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夏令营中的较量》 -- 白色潜水艇

共:💬173 🌺983 🌵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夏令营中的较量》

    借着日本地震的机会,《夏令营中的较量》又被挖出来鞭尸了。仔细看了看,确实有明显问题: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

    负重20公斤能保持全天不间断行走是业余成年男性登山者值得骄傲的数据。按中方的计划若每小时5公里需要步行10个小时,加上搭帐篷、做饭等的时间全天需要12小时,考虑路况14到16小时不为过,100公里?野生的奥特曼?

    通宝推:SleepingBeauty,每周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俺来做个总结发言吧

      《较量》一文的问题,并不是八零后是否真的娇生惯养的事实问题,也不是孙教授用造假来达到合理目的的所谓程序正义问题。说穿了,这是一个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缺乏信心的问题。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

      对于父母应该给成长中的孩子怎样的教育方式,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是,应该给予更多正面、积极的鼓励与暗示,就像美国人对一群孩子说“你们很聪明”,他们就真的会变聪明。儿童从经历上来说是一张白纸,想涂抹什么就涂抹什么。因此,第一抹亮色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冯巩有个小品《出生第一眼》就是以搞笑的方式说出了这个道理。

      还有一种,是从培养坚韧的意志出发,所谓“动心忍性”,“知耻而后勇”。我们的文化对这种方式有更多的青睐,即使营造出了“别人的孩子”这种幻象也在所不惜。《较量》一文的出发点无疑也是如此。

      那么这么做是否合理?从本文的回复来看,年轻人,也就是当年文中所针对的那部分群体,大都持负面意见。而一些有孩子的或年长的则持较为宽容的意见。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分开讨论。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更青睐这种方式?首先,这当然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深沉的民族。老一辈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了“知耻而后勇”这样精炼的道理,认为人在年少时应对人生的苦难和困惑有更多认识,这当然不错,也无怪乎他们总是怪小辈们不谙世事。常被提及的一句话是:“等你到我这个年纪就明白了!”

      但是且慢,我们是否应该放任这种老人经验成为共识?我觉得也不尽然。对于一些心理足够坚强的人来说,负面刺激或许可以被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但对很多人来说,由这种刺激而引发的自卑感是会伴随人一生的。尤其我们这个民族,长辈人对下一代寄予殷切希望,大都出于良好的愿望,即“你不要像我这样过日子”,而另一方面,这实际透露出的信息是“上一代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而这种压力并未随着时间消弭,而是转嫁给了下一代。正如张朝阳所说“跨越三百年的自卑”,很多东西随着潜移默化并未烟消云散,还结出了累累果实。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说到这里我想讲一个心理学家讲过的故事。这个心理学家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是位严父,从小就对儿子严格要求。那位朋友也秉承着父亲的个性和意志,不断修炼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前半生都在照着“让我父亲满意”这么一个议题在努力。但无论做到什么程度,他的父亲却很少给予他肯定,总是皱着眉头采取“你还可以做的更好”的态度。而一旦他犯了错误,则更不能面对父亲那种“我对你很失望”的眼神。长大后,他逐渐疏远父亲,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工作,父子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是拿着电话,两头相对无言。

      有一次通话,又是两人长时间缄默。不知为什么,他忽然说了一句:“我改变不了你,你也改变不了我!”说完这句话,他忽然浑身放松了,觉得天地如此广阔,再也不会有无处容身之感。他后来对心理学家说,那一刻,他理解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奋斗的意义,也理解了,最终原谅了父亲。

      当然,我们可以不必这么沉重。换一种方式思考,或许这是上一代对下一代人的考验方式。世事艰难,命运多舛,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坚定意志的人才能披荆斩棘,到达彼岸。那么,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一种历练,另类的成人礼。当然,那会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 家园 其实都是“别人家孩子”这种心理作怪
      • 家园 抢盐的和相信孙教授的

        我觉得吧,这既不是80后娇生惯养的问题,也不是孙教授造假的问题,是一代中国人被忽悠并还试图继续忽悠下一代人的问题。

        我当年在中青报读到这个报告的当下就觉得背20KG一天走50公里以至100公里是编造出来的数据,只要和之前看过的红军八路军的故事对比一下就能感觉出来。我和家长老师叔叔阿姨们都谈过我的质疑,没有一个同意我的,都告诉我报纸上写的都是真的,我们要相信,你们要努力...

        原先我一直以为当时的“大人们”是故意忽悠我的。可我当在神州大地处处抢盐时又重读这篇报告,我想也许他们确实相信读者上的每篇文章,也许15年前用“负重20KG日行50公里”来教育下一代的人们也在这抢盐大军里吧?

