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巴西经济小议兼及印度 -- 葡萄

共:💬214 🌺5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理解里面还有机会成本的意思

                全球化时代开始,每个有能力的国家都开始疯狂的尽可能扩张自己可以获利的经济领土,everybady runs,这个时候因为前面基础不好回头把有限资金精力投进基础设施的国家,机会成本太大了

                就这一点上来说,太祖打下的工业基础再怎么吹捧都不过分

            • 家园 创造价值的行业解决就业少,而

              解决就业多的行业整体水平低,而且竞争激烈。

              总体来看就业形势严重,是否能够动摇国本也未可知。

            • 家园 我的理解是:原材料成本上升,搭骨架的费用不一样了

              而且得到这个费用的费用也提高了.(咋就觉得这么拗口呢...)

    • 家园 【文摘】十八世纪英格兰第一次投机泡沫给投资者的启示

      链接出处

      ??狂热·恐慌·崩溃

        

        

        十八世纪的欧洲金融界精彩纷呈。譬如出了个叫John Law的英国逃犯,这小子介于诈骗犯和金融天才之间,流亡期间他为法国摄政王搞的金融创新最终把法国经济送入了地狱。在此位仁兄迅速率领法国人民进入颠狂状态的同时,他的祖国英格兰,也正酝酿着一起重大事件,并最终影响了日不落帝国百年的经济格局。

        

        1704年,英国在西班牙王位战争中攻占了直布罗陀,法国国王Philip虽保住了西班牙王位,但要以他的后代永不得继承法国的王位为条件。但庞大的海军支出也给不列颠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战争债券英国古已有之,早在十五世纪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作战时就有以税收保证支付本息的公债,这种债券带有金黄色的边,故被称为"金边债券"。但是数百年后打仗的成本超出了先人的想象,西班牙王位战争结束时,帝国拖欠的国债高达5300万镑,每年支付的利息就要300万镑。这笔财务费用成为英国政府的一块心病。

        

        如何偿还这笔债务?

        精明的英国人不会像海峡对岸的法国摄政王那样,用宣布纸币贬值之流的笨办法来解决债务问题。他们想到的点子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合股公司”源于17世纪初的东印度公司,以认股的资金为共同资本,以其股份分享利润、承担风险。议会于1711年批准了牛津的Harry伯爵创办南海公司(South Sea Episode),通过筹集短期债券来换取南美奴隶贸易和捕鲸的特许权。该公司成立之初就认购了政府1000万英镑的债券,为大英帝国捉襟见肘的债务问题解了燃眉之急。对应的,英国政府默许了南海公司以400%的溢价发行股票。南海公司向公众许下动听的诺言,股票价格随之飚升,速度之快远超过2003年的上海楼市。此番美景在英伦三岛引爆了股票抢购狂潮。物理学家牛顿亦不能免俗。就连国王乔治一世也难忍发财的诱惑,买下了10万英镑的股票。对财富的欲望使人们理性崩溃,投机泡沫遂不可收拾,最终造就了世界证券市场上首例因为过度投机而引起的大崩溃。

        

        分析南海泡沫的论著在三百年后的今天已汗牛充栋。回顾整个泡沫形成和破灭的全过程,就会对今天的金融市场和人性的共通之处有新的认识:最初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550英镑开始,涨到890英镑只用了四天时间。觉得到顶点的人纷纷抛售,南海董事于是让代理人自己买入公司股票并炒到每股1000英镑以上。可见所谓“庄家”、“黑庄”并非中国特色,前些年上证A股的亿安科技通过自买自卖哄抬股票价格的手段与之如出一辙,有多少股民知道,所有的鬼蜮伎俩早在300年前的英国都出现过,历史总是在不了解它的人身上重演。

        

        南海泡沫的破灭和它的兴起同样惊心动魄,当一些人知道南海董事们自己已经卖掉了股票时,价格立刻跌到700英镑。英格兰银行为救市预购了300万南海公司的债券,不料发生了银行挤兑。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但南海公司却彻底崩溃,股票价格最终跌到了135英镑。“政策救市”宣告失败。历史上著名的投机活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和地域下,其过程却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可见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构成人性基本面的贪婪和恐惧没有改变,无数悲欢离合,皆为题中应有之意。

        

        终于,贪婪徐徐卷来,

        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斗士沉溺股市,

        贵族和下人一起追逐红利,

        法官当了掮客,主教啃食庶民,

        君王为了几个便士耍尽伎俩;

        不列颠陷入金钱的污秽之中,不能自拔。

        ——蒲柏

        

        

        危机的冲击波

        南海泡沫给英国人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在担任财政大臣的Whigs领导人Robert Walpole倡导下,议会通过了“泡沫法案”(Bubble Act),所谓“泡沫”一词,发端于此。法案的真正全名叫“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规定任何未经授权而组建的公司,及擅自发行股票均属非法。这项法令一直持续了100年,到1825年才告结束。Robert Walpole本人并不知道,他主持下的法案产生了如何的蝴蝶效应,将对西方商事制度、会计制度和法律制度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影响一 从此公司负有对股东法定的真实披露义务

