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很多时候的补充

              这些其实是最基本的。不管是中(周而不比),还是诚(毋自欺也),还有那些逻辑。这也是古代的常识。就像一些现代学者觉得根本不用讨论逻辑一样,这实在只是常识。问题只是有人故意混淆。

              一个常识问题,要怎么才能说清呢?所以就显得特别困难。几乎要建立完整的意识体系。或者要展现那种生活(存在)本身,才能够真切的说清楚。也就只能到人的生活中去,只能是在具体的情景和境遇里。

              这说的像是禅语,但的确近似。我觉得最尴尬的是,思想史,其实从来都不存在。是说那种线性发展、层层累积的意识体系。对于强调谱系、传承严格的来说,这当然是事实,但绝非全部。或者说,高峰耸峙,锁链其间。前为思想,后为传承。两码事。

              甚至会变成这样,后世不断发展的东西,不过是一再回归本意。就像解释体系,只是自圆其说。可是自圆其说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行。或者说知行相随,本迹合一。理论发展固然有其好的一面。可是只要有基础就足够了。不需要一再深化,构建出逻辑大厦。

              从另一面讲,所有大厦都可以压缩简化。就像古代的经书和诗句。几句就够了。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解释体系,而是提供解释的基础。比如基本的思路和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小学通义理。

              谢赫六法二十四字。绣谱纲目,四十多字。已经足够了。当然最直接的还是三字经、千字文,千余字,道尽一切。这就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理事物可以自行展开和延续。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路。

              所以常识是不需要解释清楚的。因为总能够解释清楚。这不是说应该回归古代的思路,制造一些句子和文本。也不是说,不需要解释和发展。而是说,很多时候要有概括能力。不要像某些学术一样,在自己的概念里打转。

              自己就是如此。为了解释一个常识,发展和结用大量概念,还不如以前随便回复的。即便是造作和借用那么多,总结和真的说的时候,有用的就一两句而已。真的是无话可说。

              不管是文本还是学术,第一步,删掉九成文字……

              问题解决。

              ---

              这是前两天写好的,但是因为回答别的没写完。而且很容易和自己用四字组句的做法混淆(那只是一种偏好)。

              其实这里的用“对象逻辑的问题”来说很简单,那不就是待待无穷吗。永远也说不完。所以才要冥迹归本。也就是编号兄的要从局部返回整体。只要知道这种思路就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要删掉九成。只要明白那种意识,有点原始材料,人家自己就得出结果了,根本不需要说那么多,规定那么多。那些完全就是无用的。

              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有些作品(人)逻辑那么完美,事无巨细,什么都没落下,却让人糊涂了。因为人家早明白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说这么多,然后想要明白为什么。

              所以最难的是告诉别人这种思路。有些人不用告诉,他本来就知道。有些人迷宫里走了太久了,有点不好出来。

              问题也就回到了,该怎样提供一个〔中介〕身上了。

            • 家园 很多时候

              理解了之后,就很容易觉得“显然”。进而论证过程就没了。

              重新论证才发现过程多么艰难。

              因为共识无法确立,需要制造概念工具。进而掉进制造概念的游戏了。自己用了那么多概念,要不是发现人家也有,转用人家的,指不定还要发明多少。那几乎就没几个人能看懂了。虽然现在也没几个人能看懂。但如果了解那些术语的话,应该几下就会看懂的。确实是在守株待兔。

              尤其是汉语思维,写过一个月之回忆:就算只是表面相似,也肯定有表面这个理由。记得有很多儒家学人描述过这类现象。开始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可以说。后来直接就没有了,因为已经结果了。总会缺少中间的阶段,就像顿悟一样。

              这还只是其一。其二是构造中介。也就是制造理解这种经验的背景,不然人家怎么可能理解?这个就不说了,自己做的极差,完全是靠编号兄的例子。

              然后还有其三。这应该是最关键的一点了。那就是制造意向。通俗点说就是至少让对方有兴趣来了解。但多以解构开始,很难让人有兴趣。

              就连自己借用的术语,也是因为前几年回复过一个相关问题,人家观点类似,后来说过两个学者,才知道这些术语的。(沃格林和胡塞尔。之前有书,但没看过。很奇妙的事情。其实到现在也没怎么看过。)

              最后就是其四,平淡无奇。这可能是最难的。借用之前没回复的

                

              平淡无奇,往往是通过形式,探索背后意识的无限。发现自己的意识,找出自己的形式。而不是通过形式,确立意识。这样说虽然不够妥帖,但足以驳斥最常见的理解——将论语解释为道德教训,一种指令性规范。或者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换个更简单的说法,为了说明“性善”或者“性恶”,历史上有无数理论解释。指引人进行解释这一行动的,是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习是快乐的,如果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它是成立的,但是为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那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问个为什么,就是在沟通自己的生命经验。论语只是给出了一些需要问的形式。

              只是现在不再与经验有所沟通,而是直接与理论、与日常中的那些意见沟通。不过是生搬硬套,还有什么意义呢?