      • 家园 说实话,经常看到这种貌似读者体的文章

        总是让我这个理工男心动一番。

        但回过头来,理工男的老毛病犯了,两点:

        1、很多类似文章的作者,都是听某心理学家、某教育家、某医生、某幡然悔悟者的痛陈。我就想知道,这番痛陈到底具有多少程度的真实性,引用的重复性多高?

        2、有没有个比较靠谱的统计(或者比较靠谱的客观感受),这种严父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培养人,成才与不成材的比例?成才后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的比例?

        不是想责问兄弟,只是这类文章看多了,结合近段时间的“虎妈”争论,有感而已。

        • 家园 呵呵,这我无法回答你

          我也是理工科,我用理工科的方式来回答你:

          1,刨去这个故事,对我文中的观点没有实质影响,因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影响观点表达

          2,这个无法统计,即使有人做这样的调查,有多少人愿意直面内心深处的隐痛,又有多少人能确认自己目标的完成度?成才的标准是什么?

          既然你提到读者体,我想深入探讨一下。读者体为什么有市场?我想原因是因为人总有懦弱的一面。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孩子,渴望别人的理解,渴望抚慰。读者体就是将这种需求放大了,并刻意营造了这么一种氛围,让人的情绪可以尽情发泄。就像你读了这个故事,也承认有心动的感觉,这就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我也曾跟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探讨过(这个是真的,第一手资料):为什么历史上有很多成功者,功成名就后多年,仍对当年的某一件小事,或是很久远的伤痛难以释怀?(这也有很多例证,不用我列举了)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创伤)没有得到修复。我想说的是,这种创伤,很多时候来源于至亲的人。就像这位严父,设身处地想一想,当一个孩童使劲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父亲的一声赞扬的时候,他心中无疑竖起了这样的信念:“只有我做的好,爸爸才会爱我。”而当他费劲心机也难以获得这种肯定时,他心中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原来我是不值得爱的。”这样的人,往往将来会成为工作狂,会不顾一切得到别人的肯定,让自己疲惫不堪。这种孩童式的固执,在成为前进动力的同时,往往让人忽略了它背后的辛酸。

          当然,理工科也许难以理解这种思路。心理学的所有名堂,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理由:“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这是心理学于其他科学的根本不同。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推荐你去看一本书:《现在全明白了》。从中你可以找到与上文类似的故事。另外说一句,理工科积极乐观的实证精神是我一直欣赏并汲取的重要心灵动力之一,谢谢你的较真

            威廉·斯托克顿博士写出了这本重要的临床著作——《“现在全明白了!”》。在书中他探讨了“心灵”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包括“心灵的”身和心的丰富连结。他的文笔清晰朴实,避免了把生物学和精神动力学简单化,而中肯地提出反对那种被营利机构大力推动的、把精神科医生转变为开药者、把精神病学转变成以药物治疗为主的行业的趋势。他借助扣人心弦的临床描述,把药物治疗诠释为“……一无论如何精确设计……”都不能“解决情绪冲突——这种冲突会削弱富有成效的人所应有的决断力和行为能力”。   斯托克顿博士是位具有丰富经验的成熟的临床工作者,他把心理治疗工作描述为来访者和心理/医生双方的创造性努力——这种努力充满勇气并有治愈效能,他称之为“自我认识”或“自我理解”治疗。通过如此描述,他放弃了精神分析的某些消极因素,而保留了其历经考验的正面积极的要素。   他在书中呈献的个案描绘出自我理解的动态过程,强调了知性及情绪学习两者的重要性。这种具有丰富复杂情境的陈述方式,在现代精神病学的著述中是极为罕见的,对于大批希望磨练心理治疗技能的住院医师及其同行们来说,这本书也将会被证明是极有趣味、极有价值的。它可与舞蹈家或作家的作品一样媲美。

          • 家园 我是这么看的。

            1、“刨去这个故事,对我文中的观点没有实质影响,因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影响观点表达”。

            确实故事对你的观点表达没有影响,但对观点的说服力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2、同意你对读者体市场的探究。当人们想表达自己的感情或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时看,这种举例(类似的还有比喻)应该是非常有效且合理的。但当把这种方式应用到辩论以及对事物的探究上时就非常可能有失偏颇,而这正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毛病。

