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屌丝院士和傻女人 -- 混天球

共:💬101 🌺438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要想对付腐败

        光靠打击监督其实是瘸腿的办法。另一条“腿”是“制造压强”。

        腐败产生的根源是“闲”的。贪官的正事都由秘书和副值搞定了,他自然就把“搞个钱”“包个奶”当主业了;学霸们放个屁也有人帮忙裱起来,成为“先进”理念,那当然砖家们都有空玩“三飞”了。

        应对其实也简单,如果“刁民”太多太横,副值都没人敢堵枪眼了,那自然就是检验官员成色的时候,谁还有空当“贪官”;民间“民科”兴起,学霸的皮到处被揭,那还有心思倒腾发票吗?

      • 家园 学术界超级腐败?!

        我也在学术界工作这么多年,不知道学术界的超级腐败是从哪里来的。说来听听?

        倒是每次去地方上开会或者作报告,那种富丽堂皇,那种华贵威严,让我们这些科研民工们叹为观止。

        楼下说得对,你要么就是个官二代,要么就是不食人间烟火。

        • 家园 给你举例吧

          第一次知道有陪酒这种现实:女生陪有权势的老师

          第一次知道虚假发票这种洗白方式:老师们收集发票

          第一次知道权势具有生杀予夺的能力:看着某老师为了某个自己特意栽培的学生,对其他潜在的威胁——也是学生一一通过各种手段清除。

          第一次知道随便换套词汇就能成为学霸:这个普遍见于学术界。

          第一次知道话语霸权:站在讲台上,看谁不顺眼就用手段收拾谁,管他有没道理。

          第一次知道署名权就是权势:一批学生搞的成就,老师一个署名,就据为己有

          第一次知道学商勾结:各种理论为某些无量商家量身打造

          ……

          而且,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十年前,现在这种风气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我相信你心里更清楚。

          官员腐败,这个不可否认,但人家拿命换的,被查了要蹲监狱。学术腐败?有拿命换的么?我看到更多的是自己一手贪钱,一脚继续站在道德高度批评腐败,还在讲台上装道貌岸然……

          另外,不要看别人腐败就觉得自己腐败也有理。

          政府的楼亭馆舍华丽,和贪污是一样么?这是作风腐化,不是贪污,不要把贪污和作风腐化划等号

          至于我个人身份,不劳猜测,但肯定不是官二代,不然我也不会碰到这些,也不会这么愤了。

          通宝推:酸酸,偶卖糕的,贼不走空,
          • 家园 不是有个回复问我是否是亲身经历的么?怎么没显示?

            那个回复我看了,不无调侃地说:这些都是你自己经历的么?还是道听途说来的。

            我回复一下:是我亲身经历的,除了那个女生陪酒。但陪酒后,我间接承受了后果。

            工作快十年了,因为经商,接触的人三教九流,但至今还确实真的没遇到比我大学更黑暗的了。

            • 家园 你也很复杂

              本科学习中我们学生除了上课考试基本见不到老师。答疑在课堂,连老师办公室都不去的。

              大三大四进实验室,大四作毕业设计,也是大老板的博士生带,或者组里年轻导师带,难得见到大老师。

              而你却能

              我回复一下:是我亲身经历的,除了那个女生陪酒。但陪酒后,我间接承受了后果。

              本科生能因为女生陪酒,间接承受后果。你很不简单。很好奇为什么是你承受后果。因为学校里陪酒,老师之间斗来斗去,老师被黑设套是听说的,但是最后黑到一个本科生,即使是间接。貌似不合逻辑。整惨一个本科生,对于他们有什么好处,连酒钱和女人钱都不够。

              我们读大学时候,班里有比较风骚校内校外风流的女生,我们躲都来不及。

              如果你看到的都是黑暗面,那么你是不是也要从自己求学时候的结交趋向来检讨一下呢。

              中国在2000年以后评估都是用我说的那种署名权。“你学校”居然在那时候还不跟进,可见其学术水平滞后。至少“你学校”不能代表中国学界的主流,和那位段某的科学院根本不能相提并论。那么你的经历又多少说服力自然值得怀疑。