              制造句子并不艰难,甚至是太过容易。但是浓缩到沟通最基本的生命经验,那太难了。可能永远也无法超过先秦诸子。

              只是现在有很多句子,有非凡的隐喻功效,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不需要有所谓理解基础。自己随便造/选一个就行了。这种思维下,如果不别出心裁,就很难将这些区分开来。(注:名言比较典型。)

              其实还有一个解决办法,但是更不容易。在别人的回复下说过一点儿。那就是把所有这些,退缩到常识中去,作为其前提预设,展现具体的境遇。完-全-不-讲-任-何-道-理。

              这不是说要搞虚构创作。编号兄写女儿的那些,就已经是这种办法了。只是功力还不够精纯。但是足以殴打我了。(消歧义:也不是说讲故事。)

              自己回复这些,主要源于那种“有朋自远方来”的“不亦乐乎”。对自己而言,只要写几个句子就知道意思了。甚至几个字。可是传达,就要从头开始,变得复杂。但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这也是对“勤奋一点都不累”的一种回答吧。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为什么你们杠不过杠精?

        为什么你们杠不过杠精?

        难道不是因为杠精发现了一直杠下去的“奥秘”?

        难道不是杠精不光是你说东,他说西,他还能往东偏 东转移?啥叫东偏 东?那么,啥叫东偏 西?所以,杠精发现,这是无穷的,难道不是?

        或者是”俄罗斯套娃“型的?

        你在房子里。

        有人在看着你。

        有人在看着那个看着坐在房子中的你的人。

        有人在看着,那个看着那个看着坐在房子中的你的人……

        迷宫、两点之间的曲线路径、驴前面的胡萝卜,是一个意思,都指向:无穷。

        我为什么要用三种方式来描述?

        大伙听到这三种不同的描述,各想到了什么?

        迷宫,我是侧重于表达【怎么出来】,并且明确告诉大伙,找到【出口】是不可能 的,因为迷宫无穷大。只能从【入口】退出。

        两点之间的曲线路径,侧重于表达低效,既说明为什么努力了回报却非常低,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人一种越走越慢之感,似乎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了。

        驴子前面的胡萝卜,侧重于表达【是人就有欲望】这是一个谎言。这个谎言的“高明”之处,就是把【需求】替换成了【欲望】。【需求】是有上限的,或者说是与时俱进的,而【欲望】从一开始就是无穷大的。

        • 家园 没写完

          想要闭环太难了。其实前面已经闭环了,只是还想编,结果编不下去了。

          车轱辘话没删掉,莫怪。

          ---

          先说结论,为什么羡慕编号兄,因为自己的欧式中文太严重。如果不修改就会变得很糟糕。就像之前那样,洋洋洒洒,全是胡扯。

          然后表演语言学民科,也是重复一遍之前的说法。

          为什么一直强调语言?因为语言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

           次级实在

          之前所说的次级实在,简单说就是

          原初实在“你”

          第一实在“你是什么”

          第二实在“我说你是什么”

          第…实在“他说我说你是什么”

          意向是无穷的,原初实在无法完全把握,必须经过限定,变成第一实在。而第一实在就是本体。由第一实在发展出来的,全部都是次级实在。

          这种本体当然只是一种认识,如果将其作为“绝对本质”会发生什么事情?

          “说你是你就是。”

           对象逻辑

          进而可以讨论所谓的“对象逻辑”。

          对象逻辑一般包含三个基本命题:主客关系、本质规定、辩证关系。

          主客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对应非此即彼,也就是必然对立。

          本质规定就是一物之所是。对应前提预设,也就是因果无穷。

          辩证关系就是对立和统一。对应循环往复,也就是前进动力。

          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就主客关系而言,即便主体轮换,主体地位本身不变,就总会有人坐上去。也就是永恒结构。就本质规定而言,决定了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也就是谁是对象。就辩证关系而言,过去的主体总有一天会变成客体,除了最开始的客体不是主体。也就是螺旋前进。

          然后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最开始的客体不能是主体?

          因为如果是,那么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主体和客体将会是一回事。

          所以,对象逻辑必然要确立一个原初的主体,也就是开端。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上帝(第一因)。然后把自己作为原初对象,完成对象逻辑的基本结构。故而,上帝包含一切,高于一切,也就是超越。

          主、真主这些称谓真的很讽刺。

           上帝已死

          进而可以讨论所谓的“上帝已死”。

          当现实被不断祛魅,上帝被消解或者悬置,对开端的追求依然是不变的。那么这个时候,人自身就成为上帝(超人),也就成为了开端与超越。

          之后,大家都是平等的。或者说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存在主义实际上就是众神之战。好吧,不开玩笑。自身成为开端与超越之后,或者说神性实在、天道化身之后,那么,延续和落后也就出现了。而这种分别所对应的就是客体。进而产生了对象逻辑。

