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经济,管理和发展 -- 曾自洲

共:💬24 🌺19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经济,管理和发展

    本文是关于我对经济活动规律的一些观察。比较长,废话比较多,主要是经济问题比较复杂,又没有什么客观标准,所以需要对方方面面有所照顾,多多少少都要提一提。也就是一些一家之言。而且有些还没有完全写完,所以比较靠后的地方需要花一点时间更新。

    因为比较长,所以每段都会有一个小标题,而这开篇第一段,就是一个絮絮叨叨的东西,没什么内容,希望大家帮个忙,帮我点出来,这样我后面的东西好有地方贴。

    因为现在每篇都需要认可,所以我大概就是每天放一篇,这样保持一个正常的顺序,然后给自己点压力,把后面的东西尽量写完。

    元宝推荐:审度, 通宝推:avalon,时间的影子,菜根谭,
    • 家园 结语

      在可以预期的经济发展中,已经有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将成本迭代的越来越低,甚至可以将一般商品的成本趋近于零。当成本趋近于零的时候,货币作为一般商品的交换凭证,在社会管理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小,这时候就会发现当年马克思预言的货币会最终消失的,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时候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国无法建立共产主义了。因为货币消失是无法在一国内实现的,也就是说一般水平的成本降低必须是全球所有国家同趋势的降低。也就是说,一国的成本下降,是无法完成货币消失的趋势的。而当一国内成本在不断下降,而货币又无法有序退出,那么就是生产关系拖累的生产关系,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当年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的特征之一货币消失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他当年还预言的政府消失,现在还看不到路径。因为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应该是政府的管理职责必须得到加强。第一,政府必须要强力精确的控制货币;第二,无论有没有货币,政府必然主导科研,交通,军事等一系列没有直接回报又需要长期稳定的投资,企业是无法承担这些投资的;第三,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政府的管理能力大大提高,为了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管理能力也必须要大大提高。也许当货币消失后,政府的管理职责也许会出现进一步演化,但是现在还看不到。

      不管怎么样,当年马克思大胆预测的时候,完全看不到一丝可能。以至于,马克思主义被说成就是一种宗教,因为天堂和地狱,以及共产主义都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东西。现在能看到货币取消的可能性,已经的共产主义的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大胜利。希望经济可以进一步发展,能进一步证实马克思的预言。

      • 结语
        家园 共产主义猜想解决不好几个问题

        经济理论问题从我本人的角度,宏观层面已经推导重构完了,现在正在考虑如何切入微观的问题,按下不表。关于共产主义这个我们从小公认的未来,值得说道说道。

        至少从我目前的整个逻辑链中,共产主义存在以下几个致命漏勺,且通过已知的手段均无法妥善解决:

        1、劳动能动性问题:共产主义社会怎么解决按需分配下的劳动指派问题?比如绕不过的机器暂无法替代的肮脏而毫无乐趣的工作(下水道疏通等),共产主义社会怎么把人引流到这类工作中?(如果强制轮换,因人的差异性,必然存在干得好与不好,如果可以豁免,那就必然存在有人会滥用这个豁免权)

        2、权责问题:共产主义社会怎么解决危险(化工、航天)工种问题?这类工作与责任心息息相关,不可能用不担责的自愿者,那么都按需分配了,什么人来做这种专业性要求高,又高度担责的工作?共产主义的责怎么定?(正常人的反应,一听担责全部绕着走了);另外权也是个问题,谁来行使权力?(只要有人必然存在分工问题,也就必然存在权力问题,而行使权力实际是个高技术含量,低担责岗位,你怎么防范),如果引入最高权力AI,那么所有人都是被规划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会不会成为养鸡场?

        3、竞争问题:科技的进步需要迭代,竞争可以保证迭代的速度和质量。共产主义社会都已经按需分配了,怎么调动人的积极性?机器大生产,大家按部就班可以(这类工作实际上机器人大体可以替代),科研这类需要热情且工作强度完全不可控的领域(很多昂贵的实验都有时效性,甚至需要N个团队争分夺秒完成),共产主义怎么设计?如果我们碰到了外星殖民后重新实行资本主义的“外星人”,共产主义社会怎么保证干得过?

        其实观察马克思资本论,车轱辘话一堆,反复就是强调几点:

        1、资本原罪(把资本的目的焊死在赚走工人最后一个铜板),问题是资本的目的真的是这个吗?这就和基督徒一上来就说:世有神。你要说无神,他们就要动用宗教审判所了。而实际上现实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资本的终极目的往往就是竞争。只要费效比比不过竞争对手,资本家破产是分分钟的事,而工人只是这个链条中相对不重要的一环,如果费效比可以用机器,资本家毫不犹豫就用机器,不用人,工人那三瓜两枣,现在真没几个资本家会在意。

        2、剥削,这个真的就是智商税,因为人类社会有分工就必然会产生行业间差异,比如著名的“工农剪刀差”。马克思采用了最简洁也是最狡猾的表述法,你劳动了,但是你不富裕,问题在哪?因为被资本家“剥削”了。这个确实就是前几天有个河友说的无敌的“短链逻辑”,所谓的“造谣一句话,辟谣跑断腿”。这句话最大的漏勺就是:“任何不讲剂量的提法都是耍流氓”。马克思为了说明剂量,给了个破绽巨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他那个时代还能唬人,现在我就问:在今天,社会需求已经被抹平的,比如玻璃杯,拼多多上可以各种白送,请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实际上当机器开始大规模取代人工后,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就已经破产,它根本解释不了“剥削”的来源:现在的资本家在各种跪求大家买商品,甚至被大量亏本淘汰。所谓:老板给员工打工的时代。谁“剥削”谁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14 经济学应该研究什么?

