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求助】向河友们求助:什么是效率? -- 审度

共:💬170 🌺5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是所有事都是计委决定的

                  何况国家的协调功能是私企不具备的

                  • 家园 计委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决定所有事情

                    国家的协调功能最有用的是战争年代,那是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战争所需要的。对抗疫情,我们也可以说是一场战争,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协调功能,例子是疫情初期做口罩一事,可以看到以前计委的影子。

                    在和平发展的时代,就不一定了,还是以口罩为例,到了疫情中后期,口罩就由市场来做了,一堆投了口罩机的老板,亏得一塌糊涂。

    • 家园 不存在什么“效率”,就一句话:独行速,众行远

      你吃独食,在开始阶段肯定能混得比其他人好,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遇到天花板,而且没人会来帮助你突破。

      你愿意团结其他人一起前进,虽然一开始会很困难,但是只要到了一定的阶段,大家不断地群策群力,就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成绩。

    • 家园 “效率”就是“市场效率” -- 有补充

      所以拿公有制和私有制,或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比“效率”的,都是不懂经济学。

      就拿“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场高”这句话来说,计划经济里”人“不是”资源“,但市场经济里是,但换了个词,叫”劳动力“,现在高级了,叫”人力资本“。

      所以工业革命刚开始时童工盛行,因为机器普及后,只要会按按纽就可以工作了,这时候童工就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工资大概只有成人的一半,一般也不会反抗,当然反抗起来也更容易镇压。那时候甚至认为“一个标准的恶棍就是游手好闲的儿童”。

      然而,18世纪以来的小大人们不同以往。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他们的价值可以用薪水来衡量了。凭借“敏捷的小手指”,他们操纵巨大且省力的自动机械,

      挣到足以养活自己乃至帮衬家庭的收入。对此,英格兰的纺织厂主们非常欢迎。美国也一样。1790年,罗得岛上的美国纺纱厂里工作的第一批工人就是9个孩子,年龄在7岁到12岁之间。到了 1820年,这个厂55%的工人都是童工。

      一个名叫威廉•赫顿的英格兰人回忆道,他7岁的时候就在德文特河边的一家磨坊里工作。由于个子太小,监工就做了一双很高的木底鞋,紧紧地绑在赫顿的腿上,让他好够着机器的操作台。有人甚至在听证会上作证,说他见过一个3岁的婴儿在劳作。据1851年的统计,5到14岁的童工占了当时英格兰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美国1900年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约有175万10岁到15岁的孩子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由于这一数字没有包括10岁以下的儿童,显然被低估了。即便如此,时隔十年,官方统计的数字还是上升到了199万。

      可资定价的数字越来越详实:1850年的英国,一个纺织童工的工作时间在12小时至28小时之间,周薪每周1先令到9先令不等;1880年的美国,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孩子的经济贡献占全家劳动收入的38%~46%,而本地出生者的这一比例为28%~32%。有了这些数字,要给孩子定一个价,不困难。在一份杂志上,一个专栏作家就热情洋溢地估算了孩子的价值。他预测,假如当地有200个7至16岁的孩子,在没有工厂的情况下,他们除了花销,毫无贡献可言。现在他们被雇佣了,情形立刻不同一一他们为这个镇贡献了13500美元的生产价值!社会的制度与文化都在为“有价”的孩子唱赞歌。社会学家泽利泽就指出,在那时的报纸和儿童读物上,“一个标准的恶棍就是游手好闲的儿童。”事实上,19世纪的儿童福利组织主要关注的,也是那些无所事事四处游荡的孩子,而不是众多童工。针对19世纪末出现的反对雇佣童工的声音,一位作家愤愤不平地写道,如果一个体制阻止儿童干任何苦差事,而是鼓励他们去街上踢球,那么林肯就根本不会出现。

      考虑到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孩子的价格中包含的现实价值远大于未来。17世纪的蒙田提到,他有两三个孩子夭折了,“在此,我没有过度的悲痛,也没有遗憾”。即使在18世纪的早期,也很少有人会为早夭的孩子花钱办丧事,或者出席葬礼。避免对没有未来的事物投入过多的期望,无疑是明智的——当时的人甚至用“它”这个词来指代自己的新生儿。唯一不同的可能是,计算的痕迹变得浓重了。就像一个刚失去孩子的父亲所说的那样,“这是我们必须交的税。”他大概懂得什么叫税率。

