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

    陪孩子读论语读得我郁闷。原因是我看许多现代汉语注解净是瞎解。但《论语》这书又实在太好了,忍不住自己别解一番,洋洋得意!

    为啥要读《论语》?因为我发现劝人向上的励志语言,劝人向善的佛教箴言,劝人修行的心灵鸡汤,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对应的文字内容。这岂不是说,即便过了几千年,论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看来无论人类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绝大多数为人处事的道理都是共通的,果然是孔夫子说的“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学而篇第一?

    【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学什么?论语开篇就抛出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作为统治者的人,要学而时习。但是,到底是要学习什么呢?也就是这个“之”,代表的是什么呢?

    首先说我肯定他不是指现在学习的书本知识的意思,也不是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孔子教人如何做统治者、士大夫,不管教人做园艺师或者农艺师,所以后面樊迟问稼他会说“樊须,小人哉!”

    南怀瑾老先生把“学”理解为学问,又把学问解释为学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觉得这个解释还不尽然。

    我个人的理解,学的内容应该是“道“和“人如何顺应道”,也就是一个人怎么做人做事才是对的。

    那“道”又是什么?《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易经》有云:道,形而上之谓之道。那形而上又是什么东东呢? 形而上,书上的解释就是超出物质的限制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本质,是事物的本源,是人们相对要得到的一个经过提炼的能够涵盖万事万物真理的一个结论。所以道的内容非常宽泛,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是自然界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道,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道,是人如何顺应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道,是人应当遵循的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处事原则

    道,是人面对具体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所抱有的正确的立场。

    但是这个道,因为不具体,有时候越解释越解释不清,要是一句“呵呵,你懂的”那还是可以有人会意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一个“学”字,爱学啥学啥,你认为是啥就是啥了。后面我定义学文那就是学文,我不说,你自己体会去吧。这个“学”字你体会不了,那就就啥也没学着,你体会了,就学到了。

    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是跟人学跟书本学,也可以是观察万事万物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某人看到癞蛤蟆吃掉交配的两只蚂蚱,得出“奸近杀”的结论,那也是学。只不过这个天道是不是符合动物道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孔子自己也无法把学什么写出来,正如《易经 系传》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了学什么反而限制了自己所要表达语意的内涵,干脆就让学生自己外延去,你想啥就是啥了。

    进一步解释我个人理解《论语》中孔夫子的的“道”,就是有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讲的是有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的也是有序。

    守礼的出发点是为了有序,礼的规范也是为了有序。

    知和而和,知道要维护维持某种秩序,不用礼来约束,也是不行的。

    现在讲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好的秩序,好的秩序就是和谐盛世。

    孔夫子强调礼,哀叹礼崩乐坏,是因为他知道有秩序就比没有秩序好,哪怕是个坏的秩序,可以修正,可以改革,但是不能没有。

    中国文明的强大就在于,即便是乡野村夫也知道社会要有秩序才行,一旦有个秩序,只要能够忍受即便对自己不利也愿意遵守。

    知道了要学什么,那么我们来解释时习之。

    时习之的“时”,是时时,有时间有机会就做。

    那么“习”字又该怎么解呢?现在论语翻译的版本,绝大多数都按照程朱的“温习、练习”来解释了。要我说这样的解释,是秀才的想法,不是圣人的本意,圣人如果就是让学生学完他的理论,然后大家温习复习一下,那就是秀才的水平,最多也就是个国子监的教习,哪里会成为万世师表?

    “习”在这里应该是实习、实践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学了什么道理你要去照着做。有时间有机会就去践行你所学并认可的那些道理。

    学了道,就该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如何顺应道,也就是一个人怎么做人做事才是对的。你认为怎么做是对的,那就照着做,那就是学而习了。你认为不对的,就不要去做,那也是学而习了。至于具体是什么,套一句比较马列的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一定的标准,也没有一定之规。因为这是大原则,不是具体的事情,不能具体分析。遇到具体的问题好商量,所以孔子后面会说你要是有具体的问题问我“如之何”,我就会告诉你“如之何”!