        南海公司泡沫高涨时,为了蛊惑投资者而编出了无数谎言:宣称可以把英格兰的商品换取南美东海岸土著价值百倍的金锭;还发布谣言说将从西班牙获取秘鲁四个港口的使用权。实际上,南海公司只能在贩卖黑奴的贸易中获得利润,西班牙也从来没有打算让英国人在美洲的港口自由贸易。事后上当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真实的信息是投资最基本的要求。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异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通往黄金之路,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许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公司必须定期提供真实,清楚的财务报表,从而了解企业真实的盈利过程。

        

        影响二 现代公司的基本体系制度最终确立

        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否认了合股公司的法人资格,抑制了股份制的发展。所以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封杀后,英国议会终于愿意重新开放创设公司的大门(有点像今天中国证监会在全面停止新股上市后终于又开始允许IPO)。1844版的公司法为现代公司确立了三大原则,即今天每个法学院学生都烂熟于胸的:公示主义、登记主义和自由转让原则。我们今天证券法上的惯例同样以此为源头。人们从南海泡沫中吸取了教训,从此加强了公司治理。法国公司法也接受了南海泡沫的教训与1844年公司法的部分做法。但是法国早期在公司设立上采取特许主义,尤其是封建王国后期《商事条例》首创了核准主义。法国大革命后,政府继续采用封建末期确立的核准主义,严格限制公司的设立,加强控制和管理,或许这也是历史上法国金融业并不发达的历史原因之一。

        

        

      • 家园 续完

        影响三 一个新职业的诞生

          吸取了南海公司欺骗股东的教训,人们开始不愿意相信公司的管理层有多么高尚的道德水准,从而给注册会计师这样的外部独立人士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英国议会颁布公司法时,对公司的会计提出严格的要求。当有限责任公司得到批准后,为了保护外部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规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由于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查过程中可以聘请会计师和其他人员。逐渐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不受雇于任何企业的会计师,他们接受各种委托,从事账目审查工作。1854年会计师协会正式受到王室特许,从此注册会计师成为一门职业。

          

          

          伦敦重振金融之谜

          1720年崩盘后,短期国际资本流向阿姆斯特丹寻求避风港。但如Peter Dickson所言:“尽管英国公共金融的处理有问题,在这个世纪剩余的岁月里,它仍然比欧洲其他任何国家诚实和有效率。”伦敦得以很快的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而不象法国那样一厥不振,动力何在?

          

          解释一:实体经济有力支撑

          建立在虚弱的实体经济上的金融是难以持久的,所幸英国并非如此。英国的农村资本化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七年战争后的55年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的财富达50亿英镑以上。海外市场的扩大使英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从1688年到1750年,英国商船的吨位增加两倍以上。18世纪英国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得30万镑的利润。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人们越富有,其物质资产的增加相对越小,而虚拟资产相对越大。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起金融行业,英国得以迅速走泡沫破灭后的低谷。

          

          解释二:光荣革命的影响延及子孙

          英国1689年光荣革命成功,荷兰人威廉被邀请入主英伦,为英国的财政和金融带来了“荷兰新政”。荷兰的先进金融意识在英国掀起“金融革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以补财政之不足。后渐渐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了国债制度。国王不再以人身对国家财政负责,国债成为了国会的责任。一直到18世纪末,英国也能像150年来的荷兰一样,国内经济与外贸出现良性互动。在“金融革命”结束时,伦敦已有稳定的金融架构,所以能渡过南海泡沫破灭的风暴。这一点,是英国的子子孙孙得益于光荣革命的。

          

          解释三:英格兰银行的存在

          虽然近代银行业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为全社会提供融资的现代银行依然是英格兰银行。威尼斯的银行虽然创立较早,但是主要面对政府,并且利率很高。英国银行是从替顾客保管金银首饰的金匠店发展起来的,在伦敦,金匠们成为第一批受到皇家恩准的同业工会。伦敦的金匠,经常为顾客代为保管金银,并签发收据。很快收据进入流通,成为变相的支付手段。1694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股份制银行,它的正式贴现率一开始就只有4.5%~6%,比意大利的银行贷款利息大大降低。这种成熟的货币体系为赢得南海泡沫危机争取了时间。

          

          解释四:税收与生产的良性互动:

          英国历史上一直是没有所得税的,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才有,长期以来征的是消费税。1688年的税额还只有62万镑,到1755年就超过了350万镑。这就是说,金融阶级的利息,来自广大纳税人的腰包,政府在其中起杠杆作用。我们今天无数按揭购房的年轻白领觉得自己成了“房奴”,被银行劫持,为银行打工。殊不知政府也有为银行打工的时候。不过,税收和政治是形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看政治表现和组织能不能鼓励强化经济的表现,如果经济增长,税基和生产就会扩大,可以在下一回合中支持政府的目标和活动,如此一来,政府又能创造增长机会,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在过去几个世纪英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农业基础,为威尼斯所无;有全国性的法制系统,为荷兰所无,良性的循环成为英国经济的造血机。