            3、对于心理学,虽不了解但还是相信的。有真实的例子我毫不怀疑。回到前面,我还是怀疑,引用的例子的真实性如何(是否夸大引申),重复性多大?而这正是读者体爱干的事。

    • 家园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第一先遣队" 都 比不过 《日本孩子》

      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全名为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第一先遣队,人员编制2500人。要求队员在负重30千克的情况下于规定的20个小时内走完74千米的山路。

      红军飞夺泸定桥日夜兼程也就一百六十里=80公里

      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4天地面作战中,第101空中突击师建制内的和配属的直升机,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不分白天黑夜地飞行,总共出动了几千架次。

      4天战斗,101师在战场上空从横驰骋,实施了4次大规模空中机动、跨越总距离超过800公里,是参战美军中机动距离最长、作战范围最广、插入纵深最远的部队,为割裂伊军防御体系立下大功,在战争史上创造了“机动制敌”的典范战例

    • 家园 20公斤...

      一大桶纯净水才19公斤...情何以堪阿

    • 家园 说个事情对比一下~

      1993至1995年左右的事情,具体年份不记得了,夏天~

      作为小学生,当时最高兴的事情除了放寒暑假之外就是春游秋游。某次春游,没有平时春游看到的班车,没有说去哪个公园,所有胳膊上有杠的先集中开个小短会,谁谁谁负责那几个同学!不能掉队!……

      然后就是我们一群红领巾开始了我有记忆以来走的最长的路。

      班长扛着红色的大旗,前方开路!其余二道杠们加强到一道杠“协同指挥”——其实也就是带着各自的八九位同学,看着前面的红旗,别走迷路了。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说说笑笑,说说笑笑,走路去春游,都以为是附近的小公园,结果走着走着,队伍就拉开了先是看到前面小队的掉队的,接着发现有隔壁班上的了,在后来看到不认识的同学了(都穿着校服,但还是知道是一个学校的)。然后就看到有老师来把他们集中到各自的队伍回去。

      再后来,不说笑话了,开始讨论目的地了。

      “这是要到哪里去啊?”“这已经到了哪里啊?”之类的话题。

      这时候记得带队的老师开始讲“长征啊”“彭老总的蘑菇战术啊”“进军东北啊”反正当时的说的具体是什么不记得了,只知道老师当时说的故事好像就一个中心思想——“走路”!

      最后,我们到了目的地——贺龙体育场,集中队伍,点数!还差谁谁谁!这时候老师们就忙起来了。而平时固定了10点吃小餐(当时第二节课后昨晚课间操,统一喝一杯豆浆+两个小包子或者面包或者煎饺)的我们纷纷打开背包吃东西和饮料!

      其实还有更加最后的事情,陆陆续续掉队的同学们被走在后面的体育老师带着走到了目的地,最后,教我们思想品德的老师和另外两老师背着两个同学到了后。大功告成!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那么多次春游秋游,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次!我甚至不记得到了目的地后是在体育馆里看了什么展览还是什么表演,但是我还记得那次上午走在路上的情形,感觉那一天除了走路就是走路。又看到这个夏令营的帖子,是不是当年我们的老师受了这篇文章的启发?不得而知~

      我没掉队,我的队员没掉队,跟着前面的红旗,听着红军长征的故事,哈哈!

      • 家园 话说俺第一次走长路,

        是三年级,俺十岁的时候,三位同班男生走路去中山陵,来回约20公里。不过因为第一次走路去,有一段是在紫金山里钻的,按某种算法,可以算到30公里?

          小时候俺算走路较多的,经常到城外玩,来回总有十公里出头。

          不过上面的基本上都是空身,带的东西也就是武器和弹药。

          步行串联时,出发时是背背包的,每人带了床被子,一起算上大约有五公斤吧,出发前称过。那一年俺一起走的都是小学时的同班同学,刚过十五周岁,头三天从南京走到芜湖,地图上直线距离约九十公里,实际走大约是一百公里吧。

          快到芜湖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四人,有两人还可以,俺是快趴下了但还能坚持,最后一个基本不行了,他们两人用旗杆穿过他背着的背包,半抬着坚持到接待站。第四天在芜湖休息了一天,因发现沿途接待站都有被子,俺们把被子都寄回了家,此后负重也就是两三公斤吧,一个书包。此后走路比较轻松,一天三、四十公里吧,一直走上庐山再回到九江,然后就坐火车回家了。时间十五天,总路程数大约500公里吧,基本上沿着长江。

          到插队时就比较牛了,那时俺十七到二十岁,三四十里小菜一碟。从公社到俺位住的地方大约20公里,每次去公社回家时都是太阳快落地时出发,天黑后到。那段时间俺有两次一天走了75公里,第一次耗时大约14个小时,早上十点从旗里出发,夜里两点到公社,第二天下午再走回住处。第二次没记住时间,旗里是目的地,第二天就是到医院体检了。都是空身,顶多背个书包。

    • 家园 日本野生奥特曼少年啊 核危机你在哪里

      这是90年代初期横空出世的一篇奇文啊!!!