           你是什么

          然后就可以回到次级实在。

          出于对象逻辑,你的定义是由我规定的,即便是经由某种知识,那么你也是由(我经由)这种知识规定的,而从来不是由你自己规定的。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说你是你就是。”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但还是有所不同。这里不再是我说你是什么,虽然还是我在说,但本质上是知识说你是什么。进而,知识本身就成为了开端与超越。(于是就有了科学主义。)

           次级实在 Part2

          我们知道,我们所谓的知识,要经由语言表达。而语言既指向第一实在,也指向次级实在。(指向)第一实在的语言和知识本身关联紧密,或者本身就等于那些知识。而(指向)第二实在的语言只是指向(指向)第一实在的语言……也就是说,词语指向的是词语本身,而不再是知识。要进行转换。

          拿之前非常热门的《中国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为例

            

          XX 的探索与尝试 = 没成功,闹着玩

          例:回家拿了个平底锅想试看也摊个饼,没做成。

          —— 受众被艺术品感染而激发欲望,利用常见的工业文明产物,继而进行创作性的探索与尝试。

          工业文明产物太过抽象,有太多的指向,怎么知道说的是平底锅?

          而且平底锅本身也抽象,有太多种样式,怎么知道具体是哪一种?

          也就是第二实在不再指向第一实在,语言自身成为了次级实在。

          简单地说,陷于名相。

           汉语优势

          虽然陷于名相汉语也有,但汉语的优势恰好相反。

          不规定一物之所是,也就意味着通过沟通、通过经验而去了解和把握所以是。进而就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更不可能成为第二实在。

          但现在是什么样子呢?抽象名词疏离实在,介词副词迂回作态。

          上面的例子看上去是特例,但生活中比比皆是。最常见的就是滥用伪术语。比如“他做出了一个分析哲学式的判断。”这个判断到底是什么?

          就不说之前高考作文了,有几个人不细想(转换)就能看懂?

          我说的不好,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要好得多。

           虚妄

          将以上线索串联起来,会发生什么?

          作为上帝,出于对象逻辑,使用语言,构造出次级实在。

          而这就是编号兄所说的虚妄和迷宫。

          语言代替了知识,知识代替了实在。现实完全由语言的逻辑构建出来,进而不再和现实有关。

          历史也就变成了对自身意识过程的展开,对次级实在的阐释。

          (用某些人的话,就是象征秩序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所谓创伤的来源。但这里并非此意。因为语言是指向第二实在,即成为第二实在之后才出问题的。)

           自我论

          上帝是你和知识的组合,或者说作为心理学主体的你。而这种你所知道的知识,本身就是再次限定过的。

          或者说,这里的知识本就是一种第二实在。准确的说只是一种中间状态。包含第一实在和不稳定的第二实在,也就是尚未明确为第一实在的知识。或者说更为有限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多是自己的想当然,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那么,你所构建的次级实在,有多少自我的成分?

          也就是某种“自我论”。实在是通过作为上帝的你,从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认识到的东西。

          对于心理学本体而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象可以用哪些知识?

          (比如你是那种人吗?值得这样想吗?)

           倒置

          我们认识到某类的某一点,某一点就会成为认识某类的起点。也就是倒置。进而,自我论所认识到的实在,会成为一切的起点,也就是认识本体,就对象逻辑而言,也就是绝对本体。

          但这种本体能够等同于实在吗?对于具体事物也许问题不大,毕竟还有个范围可言。但是很多东西并不是具体事物。比如什么是正义?很多东西尚不明确。比如为什么痴呆?

          作为上帝,从自我论出发,通过次级实在认识到的本体。和现实有没有关系?

          这就是语言问题。引进了思想,引进了语言,也就引进了问题。

           然后

          其实最后是要说个人主义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否认科学以外的所有知识。那么价值就必然会成为个人的价值,而不是公共的价值。哪怕是出于所谓公共价值,比如自由。比如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但人不是具体对象,社会不是具体对象,历史也不是具体对象。对象逻辑所能把握的只能是知识的意向性层面,就算参与价值讨论,也往往将非意向的事物和意向混淆。进而得出所谓正确性。

          ---

          从语言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源,这种文化决定论当然是在胡扯。但是这种问题已然成为现实。以至于连自己都能发明一套语言去说明问题。

          自己发明的叫次级概念,人家发明的叫次级实在。看上去就是一回事。而且这里的概念是指关于本体的概念,所以原则上是一回事。都有待于一个更为原始的陈述。

          当然这里最后用的是心学的意向+胡塞尔的意向性。至于其他的,都是常识,最多借用一些名词而已。

          上面有很多地方存在混淆。比如开端与超越,人自身成为神性实在之类。实际上只是作为某种补充物,替代了那个位置。并不是说神性实在由人体现。这里原本是有一段[内在超越]来说明的。

          内在超越就是个人内在与超越性存在直接沟通,同时完成自我超越。也即天道直接与人心沟通,类似圣经里的I am who I am。也就是沃格林所说的心灵秩序。

          原本是要回复编号87405:向死求生的。结合这个帖子:月之回忆:向死而生

          开端不可及,超越太遥远。实际上我们可以意识到,人自身就是自己的开端与超越。

          另外,原始意义上的对象逻辑只是一种认识方法,这里的对象逻辑显然是经过定义的。说的是一整套思维模式。

          ---

          发现错别字修改真的很痛苦……不刷新都不允许修改。

          • 家园 玩几个迷宫游戏

            往东走,再往东偏东走,然后再往东偏 西走,我在哪?

