭这些材料,他还尚缺火候。

        ----所以请石人兄真不要多想,尤其不要说什么“以后真不能多写伊斯兰的帖子”,我之前就读了您相关方面的帖子,觉得对我全面了解一个问题,很有帮助。写文章做事情,坚持我手写我心就好,即不必迎合他人,也不必因为他人而生了恐惧心,还是希望您能多写一点。

        关于这个“纪年”,我用此为关键字搜索了我的古代文史书籍电子书库,包括(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及续、全唐文、文选等等),共得到123条记录,基本都看了一下,实在没有看到可以解作“第十二年”的用例(当然,也许是我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有限)。

        我又检索“建安纪年”,在史部书籍中没得到任何检索结果。

        检索“建安十二年”,得记录十三条,如“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魏书)。

        我自己读古诗词的经验,当“纪”解作十二年的时候,一般是做时间跨度说,而不是指时间点,除李商隐之《马嵬》外,又如王粲《登楼赋》“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另外,不知为何您确信王粲亦死于瘟疫?我以前为写读《登楼赋》,也看了一些王粲的资料,感觉能确定的就是,他随曹操征讨孙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但没有看到资料说他死于瘟疫,曹植的《王仲宣诔》也只是说“寝疾弥留,吉往凶归,呜呼哀哉!”

        以上,供商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