      读西方的经济学,就觉得西方是把经济学当成物理学来研究,研究了经济学的一大堆规律。但是物理是自然科学,是客观存在,物理学的定律是和人类的活动完全无关的客观事实。原子的运动规律不管人类认识没认识到,都是按照量子力学理论的。量子力学是人类最近一百年总结出来的,但是原子早在一百多亿年前就诞生了,人类发现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只是改变和完善了人类认识量子世界的方法,但是人类无法改变量子的物理规律,甚至人类还需要对量子的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更好的认识量子力学的规律。

      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也就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人类对经济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对经济活动的结果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的。所以为了提高研究社会科学的效率,往往都需要研究某项社会科学的目的。比如,孔子说我的儒家就是要为了建立社会秩序,要父子君臣各司其位;老子说我要道法自然;庄子说我要追求大逍遥;佛说生老病死,人间皆苦,我要追求解脱;基督教说,世人皆有罪,怎么上天堂;穆罕默德说你们都要听我的。

      而现在流行的西方经济学就说不清楚自己的目的,也行他很隐晦的暗示了一些,但是毕竟他没没说,出于对西方经济学的尊重,咱们也不太好猜。

      而我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出发,对研究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两条:1 研究经济学是为了发展经济,2 研究经济学要为实物生产服务。合成一句话就是经济学首先是为了发展实物经济而服务的。有了这个目的,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清楚了,就是研究效率和研究怎么提高效率,尤其是生产效率。有人说你效率再高,生产的东西再多,没有消费还是没用。但是这样理解效率就狭隘了。因为效率,尤其是社会的经济效率,不仅仅是指生产现有已知东西的效率,也指发明新的东西,发现新的规律的效率,还指把新的东西大规模推广,把新的规律大规模应用的效率。只要效率足够高,消费水平自然就高,消费意愿自然就强。

      比如现在阻碍消费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住房贵得要死,需要一家六口全力以赴的还三十年的债,这是什么效率?在这样的效率下,这一家六口还有什么消费?教育,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中要读五年高三,这是什么效率?教育部最起码现在应该规定第二次参加高考扣5分,第三次参加高考扣10分吧?教育部最起码应该把大家往提高效率的方向上引导吧?而且绝大多数高中都是一年半就把高中三年的东西搞完,后面就是考试考试,教育部的人大概没干过其他工作,不知道真的走向工作岗位需要什么能力,尤其是国家最在意的研发能力。而且天天考试培养的超级熟练工,和故意模糊课本里的概念企图培养的自我发掘能力,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现在的教育模式大概是对几十年前社会管理能力下的平衡之举,但是社会发展了四十年,管理水平早就有所提高,教育完全可以有新的方法新的模式了,可惜的是教育界的人对赚钱有兴趣,对提高社会效率基本没什么兴趣。医疗,主要是科技水平不够高,好多病治不了,好多药和设备不得不进口,成本比较高。不过现在医疗的大方向还是不错的,扩大医保范围,提高医保水平,通过医保集采降低医疗成本,国家对医疗研发提供资金,发政策,的的确确在不断提高医疗的社会效率。

      中国现在的势力范围基本就是在中国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在整体战略上有一些主动权,就是因为中国在把新的东西大规模推广,把新的规律大规模应用的效率上绝冠全球,遥遥领先。这就是中国的经济学的成果。

      经济学的目的明确了,下面就要明确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目的决定了经济学要有用,能用,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但是经济学尴尬的是经济学没办法像研究物理那样做实验。所以经济学需要找到自己的锚来不断修订自己的理论,因为人类社会非常复杂,某种角度来说肯定远远比天气预报要复杂多了,不以事实或历史为锚,基本上就是不靠谱。所以当一本经济学的书全部是理论推导时,基本就可以看也不要看了,因为你不知道作者是无意还是有意的影藏了一些边界条件,所以你也不知道他推导的出发点是什么,最后就是你也不知道他时在有意胡说八道还是无意的胡言乱语,至于他的结论,有些书还不一定有结论(这种经济学意识流就完全没有价值),基本上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所以经济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效率。为什么要研究效率,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历史就明白了。奴隶社会的效率肯定比原始社会高,封建社会的效率肯定比奴隶社会高,资本主义的效率肯定比封建社会高,只要把历史拉的足够长,效率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非常明显的。那么在明确效率是第一研究对象后,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效率,效率到底怎么计量,怎么计算,什么是好的效率,什么是不好的效率,这是第一要搞清楚的问题。在资本主义阶段,效率大概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但是要排除一部分买卖的发大或扭曲的因素。也可以把效率拆分成生产能力,组织能力,流通能力,兑付能力效率。