            好,你说我知道 怎么破,你得定量,你得告诉我走了几步。

            行,往东走10步,再往东偏东走3走,然后再往东偏 西走5步,我在哪?

            于是你拿出笔和纸,一通算。没错,我就是想让你这么做。我就是不一次告诉你,终点在起点东侧8步的位置。

            仔细回忆一下,你当学生时,做练习题全是这种?对,耗死你,但告诉你的是:这是好的练习。

            消耗的目的是什么呢?就跟杠精似的,他要你投降。你一投降,所有的事,都解决了。

            学生还小,不知道 发生了什么事,他就感受 到,数学怎么这么讨厌呐。他没有联想到,这种数学练习,就是一杠精,你能不反感杠精吗?可是,他换了一个包装出来,你就感觉不一样了。因为老师还在催你:赶紧写。不写没高分,放学不许回家。只有极少特别“犟”的孩子,跑了,我不干了,我不要行了不。当然,他们犯了另一种错误,也就是,没有捡到枪与炮。

            正确的干法是:老师,我学,但我要求自学。考试我给你高分。

            找规律:1、2、3……告诉我,第四个数是多少?

            答:4

            老师:错 了,你这个蠢货。

            问:那是多少?

            老师:蠢货,自己思考。

            想了半天,答:我知道,是无穷大。这是人类的一种表达法。

            老师:谁教你的?尽他妈的在外面瞎学。再想。

            又想了半天,答:是d,1对a,2对b,3对c,所以第四个数是d。

            老师:你长的什么脑袋,这么善于联想?简单的问题,你能搞得这么复杂?你前面怎么学的?你妈没教你吗?算了,你回家吧,回去罚抄三遍XXX课文。

            问: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正确答案就是“你是个蠢货。”

            他出这种题就是要来证明你是个蠢货的,大家看,全国所谓各名牌小学,是不是都这么测试孩子的?

            先证明你是个蠢货,然后呢?然后第一、智商太低,交钱吧。第二、交钱也教不会的——他一开始就把后门留出来了,“你教不会”。并且还有“证据”:如果你不是这么蠢,你偷偷给我钱干什么呢?

            怎么破?假装去上学,随便找所附近的学校,自学。

            “说得轻巧,自学,怎么自学?要我教吗?我哪里会?”

            那你为什么要生娃呢?

            已经生下来了,就不要想以前的事了,跟娃一块学,不就行了?

            像这样的迷宫,无穷多,它的存在,就是要不断的消耗你,摧毁你。

            一招解决:把鱼饵咬下来就跑!

            具体呢?

            比如牺牲一代人,出去挣钱,不要乱花,让孩子学成。他学成了,就可以报仇了。为全人类,报仇。

            不愿意,就替人下猪仔吧。

            有人说:我想到了一招,我不生孩子了。

            聪明。都跟你一样?

            那是他们的事!

            所以不干你的事咯,难怪你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你都不生孩子了,你不是瞎搞,你不成了他们的帮凶?

            我也没办法呀。

            哦,你没办法,我有办法。再见。

        • 家园 哈哈

          之前文字游戏本来想回复陈述级别的问题,也就是次级实在。结果编号兄自己先写出来了。

      • 家园 为啥越努力越失败?

        现在明白,为什么你是先装APP,后研究怎么用了吗?

        现在明白,为什么你是先挣钱,再思考钱怎么花了吗?

        你是被长期训练成这样的。

        你接受了这种训练,长久的训练,于是,你已经不再有需求,你只想要尺子,金钱、时间、分数……

        有人告诉你,你有欲望,你的欲望就是你的本。你一想,对呀,是人就有欲望。这样,你就成功的,在自己鼻子前,挂了一根永远也够不着的胡萝卜。

        并且,由于你已经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为何物了,所以,你每天跑去称体重,可是有这个必要吗?这么荒诞的行为让你自己都吃惊。像我这样,能感知到自己的体重变化,你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这意味着什么呢?你,快要,完蛋了。

        所以现在你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你不上学,是个零分,你只要一进学校,十有八九,你就是越学习负分越多?

        于是,怪,有人害你。

        我有没有上过学?

        有。

        我为什么没有变成负分呢?

        这……

        你们真的没有发现,自己越来越怪诞吗?

        你们经常,把东西买回来,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买。

        你们经常,无缘无故的对自己说,我该休息了。

        这难道没有【刺激】到你们,去解决这一问题吗?