          

          解释五:金本位制度

          成立英格兰银行的同时也固定住了英镑的价值。17世纪末,一代伟人洛克提出,应以最高的道德义务,以一定重量的黄金和白银,维持任何新发货币的真正货币价值。他的意见最终被发展成为金本位制。英镑中的法定纯银比例遵照“古代的正确基准”。不许因为银价上涨而使用较少的数量。支持金本位的牛顿被国会任命为铸币厂厂长。金本位持续了两个世纪,虽然造成一定的通货紧缩,但在危机中却不失为极好的金融稳定器。

          

          

          危机教给了我们什么?

          三百年前者的这场泡沫令无数投资者倾家荡产,其状甚惨,常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又复哀后人。1720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3100万英镑国债的包销权。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官商勾结的影子?南海公司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成为当时英国最大的债权人。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且担保为了支付国债利息,政府永久性地把酒类、醋、印度货物、精制丝绸、烟草、鱼翅以及其他一些商品的税收作为报答支付给南海公司。这种乃是最经典的官商交易,本质在于圈钱的便利——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最终纳税人和投资人的钱被重新分配。在向完全市场化转轨的国家里,这种现象往往尤为突出。拥有稀缺资源的人具有出卖这种资源换来最大的世俗利益的能力。在18世纪重商主义的欧洲,贸易特许权是一种稀缺资源。今天的中国,土地是稀缺资源,那么掌握土地资源的人,也就比常人离财富的顶层近了那么一点儿,这样来看,理解了战争??消费税??英格兰银行??国债利息??南海公司这一现金流向公式的人,也就不难理解这个公式的今日中国版:批地??动拆迁??抵押担保??卖楼花??烂尾楼

          

          18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新生和快速拓展的时期,长期的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这种局面和当下的中国比较类似:储蓄在增加,社会需求却相对不足。资金剩余的多了,自然黄金涨价,原材料涨价。在18世纪的英国,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同样迫切寻找出路,公众只知道这家公司能够赚大钱,又有政府的支持,是很好的投资对象。这种情形和我国资本市场初期何其相似,对于有着政府背景的企业,多少人会趋之若鹜。18世纪的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特权之中的人们尚且如此,今天的人们又能长进到哪儿去?都愿意相信道听途说的内幕消息,而不愿意相信财务报告和眼见为实。其结果是形成无数“政策市”“消息市”。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尚不成熟的表现。数百年来,人类一点长进也没有。

          不过英国人丛危机中恢复的能力也着实让人赞叹,英国政府的经济措施,以及取得信用的可靠管道,使他相对于规模大的多的法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不管在什么时候借钱,成本都包括利息、预期通货膨胀、收不回本金的风险溢酬(Premium)。金本位制有助于降低第二项风险;而良好的政府信用和结构安排,比如皇室的贷款有国会背书,并以课税能力作为保证,可以帮助债主增强信心,相信钱能收回来。这里不得不佩服以下英国人从大宪章的年代就留下了法治传统。不用说三百年前的满清王朝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就是当下的中国,如此多的银行坏账,和我们的政府有没有关系?英国金融革命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借款人的风险,从而从另一角度减少自己的利息费用。政府也可以借到更多的钱,将某些税收用于偿还债务,并且发展次级市场,交易政府的债券。这样的制度安排,为英国政府吸引到了一批稳定的荷兰金融家作为长期客户来提供充足的现金,从而平稳的渡过南海泡沫危机。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像三百年前的古人取点经,是不是在面对危机时会更从容些?至少,三百年前的大英帝国比今天很多国家的政府更有服务意识,国王借钱还要有国会背书,生怕债权人不相信,这种主动建立良好的政府信用的意识难能可贵。

          

          

          黑格尔说:历史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的教训。话在理,却不中听。郁金香狂潮幻灭了,南海泡沫破裂了,还会有群体性癫狂的投机吗?只怕还将有,且前赴后继。

          

          

    • 家园 【原创】比较随笔:昨日之难和今日之难的中国之难

      在大家讨论的时候不如先看看我看问题的一些出发点,这些也是我9月之后一些相关内容的起始大家不妨一观:

      在我看生产力与能源是决定经济的基础 既经济发展的上限.然后主导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的各种人类社会制度,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在生产能力与资源尤其是能源供给恒定的情况下借债消费或者过分的使用资金 尤其是货币资金 会造成在社会财富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对社会其他分配资源的挤占.也就是说,这里消费多了在总量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其他可以被分配的就少 .所以在中国很长时间里尤其是在封建时代里重视减轻明间负担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导思想这个在今天依旧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经济观 .

