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你怎么看北京的2元地铁票? -- 老瑞

共:💬96 🌺4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尝试着回答一下,很可能有我主观臆断的情况,您自己小心判断

首先,我认为,月票是指,购买之日起,一个自然月有效的车票。仅能容忍的附加条件是,限个人使用,不得冒用。

月票,从使用范围上,分为“有限区段”和“全路网”两种。从设立目的上,分为“打折促销”和“社会福利”两种。

社会福利型月票,也就是我国过去的绝大多数月票,就是我们印象中的“计划经济紧俏商品”。应该说,他以及低廉的价格,就出售了范围广大的乘车权,确实“很便宜”。需要声明的是,我也没用过北京地铁月票,但从其地下交易的火爆程度不难获知他的价值。地铁降价后,每日零买票和买月票,通勤成本差不多,这就是所谓的“月票用户也不赔”

福利型月票,一般来说公交企业是卖一张就赔一张,通常需要财政补贴支撑,否则单靠企业是难以为继的。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北京地铁不放开出售月票。

我个人推荐的,是“打折促销”型的月票。即面向稳定的客流群(主要是通勤通学人员,他们会形成每日早出晚归两次高峰客流),以出售月票的形式签署长期服务协议,当然给予优惠的折扣价格。这就要求,该月票的使用范围不能过于宽泛。如果说过去实现起来技术上稍有困难,在IC卡月票大行其道的今天,技术上的困难已经没有了。

家园 好像很早就有,不过很贵

记得俺上中学的时候,公交学生月票5块,地铁月票就要好几十,难不难得不清楚,不过那时候如果在国有单位的话应该不是很难办。如果是从外地来北京短期读书的话可能难一些。

家园 北京的地铁月票

北京的地铁月票,我也没有用过。但我的印象是那种一个月票底板,然后每个月凭着底板购买月票票面的。所以黑市交易的都是这个底板,而不是票面。

我的理解,北京过去的地铁月票更像是一个“优惠商品”的购买权。即必须有底板才能购买让你平均票价便宜的月票。

我个人对过去的北京地铁月票其实是有不小的负面态度的。因为这个月票发行的公开性很差,一般人是很难购买到的(也许我理解错了,我没有办理过——说错了的话,大家就用鲜花把我砸死吧),发行数量也有限,所以黑市交易的价格在地铁月票被取消之前,就已经非常高了。

正是因为它发行的公开性很差,所以地铁月票我认为当初并不是发行到了更需要被照顾的人手里,我的意思是说那些需要经济补贴,而且还需要经常性乘坐地铁的人群,例如学生、老年人、低保户等等。所以,我更理解为一种特权,即只有少部分人通过非公开、公平的渠道所能得到的一种特殊性利益。

而在使用交通卡之后(也就是这两年开始用的IC卡,插一句,应该是一种RFID卡对吧?),起码在地面交通上(公交车),学生、老人是有优惠的(折扣),比普通群众的要优惠;不知道地铁是不是也是这样。同时交通卡的使用,使得大家免了以往排长队买票的痛苦,实际上起到了原来月票的一个很大的功用,即不用排队买票(在像是西直门那种大站,买地铁票可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并且这种便利人人都可以拥有。

而在价格上,我认为目前地铁的价格已经足够便宜,它更需要的是针对低收入者的照顾,而不是对常用人口的照顾。因为目前北京地铁的营运是供不应求,而不是供过于求。在降价之前是这样,降价之后更是这样。

所以我认为目前北京地铁的关键还是在于扩大供给,正如你前面的贴子提到的那样。如果能够在单位成本的供给量上多想些主意,那就更好不过了。

个人认为补贴还是会长期进行下去的。因为现在的状况跟95年很不一样,北京现在整个交通都非常成问题。总体来说整个交通的设施的供给都不足(当然地面交通上也跟中国人不爱遵守交通规则的陋习也有一些关系),如果地铁通过涨价而减少客流的话,这些交通流就会涌到地面上去。轨道交通还可以说继续架高架桥(边缘地区,如13、8号线),或者在市区挖洞;现在我觉得北京地面交通,已经祭出来大幅度补贴并发展公交这一手了,要是在不管用,那实在是没有什么辙了。道路已经基本上很难再拓宽,除非大规模上高架,但是那有可能吗?

当然,有一个现在哈佛经济系在读的华人博士生,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减少供给(交通设施),从而实现对私有汽车消费刺激信号的削弱(我想,他想说的其实应该是对整个交通的需求吧),那天弄得我一天晚上都没睡好觉。后来某天在非高峰时间的地铁上偶尔翻开某份报纸,看到该人的专栏,在讨论另一个民生问题,并且报纸是把他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推出的,吓得我大喊一声“妈呀!”扔下报纸,在下一站夺门而逃。

家园 谢谢,我的印象里觉得月票的母板也很贵

只是不知道每个月的票面要多少钱。

念书的时候经常看到地铁车厢和站台柱子上贴这小广告。所以这玩意在我心中一直都是跟“办证”和“老中医”一样神秘的。(开玩笑的,用过北京地铁月票的不要打我

家园 不是说车箱比站台更长

北京地铁的有些车厢两头有驾驶室(哪怕用不上),没有驾驶室的中间连接的地方也类似火车,有门,过道很窄。新式贯通的那种车厢,两头没有们,就像多节公共汽车那样的软连接,乘客可以站在这些地方,所以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北京老的线路大概也只能用类似的方法了。

家园 呵呵,当年还有美国专家

建议不要在机场附近修宾馆会议中心,逼迫旅客打出租进城

中国大城市增加轨道交通设计运力很重要,但目前的国家标准还是6-8辆,奉行所谓“小编组高密度”的欧洲经验。

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国情的。中国应该是“大编组,适当密度”,此外再加一条“优化换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