      • 家园 怎么摆脱虚无感

        从一开始,就注入了虚无。小学还好,打初中起就这样。

        所以我前面说,我越来越认识到,“迷宫”是可以无穷大的。而对于人而来说,一辈子在“迷宫”里打转,甚至自己不断的扩建“迷宫”,难道不是虚无?

        怎么办呢?

        退出来。

        怎么退出来呢?

        你从哪开始进去的呢?

        不记得了。

        我刚说的。

        初中?

        没错。

        操作怎么具体呢?

        你要把初中重读一次,把里面虚无的东西,给抠出来,扔掉。

        重读初中,我不想干。

        有没有孩子?

        有。

        他的学习情况,你上不上心?

        有时候也亲自辅导两把。

        这就行了。

        没听懂。

        回家慢慢想。

        不是早告诉大伙了吗?孩子,是你的第二次机会。要是连这次机会都没有抓住,只能等孙子。问题是,现在的你,不愿意带孙子,带也就是凑合着带。并且,你的娃,很有可能不生孩子。所以,机会在你手中,你又给放掉了。

    • 家园 【水】型社会之毒打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社会上出现成堆的戏精、杠精,是【水】型社会之毒打。

      所以一定会变成温水煮青蛙。过程是这样的:

      初入水:可以可以,就是水稍微凉了点,要是温度能再上去一点,那就舒服了。

      一个声音从空中飘来:遵命,主人。

      过了一会:哎呀,舒服,要比刚才舒服,但是吧,还是差那么一丢丢,再来一丢丢温度,就恰如其分了。

      那个声音又中空中飘来:遵命,主人。

      又过了一阵:舒服呀,太舒服了,这就是最佳温度,人生不过如此啊,敝人就算死了,也觉得值。

      那个声音这次没有出现。

      时针在表盘上转了好几圈:咦,怎么变热了?停停停,别加火了,回去,回去。

      那个声音没有出现。

      滴答滴答,一秒又一秒:我去,好烫!你妈逼,你聋吗?叫你回去,别加火了,再烧老子就要熟了。

      那个声音没有出现。

      滴答:救命啊!我要死啦!

      那个声音没有出现。

      滴答滴答,除了时针在走动,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一片死寂。

      有的人对生命的活动,就是很麻木的。他抱怨,他发牢骚,他搞事,都是生命在告诉他,“你快要死了,除非你马上采取行动。”

    • 家园 人性本善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先是公都子转述各种观点:

      告子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邪恶。

      某人认为,本性可以让人做好事,也可以让人做坏事;所以当周文王、武王兴起时,百姓便一心向善;周幽王、厉王兴起时,百姓便变得横暴。

      另有某人认为,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所以,以尧为君,也有象这样的百姓;以瞽瞍为父,也有舜这样的儿子;以纣为侄儿,而且贵为君主,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仁人。

      这三种观点,如今仍然有。有趣不有趣?

      第一种观点,无善无恶,我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会再解释。

      第二种观点,上梁决定下梁。

      第三种观点,天生就有好人,就有坏人。

      仔细想一下,这三种观点是怎么形成的?

      一定是先观察了人类社会,对吗?并且,第二和第三种观点,直接指向了教育,第三种观点隐藏了对教育的失望,对吗?

      而告子的观点显然要比后两者抽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观察,形成这样的观点呢?

      所以,语境很重要:在古代中国,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当官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跟我们今天可不一样。这是从正式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就知道了的事。

      “请问,为什么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读书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治国安邦?”

      “老师告诉学生的呀,教材的扉页上写明了呀。”

      “咦,怎么从来没有老师告诉过我这些事?只是跟我说要得高分?”

      “这就要去问你的老师咯。”

      因此,这三种观点,其实都是在说“搞不定”,并且都在说“阴晴不定”,忽好忽坏。难道不是?

      所谓“搞不定”,指的就是无法实现国泰民安之理想。

      这样来看,告子的观点貌似接近于老子的无为思想,但实际上,他是很消极的,老子是看似消极实则积极。我消极的时候,就会说出跟告子一模一样的话。

      公都子转述完毕,问孟子:咋跟老师说的不一样呢?

      孟子是怎么说的呢?他的一贯风格,上来就给“拍死”: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用现代人习惯表达法给翻译一下呗?”

      “人的脑子,真是个好东西啊。”

      果然孟子在后面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翻译翻译?”

      “脑子虽然是个好东西,但会不会用,就是另一码事了。”

      在说这句话之前,孟子还强化了一番: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再翻译翻译?”

      “这我就要重新翻译了。”

      “为何?”

      “前面用脑子一词,是因为大家熟悉,听惯了类似的话。可是我并不认为脑子这个词妥帖啊。”

      “那就整个重新翻译一遍吧。”

      “孟子说:人生下来,生命就驻在体内,所以是天然会求活的,这就是我说的人性本善——你们说的善良,是寻常的善良,我说的善良,是非常之善良。

      “因此,仁义礼智这些个表达,都是在讲非常之善良不是某人给你的,而是一个人本身固有的。只不过,有的人不去体会生命的存在。所以说,体会它,就得到它,不理睬它,就失去它。

      “至于为什么人与人的差距这么大,叫人看了不敢相信,就是因为思想不解放的缘故哇。”

      “等等,怎么突然跳到了思想不解放?”