      .

      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增长往往不是需求不足甚至是满足需求的生产能力不足 .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到来之时,阻碍经济发展的往往是能源限制与社会财富分配主要手段货币的不足.所以,围绕能源与各种资源以及对黄金等贵金属的追逐,资本主义拉开了他们的征途.

      我在文章里说过,中国在90年代开始缩小国内企业利润,开始一边倒的外向型经济。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中国仅仅依靠自身能源与资源的增长已经远不能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需要了。而且在这个时代,世界各国哪怕强如美国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国家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我们经济继续持续增长依赖的物质资源尤其是能源人民币是不可能在当时获得的这里更不要获得其他技术转让等人类智慧财富了,甚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们依旧不能依靠人民币来直接获得能源与资源供给。 在这个美圆霸权的时代,作为弱势的一方面,你或可拒绝,但是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我们无法在全球范围哪怕是在中国周边范围,强迫别人接受人民币来完成利益交换.所以才有了,另一种一边倒的时代,和建国前三十年不惜代价获得国家民族独立自主权与生存保障权一样,改革近三十年实际是在国家民族独立自主权与生存保障权的前提下不惜代价获得资本狭义的说就是以美圆为基础的一个阶段过程.

      比较中国的时候,很多人以台湾韩国香港比较中国或者用以色列比较中国.这里我的观点是他们的经验中国可以吸收借鉴但是作为他们国家的国策中国学不了,不是中国不想呵呵是中国谁也背不起或者谁也不敢背,所以中国只能靠自己站起来,要象自己站起来却不想付出任何代价与面对任何挑战这样好事情中国都会那么想,可惜世界的列强没有那么天真.比较印度和巴西,同为大国同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看看彼此之路会更有一番计较.于是为了保障未来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能源与各种原料供应的需要,我们在当时选择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发展必须的能源与各种原料。 而今天这个目的中国基本是完成了,而这个阶段的准备老实说发达国家在崛起的时候基本都是依赖对内对外战争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的阶段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也是中国威胁论的真正来源,列强之忧。

      改革走到今天,时代之弊冲击的不仅仅是社会与经济基础,一些积累的问题已经到迫切解决的时候了.我在文章里也提到过,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关心中国问题关心中国的未来也就是我们自身未来的问题.

      中国今日之难不在年年来强虏劫掠\朝夕有倾国之虞,不在举国满目创痍上下百废待兴,更不在进退捉襟见肘往来囊中羞涩.我写写共和国的过去,比较印度和巴西发展的过程,请大家想想今天没有什么国家与政府敢于公开叫嚣多少天可以灭亡中国,今天我们有一个尽管不完美但是可以不随意受任何国家挟持的各种行业与产业,今天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买进我们需要的资源卖出我们产品的时候增长我们财富的时候,有人说我们要亡国了甚至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美圆所以我们要崩溃了,所言虽非毫无因由,但是看看大家看今日之难不妨看看昨日之难,看看中国今日之不易,其意无他:别小看中国人的智慧,别轻易对中国的未来下结论.

      中国一些转变,自sars的中国之后已经开始了而且这样的转变才刚开始,其中我知道的能写的我尽量在尝试完成这个文章的时候写下来.不管我写的对或者错,那是我自己努力回望过去观察今天,在不断反复比较后独立思考如何面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与观点.如何变各位关心中国命运的不妨拭目以待,间瑕之余也不如在我这里看看我的小文字,大家一起讨论,讨论过去观察今天展望未来,不知各位以为可否。

    • 家园 【原创】比较随笔:垄断还是反垄断,公平还是效率这是一个问题

      比较随笔:垄断还是反垄断,公平还是效率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仅仅以改革的经济成绩来衡量建国前30年建设的得失的观点我认为是脱离当时历史背景还有当时的国力条件来用现代的基础硬套当时的实际.同样以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衡量今天的中国,我看还是忽略了中国的目前的实际国情.

      我们回到垄断官办民营还有公众利益这些话题中来.在我看经济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在公平与效率中来.如果脱离中国国家实情与美国国家实情去讨论效率或者公平问题然后各自举证,这样持各自论点的双方都会有无穷的例子可以举.就以电信来说,中国官办垄断企业中国移动已经超过沃达丰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信运营公司,不管其成绩原因在哪里结果是看的见的.

      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角度上说,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尤其是2战结束后的历史以来,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就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这里既有象对IBM这样企业的限制,有象对AT&T这样企业的分拆,更有象冷战结束后由美国政府牵头的几大军工企业的大重组与大合并.在今天无论是东方与西方,无论是在中国和外国,政府或者公权力对经济的指导与干预越来越广泛,这里我举个现成的例子来说明:WTO多哈回合即将面临失败的危险,其根本原因就是,各国对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补贴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其中美国政府对于其农产品的补贴份额是争议的核心与焦点.所以在我看来,那种纯粹的经济学上的自由放任经济过去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今后也不会.尤其在今天世界范围里政府与公权力影响力已经渗透进社会生产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时候,绝对的自由竞争只存在书本上和理论中.