              我做了个小游戏。你有一个帖子。

              链接出处

              时间是2013-01-05 21:53:35 (你要后来修改或者删除,此处时间可以为证)

              看着我那同学动辄申请好几个亿的经费,而他的水平我是清楚的,完全就是一副分钱的做派,而不是想搞点真东西的。

              下面网友问你朋友是不是作军工的。因为上海交大去年全国自然科学基金不过5亿。而从你大学毕业十年的年龄,你同学不像是能混到学霸级人物。

              然后你说了

              链接出处

              时间2013-01-06 10:40:32

              偏偏不是,而是百无一用,甚至专门开杀人药方的社科类。

              然后我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不过2011年1700万,还是全国国内综合性大学经济学院中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超千万元的学院之一。

              然后你说了

              链接出处

              时间是2013-01-09 00:54:24

              去年还是前年的事,那会上海搞科研教育大跃进

              于是他们申请的时候,就是堆项目,不管自己行不行。——还好最后没成功。

              从1月5号动辄申请几个亿(看过的人肯定有错觉是申请到了),到1月9号“还好最后没有成功”。最后闹了几天,从“动辄几个亿”,到“杀人药方”,最后是“还好没有最后成功”。嘿嘿。如果你同学真是这样被你鄙视,他评不上反而说明上级的评审还算靠谱。

              • 家园 大学的时候,很简单,可能因为无公害才会被误伤

                在大学一直就很简单,只顾学习,很少参与公共活动,即使被拉去也打酱油,不谈恋爱,交的朋友,也都是要不图书馆学习要不机房玩游戏的,没啥是非。无根基无背景而且还天真,这样可能被认为伤了也无害的吧,于是就中贱了。

                有个说法叫“怀璧其罪”,谁让我成绩比“她们”好呢,虽然我考试从不复习。——那会课已经很少,提单科成绩刷分已然无效。——从事后诸葛亮角度看,其实她们可以什么事也不做就达到目的的,因为我从高中开始就没打算搞学术,家庭条件也根本不允许我读研,而其他排在前面的人不是对读研无兴趣,就是要出国。可能我那会太过阴沉,没表明去向,才会成了靶子吧???最后的结果,是便宜了其他同学,还无端得罪了一个人——我,而她们现在没有一个在从事学术的。

                那个开了几个亿申请的,就是沾了便宜保研的——他是没混到学霸地位,但他老板是学霸。——这事后来黄掉了,应该不是评审的原因,而是当时整个大环境发生转折,泡沫被挤掉了。

                我们那会大教授都给本科生上课的,几乎该校的一半院长系主任都直接给我上过至少一学期的课,本科论文指导也没有博士的份。——这时候还发生了一件更奇葩的,你能想像到快毕业离校的时候我竟然没有论文指导老师,最后因为时间不够,只能用大三学年论文当毕业论文的么?

                至于我所在大学,110年来都是排名前十的,有一段时间还是排名第一,应该能猜得到是哪所大学了吧?嗯,线索给你提供了些,有空有兴趣你可以继续人肉,完全可以人肉出涉及的人的姓名。

                嗯,其实吧,我很反感你这种自以为是的想当然,把自己的经历当真理,把别人的经历当野史肆意质疑,很有何不食肉糜的滋味。不过呢,也可以理解,可能还是社会阅历太少了吧,也可能是因为我赶时间,没回复清楚吧——也是有些地方我特意隐晦。