      经济学的第二个任务是研究怎么提高效率。举一个例子,影响经济运行的往往是瓶颈,比如中国在孟加拉修的帕德玛大桥,就是打通孟加拉的瓶颈,通车以后直接拉动孟加拉的GDP1%。一般而言,常年效率不增长的部分或者效率值明显低于其他部分的部分都是瓶颈。那么找到瓶颈之后就是解决瓶颈,这需要投入资源,发展科技,提高工程能力或执行能力。一般而言对于领先国家,解决瓶颈需要发展科技,大量的科技实践,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解决瓶颈的最快方法往往是引进消化吸收。当然瓶颈不仅仅是生产能力或流通能力,社会管理能力也可以使瓶颈。命令下达有大量的损耗,这是一种瓶颈;执行命令,各有各的算盘,这也是一种瓶颈;社会急需的人才找不到,这也是一种瓶颈。等等,等等。

      经济学的第三个任务是怎样为提高效率提供一个有利的经济环境。就是经济学就是一个服务业的学科,是一个为提高经济效率而服务的学科,是一个为解决经济学瓶颈的学科,是一个为了不断发展生产能力而服务的学科。这时候什么财政手段,货币手段,税收调节等等这些,就明白了是以什么为中心的,财政税收干活是以什么为目的的,新的技术为什么需要在经济管理中快速应用等等。

      总体而言经济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要紧紧围绕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做研究,要不断地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的问题,既要关注宏观,又要注重细节,还要不断地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推广科技成果提高效率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最好是不断主动完善的经济环境。

      通宝推:和平共处,贼不走空,铁手,
      • 家园 金融学应该是经济学下面的一个章节

        现在是反过来的,经济学成为了金融学下的章节,美国金融的宽松与收缩成为了其他国家产业经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 家园 经济学的目的确实很重要。在不同的社会里,目的可能完全不同

        在我看来,经济学,包括很多人文科目(法学),就好象是游戏规则的建立,最终要看这游戏规则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在这个目的上建立各种规则,来影响(决定)人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下的经济学会有本质上的不同。无论哪方从另外一方的照搬照抄,都会在根本上动摇自己的目的。

    • 家园 13 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们现在的产品的成本主要就是各种能源的叠加,再加上各种人工成本(工人,企业管理人员,社会管理人员),再加上各种地租的叠加。而对各种消费品,半成品,产生工具而言,地租其实就是运输成本的叠加。

      现在可以看到的经济相关的重大技术变革是:人工智能加各种自动化,太阳能、风能加各种蓄能再加上智能电网。

      太阳能、风能加各种蓄能再加上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对能源价格的不断向下的迭代。因为绿色能源减少能源的运输和开采,会随着绿色能源的展开,使得能源的运行成本不断下降。现在中国已经能够实现用绿色能源来实现太阳能的全链条生产,这其实就是开始了能源的向下迭代,随着不断的绿色能源的渗透率的提高,各种由绿色能源生产出的产品和工具的替代,绿色能源的价格会越来越低。

      而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结合,会使得人工成本从生产,运输的过程中抽离,从而极大的甚至是完全将人工成本从产品的成本抽离。而正是当产品成本中包含的人工劳动越来越少时,生产成本才能不断地向下迭代。否则,当生产成本中包含大量人工劳动时,生产成本的下降就意味着行业内的就业人员的收入也在不断下降,这样就变成了经济循环中的悖论了。会导致经济循环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当产品成本脱离了人工劳动时,人的收入也就和产品成本脱钩了,那么人就可以享受到人的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产品成本的下降带来的好处,这样人就可以相对提高自己的福利。

      至于地租,在交通成本下降的总体趋势下,地租成本必然是逐步下降的。

      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年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都是一个有足够大地理空间可以扩张的,也就是说随着他们成本下降,效率提高都可以通过扩张来保证经济循环,而扩大的经济循环规模也可以完成行业,或国家的扩张。也就是说,以前的社会形态,扩张是全方面的,不但是发生变革的企业,还有发生变革的行业,以及发生变革的国家,等等一系列扩张。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比方说,当年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福特扩张了,汽车工业扩张了,乃至美国也扩张了,甚至世界经济都扩张了。但是现在却是另外一个景象了。

      还是以汽车工业为例,现在比亚迪开发出质量好,省油,便宜的新车,那么比亚迪可以大规模扩张,用三年时间从40万辆/年,到现在要400万辆/年,以后可能5年左右能做到1500万辆/年。但是汽车工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产量好像到头了,这受到城市容量,道路建设水平,地缘政治,燃油供应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么多年来汽车全球的产量好像就这么多了。虽然新能源车会减少燃油的需求,但是其他的约束条件都不是汽车行业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作的投入可能要数以万亿计,汽车工业根本无法支撑这样的投入。现在全球汽车行业每年的产量是8000万 ~ 9000万之间,以后车便宜了,产量可能最多就到1亿5000万了。但是现在车价下降了2~3倍,以前20,30万的车现在只有10万了,也就是说汽车行业的市场价值变小了,或者说价值收缩了。所以现在一堆各种各样的车企喊疼,中国的,外国的,一般车的,豪华车的,都喊疼。因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的高效车企的的确确会导致整个汽车行业的价值收缩,会导致整个行业挣钱少了。

      但是其实每个行业都是如此的,都是经过诞生,扩张,收缩,乃至死亡的过程。这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说那天3D打印技术发展了,所有的产品都可以3D打印出来,当能源极为便宜的时候,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的成本差异就会变得很小。那么到那天可能所有的大规模生产行业都要消失了。而且社会发展正是通过旧有的行业的价值收缩,从而释放出一部分社会资源,使得大家可以将一部分社会资源投资在新的产业当中,这样社会才能得到发展。