      实际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讨论垄断和反垄断,讨论公营与私营本质上都是一个在竞争的效率里如何平衡对公众的公平补偿的问题.在这里我的倾向是:在今天的中国还处于追赶阶段的时期,在不破坏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效率应该在公平前面.今天世界各个国家的竞争尽管是体现在一个个具体国家的一系列公司身上,但是从根本上说世界各个国家公司之间的较量其实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还是以电信为例,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移动通信标准之争尤其是中国的移动通信标准之争这样对世界各个国家电信公司的未来性命悠关的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一个公司所能承担的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了.从美国来看,现代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投资大,效益回报期长,以及风险巨大等因素.现代任何国家的企业都不可能独立负担在基础领域研究里的风险与费用,基于此原因,欧洲的就开展了以美国和日本为目标的尤里卡计划.形成一种官\学商有效联系紧密合作的模式,从1987年以来参与尤里卡项目的企业一直保持有10%的成长,效果相当显著.而美国自曼哈顿计划开始,一直就有结合官\学商的一系列计划来推动美国的综合国力向纵深与颠峰发展.而日本自战后就在经济领域明确了官\金商的三箭体系.这些官商合作甚至合体的事情,不仅仅是中国独有,而陈经说的官办体制其实就是这一种在西方普遍采取的模式的一种中国特色的表现.不管其造成的后果如何,其结果就其目标而言相当明显,这个是不需要否认的.这里也是重复了前一段想突出的一点:在今天无论是东方与西方,无论是在中国和外国,政府或者公权力对经济的指导与干预越来越广泛,而不是越来越弱小.

      那么改革到今天,激起强烈社会反响的问题和我看如今在经济全球化中引起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反弹的问题有哪些究竟在哪里呢?无非就是社会公平,尤其是社会发展红利的再分配问题.就在我们羡慕发达国家高福利待遇的时候,西方国家也在反思自己的福利政策.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推动的全球化运动,对内推行的最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限制劳工运动的一系列措施,是现在美国可以在美欧日经济三极依旧保持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今天,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都已经在痛下决心的改革的前夜.一种或许可以称为革命的尝试正发生西方.对于处于该问题另一个极端的中国,要认真对待的是: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长久发展的基础,忽视公平的效率迟早会损害中国的竞争力.所以对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来说,如何找到在效率与公平里的最佳平衡点,是未来谁可以在21世纪胜出的关键之一.

      垄断还是反垄断,公平还是效率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自身变化而变化.没有什么终极,只有在现实中的避免最大损失的对最小损失的选择,只有对各种最优秀方案里综合平衡的次优决定.

      • 家园 能不能用一下中文标点?

        其实这也是你的文章的一贯的问题,这样可以看的更清楚一点,要不然别人觉得你是自己在喃喃自语一样(我真的有这种感觉)。

      • 家园 比较随笔:垄断还是反垄断,公平还是效率这是一个问题续

        比较随笔:垄断还是反垄断,公平还是效率这是一个问题续

        尽管美国政府在反企业垄断中做的工作更多,但是就如分拆AT&T一样,出于美国利益的考虑在冷战结束后,在美国政府具体说就是五角大楼的指导与干预下40多家美国大型国防企业形成了:洛克希得-马丁,波音-麦克唐那-道格拉斯,雷神-休斯,诺斯罗普-格鲁曼四大工业巨头.还有当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银行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际促成了随后的华尔街的一系列兼并重组,在客观上增强了美国金融集团的实力与对日大金融集团的竞争实力.还有你自己也说过:美国成功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企业不停的整合过程中,社会经济整体前进了.说到底,实际美国在这些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扮演难道不是最终的仲裁者的角色么?

        说到底,关注垄断问题本质上都是关注,企业作为国家竞争实力的体现应体现出的效率以及公平问题,而且对于私人寡头利益控制国家命脉表现出高度的警惕.这些危害对于国家损害的实质,我想只要不是相关利益相关人就不会对这个问题有异议.但是如何判断公平与效率呢?还是以电信为例子,在明摆了亏损的电话村村通工程里有,哪些私营公司愿意承担这样的亏损.还有对比增长效率,中国移动成为世界最大电信公司的成长过程里有哪个美国电信公司可以比较,说实话这些美国电信公司还比不上沃达丰.那么对于类似美国的分拆之余中国的效果是否会好于中国移动的成长效果呢?这里我可以举一加曾经被成为最优秀的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UT斯达康与小灵通的案例.这个公司有着美国优秀公司的一切元素,而且在2年的时间里迅速获得了8000万用户,但是这些都不能使UT斯达康摆脱的目前的困境.如果UT斯达康一旦被摘牌,或者进入破产程序,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谁来保证UT斯达康8000万用户的利益.所以说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有其双刃剑的一面,我关注的是实际后果而不是具体的形式.而且在中国的现状,一旦迅速放开私有化会不会出现俄罗斯式的寡头,果真如此得不偿失.