    比如忠孝仁义,每一个字都对应一种行事原则。事君以忠为原则,事父母以孝为原则,对其他人,要心存善念,要爱人,而对于自己面对的各种状况具体怎么做要以遵从大义为原则。

    践行一个“忠”字,人要怎么做?“忠”咱先不过多解释,就说最简单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吧!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拿了谁发的工资,就该给谁老老实实干活。在单位上班,就该全心全意替单位服务。若是迟到早退便算不上忠,干活不尽力也算不上忠,干了心存抱怨也算不上忠。别说呕心沥血了,这最简单的几条又有多少人想着要时刻做到呢?应聘的时候简历写得很好,入职谈话的时候也决心表的不错,可以正式上班以后又有几个人拿这些话当回事?

    所以说学而时习之,做开篇总纲绝对是够分量的。照着这个思路考虑,编辑《论语》把这句话放在最前面大概也是告诉世人,学习这部《论语》很重要,照着这本书里的道理去做更重要。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也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只可惜,我认为他还是理解的高度不够。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说他自己只是按照《论语》里的话去做了,是谦虚的说法,自己可能只做到了一半,并没有字字做到。大家看看,照着《论语》里的话去做,做到一半就足够宰执天下了。后世人理解歪了,以为熟读《论语》,在书中寻章摘句就可以把别人管好了,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好了呢。

    我能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这句话是受了王凤仪老先生的启发。我看《王凤仪言行录》,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便是“人念古人书,要学古人才对。现在的人光念不学,把书都给念“输”了。”王凤仪老先生理解的“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会一个字,就行一个字,听说哪位古人好,就照着那位古人的行事去做。他说,世人信不真,念书空学没习。一位秀才跟他抱怨说“古人说书内有黄金,我已中秀才,还是受穷,古人把我骗啦”王老先生说:“你读了很多的书,实行了几句呢?你不照书行,不是古人把你骗了,是你把古人骗啦!”

    不亦说乎这个没啥可说的,通常的解释就是“不是很高兴吗?”。

    那这句话完整地理解就是学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有时间有机会就去践行这些道理,真是很让人高兴的事啊!

    那么下面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很好理解了。

    旧注“同门为朋”,跟着一个老师或者自学同一本书,大家都被同样的理论洗脑,价值观和理解力也会差不多。有这样人的来了,自然会很高兴。为嘛呢?因为可以彼此交流“学”与“习”的心得呀!远方的朋友,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和此处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同样的为人处事原则在彼处实行起来是不是可行?有没有和此处不一致的地方?有些什么样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些心得交流起来,肯定是比自己一个人闭门苦思来的幸福嘛!再有自己在“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也和朋友说说,看看有没有更新的见解和更合适的解决办法,再或者朋友因为跟自己价值观一致,所以自己做事不被人理解的苦恼也可以和朋友说说,寻求精神上的支持。所以,有朋自远方来,肯定不亦乐乎嘛!赶紧叫小子们打酒去!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志同道合的人,不是同志。不是同志,就没必要在意他们的各种议论和评价。

    现在人们提倡价值观,价值观是对“道”一个更详细的解读。因为,道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价值观,人们更好理解。一群人能够经常在一起,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的价值观一定是共通的,至少是相近的。有一年,常来我家吃饭的几个人,年底考评是三个a,一个B+。后来一想,可不大家就是傻干的一群人么!

