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围绕脑科学而发生的若干玄想 -- 鸿乾

共:💬461 🌺82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现代工程技术有一半基于统计

            民科真的是没药医,自己连一截半米长的导线都无法从头开始造出来,就整天想要重建整个人类的技术文明

          • 家园 您明显是在贼喊捉贼

            您能不能解释下您的“误差”是啥意思。如果没有先确立数学的概念,尤其是1+1=2,哪来的误差的概念?如果您这个误差无关数学,那又拿数学说什么事?门捷列夫的例子您举的更好笑,那个化学元素周期表主要反映元素的质子数,这个不正是1+1=2的绝好例子吗?

            科学也好,数学也好,从来不以所谓“正确”为第一目标,而是以“实用”为第一目标,因此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从来没说过什么正确尤其是绝对正确,我们都知道他们一定是错误的,只是被证明是错误的时间早晚而已。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牛顿力学被证伪几百年来,到现在不还是用的好好的?其实理论被证伪之后反而让我们对它了解的更多,因此科学界欢迎证伪。

            当方舟子们说某事“不科学”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其实说的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不科学”,无关某事的正确性。然而某些人象被踩了尾巴一样跳起来,不是为了利益就是心理有鬼,真正拿出讨论问题态度来的少之又少。

            • 家园 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民科

              因为他自有一套思维体系,你的一切概念演绎推理,在他的思维体系中都是荒谬的。

              你如果胆敢去深究他的思维体系,相信我,你一定会被他打败,因为他对这个思维体系的运用远比你纯熟。

              河里现在神棍多,很喜欢拽一些名词,堆砌一些绕人的文字,浑身漏洞之余,便是你想驳斥都无从下嘴。

              理他们做甚,反正他们只是在网上嘴爽一下,他们的那些“理论”既无法指导理论的发展,也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真正的牛人,忙得很,哪有这么多功夫在网上胡扯这么多东西。

          • 家园 恐怕不是数学的问题,不是采用数学而引起的系统误差问题

            事实上,所谓的认识也好,直觉也好,都是用人脑中的某种过程来应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过程,都必然有所谓的“系统误差”。

            如果仔细看看人脑的内部的过程,就知道这个“系统误差”是一开始就必不可免的。

            1+1=2,这是数学的基石,皮亚诺公理的一部分。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是很精妙的理论。事实上,追求这样的境界,是所有人的一种自然追求,并不仅是某些狂人的所为。人脑必然要进行抽象事物,必然要简化事物,这是人脑结构决定的。我个人更极端一些,我认为,高级的哺乳动物,也事实上是能够抽象事物也能简化事物的。看那些狼们,他们能够清楚区别一只鹿,两只鹿,等等,我猜想,他们的脑结构内部,事实上是有1+1的类似结构的,不过他们还没有发达到清晰表达皮亚诺公理的地步。

            因此,不是抽象和简化的过错,而是怎样的抽象和怎样的简化更有效。

            • 家园 数学的问题是被过度使用乃至神话了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渐变连续的世界,在不同数量级(或者说维度)有着不一样的规则。由于规则变迁没有明晰的界限,好比谷堆悖论,因此以数学化来模拟这种渐变天然带有系统误差不可控的缺陷,在目前的算法层面更是无解。可以说再精妙的算法也无法解决跨多维度的问题,因为你无法找到妥善的临界判定。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强就强在了它体现了这种渐变思维,同族元素越到后面共性越小,但由于规则的自由度预留得好,因此不用频繁更换系统。而牛顿的经典物理从一开始就把维度固定为微观,现实和宏观的三维体系,虽然牛顿天才性地发明了微积分来串联不同维度,但微积分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因为它预设了在无穷大方向均匀变化的前提,而这在现实里实际意义其实很小。此后虽然数学物理发展迅猛,但由牛顿开始的科学元规则设计却乏善可陈,或者可以说是积重难返,比如西方至今还在找上帝粒子这种标准基准物就显然是走火入魔了,而纳米科技的应用也被夸大得离谱了。

              通宝推:花大熊,
              • 家园 是一部分数学被过度使用和神话了。还有一部分数学被忽略了。
              • 家园 思而不学则怠

                过度依靠数学也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公式、方程是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来确定的。想在有很多数学家在充当物理学家,像霍金,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说过史瓦西度规是不精确的?

