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书三记 -- 间谍

共:💬78 🌺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活着--这个名字起得太好了

      看完小说,再回想这个书名,简直绝了。简单的一个词,把主人公遭遇,处境,和心态都表现出来了。

      另外我认为活着这部电影是张艺谋排的最好的一部电影,也是中国排的最好一部电影。

      电影对于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有弱化的地方,但是却加了很多戏剧的因素。使电影活着变成了一部黑色喜剧。让人在笑声当中回味。

      这好像大话西游脱胎于西游记,但又作了大量的出色的修改一样。

      很可惜这样优秀的电影剧本在以后的张艺谋的影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

      • 家园 还可以期待啊

        老谋子还在拍,三亿的钱又开始缝黄金甲了。

        他早期的电影比较耐看,现在的怎么说,英雄老矣,尚能拍否

    • 家园 同意间谍,《活着》电影远没有小说震撼。

      我看电影觉得挺惨,但很平静地看完了。我看小说觉得不忍再看下去。那是一种无奈的悲惨。

      电影里葛优后来的表演冲淡了悲剧气氛。

      • 家园 电影其实也很好

        可是缺少小说的力量,不过也许这正是老谋子想要的也未可知。

        现在想想,老谋子也许不适合拍活着,他缺少一种鲁莽来表达纯粹的观点。我觉得姜文更合适一些,当然,我就这么一说,也许拍出来更难看呢

        • 家园 介个同意,《鬼子来了》就远比《活着》触目惊心

          好比窝头碰见了小笼包子,怒喝一声:“你也配叫家常饭?!”

    • 家园 胡说两句

      我是先看“活着”电影,再看小说。个人觉得电影版是极少数的改编电影版小说原版要好的例子。

      不是小说不好,小说很好,但是太过压抑,太过旁观,太过真实。

      小说没有留下任何的希望,但是,电影里有了。

      生活是会黑暗,但是总还是会有希望。

      • 家园 其实我是两个都喜欢

        今天评书,倒好像电影不值钱似的,其实不是这个意思,电影很棒,但有遗憾。

        说到‘希望’,你说的恰恰是两者的境界之分。小说的本义是,我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了希望,有没有希望我们都要活着。小说是这个意思。

        而电影给出了希望的尾声,正好证明它的媚俗,和对小说理解的错误。这里头也是个高下之分。但属於高手之间的输赢,都很不错。

        另外一点是,我记得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暴露了导演的倾向。小说中,富贵的女儿是生孩子大出血死的。但到了电影中,导演偏偏加了戏,说本来大出血不会死人,但因为医生都被搞到牛棚里去了,所以没人抢救,所以死了。

        这也许是事实,但太露痕迹,比不上小说怒而不怨的味道了

        • 家园 是否可以这样看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太一样的对“活着”这个生存意义的态度。

          小说看得使人非常的郁闷,不是愤怒,不是悲哀,是郁闷,是一种恨不得找根绳子抽自己一顿的感觉。正如您所说的“小说的本义是,我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了希望,有没有希望我们都要活着。”就是纯动物性的活着。

          而有着“希望”,正是人类可以摆脱纯动物性的“活着”。

          我个人的观点是:从小说的纯文学意义上来说,“活着”足够让大部分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脸红,最少比高行健强上百倍。

          然而就其内容来说,无论是属于现实主义还是批判现实主义,或者后写实主义,小说都是过于冷静,过于冷眼旁观。

          我认为电影最后一段让人看到希望,恰恰是将小说升华的地方,虽然,此处严重地破坏了小说的文学性。

          胡说几句,错误的地方请原谅。

          • 家园 没关系,希望俺也别显得太爱抬扛了

            其实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意见没什么分别,电影,小说都不错,如果分开看,各胜擅场。我一开始非要电影贴着小说走也有些太苛刻了,其实导演拍电影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想说的,而非小说作者想说的。

            说到‘动物性’,我只能说,在《活着》这部小说中,‘动物性’是他的亮点之一。诚然,如你所说,人总得跟动物有点区别吧,不能生下来就为了死。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战国的侠客为‘义’活着;跳江的屈原为‘忠’活着;庙堂上的清流为‘谏’活着;末世的史可法文天祥为‘节’活着;跳河的杜十娘为‘情’活着。

            这些‘活着’都不是小说要写的‘活着’,这些‘活着’我们都知道,小说要写的是另外一种‘活着’。是生缝乱世的市井小民,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义,忠,谏,节,情,希望,尊严,自由,这些精神上的东西通通退去,他们如何‘活着’,他们这里表现的是巨大的勇气和乐观,我们依然‘活着’,不为什么。

            我是不是说得太罗嗦了?总结:有一种人,在一种情况下,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小说写的就是这种精神。

            • 家园 我们的结论是一样的。

              想起一段闲话。

              据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太多的社会性,所以才不给中国人诺贝尔奖。

              但是中国人在近一百年内遭受那么多苦难,文学作品中能没有社会性嘛。

              • 家园 中国以前是喜欢“社会性”,而不喜欢“人性”的

                有过一篇文章说,正是文艺作品的“社会性”,影射当今社会与政治,所以才具备更高的“价值”。如果一个作品,没有去影射社会,那么它的价值何在?

                这个看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中国几十年以来,也都是以政治挂帅的,是反对“人性”的。所以文艺作品很难单纯地描写“人性”。否则,会被扣上一个吓人的大帽子。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中国文艺界深入描写“人性”创造了大好机会

              • 家园 呵呵,握手

                ‘社会性’谁都摆脱不了,或者我们提名‘还珠格格’,又热闹又好看,没社会性了

      • 家园 不花没人性啊!

        本想潜水送花,可是。。。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极为赞同这个评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