        我赞同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的企业经营的,这里是出于对政府没有必要无差别承担企业行为所带来的诸多风险的考虑.而且我对垄断有利国家和多数公民与否一直是有保留意见的,在我看来牵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与对国家利益的行业与部门保持公权利的直接干预或者直接垄断是有必要的.这些行业与部门包括,大型基础工业,能源业还有电信这样的行业,对于农业尤其是一些竞争力弱的农业政府要积极给予补贴,而且在补贴无效的情况下政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接手,这里我直接说大豆种植在农民已经无法直接面对竞争的时候,国家就应该积极干预甚至由国营企业出手采取某种形式垄断保护措施.

        而且在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企业,如果仅仅考虑自己企业的利益,那么很难保证经营者不出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免除部分人的权益,这部分人往往就是社会底层那些无力维持最低生活保障的弱势人群.无差别不分行业的企业化自由化,很难保证社会弱势人群的利益,这些已经在医疗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里反应的很明显了.同样的情况还有,对于一些已经无力负担水电煤气的弱势人群,如果讲究企业效益与效率那些水电煤气公营事业早就该停掉对于他们的供应.在中国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问题复杂繁多解决问题的手段与物质准备匮乏的的情况下,一味的强调效率难免会因失去公平而最终影响效率.

    • 家园 【原创】随笔:关于产业关于危机还有其他的话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些国家可以放弃一些经济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飞跃,是有其自身原因的.中国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却是学不了.比如,日本与四小龙可以完全依靠出口实现资本积累与技术升级,这些中国不可能完全做到,不为什么,因为中国太大,没有什么国家的市场可以消化中国的潜力.还有就是基础建设上的落后,这个坎一天不跨过去,学发达国家漂亮的经济结构,第一经济梯次发展的依托在哪里,第二,就业如何解决.今天往往列举印度的经济结构说明中国的问题如何?但是8.16日印度总理自己说出了印度跨越制造业的发展本身给今天印度带来的问题,1.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2.对未来就业需求缺乏弹性(如果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后印度失业率会达到30%,这个是印度总理自己的原话)

        

        这里是话的出处: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06246&pos=MAIN_NEWS&pa1=3&loc=HOMEPAGE#ContinueReading

        

        

        

        

        说印度主要是说经济结构问题,回到正题.我在文章里多次提到一本书<山坳上的中国>,那书里列举了中国经济发展到2000年(书是80年代的)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中有这样的矛盾,资本不足=>投资不足=>开工不足\>就业不足此外还提到资源生产与环境的矛盾,粮食自给能力和外汇储备的矛盾,资源不足(尤其是石油储量不足)和外汇储备的矛盾,还有技术引进等问题,这些问题最后都提到了两个问题:资源保障和外汇储备.当时提的问题很现实: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有各种资源样样不足.书的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问题都很有现实性与针对性,但是自己提不出解决的办法,所以他把自己的书命名为<山坳上的中国>

        

        实际从改革开始到2000年中国都在努力解决山坳上的中国里提到的各种问题,.近10多年来看过无数次的中国崩溃论,其中有一本书叫<谁来养活中国>作者是个著名学者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在1984年写的.在中国引起不小的反响,也是我收藏的第一本关于中国崩溃论的书.是啊,布朗说的很对谁来养活中国呢?看看今天印度的粮食储备危机带来的影响,想想中国在农业上的努力,没有那些扎实的努力没有那些各种基础设施的保障,今天谁来养活中国的确是个问题.

        

        

        我在正文里说的满明白的,这些年中国的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完成资本积累的阶段,方式方法残酷但是有效率.无论前面多少危机论者都没有再提起<山坳上的中国>里那些矛盾,今天的中国投资的已经不是80年代那时候那样的稀缺了,而且我们今天的外汇储备能限制我们购买的是一个个禁止令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购买能力了.我想在思考未来中国的出路时,对比30年前中国发展需要什么,今天中国发展需要什么,

        里面的差异是我乐观的真正来源.这个和我处于什么阶层无关,是因为有的困难切切实实经历过,如果坚持认为今天的困难会使中国崩溃,呵呵那么我那时候的中国已经崩溃,或者在1949年的时候中国就应该崩溃了.为什么没有,我在我的正文里有关中国经济历史的叙述里有,呵呵愿意的话请看看.

        

        先说内需,中国尽管再三有人提及中国内需要不足,但是我在前文里也再三提及一个事实:今天中国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在亚洲仅仅排在日本之后,为日本国内消费市场总量的一半.实际上2000年以来,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一直以2位数增长.就象前面我提到的印度经济结构问题一样,印度经济试图以跨越制造的方式发展,以蓬勃的金融市场提供资本,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实际上西方国家这样做是以硬通货换取世界消费品来形成良性循环的,而今天印度开始恶补制造业与基础设施已经有点事倍功半的味道了.