      所以我觉得比亚迪的发展方向是对的,汽车行业的收缩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必然的。换句话说,如果汽车行业只能扩张,那么我们的社会发展就被汽车行业锁死了,就会被不断扩张的汽车行业拖垮,最后汽车行业也会受损。而汽车行业省出来的资源,有可能改善城市容量、道路建设水平、地缘政治,从而汽车行业获得了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所以像汽车行业这种规模巨大的行业,比如金融、能源、IT、房地产等等这些行业都是如此。由于行业如此巨大,在资本主义国家非常容易产生控制政治,直接影响经济环境的力量。而用这种力量扩大行业价值,导致绑架经济,毒化经济环境,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冲动,同时也是一种慢性自杀的行为。因为行业规模巨大,导致必须融入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行业才能生存。降低经济环境的效率必然导致行业本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后会出现行业的整体性问题,然后就是积重难返。

      对于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判断方法就是看单价的增长率。越是规模巨大的行业,单价的增长就意味着行业的发展方向有问题。除非行业的基本单位能够提供的功能也有巨大的增长。所以将行业的基本单位拆解成最基本的单位基本就能看出行业发展的趋势。比如,能源的基本单位就是kwh,电商平台的基本单位就是单次访问的价格,成交费用和销售额的比率,通讯行业就是单字节的输送费用,银行业应该是每放一元的贷款的费用,每转移一元钱的费用等等。而汽车行业就是基本单位就是每辆车。现在BYD降低了普通车的费用,华为降低了豪车的费用,现在这两个都有美好的未来,不过从长远看(大概3,40年),华为如果要长期在汽车行业里干的话,最终还是要走BYD的路。因为豪车最终是一个伪命题。

      现在中国的发展有几件事要做:

      第一,国家应该每年拿出1000亿以上来研究,常温超导和高能储能材料。最好常温超导可以干到200℃,这样自然环境内基本就可以无视环境而实现超导了。高能储能材料的储能密度最好能和柴油相当,这样船,飞机都可以彻底普及电动力了。这两项研究是生产成本向下迭代的重要节点,没有这两项研究,我估计能源的销售价格迭代到0.20元/度就差不多,那么很多社会的发展都会有问题。甚至当销售价格逼近到0.20元,直接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出现问题。因为经济就是这样,最宝贵的经济环境就是空间。而以美国的能源利益集团的控盘能力,美国是不会把这两个研究干出来的。其他国家没有能力。这种研究只有中国要干出来,也只有中国才能干出来,同时也是中国必须干出来的。

      现在的研究现状和这两个目标差距甚远,需要对基础理论,对实验条件,甚至科研的组织方法进行全新的组合,而这也是对科研改革的一个契机。

      第二,应该全面提高中国质量的国家标准,产品的精度要求,材料的纯度要求,材料的耐久度要求等等。这就是中国质量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非常成功的国家战略,提高了生产的水平,降低了社会的消耗,扭转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同时绿水青山对全民最平等的福利发放。我们应该把绿水青山的思路推广到其他行业,这样生产设备的维护成本降低,社会的运行成本降低,这样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才能不断地向下迭代。当然这种质量标准不是说国家一颁了之的。应该是国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那些标准的可以提高的,那些标准是需要大量的科研才能进一步提高的。对需要研究的,国家或给政策鼓励相关科研,或给钱买相关科研,或直接组织科研。反正中国发展到现在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科研,对当前工业,商业,政府效率的研究,对那些是效率的瓶颈的研究,对如何解决瓶颈的研究,以及解决瓶颈的具体方法的研究,这需要对科研的全方位,全层次的重新的构建。

      第二,就是要把金融业的社会责任减少,国家要通过对社会管理的升级把这些责任承担起来。因为无论金融业怎么胡干,最后托底的都是国家,而且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管理模式,都是这个鬼样子。从正反面将,中国没有比美国强到那去,在中国其他行业突飞猛进的情况,金融业不说是原地踏步的话,基本就是龟速行进,时不时向前都不好说。归根到底,就是金融业的目标太多,导致自视甚高,而这些目标前后矛盾,导致寻租空间太大。比如对货币总量的控制,应该把关键变量或最后的调整放在财政,而不是放到金融控制的货币里。因为金融业下面全都是企业,天生以赚钱为己任的小集团,管理这些整体性的指标,说好听点叫管理错位,说直白一点就是南辕北辙。比如说现在金融的管理升级的当务之急是落实数字人民币落地。但是现在不说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应该比支付宝方便吧,也最起码是差不多吧,而实际是便利性与支付宝,微信相差甚远。难道是国家的政策资源,管理银行的能力,国家控制的财力不如阿里和腾讯吗?我都怀疑这是中国金融界的共谋,毕竟货币流向透明了,就意味着金融界将失去自己的特权。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前景有点模糊不清,发展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难,但是经济发展就是不进则退,以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乃至地球的经济规模,如果发生整体性的经济倒退,一定是惊天动地,对我们的损伤一定的前所未有的痛。所以我们没有退路,只能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砥砺前行了。

      通宝推:史料推理,
    • 家园 12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因为以前的经济危机都是和社会危机同步发生的,甚至有时候经济危机还没发生,而社会危机已经发生了。所以在资本主义之前,经济危机不重要。