      “思想 不解放,就是从别人那里直接拿到鱼,拿到上瘾,自然就被 禁锢起来喽,都被禁锢起来了,怎么可能去体会生命的存在呢?这跟吸毒是一样的嘛。”

      孔子听完,热烈鼓掌:“好!真棒!我给打五星!如果能多加一颗,我愿意打六星!”

      孟子到底说了什么,让孔子如此高兴呢?

      孟子的意思是说,所有人都能学好,我已经论证过了。甚至不需要论证,这是不证自明的。你们如今不能治国安邦,是因为你们的教育,不科学。

      孔子说:我也是这么看的!

      现在来看荀子的观点。

      荀子是怎么说的呢?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这话说得容易让人发问:“你说的是今人,意思是古人不这样?”所以荀子又补充道:“人之生也固小人。”

      哈哈哈,最后这句话,我前两天刚说过。我是不是荀子附体?

      所以有人困惑了,荀子是儒家吗?

      “孔孟都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呃……解释解释?”

      “读书要读完整,人家荀子在后面说了,尽管如此,然而……这句式,熟悉不熟悉?你好歹把然而听完再下结论嘛。”

      “然而啥?”

      “尽管如此,然而可以通过教育、法规、习俗来进行约束。”

      所以荀子当然是儒家。不早说了么,中华民族是学习民族。

      不过呢,我私底下认为,孟子跟荀子,不太一样。孟子主要是搞理论,荀子重实践。所以孟子说,你多跟生命亲近亲近,你就能得到它。所以荀子说,教育、法规、习俗,这些个广义的教育,可以解决眼下燃眉之急。

      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孟子在山顶插了一杆旗,荀子就往上爬,当然,是带领大伙一块往上爬。

      “谁更牛逼呢?”

      “我觉得孟子要牛逼一些。”

      “不对,我认为荀子要比孟子牛逼。”

      你看你看,多么容易上套啊,只要有人抛出“谁更牛逼”之类的问题,就总有人来劲。

      这俩,是一伙滴,是各有分工滴,是团结合作滴。

      后人在写评语的时候,就有点捉急了。

      祖师爷这个牌子,恐怕只能发给孔孟,那荀子给个什么荣誉称号比较合适呢?琢磨了半天,一拍大腿,“有了!”

      “快说快说!”

      “集大成者,荀子是集大成者。”

      “妙啊。”

      教育是立国之本,一味的搞黑科技,然而没有人接班,有什么用啊。好比一大财主,地下埋了好几个坛子,里面全是金元宝,但膝下既无儿亦无女,也没有任何亲戚。

      • 家园 儒门道学 -- 有补充

        个人感觉:这些论证都是生活常识。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至今没读过多少道德经,也没读过多少庄子,所以我理解老子很奇怪的,实际上是心学角度论证。但我也没读过多少王阳明,只能说是瞎想了。

        或者说完全是魔改。

        万物一体之仁。大家出自同一本体,地位平等。所谓高低,出自分别。是由意之动,也就是意向带来的。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在意向出发之前,心包万物,理念成知,如何说得善恶?

        实际上这里的心,是超验主体(transcendental ego/先验自我)。

        在理学那里,心和天其实是一回事。天即理也。天理、天道本质上是等价物。

        进而,所谓「本原论」的道生万物,实际上是超验主体为现实世界提供基础。

        也即认识、本体、本原,三者是一回事。本原发展出本体,本体发展出认识。

        认识和本体是一体,本体和本原是一体。认识本体是共相,具体实在是殊相。

        好了不说这些,超验主体自然是非善非恶、亦善亦恶的,这是为什么呢?

        上面说过,善恶是意向,没对象怎么说?所有可能都在一起,能分开说?

        而我们所说的人心/天性善恶,是出自天(超验主体)的人类(生物学本体)、个体(生物/心理学本体),或者群体(生态/社会学本体),不是天(超验主体)自身的善恶。

        简单地说就是本性如何,是从天发展出来,而不是天本身的善恶。

        道学最大的问题是,道体的善恶,决定了人的善恶。为了教化也必须规定。

        这实际上也是先秦的思路,天的善恶,决定了人的善恶。进而产生了混淆。

        因为除了自然主义,更大的问题是,不管是哪个主体,都可以称之为天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首先是天,接着是人,而后是性,最后定于潜能。

        实际上这四者不仅都可以称之为天理、道理,而且都可以称之为「天性」。

        因为它们都是都是天所赋予的。天命谓之性。天命,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

        但直到思孟才足够明确。性命,天理在人身上的表现。并将潜能定于一极。

        但是道学受外来影响后,反而变成了告子这类命题的深化。先秦已经解决,后世反而还停留在还在心意(无上秘要)情动(道德义渊)上做文章,实在无话可说。

        其实慧立偷换概念,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之前的逻辑预设已经导致不能继续发展了。这在道学里也非常典型,只要变成辩证的游戏,那么善恶必然同一:善恶无二。而且还混淆主体:一切众生有识之初,未有善恶(海空经)。