        

        中国的路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后的制造业发展开始的,制造业再服务业再金融业的再循环模式已经显现,而且制造业一直在走一个从无到有(引进),从有到多,(模仿)从多到大(产业化),从大到强(技术化品牌化),再就是从强到优(标准化自主化)的过程.有的事情,说易行难,前后顺序错了,企业就很难翻身,甚至垮台.中国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是没有,但是多数企业是顺着这样的路一步步扎实走过来了,量力而行的时候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机遇,没有什么侥幸的余地,都是咬着牙一步步走到今天中国制造的地位的.尽管有很多不足,但是中国人走的很塌实,而且现在资本技术市场人才还有 各种资源环境都比我们改革起步甚至我们建国起步的时候宽松的多,而且现在自美国新技术革命开始以来,新一轮产业更替的机遇成为一个叫中国制造的机遇,如果了解点制造业就会明白,这个举措的含义.这下我们发展的能力有了发展的决心有了,甚至连发展的机遇都有了,今天中国开始在世界上提出一系列自己的标准了,就制造业这块,比以往任何时期乐观没有什么值得怀疑.

        

        说到大企业,今天我见过不少私营企业一次融资近百亿的,国企在资本运做的规模更大,尽管高技术领域高风险与高投入,但是高技术领域涉及一次性几十亿美圆的投资机会并不多见.中国企业现在还处于中下阶段,向高技术摸索的需要做的还很多,我还是坚持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大,从大到强这样的思路.一步想吃个胖子或者世界多少强的想法,我从来就不认同.中国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那都成为一种叫经验的宝贵财富.这个经验的积累,西方走了400年美国200多年,日本150年,台湾韩国50年,我们至少走十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边走边学?

        

        说到政治\经验与价值观的变化,我坚持一个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颠倒过来,先搞上层建筑然后搞经济说实话不说中国,世界历史中没有成功的例子.而且中国的政治环境,你可以问身边的任何人,是正在变好还是变坏.企业的生存环境与法制的环境是在变好还是变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济如此政治更如此.

        

        说到价值观念的问题,从90年代以来人类积累的财富已经超过1990年前人类财富积累的总和,在人类历史上这样剧烈的财富变动几乎都伴随着战争与剧烈的社会变化,而价值观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运行的结果,那不为谁的意志转移的.我们能做的是转变,避免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大调整.

        

        最后说到剥削问题,首先中国工人待遇问题必须改善,中国部分地区的民工荒本质上就是这样改变趋势的前兆.但是福利与待遇要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合适呢?就拿朋友买下的一座德国工厂来说,工人把持着产品的生产权利,因为担心新技术带来失业,坚持不让新产品投产,如此坚持40年!你可以想象一个工厂产品不更新40年么?最后业主忍无可忍宣布破产才卖了工厂.今天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都开始对劳工与福利政策进行改革,而90年开始把福利维持在最低限度的美国却已经把曾经的对手远远甩在后面.可以直接点说,你无论在什么社会都存在剥削,但是劳工双方都必须在一个平衡点上寻求妥协,不然谁都没有未来..

        

        最后我说说技术差距,就尖端技术而言中国的差距远远比你想象的和世界的小.不过正如你提到的那样,中国技术领域集中在军用,而军用转换至民用并不象你说的那么难,这里身边的例子很多.问题出在军事保密的合同上,就拿我身边的一些技术,在民用的时候可以使一些产品增殖3倍,但是保密合同一签,民用上使用只能终止,还有我合伙人生产的一种蜡烛,无烟台燃烧时间是同体积普通蜡烛的三倍,这个蜡实际是长征火箭的填充物,售价是普通蜡烛5倍而生产成本略低于普通蜡烛.这个产品很受中东与欧洲客商的欢迎,关键就是燃烧时间长而且没有烟台.不过一旦选进了军用依旧你得把民用的这头停止下来.我父亲的研究所,一些技术不怎么起眼允许在军用外民用的项目获得的经济效益何止千万记.呵呵,我说的这个项目的主要客户早前叫贝尔,现在是华为,是提供现代通信中一种很常用的元气件:PTC陶瓷件.

        

        不过现在国家在到2020年科学发展纲要里给出了军用民用的一种思路,这个就叫寓军于民.具体怎么走呵呵,拭目以待,但是一旦把军用领域的一些技术释放出来在民用领域推广,呵呵其效果也许不是多数人可以想象的,拭目以待吧呵呵.

    • 家园 顶!