              • 家园 这些想法就比较深刻了,不过,恐怕还需要更深入一些

                “因此以数学化来模拟这种渐变天然带有系统误差不可控的缺陷,在目前的算法层面更是无解。可以说再精妙的算法也无法解决跨多维度的问题,因为你无法找到妥善的临界判定”。这是事实。是人类认识论上的事实。而且,我还进一步认为,这是人脑必不可免的局限。

                你把外界的东西,反射到人脑内部的一个东西(算法也好,记忆也好,等等,等等,总之是人脑内部的一个东西,或者过程),就必然出现你说的“临界判定”。

                我强调一下,无论那种方式,都必然出现这样的一个局限。可能某些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这个局限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解决。例如你提到的那些(我是不懂的)。但是,你能确定,这样的方式,例如“规则的自由度预留得好,因此不用频繁更换系统”,就不会出现那种临界判定的问题?恐怕是肯定会出现的吧。至少,什么地方采用你提到的那种方式更好,就是这样的一个判定了。

                我想说明的,也是我的这个帖子的主题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认识论,和人脑的基本结构,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你认为数学被过度使用,恐怕也绕不过这样的主题。

                说到这里,我还想指出一点,要超越历史上的人物和理论,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困难在于:一致性。当你把你的某种成功想法运用到更多的事物之上,你就会发现你必须要逐步削减或修改你的这些想法,最后这些想法可能变成了极端平庸的。举例来说,你提到的那种“渐变思维”,试试看,可以用到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吗?修改后,还有没有锐气?

                1+1=2,不光是人类几十万年的经验总结,更是哺乳动物的神经体系上亿年进化的结果。以我看,认识论中的最核心的东西,恐怕都有这样的地位。我相信,脑科学的发展,将逐渐揭示这方面的事实。

                • 家园 干脆直接说,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进程中达到了自己智力的上限

                  数学这种东西的产生就是人脑这种结构产生出来的自然结果,分类,总结,识别,一层层的抽象的结果就是数学。那么再复杂再大量的输入信号的抽象,这个可能超过了人脑的智力水平,虽然认识到还有可能存在更进一步的抽象,但是这个工作人脑已经不能再如同以前那样的很快步伐去理解了,也许永远无法理解。

                  可笑的是,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问题,我看也是故作姿态,安抚大众,其实这个问题还用问么。Was Turing naive to ask whether a computer could ever really think for itself?

                  • 家园 所以才说下一步的重点是生命科学

                    怎么把人的寿命搞到200岁,这样的话50岁之前都可以用来学习前人,

                    • 家园 可不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

                      象电影骇客帝国(MATRIX)一样,缩短学习时间。什么开飞机呀,练武术呀,最多就是一个开机BOOTUP 的时间。也就没有器官老化的问题了。

                    • 家园 搞到200岁,很多器官也就是衰老的.生活质量不行,

                      一大堆大脑退性性疾病都来了.

                    • 家园 你的前提是人脑仍然有潜力可挖

                      另外一个前提就是人在度过了成长阶段后,大脑仍然有很大的改变空间。

                      前者在脑神经生理学上已经证明人在幼年学的东西对成年后大脑皮层的外形有很大的影响,比如lz那个PBS链接中长期钢琴学习的例子;后者的例子是有人成年后大脑受外伤,有其他部分皮层补偿生长,而获得新的技能的例子。

                      但是一般的经验是,人成年后学东西越来越困难,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不容易,看过一篇文章提到,十岁前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数量已经赶上成人,但是连接比成人要多的多。十岁以后这个连接数量才开始下降,也就是说学习的东西才开始固化,回路成型。 虽然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成人教育的困难性。也就是说,大脑皮层的这个基础连接模型一旦确立,后期的改动既不容易幅度也小,是不是与下围棋有点类似,那么活100年与活200年,对于学习更多的知识并没有多大帮助,也许对抽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帮助,但这个无法证明,因为毕竟人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也是有上限的,甚至其基本结构与绝大部分形成过程对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固定的,比如从外界来说人都是生活在类似的社会家庭环境中,而内部有没有什么生理上的化学上的机制这个还不清楚,比如现在有人说语言能力有一定在基因上的表现,说明不全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等,但总的来说,生长出一个不同于绝大多数人的大脑不但不容易,而且成为疯子的几率大过成为天才。

                      在我的想象中,历史上第一个发明轮子的人,以及后来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家,都是很偶然的现象,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大脑除了先天的结构基本相似外,在人生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大脑神经的连接都有着独特的形成过程而出现的一些超越大多数人抽象能力的个体,既无法复制也没人知道成因,因为大脑神经元数量的庞大与连接的复杂,目前只有用数学模型去简化或一对一的去复制两条路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