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你怎么看北京的2元地铁票? -- 老瑞
地铁的大头都是土建、车辆、信号系统的折旧
土建工程寿命一般是100年(造价5-8亿/公里),车辆30年,到寿命了必须换,造价500-1000万/辆,信号设备也是不断升级的,北京都升级过多次了,往往价格都是X千万/公里!
照此计算,每公里地铁每年折旧就要一千万。北京地铁一百一十几公里(5号线通车之前),每年折旧一项超过10亿!
东京地铁12条线路,分为两家公司经营。有些线路亏损,有些盈利。但总体核算,两家的运输主业都是大幅度盈利的!
这还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摊位出租等收入~
票价约200日元起步,按消费者心理核算,票价占收入比例比我国还低
我认为,这样“廉价,高效,可自持”的公交系统才是理想的公交系统
北京是铁路枢纽,虽然繁忙,但环城铁路以内基本没有货物列车,包括主干线都有开发余地(配备高性能通勤用车辆+改造信号系统+配合城市公交特点增设和改建车站+相对应的修订技术规范)
但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以上不可能实现,因为国铁不管城市交通,而地铁归建设部管理
于是,中国特色的不可思议再次出现了,铁路两侧不是城市开发的风水宝地,而是城中村
不过因为政府已经投资了兴建了,所以折旧就不在地铁公司运行成本中体现了。运营成本主要是设备维护的成本,地铁列车,信号系统……,当然也不便宜。
请问地铁运力设计过小是什么意思?是指车站过短?车厢太窄了?……
北京地铁1号线为例:
1.站台长120米=19-20米B型车6辆/列
2.最初设计为宽2.6米的C型车,目前使用下宽2.6,上宽2.8的“准B”型车。
3.信号允许追踪时间3分钟=每小时最多开行20个班次/单向(现在早晚高峰经常间隔不到3分钟,导致尽头站折返能力饱和=地铁堵车)
4.定员,正常4人/平方米,超员6人/平方米。换算北京1号线每辆超员定员约300人(注意扣除驾驶室,车辆连接处占用面积)。
因此,设计最大运力=20班/小时×6辆/列×300人/辆=36000人/小时(单向)
那么,实际需求是多少呢?
早高峰不用问地铁都是满负荷运转的。除此之外,长安街上与一号线平行走的公交还有1,4,37,52路等几条。采用大通道公共汽车的线路,运力都在1万人/小时以上。
如果地铁完全承担了干线公共汽车的客流,运力需求增加50%-100%都是可行的。
考虑到3分钟间隔很容易造成晚点传递等问题,适当加大间隔有利于提高正点率和旅行速度,比如平时5分高峰4分。那么10-12辆甚至更长的站台都是必要的。
利用同样长度的地铁隧道,如果从运3万多人提高到运5万多人,轨道利用率就上去了,票款收入大幅增加,盈利和“可自持”的公交系统才有希望。地面交通紧张也将大幅度缓解。
再举例子:东京地铁盈利比较丰厚的几条线路都是10辆编组的,而早期修建的6辆编组老线路,折旧最少反而勉强维持经营(正好类比北京情况!)~
地铁月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怎么记得很早就有了?
不懂这个。问问。
月票确实早就有了,但后来办月票的人多了,还是那句话——弱小的地铁系统挺不住了,于是停止发售月票。
在后来就是月票转让之类的地下交易活跃,月票底板被热炒~其间几度哄传取消月票,实现自动检票分段计价,推行XX次卡之类……
今天,不知道哪位吃多了,又要一条“已经饱和的小编组地铁”承担所谓“干线大客流”。不知是否所谓好了疮疤忘了疼呢
我印象里,地铁的地下交易也已经很多年了啊。
那再问,为什么说“当初宣称3年内不取消地铁月票的”这句话会有问题呢?
花一朵先。
有人去询问“听说要取消?”回答:需要个过渡期,两三年,之类~
我的意思就是,所谓“奥运会后也不取消”之类,听听就好了,别当回事。
其实取消不取消本身倒不是问题,月票发出去大概20万张的样子(存疑),现在看来绝对数目到不是很大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01/28/content_5663929.htm
一转眼十个月就停用了!你说,这话能当事听?
再PS:大幅盈利的东京地铁,是有月票滴~而且靠月票客流就几乎能保本(计算折旧!)
送花一朵(n分钟前那朵就是我送的,不许冒领!)
另问红蜜蜂老兄,您觉得有什么好的想法吗?关于在现基础上提高运力?
目前好像1-2号线,也就是地下交通的站台的确已经到头了;但好像13号的应该还没有完全到头啊?每次我和ld出门如果坐13号线的时候就经常想为什么不多挂一个车厢之类的,宁可让大家挤着。而且好像早期运营的时候车厢数比现在还少。
车厢数是一个纯粹的成本问题,还是跟调度也有关系呢?
另,我一直觉得北京的交通问题,其实首先是城市布局的问题。前面是城市功能设计过于集中化,核心的政府职能区域和商业区域过于集中;后面这几年出现了卫星城(实际上是大型居住区,例如回龙观、天通苑这样的;基本上只有居住和部分消费功能),导致交通流的高度同向化(我诌的词),也就是上下班期间,大量的交通都高度集中在13号线的南北向以及8通线上。(事实上,我也认为这两条地面交通本来就是为了应对问题而设计的,而不是事先就设计好了的,不知道当初决策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而且随着经济活动一年年地增加,我总觉得北京的交通永远没有好的一天——除非地下的交通线挖得跟伦敦一样。我总觉得北京交通要有好的解决,必须要把城市的重心分散化。真的得如同n年前人们嚷嚷的,要把政府机关全都搬迁到通州去,等等。
对于交通和城市设计,我是完全的外行,说得不对。请RedBee兄和河友们不要笑话啊。
那为什么很早之前就有小广告“转让月票”之类的呢?我印象里一直觉得“月票”如同计划时代的紧俏商品似的,不过由于念书的时候不是很频繁地坐地铁,所以也从来没有问过具体的。
如果有月票的话,是不是很便宜呢?我看那些新闻上,报道这次地铁票价定价的听证会,仿佛意思是说新的价格下来之后(2元),对于当初持月票的人来说,真实的价格上基本没有什么损失啊。
我走的地方少,不过在罗马看到地铁列车是贯通的通道,也就是列车之间是完全贯通的,类似多节大公共汽车。这样大约能提高一点运力。老的地铁车站似乎只有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您的意思是说通过贯通车厢来克服站台长度不够的问题吗?如下图——
站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车厢 ]=[ ]=[ ]=[ ]=[ ]=[ ]=[ ]
这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中是很难的啊。因为北京的地铁非常拥挤,所以最边上车厢的乘客是没有办法在停靠的时候在短时间内出来的。
例如北京13号线上的列车,就一直都是贯通的。车厢之间的门都是可以打开,进进出出的。但是上下班高峰的时候,那时候的北京轨道交通是拥挤到“男女授受不亲”都不管用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