      但是在资本主义之前,实际上经济上的问题其实还是很大的,一个是马尔萨斯陷阱,一个是通货紧缩。其实马尔萨斯陷阱就是社会生产效率提高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供给不足导致战争等社会危机。而通货紧缩是因为以前都是贵金属货币,一方面货币的增长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管理跟不上,大量贵金属因为马太效应而沉淀起来,导致货币流通率降低,扩大了货币总供给的缺口。而且通货紧缩会导致货币的自我增值,从而导致货币的进一步沉淀,货币流通率的进一步降低。而这样的螺旋式恶化是会逐渐加速的。这就导致了在资本主义之前,帝国就是要不断扩张,一旦不能扩张,帝国就崩盘。因为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和通货紧缩。这里面比较特殊的是中国,中国通过科举制度,文官制度,来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因素,对抗社会的混乱因素,保证了我们一个封建王朝能维持的时间长一点,但是依然无法扭转马尔萨斯陷阱和通货紧缩的趋势,从而导致了中国特有的循环论。直到近代被三千年大变局所改变。

      而到了资本主义其实有两种危机,一种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种是严重的通货紧缩。不过好像通货膨胀的社会的影响远远不如通货紧缩,所以我们谈论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往往都是通货紧缩。这是因为通货膨胀天生有利于消费循环和投资,所以通货膨胀虽然对穷人极不友好(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中,膨胀的主要是货币,而资产的价格往往跟随通货的膨胀而膨胀,资产的损失不大甚至还有赚头,不过富人才会有资产而穷人基本没有),但是通货膨胀不会打断整个社会的循环,不会造成社会危机。而通货紧缩,尤其是剧烈的通货紧缩,往往会打断社会的循环,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危机。

      资本主义的运行需要提供足够的货币乘数,

      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我对经济的讨论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以前的文章,当然这两篇东西和现在的这篇有所差异,主要是自己对经济的认识也有所区别了。

      这里面有一个公式

      年总产出= 年总消费 + 年总投资(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 + 科研性投资 + 新行业推广性投资 + 公共产品的投资 + 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 + 年总库存的变量

      由于货币乘数的迭代需要资产作为抵押,而抵押来自投资。从上面投资的列表看,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最容易完成扩张。而资本乘数的贷款是需要还的,新增贷款是货币发放,而还款其实就是货币回收。同时还款中还要包括利息,而一般资金变成银行的利息收入通常会导致相应的资金的流通率下降。所以当社会累计到一定贷款数量后,如果新增的贷款不大于还款,就会导致通货紧缩,而为了对抗通货紧缩,就会导致社会对贷款的需求其实是指数性的。

      这样,从投资的分类看,最后就是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扛起了所有的货币增发的需求。而当这种自我认证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时,经济运行就会自我认知式的投资(资产)出清和大量贷款的还款的双重打击,而在这种打击下,更会造成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而进一步造成大量存款的消失,从而推动通货进一步强烈的收缩。

      这个过程从资本主义在荷兰形成就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什么郁金香危机,南海危机,美国的铁路危机等等,按马克思的统计基本上是十年一次。社会经济循环的货币需求导致自我认证的资产价格过高,从导致经济风险加大,一旦泡沫破裂会导致双重通货紧缩,然后就经济危机了,不过虽然经济危机对社会伤害很大,但是危机后期的自我认证的资产的深度贬值倒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成本降低,而资产的贬值是可以带动成本降低的。所以虽然在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1927年以前,资本主义一直是在不断的危机中,但是资本主义也一直在不断发展中。

      但是1927年的经济危机不知道是不是金融资本第一次试图操纵经济危机,不过1927年的经济危机肯定是一次人为操纵的经济危机,包括不断吹泡沫,以及在最高点上多管齐下刺破泡沫。这个过程导致了美国金融集团的权利进一步膨胀但是也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循环中断,使得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银行破产,工人失业。同时由于苏联的经济循环方式不同,使得苏联意外获得大量的熟练工,造成苏联产业突飞猛进,从一个农业国直接变成欧洲第一的工业国,从而使大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怀疑。1933年美国罗斯福的上台,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对经济的主动干预行为,还限制了对自我认知式的投资。1936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总结经济危机中的教训提出了政府控制投资,并由政府主动投资的理论。这些都是对金融利益集团的严重打击。所以从此以后全世界的金融集团不得不采取新的方法控制世界,至少再也不敢用激烈的通货紧缩来抄底资产赚钱了。

      但是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资产不能出清,导致价格虚高,资本主义出现新的问题:滞涨,最后导致凯恩斯主义失效。其实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失败,而是资本主义中的金融利益集团不愿意放弃权力。因为既然凯恩斯确认了政府投资的必要性,那么资本主义完全可以将金本位的货币变成信用货币,货币发放和货币乘数脱钩,那么就可以控制资产的价格,从而将社会生产成本的下降变成一种社会生产的正常现象,而不是经济危机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提高社会循环的效率。

      而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金融利益集团的尾大不掉,变成了信用货币的诞生反而巩固了金融集团对发钞权的垄断,同时资产价格又不能利用经济危机出清,等于政府投资在经济循环中转了一圈变成对资产价格的支撑,导致社会成本越来越高,最后就是政府投资的正向作用消失,经济走向滞涨。

      然后资本主义的学术界提出一大堆理论,什么芝加哥学派,什么奥地利学派,数学公式一大堆,经济学也慢慢变成了交易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甚至变成数学奖,年年奖励博弈论的研究。甚至趁着苏联解体提出历史终结,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底气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这样的庞大经济体将对接资本主义经济,能长期为资本主义提供便宜的消费品,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成本下降,提高了资本主义的效率。