                当时还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一个孩子,突然间在大学最后的时间里遭遇到这么多事,绝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确实如你前面说的“不容易”。之后我的人生道路,就和我所有其他同学迥然不同了,一直衰神附体,跌宕起伏。不过这些事情,我都埋心里快十年了。毕业临走的时候,一个刚刚回国还没沾染国内习气的老师还特别提醒我以后要吸取教训,防人之心不可无——唉,可惜感情上我没做到,于是近段时间因为感情问题情绪及其不好,外加看到楼主那样把腐败合理化,十几年的郁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楼主也是被我误伤的吧,呵呵。

                通宝推:Parsifa,
                • 家园 这样就比较逻辑了

                  我不要求你再说太多其他了。

                  我的学校也是一所所为名校(过去说过,复旦),我的系也是当时热门专业。但是我们学校的这个系却是不太强。所以过去也有不少乌龙。主要是国家项目不足,很多教授搞了“横向项目”,把学生当作公司职员来用,不过好在当时毕业后工作好找,很多外地学生读研究生,来给老板打几年工,混个文凭,毕业工作,也好解决户口。我当时虽然看到这些问题,但是也许没有户口就业压力(在本市),没有太在乎。后来听说学校里人际关系复杂,系里很多老师吵不清,还有转投其他学校的。

                  比起来我老妈单位实力比较强,过去出过比较出名的东东,老一代留美留英的一大群。这种环境,一个是老一代建立的风气比较好,一个是因为这层关系经费申请比较多,国际学术交流比较多。80-90年代科研单位收入少,他们送了很多人出国作访问学者,学术交流是一方面,其实也是让那些人出去挣点美元。后来这些人很多都不回来,回来的人相对来在单位里同龄人竞争对手就相对少。其实老妈也是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回来了(当时在80末国内年收入不过几千,在美国实验室给人打杂一年都几万美元。很多人说她傻或者在国外混不下去),后来国内发展好也是沾了这个光。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在90年代末,老妈过去的导师指点她投国际刊物,让她不要怕被拒,而要屡败屡战。而当时其他人还满足于国内刊物。所以当时老妈也能领先一步。现在这个专业海龟回来多了,要出头也不容易了。其实也有很多个人努力外的机遇。

                  老妈自己也确实有个人努力,因为她的经费一度比其他很多人少很多,但是发表文章却比那些“富人”当中的大多数要高很多。

                  比起来,老爸(大学)单位相对比较弱。老爸很努力,周末去加班很多,但是因为老爸没有读研究生(虽然70年代末也出国进修过),学历吃亏。没有导师罩着或者指点,虽然在本单位做到一点地位,但是老爸就比老妈混得差多。

                  大体上,从科研水平和名声,老妈单位好于我的大学,我的大学好于我父亲的单位。如果要仔细检讨一下,你说的东西在后两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也存在。

                  我因为小学后搬到上海,虽然开始居住条件不好。但是父母都出过国,不是富人,但是经济条件不是太担心。如果你说我“肉糜”,我不得不承认有一点。本人在加拿大读过博士,后来没有读完工作了,本人学术水平和专注精神就比父母差好多,有点“虎将犬子”的样子,其实惭愧。

                  我来了加拿大后,本世纪初参加过一个在多伦多的本专业的顶级学术会议。国内学者来的。有几个,照几张照片就去游山玩水了,有一个我还认识(不是复旦的,但是参加过我的论文答辩),非常耻辱。但是几个少壮派的国内教授就是和各国的教授学生在一起认真讨论问题一直到结束,可以说一丝不苟。人和人就这么大差距了。

                  所以现在说清楚了,我也有过火的地方。你说了你的经历,你确实也不容易。如果多点沟通,就容易说清楚了。

          • 家园 求女生陪酒的单位

            妈的,死活也要去阿

            • 家园 你可以搜搜看

              同时期有闹得很大的,搞到后来清网。

            • 家园 就我所知

              我的母校这种现象极其普遍,尤其是外语、艺术和地科学院。

              不过是10年前了,毕业之后就不太了解。当时即使是我们数学系这种男多女少质量差的系,我那个19个女生皆丑女的班,也有人荣幸的陪系领导喝酒跳舞啥的。

          • 家园 说说署名权

            家里有作科研的,本人在加拿大读过PhD但是没有读完。

            对于署名权我还是了解一点的。

            一篇文章,一般作者名单有干活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其他实验室工作人员,为了方便,统称学生。注意,博士后其实并不是学生)和指导的(教授导师,统称老师)。