      19世纪末,一对夫妇因两岁的孩子死于非命将一家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按照每个月2美元的价格计算赔偿额。理由是他们的孩子已经能够到邻居家工作,比如照看更小的孩子。法官驳回了他们的诉求,并表示死去的孩子太小,根本没有任何获得经济收入的能力,故而“被告无需为这个悲剧作出赔偿”。这个判决并不违背当时美国法律对孩子的标准定价。标准是这样的:从孩子死亡到他成年之前的时间段内,他所能提供的劳务损失,减去他在这段时间内维持生活的费用。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现实价值取决于对他的未来价值的估计。然而,婴儿和2岁以下的儿童通常被视为没有未来,也没有价值的。在一系列的儿童死亡判例中,一个纽约男孩获赔6美分,一个内布拉斯加州女孩获赔10美元,而密苏里州的一个男孩只获得1美分的赔偿。

      未来的价值实在太低,连买卖儿童的黑市都不活跃。在1870年代,一个美国孩子的价格通常不到10美元,只有极缺人手的农场主才会买。有时候,他们的售价不到2美元,甚至低至25美分。

      然而进入20世纪,局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社会政策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卫生条件也有很大提升。这导致儿童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如此,可能活得更久的孩子,有了更多可以计算的未来。当然,这里所说的“未来”,与其说是孩子的未来,不如说是成年人在孩子身上寄托的期许。有趣的是,随着计算观的深入人心,这种期许每时每刻都在被清楚地算计。泽利泽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中就记录了这一有趣事实。比如她写道,1917年,报纸的广告上有写“花100美元买个婴儿比自己生一个更便宜更容易”。1930年代,孩子的黑市价格为1000美元;1940年代,黑市价约5000美元;1951年,这个价格飙升至10000美元。1975年,据美国国会的一场听证会估计,全国每年大概有5000个儿童被出售,价格在2.5万美元左右。据此,孩子们在“正规市场”里的价格如何,不难估计。实际上,领养费、抚养费,还有保险额等等,都是可以拿来做参数的。

      2014年美国农业部估算,美国家庭供一个孩子到读大学,所花成本约为24万美元。2013年,中国媒体报道,北京家庭抚养一个孩子,成本高达276万人民币。有了成本核算,有了朝向未来的计算观念,每个孩子都能做到明码实价。可见,什么可以计算,什么不在计算之列,观念有决定性的意义。

      .

      当然偶尔有用“效率”指代”投入产出比“、”效益“等概念的,可以从上下文区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美国是唯一没有加入《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 -- 补充帖

      根据维基百科

      《儿童权利公约》是首条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并涵盖所有人权范畴,保障儿童在公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权利。这公约共有196个缔约国,得到绝大部分联合国成员国承认(或有条件承认),截止至2024年,当中只有美国没有加入。

      另外,在国际劳工组织的8项核心公约中,美国也只批准了2项。

      通宝推:真离,
      家园 如果比较“投入产出比”,理想情况下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高 -- 补充帖

      只比较物质的“投入产出比”的话,理想的计划经济利用率可以达到100%,但理想的市场经济只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而这个通常不是100%。

      • 家园 当年的童工也有一定历史背景

        没有为童工洗地的意思。

        工业革命之初,破坏了原有的生态,造就了海量的赤贫阶级:农村活不下去,城市里又很难讨生活。 穷人的孩子几乎就是自生自灭状态。能去黑帮都是一种恩赐了。

        部分工厂/矿山肯用童工,算是一个出路了。肯去干的往往也都是差不多活不下去那种。 稍微家里有点钱或者有点办法的,还是让儿童去当学徒。虽然也很苦,但至少不至于随时丢掉性命。 一直有反对的声音,但政府其实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你取缔了容易,但给儿童一口饭吃很难。直到最后彻底发达了,才算是真正愿意搞点仁政了。

        社会主义对妇女儿童的保护确实属于历史上一步到位那种的。 当然生在农村的孩子也是要很早下地干活的,就连我的同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 家园 下地干农活,和进入工厂矿山是不同的,矿山是很危险的,