        不过国人不可能一直在坑里。唐前期司马承祯就又回到这个思路:能知善自由己,则恶不可为(道体论)。把道体的善恶,变成个体的善恶和选择。但这还是在性上面做文章。

        再到唐末五代:理实虚无,以明善恶。虽然道无善恶,但是能使人分辨,进而可以选择为善:导末归本(道德真经广圣义)。

        接下来就是理学的事情了。物感心动、血气心知、天理人欲(乐记),进而天理是善,人欲是恶。结合孟子,所善所不善,势也。是弗思、放其、陷溺(孟子)。

        再后来心学的深化就不用讲了,也就是明确为最上面的意向。只是依然有所混淆。心即是超验主体,也是心理学本体。当然,此时已无人认为是生理学本体。

        这后面都没道学什么事情了……可见外来思维的可怕。

        ---

        虽然上文理解的基础是后来的道学和理学,而不是原初意义上的道学。

        有时候道理和意识也是等价物,不过这也是外来思想传入后的混淆。比如去掉五感的识,释家是意,道家既有意、也有理。这结果就是多种本体的混淆,意主要是心理学本体,而理主要是超验主体中关于意向对象的基本逻辑(意向对象的本体)。就意向对象而言,前者多包含后者。就超验主体而言,后者大于前者。在意向方面,后世的道学和儒学是一致的,近似物感心动。而且这里意向对象的本体和超验主体的混淆也是可能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 -- 补充帖

        「天」、「道」代表根本意义上的超越性存在,和上帝是同等概念(本来就是从上帝变成的天)。不能简单局限于这里的理解。因为讨论天命的时候显然还会讨论很多价值问题。而上面有混同为意向性知识的可能。

        为了说明下面这句话把这点给忘记了。下面就是上面这篇的来源。

        万物一体,本迹降生。义成有待,物感心动。

        两段来自儒家,两段来自道家。实际上两家都有。自己组合的……

      • 见前补充 4655577
    • 家园 文字游戏三则

      把分母做大

      解一:当a/b=k,k近似于恒值,且以a的大小为追求目标时,自然得把分母b做大。

      解二:当a/b=k,k日渐变小时,把分母做大的真实含义是正在把分子做小。这是因为所追求的就是效率k。原先设定的目标是把k做到无穷大,所以b为0,正因为如此,a越做越小,于是k也随之越做越小,此时,有人惊恐的大叫:“b从来就不是零,我们只是杜撰了一整套统计规则,才让b看起来是是零的!”所以怎么办?帝国的智囊一拍大腿,“有了”。把分母b做大,如此分子a也随之变大,这至少可以争取到时间,让智囊们想出一劳永逸的法子来。

      外焦里嫩

      解一:表面看起来很是世故,“我都懂”,其实内里十分幼稚。

      解二:表面看起来饱经风霜,遍体鳞伤,其实内心仍然年轻。

      若要我对毛泽东下评语,则是外焦里嫩,对蒋介石下的评语也是外焦里嫩,你哪知道我是哪个意思?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解一:学无止境。

      解二:对呀,总有比我厉害的人,我为什么要去跟人比呢?躺平岂不妙哉?

      解三:对呀,跟人比高下,如同以有涯之生追逐无涯之知,这是自寻死路的法子,弃之。

      玩这文字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一切皆在人心。

      从A到B,这不是和人有关的描述。一旦把人“加进去”,“问题”就来了。

      比如,从出生到死亡,有的人将它描述成一步步走向死亡,也有人将它描述成战斗到最后一秒。还有吗?还有。

      有人的感受是这样的,前半段,舍不得离开家,一步三回头,后半段,生怕死了,每天焦虑不安。

      还有吗?还有。

      有人的感受是另一个样子:前半段,痛恨那个家,拼死也要离开,后半段,“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但家已经没了。

      那位50多岁的深圳女,就是这种感受。

      还有吗?还有。

      朝闻道,夕可死。人生总算对了一回,知足了,可以死了。

      为什么人生走到尽头,总算活明白了,于是就知足的去死了呢?这难道不是只顾自己吗?非也,是彻底明白,公道自在人心,邪不可能胜正,生命是不朽的,“杀了某某某,自有后来人。”

      “啥?生命是不朽的?你不会死吗?”