      然后一帮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鼓吹凯恩斯主义已经失败了,新自由主义才是永远的王。

      虽然我没什么证据说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故意欺骗我们,故意掩盖经济和经济学的真相,但是转了这么大一圈,从经济实践到经济理论研究干了这么多事,最后给出了这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然后完美的避开了所有的经济的本质问题,只能说要不然他们蠢笨如猪,要不然他们心黑似炭。

      但是由于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循环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前,所以新自由主义的美梦唱了不到十年,世界经济就连续遭受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00年的美国信息泡沫破裂,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特别是08年的危机中,新自由主义离开就被抛弃,立马就是比凯恩斯还凯恩斯,直升机撒钱理论大行其道。为了维持经济循环立马就不管不顾了。其中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银行手里虽然有很多钱,但是美国的金融市场里居然是流动性不足。从侧面证明银行直接的控制的钱和一般性资金的流通率真的不一样。

      现在美国一方面说这个产能过剩,一方面又说要维持和中国的正常贸易。就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对资本主义的巨大威胁要打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中国的物质生产能力。

      不过这个世界终归是由物质组成的,决定世界发展的终归是人民群众生产出的物质洪流,高高在上妄图决定他人生死的神终归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如果说那些曾经有过能决定他人生死的人,也是因为他们掌握相当多的生产能力,而不是他们像所谓的神。

      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的发展,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终归是要翻篇的,新的生产关系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通宝推:ccceee,南寒,
      • 家园 中国刚开启“通缩繁荣”时代

        你参考一下这篇文章。

        金融时报,小日本的,独立经济学人 古尧

        我嗅到了“通缩繁荣”的芬芳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种经济环境,物价不涨,经济还蹭蹭往上爬,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这种“宏观稳、微观差”的局面,正是“通缩繁荣”时代的一个缩影。

        据说1990s-2008的美国是最美好的时代,全球化红利,中国的廉价工业品汹涌而出,歪果仁拿着美国的工资,享受着中国的物价,爽的不要不要的。另一方面,美国工业岗位流失,形成“铁锈带”。第三方面,今天的五朵金花从那时候开始崛起。跟今天的中国经济很多相似之处。

        一,失业,满大街的旺铺招租,一副铁锈带景象

        二,十几块的排骨,二十几块的牛肉,啥啥都便宜。

        三,新质生产力崛起。

        有个问题,当年的铁锈带失业工人是怎么转型的?转行谷歌公司码农了吗?还是转型房产中介了,还是买断工龄提前退休吃低保去了?

        • 家园 中国可能需要一段资产出清的过程

          一,失业,满大街的旺铺招租,一副铁锈带景象

          二,十几块的排骨,二十几块的牛肉,啥啥都便宜。

          三,新质生产力崛起。

          有个问题,当年的铁锈带失业工人是怎么转型的?转行谷歌公司码农了吗?还是转型房产中介了,还是买断工龄提前退休吃低保去了?

          满大街的旺铺招租,可以降租金,现在还是资本主义阶段,定期的资本出清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产业变化造成的工人失业,中国比美国强的部分是,美国基本放弃了这些产业,而中国通过自动化提高了这些产业的效率。至于失业的部分,只能是国家想办法减少对一部分人的冲击。但是不可能是为了不让这部分人失业,产业就不发展了。

    • 家园 11 存款

      在经济运行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存款。现代意义上的存款是在现代银行出现后才出现的。而一直到中央银行的出现,存款才有了广泛的利息。因为普通人的小额存款,只有在央行提供保底的利息后,才可以得到相应的利息。

      存款是原来的形式是存货,存货就是相当于你生产出来的一部分没有马上消耗掉的,就变成存货。当存货的时间变得比较长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所谓的长期存货,长期存货就会有就会在经济上产生一种突出的效应。当存货太多的时候,产品的价格下跌,而当存货减少的时候,就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存货在经济循环中占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等到了货币出现的时候,存货就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形式,就叫存款。

      存款是这个人挣的钱,挣的钱没有消费掉的,就变成了存款。

      存款在古代的时候,是投资的唯一的一个来源,就是你这个投资你不能够去借钱,因为大家都没有钱,但只有自己存下来了以后,你把钱存下来了以后,用钱转化成物资,用物资进行投资,比如说修水坝,修围墙、修房屋,一点点就可以去投,当然了也可以用存货直接进行投资,但存货投资相对来讲就比较麻烦,因为你存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投资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交换过程,你要找到恰好你对方也需要你的东西,你也需要他的东西的时候你才可以进行交换,交换的过程就比较复杂,而且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很高。你用存款效率比较高,进行交换,交换完了进行投资,因为钱理论上来讲人人都需要的,你出钱只不过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问题。

      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出了钱你也买不到,因为这个东西并不存在,在你的交换范围内,没有这个东西,你就麻烦了,你就买不到了,买不到了就没有办法进行投资,投资就等到你慢慢的发明的这个东西,或者和别的有这个东西的国家进行交换。而如果需要这样的交换就比较复杂了。这种交换的时候,国家内部的存款往往没有意义。这时候就需要硬通货,比如现在的美元,以前的黄金。交换时,有的国家领先一点,有的国家落后一点,领先的国家相对来讲交换起来占据优势,落后的国家相对来讲交换起来就要吃亏,但是问题落后的国家,你交换来的东西是你没有的,这是吃亏还是占便宜?