    这样解下来,第三句也通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的书里讨论“人不知”后面是什么,会是什么呢?结合上下文,就是不理解我“习”的行为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音难觅嘛!要不然也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

    朋友可以理解你,但是其他人没有理解你的义务呀!人家不理解,是因为没有你道行高,修养好,精神境界没你高。所以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你内心埋怨只能说明你修养不够。所以这句是说“人家不理解我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修养呢!”最后一个问句,能读出点得意洋洋的感觉来就对了。

    这里解释一下“人”的概念。在论语里,“人”一般泛指的是整个春秋时期奴隶社会作为统治阶级的人。如果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贩夫走卒有希望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或者是能够做统治阶级的打手也还勉强算人。至于广大奴隶与自耕农,他们不叫“人”,他们是“民”。在整部《论语》里,“人”和“民”一定要分得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所处的阶级立场和他教学生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此外棉妈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别强求本书中文言文对应的现代汉语言的翻译精准。一百个人可以有一百种《论语》的解释,只要你认为你解释的道理符合你心中的“道”,与你的价值观可以契合,能理解并当做是自己学到的“道”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那就行了。照着做如果结果很好,那你的理解就是正确的,如果照着做发现有些不对头,没关系,咱回来再找补,看看是不是有些细节没有做好导致的,不是孔夫子的理论错了,是咱应用错了。即便最后说孔夫子这个教导有些不合时宜,那咱就修正,或者他就是错了,那咱就批判,这都没关系。就是不要纠缠谁谁谁的解释怎样,历年来的解释怎样,写这本书的某人不学无术,把论语给解歪了。您认为棉妈解歪了就照着您的理解去“时习之”就好了。

    关键是要“学”而时“习”之,而不是只纠缠字面的对错,却不去实践一下看他的道理是否对我们的现实工作生活有指导意义。总之,我们看《论语》是为了学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了就去做。其他,都不重要。

    关键词(Tags): #棉妈论语别解(林风清逸)#王晓棉他妈(林风清逸)#王晓棉(林风清逸)#论语别解(林风清逸)通宝推:蓝鸟,alexbird,旧时月色,cqwjzk,梓童,笑不拾,辣椒,木木3,時千峰,四维立交,盲人摸象,三笑,烤糊的卷子,石狼,未知如之何,迷途笨狼,审度,mezhan,糊里糊涂,hwd99,刹那芳华,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九十)— 成功不是问题,问题是成功有多大

      【原文】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是礼制要求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君臣之礼 ”是大问题,与戴帽子的材质的差异有根本的区别。

      这个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涉及态度问题,心意要诚(反正也不要钱),涉及到物质的问题,尽量节俭(少花钱有利于大家传承)。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应当是学生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在为人处世方面)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测,不刚愎自用,不固不自封,不自私自利。

      “绝四”是所有人都该拥有的高尚品德。

      不主观臆测就是不瞎猜别人的想法;不刚愎自用是不非要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做事的时候愿意听从别人(下属)的意见解决问题;不故步自封就是学习(学道)上追求进步,不自私自利就是不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能够顾及其他人的利益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个人在职场要是能做到这四点,成功不是问题,问题是会获得多大的成就。

      这四绝太重要了,要多解释几句。

      毋意,不是不需要了解别人的想法,是不能瞎猜;结论要有推论过程和论据做支撑。

      毋必不是不能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是不能为了坚持而坚持。所谓的刚愎自用者,多半不是为了坚决惯着自己的正确路线,坚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就容易因小失大了么。至于有些文把毋固翻译成不固执己见,我觉得这跟刚愎自用有点儿区别,但区别不大。刚愎自用是坚持做某事,固执己见是坚持某种看法意见结论等,更多是思维思想层面的东东。当然,思想也对应着行动,所以固执己见具体到行动上也和刚愎自用差不多。

      毋固就是不能故步自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一直不停滴学习。前文学则不固我的理解就是学习不会停止都某个层次停下来。

      毋我讲的是对利益的态度,不自私自利。凡有仨瓜俩枣都自己先惦记着别吃亏那还能有啥大出息?做事不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至少不能总以个人的得失作为出发点来考虑怎么做事。

      【原文】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被咱们所继承了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后人就不可能从我这里传承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又一次被困,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老天不能让他不明不白地死掉。