      生命是不朽的,人生是短暂的,并存,不矛盾。

      所以,玩这文字游戏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说明求诸己才是正道,求诸人是歪门邪道。

      • 家园 但是不讲逻辑是有代价的。

        那就是首先要最讲逻辑,不只是严格遵守形式逻辑,才能发现问题。还要明白表意背后的逻辑,能够理解其意。甚至还要求更苛刻的逻辑。那就是要有它们的基础,也即常识,作为这两个的前提预设,否则根本没有理解的可能。

        而一般所谓的讲逻辑,只是到形式逻辑就结束了,然后扣个不讲逻辑。当然有些人利用这点,玩辩论游戏,就又是另一回事。

        自我理解永远只是殊相,只能述而不作,更不能钦定。

        也就知道为什么汉唐间儒学会变得式微。不只是书籍的散佚、道统的中断,生活中缺乏思考的余地,而是因为理解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却不是意识体系的消失或者文化毁灭所掩埋(比如不言自明的、自足的不需要书写)。而是其他学术的理解限定了原本的思维。

        比如本体论。比如对立统一。比如谱系的传统。比如钦定和唯一。比如滥用抽象名词,构造出第二实在。

        所以说儒门受释家影响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所谓谱系。帝王家谱的思路,除了三皇五帝,只是为了统治的延续。只是自开端而来的历史。而不是真正的历史——人心的历史。

        也就理解了禅宗的反叛。中国已然是人心的秩序,为何还要回到那种形式中去?

        当然这里存在混淆,学术大可以如此,这里只是批判背后的那种思路而已,却不是所有的思路。因为开宗立派,是济万生,谋万世的事情。多少代人的命运都在那一刻注定。它所提供的,是安身立命。也就不得不变成社会学意义上的谱系。因为立命不只是价值与荣耀,也包括了物质与人力。

        当然,缺失也包括顺应时代的解释,但那都是小节,因为自己可以对应。只是有些人不喜欢进行经验和理解,而是选择获得经验和理解。

        ---

        这个其实是最早写好的……看到另一帖说传宗接代才想起来。

        宗从来都不一定是血缘,不然还过继、收养、招婿干嘛。连寡妇都可以招亲,用先夫的姓延续下去。哪里是封建的“血统魅力”。关键是要把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传递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天地亲君师,师父是最近的。也是为什么师父是父亲。因为他给的是得以生存的根基。不只是价值上的,也是学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成就自己的继承人。和近现代的老师有根本区别。

        放到现在,有没有孩子不要紧,你的生命经验无人延续,或者根本没什么经验可言,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生存本身?所以一直很看不起挑起性别问题的那些人,根本就是在偷换概念。不结婚生子根本无所谓。人家六朝就有以这些为耻的(女性)了。怎么不说?(问题是不能作为典范要求所有人都如此。)

        民国以来的望文生义实在是太多了。完全忽略了背后的复杂。

    • 家园 人类思想的划分依据只能是看出发点

      这人类的思想,说穿了,只能看出发点。从哪出发,才是划分依据。

      按易经的习惯,从公理出发,就是从太极出发。这是一派。从私理出发,就是从两仪、四象、八卦等等出发,全是私理派。

      显然,私理派互相之间是所谓的既对抗又团结的。这是其一。

      其二,人类并不能真正找到直线路径,最多只能无限接近于直线路径,因此,不论是公理派还私理派,不论从哪个出发点出发,一定会有不同的路径——正因为如此,看起来“都”不是直线路径。

      私理派蠢笨之处,就在于死抓着“所有的路径都不是直线路径”这一条不放,进一步论证并且得出结论,“一定能完成一统”。

      这是私理派的愚之分支。另一个分支则是奸之分支,就是非常清楚我说的情况,但还是要这么干,因为他们只在乎自己短暂的一生,其它统统与他们无干。

      其三、公理派跟私理派,总有汇合之时,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聚齐,往往是历史进程走到了重要关头——多数人只可能 事后才知道,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在事前、事中“感”到。所以很多人论证,中国革命是假的,其方法无外乎就是指出革命的队伍不纯洁。既然不纯洁,就没有一个干净的。

      这些事,其实特别简单,也非常形象。看看长江、黄河,不就知道 了?公理派,就是从源头开始,私理派,就是中途汇入的支流。支流的加入,声势更加壮大,然而,“主心骨”还得靠公理派。

      所以,只有公理派才能坚持“我打我的,你打你的”,因为我是必定要向前奔驰的,你总在某个时候、某个空间与我汇聚在一起,又在某个时候、某个空间与我分道扬镳的。

      我女儿就这样,需要我的时候,就变得很“乖”,用完了,就给扔了。下次还这样。我读大学时,有一个女同学,一模一样。因为那会的我,不学无术,凭着自己的自学能力,考个60分,大部分课程叫轻松。这位女同学,那更是完全不学——她也不会自学啊。所以每到期末考试之前,她就向我示好,考完就表示“我不认识你”。次次如此。我当年的同学都讥笑我呆傻。

      当年读大学时,我后面的位置是需要事先预定的,跟一排蚱蜢似的。我的一些男同学说我重色轻友,不让他们紧挨着我坐。我心想,你们也是太聪明了。女色,我不是说我不感兴趣,但是吧……聪明人就是这样,总觉得别人这样那样,所以才能被 利用,且能像扔掉破抹布似的扔掉。太聪明,“都”懂。哈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