      因为你不可能什么东西都我自己做,当然现在可能有一个国家正在什么东西都自己做,但是在历史长河之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国家的,这是第一个出这么干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的,其实他自己也不想这么干,因为这样效率实际上是比较低,现在被逼的没办法,只能这么干了。

      但是问题是你交换来的东西你是没有的,发达国家往往能够生产的东西多,而落后的国家生产的东西比较少,没有的东西相对来讲比较珍贵,但是它又可以以硬通货的计价卖给你,你已经大大的提高了你的效率了,因为你可以买到东西所花的需要的时间,和你自己把这条路重新走一遍,再把这东西生产出来所需要的时间是大不同的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可以去买,一般来讲总归是去买的,不会去逼着自个去生产。

      你拿来了这些东西以后,你就可以很快的提高你自己的效率。

      比如说中国一开始买小发动机,马上我就可以有电,我自己不要重新从电磁学开始研究了,你不要去从什么线圈电刷轴承,这一系列的东西你都要去研究一遍,你才能够发出电来。现在不用了,我只要买一个发电机我就可以发电,所以这是第一。

      第二,因为国家和国家的区别,所以你投资这个东西,外来的资金对你来讲很好,因为对于国家来讲肯定是效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带有先进技术的外来资金,对国家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举个例子,我们解放前可能中国解放前连钉子都生产不了,后来通过156项,马上就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工业化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当然了我们也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牺牲,但是我们还是换我们在十几年内就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工业化体系,自己可以租汽车,汽车这个东西我们做出来的解放牌汽车对于美国人来讲,他也花了差不多将近100年的时间才做到这个程度,我们只用十几年就做到了,不是一下子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效率就提高了。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存款越来越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你的存货无从对应的程度,这个东西到底怎么办?没办法了,你说你是希望存款多还是希望存款少?

      如果存款多?

      会导致几个问题,第一是会导致消费少,消费少了导致了资金的循环就变少了。

      比如说市面上有1万块钱里面,我有5000块钱去买原材料,5000块钱我就发了工资,发工资本来就少5000块钱,5000块钱,还有2000块钱变成了存款,市面只流通了3000块钱,你3000块钱要对应1万块钱的GDP怎么对应你5000块钱,你对应1万块钱的gdp都很吃力的,你要转好几圈,你一年里面最起码循环两次,3000块钱你就要求你要循环三次,经济没有这个效率,这个钱怎么办?

      马上钱就会变少,就变成通缩了。

      通缩是现代经济的大忌,经济可以出现任何问题,最好不要出现通缩问题,出现通货问题一定是非常麻烦的事,这个就是存款,这是第一。存款增多了,消费变少,导致了对社会对经济循环的压力就变大,经济循环速度要很快,你一般又没有这个水准就导致了通缩,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存款很多,存款按理来讲应该是对应的存货,但是你不可能有那么多存货,我们现在存款M2的货币量中要有几百万亿,你怎么会有几百万亿的存货?你要几百万亿的存货,你这社会没法运行全都死了,循环不起来了。意味着你的存款这边一大堆存款,那边还有一大堆存货,存货又占用资金。

      那么实际上是什么?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想,现在大家都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就意味着有空余的生产能力,你空余的生产力正好实际上是对应的存款。我们如果这么思考,存款就有了一定的对应物,就是存款一部分对应存货,一部分对应空余的生产能力。这样存款就有一定的保障。

      再有一方面就是存款不是所有在银行户头里的东西都是存款。现在中国逐渐进入无现金时代,基本所有的钱都是在各种银行户头里的。但是有一部分钱不是存款,而是像以前的现金一样。只不过以前的现金银行不能用于放贷,现在这部分钱,银行能用于放贷。这部分钱不能把他看成存款,也就不需要和存货或是空余产能相对应。

      而剩下的那部分钱,无论是取出还是放贷都是有一定速度的,国家可以对放贷设置条件,对存款进行利息调节。换句话讲,这部分真正的存款的投放速度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能总是用200万亿的存款自己吓唬自己。

      其实存款产生的问题,好像多也不行,少也不行,主要是因为货币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责太多了。要满足货币总量来保证社会交易的基本条件,要利用利率调节社会投资热度,要保证所谓的资产安全来保证资金的周转能力,要通过所谓的货币管理来协调保险,股票,期货的交易,而这些管理目标往往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货币的总量的膨胀其实是有硬指标的,如果达不到这个硬指标马上经济总量就要受影响。但是货币总量的增加主要靠货币乘数,而货币乘数需要足够的优质资产,最后会导致所谓的优质资产被重复抵押,然后金融安全就岌岌可危了。同时货币又要担负收入,消费,投资的平衡,但其实这三项是不可能静态平衡的,只能动态平衡,最后就是货币被压垮,经济崩盘。

      其实货币承担这么多职责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货币在很长时间内是唯一的整体性管理工具,所以没办法只能承担起所有全局需求。不过现在管理工具众多,尤其是通讯手段,数据管理的极大提高,全局管理手段很多,其实很多管理目标可以从货币身上逐渐剥离,这样货币的管理目标要单一一些,前后矛盾小一点。货币可以在保证总体平衡的条件下,总体只是保证自己的健康运行就行了。金融只要对货币运行主要进行单向反应就行了,不要一天到晚既要又要。