      于是他对学生说:除非上天已经注定古代文化要在这里丧失掉,否则老天怎么会让我死掉?“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后死者若说的是孔子自己,那就可以解释成他无法把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不国我坚持认为后死者是代指后来人,也一样是说后来人无法从孔子这里继承古代文化了。只有这样,语言的逻辑才完整并更有说服力。

      按照其他版本的解释,天之将丧斯文也,孔子就不会学到古代文化,那和后文语意不连贯,就跟说“虽说我胖,但我还穷啊”的感觉差不多。

      “匡人其如予何? ”跟“桓魋其如予何?”句式一样,意思也完全一样。

      通宝推:蓝鸟,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九)—做人就要做到让别人羡慕嫉妒恨 !

      【原文】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到涉及自身的利益问题,他认为这和自己的天命与仁德是联系在一起的。

      “子罕言利”,并不是孔子很少谈论利益,是孔子很少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论语》里谈论利益的言论还是不少的,但是孔子认为单纯的逐利是可耻的。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此外,与命与仁翻译成孔子赞同“命”和“仁”,这是机械翻译。“与命与仁“我的理解是是否能够富且贵,全看自己是否做到了仁,而后老天是不是想让你享有富贵。总之就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细说这个道理还要明白人不能单纯去追求利益,如果做人没有失败,老天自会给你荣华富贵。

      职场中,做人做事都好那一定就会涨工资。如果单为了涨工资而努力最后很可能达不到目的。

      【原文】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厉害呀!他竟然靠学问渊博而不是某一方面有特别的专长就成名了。”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从孔子后文的回答来看,当时达巷党人说的话即便是赞美也是有偏见的,明明看着就是羡慕嫉妒恨么。

      人家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不器。君子不需要靠什么一技之长来成名,君子讲的是个人修养。

      达巷党人是小人的思维,以为君子需要靠什么技能成名然后去牟利。

      至于后面孔子跟学生说的话纯粹是开玩笑:我要靠什么成名啊,去驾车?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八)—知道自己不知道挺不容易的!

      【原文】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狂妄而不直,是缺乏仁、义、和礼,无知而不谨慎,是不智,表面诚恳而不守信用,是无信。如果一个人(还指的是当政的统治者)仁义礼智信的德行全无,孔子能不开骂么?

      只不知他骂的是谁。

      【原文】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一样,总是担心会错过什么。”

      这里讲的是一个人如果真正努力学习,其态度是强烈的、迫切的。会唯恐自己错过什么该学的知识。

      这种学习态度就是学而不厌,不但不厌,还唯恐学习时间太少,学习的知识不足。

      现在的人学习条件太好了,每个人的学习资源都几乎是不限时间和不限数量的,所以许多人珍惜。提起什么知识,只要不是马上考试,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那种等有功夫再看看吧,然后就明日何其多了。

      据说学习的境界分为这几种:

      1、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2、你知道你不知道

      3、你知道你知道

      4、你不知道你知道

      学到犹恐失之的境界我还真不知道算那种境界恰当!我的理解应当介于2-3层次之间。

      原文】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本不是他们想要的。”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大概是讽刺挖苦卫国父子相争吧!他是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孔子的意思:你看看人家古代圣贤,人家做天下之主可不是自己争取来的,是天下人强加给他们。

      “而不与焉”的句式可以理解为不使(别人)与(己)焉,即没有争取的意思。

      在单位许多事情也一样,争便落了下乘。

      【原文】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多么崇高啊,他有那么多的丰功伟绩,他又制定了文采斐然的礼仪制度!”