      这是20年来被《读者》和《知音》反复刊登的一篇神作啊!!!!

      这篇“神作”大部分80后都应该知道并且被深深荼毒啊!!!

      我们因为这篇倒霉文章被逼写过多少读后感啊!!!

      被爹妈孜孜不倦的教育了多少年呐!!!

      被老师在军训的时候要求我们也负重拉练多少次啊!!!

      被媒体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被声讨了整整十年啊!!!!

      被说了十年小皇帝小公主有木有啊!!!

      春秋游都要背包步行有木有啊!!!

      折腾不死你不算数的夏令营有木有啊!!!

      当时各种羞愧啊有木有!!!!!

      各种抬不起头啊有木有!!!!!

      问题是如果属实也行啊!!!!

      现在回头看看那就是扯淡加坑爹啊!!!!!

      10来岁的小学生每天负重20公斤+徒步100公里啊!!!

      孙老湿你看到的那些是不是披着人皮的野生奥特曼啊!!!!!

      孙老湿你知不知道11—16岁的孩子的正常体重也就三五十公斤啊!!!!

      孙老湿你知不知道北京到天津的距离也就120公里啊!!!!!

      你这是让我们背着相当于自己体重一半的背包一天之内从北京跑到天津啊!!!!

      跑不到就各种指责啊!!!

      缺德啊!!!!!!

      残忍啊!!!!!

      纳粹也不带这么虐待儿童的啊!!!!!!

      更重要的是现在是十八年过去了啊!!!!!

      十八年啊!!!!!!

      嗷嗷待哺的婴儿都长大成人啦啊!!!

      打个八年抗战都结束了两次多了啊!!!

      奥运会都开过去三届啦啊!!!

      当年的80后现在都成了社会的顶梁柱了啊!!!

      我们挣工作养老的生小的了呀!!!

      子弟兵们都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了多少次了啊!!!

      新贵企业家新锐作家都出来了多少啦啊!!!!

      青年志愿者都组成了多少方阵了啊!!!!

      奥运会,世博会哪里少了80后的身影了啊!!!!

      连90后都能上阵了啊!!!!

      与此同时您笔下的那些野生奥特曼少年上哪儿去了啊!!!!!

      志愿者没看见啊!!!

      抢险救灾没看见啊!!!!

      自卫队以队员可能遭受辐射为理由拒绝执行首相的命令啊!!!

      而当年苏联为拯救切尔诺贝利奉命前往对抗核辐射的的人,多数都还不到30岁啊 !!!

      是不是同样的年龄!!!

      还有人拿出采访日本青年的话来嘲笑牺牲嘲笑爱国主义,

      “要人家为它而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

      尼玛难道你们日本国不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吗?!?!?!

      难不成你们还要外国人为你们去死吗!!!

      日本列岛还没有沉没啊!!!

      大和魂是不是早跟着大和号一起沉了啊!!!

      推封召集死士最年强的那个51岁啊!!!!!

      苍天啊大地啊,那是一60后啊!!!

      日本的80后都人间蒸发了啊!!!!

      都回奥特曼的M78星云避难了还是在二次元空间快乐的生活着啊!!!!!

      孙老湿您如今作何感想啊!!!

      其实我真的不是想鞭尸啊!!!

      也不是想咆哮啊!!!

      但是一想起您胡诌八扯的一篇文章曾经给我们的青少年时期带来了多少阴影我就忍不住仰天长啸啊!!!!

      您那么惨无人道的夸赞日本所为何来啊!!!

      您和我们中国80后有什么深仇大恨啊!!!!

      毁了我们的童年您能落着什么好儿啊!!!

      难道有野生奥特曼保护组织给您发奖金啊!!!

      最后仅以一首湿代表我此刻的心情啊!!!

      指哪儿打哪儿发改委啊!!!

      夸哪儿毁哪儿精英嘴啊!!!

      忍辱负重十八载啊!!!

      如今方才显神威啊!!!

      犯我强汉者啊!!!

      我就夸死你啊!!!

      不信抬头看啊!!!

      苍天饶过谁啊!!!

      通宝推:我来也,乘波而来,adapter,云中飞,能饮一杯乎,饭饭之辈,喜欢就捧捧场,李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