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

陪孩子读论语读得我郁闷。原因是我看许多现代汉语注解净是瞎解。但《论语》这书又实在太好了,忍不住自己别解一番,洋洋得意!

为啥要读《论语》?因为我发现劝人向上的励志语言,劝人向善的佛教箴言,劝人修行的心灵鸡汤,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对应的文字内容。这岂不是说,即便过了几千年,论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看来无论人类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绝大多数为人处事的道理都是共通的,果然是孔夫子说的“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学而篇第一?

【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学什么?论语开篇就抛出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作为统治者的人,要学而时习。但是,到底是要学习什么呢?也就是这个“之”,代表的是什么呢?

首先说我肯定他不是指现在学习的书本知识的意思,也不是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孔子教人如何做统治者、士大夫,不管教人做园艺师或者农艺师,所以后面樊迟问稼他会说“樊须,小人哉!”

南怀瑾老先生把“学”理解为学问,又把学问解释为学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觉得这个解释还不尽然。

我个人的理解,学的内容应该是“道“和“人如何顺应道”,也就是一个人怎么做人做事才是对的。

那“道”又是什么?《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易经》有云:道,形而上之谓之道。那形而上又是什么东东呢? 形而上,书上的解释就是超出物质的限制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本质,是事物的本源,是人们相对要得到的一个经过提炼的能够涵盖万事万物真理的一个结论。所以道的内容非常宽泛,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是自然界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道,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道,是人如何顺应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道,是人应当遵循的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处事原则

道,是人面对具体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所抱有的正确的立场。

但是这个道,因为不具体,有时候越解释越解释不清,要是一句“呵呵,你懂的”那还是可以有人会意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一个“学”字,爱学啥学啥,你认为是啥就是啥了。后面我定义学文那就是学文,我不说,你自己体会去吧。这个“学”字你体会不了,那就就啥也没学着,你体会了,就学到了。

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是跟人学跟书本学,也可以是观察万事万物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某人看到癞蛤蟆吃掉交配的两只蚂蚱,得出“奸近杀”的结论,那也是学。只不过这个天道是不是符合动物道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孔子自己也无法把学什么写出来,正如《易经 系传》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了学什么反而限制了自己所要表达语意的内涵,干脆就让学生自己外延去,你想啥就是啥了。

进一步解释我个人理解《论语》中孔夫子的的“道”,就是有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讲的是有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的也是有序。

守礼的出发点是为了有序,礼的规范也是为了有序。

知和而和,知道要维护维持某种秩序,不用礼来约束,也是不行的。

现在讲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好的秩序,好的秩序就是和谐盛世。

孔夫子强调礼,哀叹礼崩乐坏,是因为他知道有秩序就比没有秩序好,哪怕是个坏的秩序,可以修正,可以改革,但是不能没有。

中国文明的强大就在于,即便是乡野村夫也知道社会要有秩序才行,一旦有个秩序,只要能够忍受即便对自己不利也愿意遵守。

知道了要学什么,那么我们来解释时习之。

时习之的“时”,是时时,有时间有机会就做。

那么“习”字又该怎么解呢?现在论语翻译的版本,绝大多数都按照程朱的“温习、练习”来解释了。要我说这样的解释,是秀才的想法,不是圣人的本意,圣人如果就是让学生学完他的理论,然后大家温习复习一下,那就是秀才的水平,最多也就是个国子监的教习,哪里会成为万世师表?

“习”在这里应该是实习、实践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学了什么道理你要去照着做。有时间有机会就去践行你所学并认可的那些道理。

学了道,就该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如何顺应道,也就是一个人怎么做人做事才是对的。你认为怎么做是对的,那就照着做,那就是学而习了。你认为不对的,就不要去做,那也是学而习了。至于具体是什么,套一句比较马列的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一定的标准,也没有一定之规。因为这是大原则,不是具体的事情,不能具体分析。遇到具体的问题好商量,所以孔子后面会说你要是有具体的问题问我“如之何”,我就会告诉你“如之何”!

比如忠孝仁义,每一个字都对应一种行事原则。事君以忠为原则,事父母以孝为原则,对其他人,要心存善念,要爱人,而对于自己面对的各种状况具体怎么做要以遵从大义为原则。

践行一个“忠”字,人要怎么做?“忠”咱先不过多解释,就说最简单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吧!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拿了谁发的工资,就该给谁老老实实干活。在单位上班,就该全心全意替单位服务。若是迟到早退便算不上忠,干活不尽力也算不上忠,干了心存抱怨也算不上忠。别说呕心沥血了,这最简单的几条又有多少人想着要时刻做到呢?应聘的时候简历写得很好,入职谈话的时候也决心表的不错,可以正式上班以后又有几个人拿这些话当回事?