      尧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至德之首。 孔子更是把他碰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里尤其赞美了他制定的礼仪制度。

      夸完舜禹觉得不对劲儿,尧也不是被禅让的呀,所以还要再回来补夸唐尧一番。

      【原文】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乱臣不是作乱的臣子,是治世能臣的意思。

      舜有五位贤臣就霸天下治理好了。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武王的十个大臣当中还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这里依然是描补。因为周朝得天下也不是禅让来的。所以这里孔子的重点是说周文王统治了天下九州的三分之二都依然奉殷商为主,可见周朝得天下也是有其他原因的,至少人家周文王都那样了还是没有打算推翻殷商啊。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当然,孔子依然是厚古薄今。

      【原文】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祖先与神灵;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但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却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孔子对于尧、舜、禹和周先祖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世统治者在的德行上就差远了。

      盛赞上古贤人也表明孔子对当时统治者的失望。

      大多数人都怀念以前的淳朴日子,不知道真卖回去的车票有没有人花钱买(打算穿越回去改变命运的不算)。我可是赖在今天不走那伙儿的。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七)—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原文】?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被治理得符合先王之道而自己却贫贱,是耻辱;国家混乱无道而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

      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意即先保住小命要紧。硬要逆势而上,那就保全不了君子之道。

      此外,他还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国家兴旺发达,个人却没有荣华富贵,那是一种耻辱,说明个人努力不够;反过来如果国家混乱不堪而个人却能获得荣华富贵,那说明这个人已经与当世的统治者同流合污了,同样是一种耻辱。

      写到这里想起中国的所谓公知,一边大骂国家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另一方面却没有耽误他们发财,有的还是发的卖国财和国难财。

      人是知羞不知足,畜生是知足不知羞。而公知们,是既不知足,也不知羞。

      【原文】?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应该去妄议那职位上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孔子教导学生们做事要守本分。尤其不能得“领导万能综合症”。

      领导万能综合症就是有些领导自以为自己很厉害,什么都能做的好,所以走到哪里都要指手画脚一番。可如果不事先做好功课了解好当地具体情况,很可能就是瞎指挥一番,来时光鲜亮丽,走后一地鸡毛。

      所谓的不在其位,那对于其位该了解的事情怕就是不全面不具体,去帮人家谋划,也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所以,虽然孔子前面说过君子无敌也,无莫也,但是也不是是说君子就是万能的。不通过实践就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去总结,也就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君子是什么都可以做,但一定通过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

      这里是孔子教学生不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

      通宝推:一行,mezhan,蓝鸟,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六)— 君子爱财,取之要道

      【原文】?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再优秀的人,如果不能“约之以礼”,那也不会成为一道风景。

      骄是对人无礼,吝是对物吝啬,也就是对各种礼节仪式舍不得花钱,算是对逝去的人无礼的一种表现。

      对生者还是对死者都不恭敬的人,这种人即使很有能力,也没啥前途。

      现实中这样的人,既不尊大节,也不守小节,早晚跌沟里。

      【原文】?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不来问要怎么学习做官,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

      一句话,人都太功利了,专心学道的人不多了。

      ?孔子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但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不是做官的速成班,来几年老师教教怎么做官就好了的。跟孔子学习,最主要是学习仁义礼智信的品德,其次是学习六艺。都学好了,自然就能当当官了。

      但我估计,安心跟孔子学做人道理的人恐怕也不是很多,弟子三千才七十二贤人,其他多半是闲人。可见成材率也不是很高么。

      所以这个不易得应当是不容易得到专心跟他学“道”的学生。

      现实生活中,整天只想着要把某项事业做好不惜倾家荡产的人有可能发大财,整天想着把眼前的某件事情做好的人有希望发小财,至于整天光想着怎么赚钱发财却不肯下踏实功夫的人,基本上没啥希望。

      通宝推:mezhan,蓝鸟,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五)— 文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原文】?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教化百姓)可以从《诗》开始,内容一定要立足于传播“礼”的内容,最后才能通过“乐”的形式让老百姓成功接受教化”。

      我理解这句话是教学生(未来统治者们)如何教化老百姓的。

      教化百姓,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也就是要利用多种文艺形式来教育民众。

      当年没有普及教育,针对老百姓的宣传都是口口相传。那么要教化百姓,还要借助于其他文艺形式。诗歌老百姓口口相传,所以若能把礼的内容通过诗歌的形式传播那是很好的了。最后用音乐完成“礼”的思想及仪式的推广普及。

      旧解为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要求学生从这三个方便提高个人修养我觉得是应用的对象错了。

      下文是本小节的进一步解释。教化百姓是统治者非常重要的工作。老百姓懂道理听话固然好,如果老百姓不懂道理不遵从统治者的意志去劳动,那就要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听话要干活儿!