            一般名字排在前面的是学生,老师的名字排在最后。通常第一名的出力最多的学生,这就是通常说的“第一作者”。如果这个工作是在某老师的实验室作的,老师的名字排最后,并且叫做通讯作者。

            学生在找工作(主要是博士生和博士后这两类人),特别是学术界的工作,有比较多的本人是“第一作者”就比较有利(当然也看文章出现的杂志和会议的档次)。

            而在评估老师上,在国外,在中国在评选科学院院士上,和大学和科学院很多单位的评审,是看“通讯作者”文章多少(当然也看文章出现的杂志和会议的档次)。因为这个体现了你作为老师指导科学研究的能力。名列“第一作者”对于老师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在这种评估体系下,“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井水不犯河水,不存在老师和学生争夺署名权的问题。

            要把自己作为通讯作者,老师需要,

            1 给学生提供了发表本篇论文需要的实验室,设备,各种费用(含学生的生活费)。

            2 给学生指导过这篇文章的研究方向。具体工作细节可以学生自己完成。这个能力,是最考验导师功力的,因为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需要对于学术界同行业有比较熟悉的了解,知道

            a.这个东西作下去有意义

            b.这个东西没有被别人做过

            c.这个东西能够在一定时间里作出来

            3 和学生定期会谈,至少一周一次,了解学生进展。

            4 在学生投稿前,审阅学生的文章,要同意学生的工作过程观点,提出修改建议。如果说,1是硬性要求,2和3老师做的可多可少,老师要看过这篇文章,知道学生作了什么,并同意学生的工作,这是老师署名“通讯作者”的最低要求。

            如果学生背着老师投稿并且加署老师的名字,老师知情后,应该向杂志要求撤稿。这种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下不应该发生。

            如果文章里有抄袭和剽窃,老师必须付首要责任。

            5 对于投国际刊物,要花额外的精力修改英语。特别是Introduction部分。老妈指导学生在九十年代末第一篇国际刊物论文,是先自己看一遍,出钱让翻译公司改一遍,让自己在国外的学生看一遍,让过去自己在国外的实验室的教授看一遍,就是为了修改英语。老妈基本都投国际刊物,英语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由于2和4的要求,如果学生投稿,老师署了名,但是发生抄袭或者伪造数据,老师不能逃脱责任。

            当然,有时候情况复杂一些,

            1.如果老师在文章上作了大量工作,学生只是在里面打酱油。那么老师可以既“第一作者”又“通讯作者”,学生在作者名单里但是不是第一作者。这种情况有时候是年轻科学家在事业初期,由于资金学生少,自己年富力强,比较愿意事必躬亲;有时候在美国加拿大有时候是非强校里年轻的assistant professor要攒文章挣tenure,但是手下学生不给力,所以老师只能赤膊上阵。这种文章对于非第一作者的学生很鸡肋。

            2.如果这个工作是几个实验室合作,贡献相同,那么可以有超过一个的通讯作者。如果有一个实验室作的工作是比较次要的从属的工作,那么这个实验室的老师一般不算通讯作者。

            通宝推:柏林墙,
            • 家园 老兄懂行

              国内一些高校里面的确存在这种不懂行的老师,非要跟学生争第一作者。不过近几年以来这种现象已经基本绝迹了,因为很多的奖励规则已经改了,所以这个问题就不严重了。

            • 家园 事情发生的时间:十年前+中国

              你这是在用现在和国外的规范做法,来证明过去国内的不规范是假的,这有说服力么?

              就像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不会哭了,是不是可以因此证明你小时候不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