所以说学而时习之,做开篇总纲绝对是够分量的。照着这个思路考虑,编辑《论语》把这句话放在最前面大概也是告诉世人,学习这部《论语》很重要,照着这本书里的道理去做更重要。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也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只可惜,我认为他还是理解的高度不够。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说他自己只是按照《论语》里的话去做了,是谦虚的说法,自己可能只做到了一半,并没有字字做到。大家看看,照着《论语》里的话去做,做到一半就足够宰执天下了。后世人理解歪了,以为熟读《论语》,在书中寻章摘句就可以把别人管好了,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好了呢。

我能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这句话是受了王凤仪老先生的启发。我看《王凤仪言行录》,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便是“人念古人书,要学古人才对。现在的人光念不学,把书都给念“输”了。”王凤仪老先生理解的“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会一个字,就行一个字,听说哪位古人好,就照着那位古人的行事去做。他说,世人信不真,念书空学没习。一位秀才跟他抱怨说“古人说书内有黄金,我已中秀才,还是受穷,古人把我骗啦”王老先生说:“你读了很多的书,实行了几句呢?你不照书行,不是古人把你骗了,是你把古人骗啦!”

不亦说乎这个没啥可说的,通常的解释就是“不是很高兴吗?”。

那这句话完整地理解就是学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有时间有机会就去践行这些道理,真是很让人高兴的事啊!

那么下面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很好理解了。

旧注“同门为朋”,跟着一个老师或者自学同一本书,大家都被同样的理论洗脑,价值观和理解力也会差不多。有这样人的来了,自然会很高兴。为嘛呢?因为可以彼此交流“学”与“习”的心得呀!远方的朋友,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和此处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同样的为人处事原则在彼处实行起来是不是可行?有没有和此处不一致的地方?有些什么样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些心得交流起来,肯定是比自己一个人闭门苦思来的幸福嘛!再有自己在“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也和朋友说说,看看有没有更新的见解和更合适的解决办法,再或者朋友因为跟自己价值观一致,所以自己做事不被人理解的苦恼也可以和朋友说说,寻求精神上的支持。所以,有朋自远方来,肯定不亦乐乎嘛!赶紧叫小子们打酒去!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志同道合的人,不是同志。不是同志,就没必要在意他们的各种议论和评价。

现在人们提倡价值观,价值观是对“道”一个更详细的解读。因为,道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价值观,人们更好理解。一群人能够经常在一起,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的价值观一定是共通的,至少是相近的。有一年,常来我家吃饭的几个人,年底考评是三个a,一个B+。后来一想,可不大家就是傻干的一群人么!

这样解下来,第三句也通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的书里讨论“人不知”后面是什么,会是什么呢?结合上下文,就是不理解我“习”的行为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音难觅嘛!要不然也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

朋友可以理解你,但是其他人没有理解你的义务呀!人家不理解,是因为没有你道行高,修养好,精神境界没你高。所以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你内心埋怨只能说明你修养不够。所以这句是说“人家不理解我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修养呢!”最后一个问句,能读出点得意洋洋的感觉来就对了。

这里解释一下“人”的概念。在论语里,“人”一般泛指的是整个春秋时期奴隶社会作为统治阶级的人。如果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贩夫走卒有希望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或者是能够做统治阶级的打手也还勉强算人。至于广大奴隶与自耕农,他们不叫“人”,他们是“民”。在整部《论语》里,“人”和“民”一定要分得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所处的阶级立场和他教学生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此外棉妈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别强求本书中文言文对应的现代汉语言的翻译精准。一百个人可以有一百种《论语》的解释,只要你认为你解释的道理符合你心中的“道”,与你的价值观可以契合,能理解并当做是自己学到的“道”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那就行了。照着做如果结果很好,那你的理解就是正确的,如果照着做发现有些不对头,没关系,咱回来再找补,看看是不是有些细节没有做好导致的,不是孔夫子的理论错了,是咱应用错了。即便最后说孔夫子这个教导有些不合时宜,那咱就修正,或者他就是错了,那咱就批判,这都没关系。就是不要纠缠谁谁谁的解释怎样,历年来的解释怎样,写这本书的某人不学无术,把论语给解歪了。您认为棉妈解歪了就照着您的理解去“时习之”就好了。

关键是要“学”而时“习”之,而不是只纠缠字面的对错,却不去实践一下看他的道理是否对我们的现实工作生活有指导意义。总之,我们看《论语》是为了学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了就去做。其他,都不重要。

关键词(Tags): #棉妈论语别解(林风清逸)#王晓棉他妈(林风清逸)#王晓棉(林风清逸)#论语别解(林风清逸)通宝推:蓝鸟,alexbird,旧时月色,cqwjzk,梓童,笑不拾,辣椒,木木3,時千峰,四维立交,盲人摸象,三笑,烤糊的卷子,石狼,未知如之何,迷途笨狼,审度,mezhan,糊里糊涂,hwd99,刹那芳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