      实际上以现在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看,中国是很难通货膨胀的,因为中国有大量的生产能力冗余,只要有钱,基本没有生产不出来的产品。我们现在主要工作时保证足够的社会需求以完成产品生产的不断迭代。只要我们效率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10 社会运行的矛盾之处

      1 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成本降低而使得货币通缩成为大趋势,但是提高效率又必须要投资,而为了鼓励投资又必须要保持温和的通胀。其实如果政府的管理水平很高的话,完全可以通过政府进行投资,从而避免投资不足的问题。可是政府并没有如此高的管理水平。现在从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看,好像由政府主导投资已经越来越多了,市政,军事和基础科技的投资基本是政府在主导,生产的投资政府也管了差不多40%。而房地产金融投资基本以民间为主,但是其实兜底的还是政府,基本处在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状态,主要是社会的管理水平有限。同时政府对自己的管理信心也不足,造成政府这个最后兜底人的权利比较小,对乱投资的管理严重不足。以后的大方向应该是适当扩大政府的投资范围,降低社会的运营成本,提高社会运营的效率。

      2 小集团的运作推动力是利润,而国家这种整体性的集团的推动力是提高效率。但是在两种方式的转化非常不容易。赚取利润很难,但是提高国家的整体效率更难,而人总是喜欢干相对容易的事情。同时小集团和国家的边线很难把握。企业都是小集团,但是超大型企业其实就带有了一些国家的性质。比如大型互联网公司,要以提高效率为主,不能只惦记赚钱。大型的石油公司,零售企业等等,几乎大型公司都是如此,但是大公司权力也大,总有一种冲动,就是把权力兑现成货币,总觉得更容易更没有风险。但是从中长期看,这么干往往是在累计风险。

      另外作为国家的掌控机构的政府是分级的,比如中国,村集体,镇政府,无疑小集团对属性更多一些,而县政府就已经是有一些整体属性了,而省政府的整体性属性就更多了(中国一半多的省级单位的规模已经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了,从规模上讲应该是整体性属性占绝对主导地位。)到中央的基本上就只有整体性属性了。那么整体性属性越多越要以提高效率为主。那么政府的管理怎么完成从小集团到整体性集团的过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人说那我们全部遵守以赚钱为主,这个历史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无数巨大的帝国就在不断赚钱的过程中走向衰退,甚至最终灭亡了。

      而都强调整体性,由于管理水平不行,当一个单位管理的范围足够小而其外部环境足够大的情况下,小集团的属性是一种自然属性。不提高实际的管理能力而是用所谓一味强调的制度体系管理,就像用马车运粮食一样,运个几十公里还行,非要运个一两千公里,结果就是路上吃掉的粮食远远多于运到的粮食。为了一两个项目,偶尔干干还行,天天干社会就被拖垮了。

      所以向中国这种规模的政府,要认识到地方基层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区别,又要不断的主动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这种提高的阻力会非常大,有时候与之作对的可能是整个行政管理团队,所以这种提高只能是小步快跑。那么小步快跑就意味着管理提高是长期性连续性的,不是一两次一锤子买卖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决心和毅力,这实际上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现在地方基层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的性区别的矛盾体现在省级单位的小集团属性过多,整体性属性提现不足。甚至从省级政府就对抗对管理水平的提高的要求。

      为保证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矛盾如何处理,怎么引导,真的是考验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而这种矛盾会长期存在。这是在国家层面认识到要追求提高整体性效率,才会认识到这些矛盾。要认识不到要追求提高整体性效率,国家就会逐渐走向衰退,甚至科技水平越高走向衰退的速度越快。英国从干掉拿破仑,到退出苏伊士运河,150年。苏联从45年赢得小半个世界,到91年解体只有46年。美国从91年赢得冷战,到现在只有30多年。

      而小集团是以赚钱为主的,虽然提高效率也可以赚钱,但是赚钱的方法绝不只有提高效率这一种。因为赚钱其实就是购买者的心理预期价值和产品成本的差值。差值越大,赚钱越多。从短期运行的角度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就是产品成本的降低是有限的,而心理预期价值的提高可能是无限的。所以企业对客户心理预期价值的管理往往是企业运营的重中之重。这种对客户心理预期价值的运营,有一部分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又会是无效的。但是这个度非常不容易把握。就像品牌管理,都看到欧洲的奢侈品利润高,但是这条路非常难走,不要说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做不到,就是日本美国的企业也没几家做到,比较成功好像就是苹果。一度以为日本的电子产品有走向奢侈品的趋势,但是最后基本全部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所以大部分企业的品牌管理最终还是要走向成本管理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靠忽悠洗脑走不远。

      通宝推:小泽珍珠,
      • 家园 苹果其实还是主要依赖产品力的

        从全寿命使用成本上来看,苹果的手机电脑其实不贵

        • 家园 从经济的角度看苹果的话

          苹果对美国是一个问题,对世界不算是问题。

          因为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强国,最好的IT产品不能在美国生产,不得不说美国有很大的问题。

          而对世界而言,苹果的产品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没问题,这都不是问题。各种各样的公司,产品,潮起潮落很正常。对于世界而言,苹果在过去帮助世界的手机从功能机时代走进智能机时代,提高了世界的效率。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进步过程,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了。至于以后苹果能不能继续对社会的效率提高做出贡献,那都是额外的贡献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