      【原文】?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老百姓如果愿意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那就随他们;如果不愿意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就要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之所以这么断句,是因为前面便有孔子便告诫做官的学生要使民以时。这里依然是孔子在给学生们讲如何使民。民可使,便由之,不用做无用功了,若是不可使,就要他们感受到仁爱的思想,使他们知道让他们做什么都是为了他们好。

      这小节也体现了孔子群众路线的思想。不过如果不拔高的话,也可能是强调为什么要教化百姓懂礼。懂礼么,下位者就该服从上位者的命令,老百姓就应该听话干活儿。前面的教化要老百姓懂礼么,本小节就是讲教化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听话。有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这个怎么说呢?夫子之墙数仞,有些人就是窥不到宫室之美吧?

      如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下一小节给出答案。

      【原文】?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崇尚勇敢而又受穷困之苦,就容易发生祸乱。作为当政者不对老百姓施以仁德,如果来百姓深受其害,也是祸乱的根源。”

      前文说过勇而无礼则乱。接上一小节的话,如果老百姓都不知礼的话,日子过得苦就会有勇猛的人领导老百姓犯上作乱。?

      当然,如果下级官吏不能够对百姓施以仁爱,老百姓受不了了,也会起来造反。所以要避免出现“乱也”的局面,最好的法子就是下级官吏教化老百姓知礼,或者使知之。 ?

      通宝推:蓝鸟,夜如何其,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四)—“仁”是士一辈子的修行!

      【原文】?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但别人犯了错误也能帮助校正——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呀!”?

      原来翻译“犯而不校”是被冒犯了也不去计较,这个好像也有道理,不过如果能理解成帮助别人校正错误可能更好。

      这句话是说假定就是颜渊吧,他非常谦虚地向别人学习,但是如果别人犯了错误他也会去帮助别人改正,我觉得这样理解才语意完整通顺。虽说不计较表现的是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但你跟别人学,作为回报,也应当帮助别人成长,这才符合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看见别人错了却不帮人改正,不是直道。

      【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堂堂七尺男儿是成年男子自称,六尺身高便是未成年。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这话没有歧义,说的就是真正的君子会忠君爱国。

      【原文】?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仁是“士”一辈子的修行!

      通宝推:旧时月色,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三)— 当官就不要亲自去做业务了

      【原文】?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病得厉害,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

      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还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我也是醉了!

      【原文】?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上一小节说曾子的孝,这一小节说曾子的忠。

      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孙捷。估计平日不大听曾子的话。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面容庄重严肃,就可以避免粗暴、放肆;脸色一本正经,就更接近于诚信;说话注意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粗俗和背理。至于具体的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曾子说话之前强调自己的善意,说明二人的关系平日里有些紧张,曾子在临死还要进言,证明了曾子的忠心。

      孟子告诉这位孟敬子大人,您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不用去管那些乱七八糟的具体的事务,管那些事情难免会鸡飞狗跳的,对您来说有失身份。

      某些单位的某些大领导该好好学习学习这段话。

      他们很是关心基层具体业务,只要看见了就得指点一番,就是主席说的,下车伊始,指手画脚,结果只能证明他们是妥妥的领导万能综合症患者。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二)— 品德优良就是自我约束得好

      【原文】?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句话强调约之以礼的重要性。

      孔子说:“内心的恭敬若不以礼来指导具体行为,就会受无谓的劳苦;性格谨慎若不以礼来指导具体行为,就会看起来畏缩拘谨;行为勇猛若不以礼约束就容易被认为是犯上作乱;性格直爽若不遵从礼的约束,就会说话尖刻,出口伤人。在上位的君子如果能坚持亲民政策,老百姓就会在君子的仁爱下兴旺发达;如果不摈弃旧有的礼仪,老百姓就不会对“礼”淡漠以对了。”?