          因为对矿山急需要,所以,安全性不那么强,这是工业能力的问题。

          作为新中国没办法,西方用童工是因为彻底的剥削,纯属于没人性。

          并不是你说的那样,是工农比例不同的问题。一个国家发展必须要进行工业化,这是没办法的阶段,新中国没那么迫切,因此也不多。

          西方则是资本家有意大量使用(好管理),虽然多少有为生活的意思,但是没你说的那么迫切。

          当然了,如果说英国着急工业化,也有一点可能,但是资本家为国着急工业化,你信吗?必定是为了自己的利润啊。

          • 家园 跟资本家没那么大关系

            资本家就是人化的资本:同样的活,如果不花钱就有人给干了,那是最好;否则就花最少的钱。至于工人是死是活,只要不涉及到花钱多少,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童工,一个是儿童得能干活,否则不要钱也没人雇佣,这个是主题说的,机器发明使童工成为可能;另一个得有儿童。如果大人能养得起儿童,一般让儿童去做危险的童工是不划算的。稍微给儿童一口饭吃,等他半大了之后再去做工可以养父母一辈子。一个家庭也就有7,8个孩子顶多了,可不是消耗品。这也是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人家庭的稳定性远远小于农民家庭。父亲一不小心挂了,一家孩子都有饿死的风险。这样做童工就是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资本家在工业革命期间,基本都是面对劳动力过剩的状态。所以他就是选择便宜,干活少的童工;还是贵干活多的成年工。并没有任何怜悯儿童,完全就是怎么最省钱的办法。 我记得美国有一个历史剧,里面老板就让工头少雇一点童工,因为虽然便宜,但是干活太慢。

            社会主义,只要大家穷,孩子干活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终究是有一些保护在里面的。至少也得半大小子才能干活挣钱

            • 家园 矿山上的童工有其特殊性

              德国的矿山上在19世纪也有不少童工,除了你说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当年机器还太落后,矿洞非常低矮,童工有时更适合某些工种。

              其实我们农村孩子在80,90年代都是童工。那时候春秋各有一个农忙假,好像是两周,暑假当然要参与夏收夏种,不过重活干得不多,但是插秧,割稻,灌水都干的。我直到高二以后才不怎么下地了。

              • 家园 首先得是“工人”其次才是“童工”

                童工现象是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甚至得到法律的承认。如英国1833年工厂发规定9-13岁的工人为童工,13-18岁的称为青年工人(低于9岁的禁止工厂雇佣,但实际上存在)。

                矿山的童工不仅仅是男童,也包括女童,甚至包括成年女子,甚至还有怀孕的。她们有时也要和男人一样赤裸上身工作。

                一般情况下,在煤矿工作的童工年龄为8至9岁,但是也有招收4、5岁孩子的情况发生。

                当时的深矿井为了排气,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安装“凝气阀”。这样就能保持空气流通,防止毒气累计,这项工作一般是由童工操作。另外,把挖出的煤拖出狭窄巷道的工作,也是由童工和女工完成的。

                1840年前后英国政府派出的考察团描述:(童工)套着绳子,绑着皮带,带着马具,就像拉着轻便马车的狗,黑乎乎的身体浸透着湿气,大半个身子裸露着,用四肢爬行,身后拖着沉重的货物。

                当然,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女孩,她们同样赤裸着上身,和童工一起在危险的井下工作。1841年英国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英国煤矿雇佣了1185名20岁以上的女工和1165名20岁以下的女工在矿井中工作,其中甚至还有一些怀孕女子。

                当时煤矿开采不规范,大量的小煤矿生产设备陈旧,矿井越挖越深,童工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发生的矿难。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说明,1838年英格兰北部的哈卡斯煤矿发生矿难,因为暴风雨引发的大水涌入了巷道之中,造成了11个8—16岁的女孩死亡,15个9—12岁的男孩死亡……

                细说“欧洲童工”发展史:有多少孩子能活到25岁?

    • 见前补充 4987449
    • 见前补充 4985991
    • 家园 搞重重工业刚开始搞的时候计划经济效率就是比市场经济高

      苏联为什么能够战胜德国,就是因为计划经济建钢铁厂的效率更高。

      对于确定无疑要做的事情,计划经济都做的很好,效率更高。

      但是对于需要灵活机动的事情,计划经济就容易呆板僵化。

      苏俄在二战期间利用计划经济打造的军工体系,当时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的 但需要灵活运作的电子工业,越来越落伍。

      电子半导体产业需要的是企业自己去根据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自己摸索发展方向,这点苏联做得不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