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说“一个山东人发牢骚,突然感觉有点道理” -- 亡命之徒
好像江苏人确实不喜欢往西边跑
高考的不公平并不是指高考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的不公平,而恰恰相反,这个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是中国现在最公平的制度 —— 甚至不需要加上之一。
而高考的极不公平是因为全国教育资源费配的极不公平,大城市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远远超出了一般省份,这一点,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不公,更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每年的录取指标是预先下达的,学校是必须要完成的,但是如果出现当年招生不足,需要降分录取的事情,那么下一年度这所学校在该省投放的录取指标就会相应减少。
只要高考还是分省(地方)录取,那么就免不了这种事情,如果高考录取改成全国统考,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录取,我想,才有可能完全做到按分录取,不过,这个假设有点不现实的
您自己看那样的分数直观感觉是不是如此?
就算是我猜想错误,但这个跟什么微言大义无关,谢谢
大学的成绩排名,并不能掩盖高考招生中的不公平,这完全是两码事情。
我们班当时两个定向生,远远比其他学生要学习的好,因为他们非常之努力,但他们的入学成绩都是垫底的。
人的才能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后天学习的努力与否并不能否认机会的严重不均等。
如果按你的说法引申下去,京沪的学生都是高素质人才,那么请问当走上社会的时候,建国后的中国名人里面有几个是京沪人氏?那时,素质高的都去哪里了?
至于根本上的不公平,你说得对,我就此打住了,呵呵。
现行招生计划都是种种利益妥协下的结果,可能不公平,但是合理合情符合某些利益规则。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是不公平的,这是常识,也是做人的良知。
尽管这种不公平可能难以改变,至少是一时难以改变,但与红口白牙的极力否认这种制度的不公平性相比较,这是两个概念。
一个人可以没有棋琴书画“高素质”,但不能没有良知。
说句笑话吧,
除了北京,估计各个高分考区都流传这个笑话:
北京考生:咱们班一半上清华北大了
xx考生:照你们这分数,我们全班都该上清华北大了。
在某种既定的制度下,系统会自动调整到最适合的程度。现在这玩意大致是这样:
上海某著名学校:俺要收80%外地学生
上海政府:你的学校新建的地皮按市场价算吧,现在中央限制银行贷款,你一次性付清吧
上海某学校:俺收30%上海学生吧
上海政府:银行贷款可以考虑嘛,不过地皮还是市场价吧
学校:俺收40%行不
政府:嗯,地皮打个5折吧,你啥时候有钱再给吧
xxxx
政府官员:俺要xx名额,我舅舅我阿姨我二大爷要
学校:。。。。。给你
银行:。。。。
学校:我给
xx企业:。。。。
学校:我给
最后外地招生40%。。。
高考的招生比例纯粹是按照利益来分配的,不是吗?
既然是按照利益来分配的,那么还有公平性可言呢?
上海不是上海人的上海,是全国人民支援建设起来的,按照这个利益,除了说明地方政府搞地方主义之外,这还说明了什么呢?
对的,现实如此,很难改变,但需要知道,这种现实是不合理的,而不是去想方设法证明这种现实就是公平合理的。
俺可不是说公平,但是俺认为合理。
另外,搞地方主义这个名称虽然难听,但是仔细来说,却不是啥怪事。要是不搞大公无私反而奇怪了。
地方主义个人主义上升到国家,所谓的国家主义嘛,都是合理的,但是未必公平。
比如就中国来说,看美国四处当警察,公平么?但是他符合实际意义上的规则。
地方主义也是这回事。
至于北京上海是全国人民建起来的,这个就不讨论了,免得离题太远。
含义不同,意思理解就行了,不说了
花。
俺的理解就是所谓的动态平衡吧。
与其要求各地方政府做圣人这种不实际的事情,不如设法加大穷地方的投入。
就像小升初问题,名校既然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随之而来的种种恶心事情就不可避免。想不加大对薄弱地方的投入,仅仅靠系统内流动来抹平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比如山东安徽,录取率是偏低,那么在这些地方国家增加教育投入或者倾斜些更靠谱。
任何今天的事物都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对高考的录取率而言,这是当年计划经济遗留的体制,那时候建学校,都是举国家的资源来建设,尤其是好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当时的各个部位机关建设。而后来逐步变成各个高校分属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不研究这其中的演变,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当时的体制,囿于很多的因素,最明显的和对今天最有影响的是户籍制度。所以,要是高考真正的公平起来,必须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向前进一大步,否则,仅仅考改革教育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所能做到的公平是远远不够的。
各种大学排行榜掺杂的利益太多,其实还不如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靠谱
合工大跟我本科母校也曾经是同属一机部的兄弟院校,水平确实是不错的,但是没进211是一大遗憾。对于本科生来说,重要的其实不是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而是被贴上了哪个学校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