      这段往后,排比句越来越多。

      孔子用大段如果就的句式来说明礼的重要性。我觉得在现代语境里,把礼换成法律道德一样有教育意义。

      对任何人恭敬都是可以有的,但是表现形式要符合一般公序良俗吧,否则不但大家看着不像,被恭敬的人也会不舒服。不但劳而无功,还会劳而有过。

      谨慎是个好的,谨慎过分就是畏缩不前。诸葛一生唯谨慎,是说他好,但诸葛亮到死都没培养出一个接班人来,蜀国各种后继无人,诸葛亮难辞其咎。

      勇敢是好品德,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凡事都要靠拳头讨个说法,那早晚不是进医院就是进法院。

      直爽也算是个好词儿,但要是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有话就直说,那就是个仙人掌。

      仙人掌也许对人有益,但没人爱。谁跟他离得近不小心就会被它刺一下。死是死不了,但谁没事儿会去找罪受?这样的人,注定没朋友。

      总之,不受约束的优良品德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品德修养好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够自我约束的人。

      后面两句,我看到的都是瞎解。孔子说的是礼,解释成君子爱护亲戚和故旧,太小家子气。

      君子亲民,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在仁爱的光辉照耀下兴旺发达。 孔子说这些就是为了复礼,只有这样解释前后语意才能一致。

      通宝推:蓝鸟,广宽,mezhan,
      • 家园 “恭而无礼则劳”是“人善被人欺”的高级版本

        因为以进退的分寸为准则,划定了语句的界限范围,“恭而无礼则劳”要比“人善被人欺”要高明许多。人善被人欺这句话在涉及事物的程度上缺乏约束,容易过火。

        虽然我对“礼”这个分寸倾向于维护腐朽统治者的导向并不赞成,但是我很赞成有分寸。

        现实工作中,如果一个人因为抹不开面子、善良,而无原则的接受很多工作,那么最后他就会被无数工作压死,还得不到任何赞扬——因为很多工作在名义上都是别人的,你之所以接到这些工作,就是因为别人要甩锅、要偷懒。因为随便几句话就能哄你埋头苦干,别人不会感念你的恩德,相反还会看轻你。由于他们不需要再哄你开心了,结果就是只有对你不利的事情会积累下来,对你有利的事情不会积累下来。

        很多人高开低走就是因为这个。有本领,迅速胜任工作。然后滥用这种本领,什么工作都会,洋洋得意的时候就忽然间成了“备份”。以前有一个小品,讲大阅兵女飞行员选拔的故事,一个非常优秀的飞行员被选择成了“备飞”(备份),其他不如她的飞行员却得到了阅兵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个人失误,她都可以接替。所以呢?所以露脸立功的机会你就别去了。

        因为有本领,最后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呢?

        恭而无礼。

        服从命令听指挥,事事唯诚,但却不能谨守职分,结果被别人设计了。

        上下级和职分是两回事,上级也不能要求你做他所统辖的所有事,因为有别人在做。当然,礼不只包括职分。在社会上,用“本分”一词适应性更好一点。

        “恭而无礼则劳”是社会经验的准确总结。

        儒家在政治取向上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但是他们就像僧道一样,裹挟了大量的社会成果,扬弃之间,需要做很多工作。

        通宝推:笑不拾,审度,王小棉她妈,蓝鸟,秦波仁者,
      • 家园 也来谈谈个人的理解,绵妈勿怪

        孔子说的礼,可简单的理解为上下尊卑。

        恭而无礼则劳,对所有人都恭的话,太累,换言之,对下人(下人是对上人而言,不是指下等人或佣人之类的,下同)没必要恭;