      好文章,有些启发。

    • 家园 【文摘】过路者 评论于:2006-08-13 01:12:46

      非常深入的对三国经济政治发展比较。中印的比较是今天世界的大热话题,我想补充一点大多数评论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文化与印度、巴西等国的不同之处。中国人以克苦耐劳为美德,这是印度人沒有的传统。印度文化崇尚等级,穷人沒有发奋努力向上的传统。今天中国的富人,不讨大陸、香港、台湾,绝大多数都是白手兴家的,印度富人则绝大部分来自传统的上层阶级。中国能够有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一半是因为中共政府以高度纪律的领导和计划经济和普及教育,另一半则是因为中国人民的确非常克苦耐劳,为了爭取好一些的生活任劳任怨。很多近两年去印度投资的日、台商都不禁叹到印度人比不上中国人那么勤快,而且基建又太差,政府官员办事效率低。中国人在香港、台湾、现在又在大陸都走过了同样的路,可是各地的政治制度却拆然不同,可见政治制度只要保持稳定,主要还是取決于领导者的经济策略及效率和人民的努力。西方现在天天在为印度打气,说印度的民主制度会最终使其超越中国,恐怕沒有任何历史根据。

    • 家园 印度的经济结构初探

      印度的经济结构初探

      通常我们说的或者我们直观印象中的阿三,是那种包着大红包头襟的那种印度人.那些不是是印度教徒但是确实印度最富裕的阶层之一,锡克教徒.锡克教控制的邦供应着印度2/5的粮食.但是在印度最富裕的社群不是锡克教徒,是一个很特殊的宗教群体.这个群体在印度被习惯叫做帕西人.帕西人是来自波斯的古老宗教拜火教教徒,印度最富裕的商人多数是帕西人.比如现在印度首富米塔尔和印度第三大财团也是印度最古老财团TATA也都是出身帕西人.

      婆罗门本质是地主阶层,印度教教义本身对商业有自身的限制.所以,真正的婆罗门经商的不多从政的多,尼赫鲁是他们代表中的佼佼者.而在政府中的主导地位和,通过印度教对印度选民的特别影响,婆罗门是印度会更倾向于计划市场混合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的根源,因为他们的权力和财富的基础不是来自市场竞争而是来自世俗与宗教的地位,来自对国家的控制.(印度IT精英里婆罗门的比例不是特别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印度消费型投资导向的经济结果的评述.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以消费为驱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是建立在全球利益分配金字塔顶端来实现的.这个也就是,世界上直接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因此成为发达国家的道理.反而,从制造业主导一步步走向服务业主导的日本 韩国和台湾的东亚经济模式能在世界财富的竞争里脱颖而出也在本身说明中国走的路虽然看上去不那么轻松,但是却是很实在.印度在今天终于明白,没有物质支撑的服务业,没有制造业支撑的金融业,没有国内需求支撑的高技术行业,改变不了印度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再分配趋势中的弱势地位,印度不是美国却有美国一样的分配模式,印度不是西方却有和西方类似的经济导向.美国与西方的经济结构是战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矿物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上的全面控制之上的,印度的经济结构的基础呢?

      • 家园 以软件为例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这里我拿出来说的是软件业.印度在决定那软件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的决策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印度总理拉.甘地集合全世界最优秀的印度科学家和学者总结后认为,印度实际已经错失了发展工业化的最好时机,印度要发展就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作为未来主导的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将有很广阔的前景.于是,印度当时由拉.甘地亲自牵头成立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协调小组,专门搞软件发展,终于这个果实在90年代末开始结出丰硕的果实.中国的软件业是直到2000年的时候才由国家和企业开始扶持的.两国软件业自200年以来都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至今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不过我认为中国在制造业工业化几十年积累的基础现在真正开始显现中国经济在向纵深发展的阶段开始发挥优势了.

        今年中国软件总产值开始第一次超越印度,尽管在软件出口上中国和印度依旧存在巨大差距,中国软件出口今天依旧依靠的不是自己技术与竞争力的优势.我们现在软件的出口目的地是日本与韩国或者是使用华语的地区,一句话归纳我们出口竞争里依旧体现在语言上.但是,和印度不同的是,印度软件80%产值来自出口,而中国软件80%产值来自中国国内市场.托起中国软件市场的是中国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同时软件也为中国制造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在今天,印度开始重新恶补制造业与基础设施的缺课程.但是可以预期,依托中国制造的中国软件业会有比印度更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拓展腹地.象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往往要比一些小国重要的多.

        象发达国家这样的经济结果我们可以从很多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里可以看见.发达国家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全球资源整合尤其是货币市场的整合能力实现的.没有一种可以确保物资来源的漂亮结构,实际对经济发展并没有很多用处.

        另外补充一些,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政府部门的开支是计算进服务业的,而在中国则不会.我想很多中国人不会知道或者想象,美国人是把军费开支计算进服务业并统计进GDP总值中的.不仅如此,美国政府无论是在总值贡献上和就业贡献上都在GDP贡献中最大的部门.呵呵,在比较中国和美国经济的时候,很多理解与实践中的细节需要分清,不然会产生不少误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