        慎而无礼则葸,对所有人都慎的话,太猥琐,换言之,对下人可以不慎;

        勇而无礼则乱,对所有人都勇的话,会出乱子,换言之,对上人不可勇;

        直而无礼则绞,直是以直报怨的那个直,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的意思,绞的本意是两股绳子拧在一起,也是乱的意思,对上人不可直。

        这四句是孔子对忽视上下尊卑所造成的后果进行的罗列,放到今天,其实也还是有效的,你对下属如果成天低头哈腰、小心翼翼的,怎么当领导;对领导动不动暴打一顿,或者领导说你一句,你顶撞一句,那早凉了啊。

        后面四句,是孔子对上下尊卑的理论来源的阐述,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亲亲。

        人至中年,越来越觉得儒家的亲亲思想确实伟大。何谓亲亲?即亲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亲人之中,最亲的则是父母。

        在哺乳动物中,恐怕唯有人类在降生之初,生存能力接近于0,小猫小狗、小马小牛等等,生下来便能站能走能去找妈妈吃奶,人类的小BABY,别说能站,就是抱着还要托着头、托着腰,吃奶也要抱着喂。于是,在降生之初,趴在妈妈怀里,闻着妈妈的气息,完全依赖妈妈才得以生存的人类小BABY,其最初的生命情感便是丰富的,而生命情感便是善的开端(很多人成年以后犯罪,很大原因在于最初生命情感的缺失)。

        所以,在孔子看来,孩子爱父母与父母爱孩子一样,是人的本性。

        既然亲亲是人之本性,这个本性理论上便可推广复制,即老吾老幼吾幼,在政治生活上则是君臣关系。

        在家父子有上下,在外君臣有上下,上下有尊卑,秩序有良,即为理想社会。

        通宝推:王小棉她妈,秦波仁者,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一)—人家有最好的一届选民

      【原文】?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是周朝始祖的长子,具有当然得继承权。但他觉得自己爹不想让他继承王位,为了不让他爹为难,就离家出走了。

      孔子说:“泰伯,他可以说是达到了德行的最高境界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兄弟),老百姓并没有受到他的什么恩惠却都来称赞他。”

      要干事情,肯定会得罪人。泰伯啥也不干,只是把位置让出去了,老百姓就都夸他好。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只要有仁孝,当不当官都有道理。看泰伯不就没鞠躬尽瘁还被人称颂么。怕是有学生问:老师非得当官才能受人尊敬称颂吗?孔子如是说。

      孔子这个赞美,还有点羡慕人家有“最好的一届选民”的意思。

      有版本把最后一句翻译成老百姓不知道咋夸他好,我觉得老百姓不会有这难题。

      通宝推:林风清逸,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八十)—死生有命,求也没用

      【原文】?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疾病:疾指疾病,病指受疾病折磨。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说要去给孔子祈祷。孔子说:“这样管用吗?(要怎么做呢?)”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孔子患了重病,受疾病折磨很难受。子路没法子了,说要去庙里烧香拜佛求神灵保佑。孔子问,你要怎么做呢?去祈祷就管用吗? 子路说,书上说会管用啊。孔子听了很失望,原来是书上说的呀,这种祈祷我做了很久了,没用的。

      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呢?我认为就是八个字:“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后世的求神拜佛烧香许愿在孔子看来,都是全无用处。

      求神拜佛,向上帝祈祷,不论是用心还是用钱都没用,都是世人自我欺骗罢了。倘使心愿能求,那顺了哥情失嫂意,还不是叫神佛为难?

      【原文】?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各诸侯举行礼仪,形式奢侈了就会超越礼的规制,太节俭了仪式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那与其超越礼的规制,宁可仪式受到限制。

      没钱么,砍掉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也没办法,总比大肆铺张超过周礼的规制好些。?

      前面解过好像前面解释的和这个有差异,以这个为准吧。

      【原文】?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眉头紧皱。?

      这句话不用解,意会比言传更有内涵。

      通宝推:mezha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