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有感于电动车热 -- ct
近日,从清华大学丙所获悉,经由国家科技部主管的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锂电池权威专家进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一款拥有多项世界性发明专利权的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在广东环宇绿奥科技有限公司研产成功,并将于11月16日—21日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广东展团高调亮相。
即将面世的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以新型凝胶电解质技术取代传统液态电解质技术,以内置中空弹性夹层的空芯结构技术取代传统实结构技术,实现了新型高性能超能量锂电池技术的成功超越。据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今年5月28日的检测报告显示,环宇绿奥公司送检的 高性能A1—350AH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其32项技术指标均大幅度超过了国家标准,并全部刷新了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大容量能量型锂电池的最高技术水平。
液态电解质锂电池的安全问题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另一技术瓶颈。汽车在异常路况行驶过程中,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则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电解液燃烧。若电池组受到挤压会引发电池短路从而导致电池电子化学反应,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采用新型凝胶电解质的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具有较高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基本杜绝了电解质因撞车流溢引发燃烧爆炸的可能性。
低温性能是检验锂离子动力电池综合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我国权威检测机构——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的权威检测报告显示,本次接受技术成果鉴定的A1-350AH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在低温状态-20℃放电性能在充满电后在-20℃±2℃下贮存20h,然后在同一温度下以11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1.5V,放电容量347.05AH,达到额定容量的99.2%,远远超过国家标准额定容量70%的要求。该检测数据充分显示了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在低温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对锂电产业而言,与安全性能和低温性能同样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是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环宇绿奥送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进行强制性检测的A1—350AH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进行500次循环寿命测试。检测结果显示,该电池500次循环后容量341.14AH。额定容量达到97.5%。说明环宇绿奥创造的高性能锂电池的循环寿命远远超越国家标准,而且成倍的超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技术要求。从上述列举的低温性能和循环寿命两项指标以及32项技术指标全部刷新了国内乃至世界大容量能量型锂电池最高技术水平。
此外,较之传统锂电池生产工艺需高温烘烤50—70小时,新型锂电池仅需10分钟即可彻底完成对电池内部的除水除湿,节省了大量能源和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评审领导小组组长温宗孔教授在参观环宇绿奥工厂锂电池生产流水线后如此评价:“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这么好的性能,如此惊人的低温性能,一定将拥有电池市场大天下的半壁江山。特别强调要重点在北京做好宣传,让北京的领导知道广东有好东西,北京的雾霾天气太严重了,当前要解决北京如此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只有全面发展纯电池汽车产业才可以。而当务之急,就是寻找性能卓越的锂电池动力电池。”
万春荣教授是国内久负盛名的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专家之一,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面对记者采访,作为目前广东环宇绿奥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万教授并没有喜形于色、满怀深情的说:“环宇绿奥的六大发明技术,是高性能超能量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像看连续剧一样,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创新技术,在动力型锂电池性能方面目前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未来技术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陪在万教授身边的公司董事长林廷勇接着说,“万教授一生把科研工作看得比他生命还重要,现在身患重病,还在操心产品。对于万教授将毕生精力献给我国的锂电表示高度钦佩。同时也对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在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却能够默默坚持多年锂电池技术的做法表示高度赞赏。”
环宇绿奥董事长林廷勇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慈善家,现任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为此,记者对林廷勇进行了专访。
记者:董事长,近来有评价说我国的纯电动汽车技术比美国落后三十年,混合动力汽车比日本落后二十年。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又如何评价贵公司新型锂电池的技术水平?
林廷勇:在经济信息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这些说法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在当今,谁能多关注商业发现,谁就能多掌握一些技术,而把商业发现转化成商业发明并进行国产化,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有太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我相信没有中国人做不成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像我们的一些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技术是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得到提高的,有的外国技术来中国推销,我们委托国内科研机构实现国产化,不但成本降低,技术还更加先进。像人才的引进,我们的科研团队有美国人和日本人,这说明有些美国技术和日本技术我们也都掌握,而目前外国人却很难掌握我们的技术。
记者:董事长:今年深圳高交会准备什么产品参展?
林廷勇:我们准备了有四个规格的电池参展。其中有三个规格的正极材料是选用磷酸铁锂生产的。分别是用于小轿车100安时、中巴车200安时、大巴车300安时。这三个规格的比能量达到117/kg,已经国家标准检测。另外一种400安时是新元材料生产的,比能量达到230/kg。我们正在做自检,预计今年春节前可以送国家标准检测。
记者:董事长,您们的产品目前是否已经进入相关储能或纯电动车市场的应用?
林廷勇:是的。我们生产的能量型磷酸铁锂电池比能量达到117/kg,前年送与国家信息产业通信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25项技术指标全部合格,可以用于储能领域成熟技术。目前已经参与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在通讯基站后备电源产品的投标工作。如果用于电动汽车使用基本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轻量化。我们和珠海广通汽车公司合作研制了一部11米的纯电动大巴车,该车采用我们公司生产的高性能超能量锂电池。通过在揭阳市空港快线进行了不26个月的测试运行,装车电池性能非常好,电池能够做到汽车在30度的波度上行使完全不发热,无论在高温或低温状态下运行,电池性能保持充分的稳定性。从用户出具的产品使用报告看,电池的各项性能得到汽车公司的认可。
为解决对电池的控制管理,通过对整车示范运行过程中电池性能变化的跟踪,对动力系统、驱动系统摸索出了一系列的经验,我们决定自主开发“高智能均衡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对电池实行一对一双向有效控制管理 。美国特斯拉公司生产一部大巴车需要配日本松下公司20000个2.8安时18650型小圆柱电池,小圆柱电池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是它们的优点,但是易损易衰减是它们致命弱点,20000个小功率电池的(BMS)也只有104个采集口,只有采集检测,监控的功能。而我们的管理系统如果也同样是104个采集口,却能实现一对一双向管理208个电池。208个电池储电量250度就能达到续行里程380公里。如果他们要像我们一样实行一对一双向管理,集成芯片就是我们的10倍,一个管理系统成本就要高达3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鼓励发展纯电动汽车产业的决策是正确的。
对林廷勇董事长的采访,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执着精神和国际视野。
李克强总理在7月1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政府公务车、公交车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使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拉动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面对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伴随着广东新型锂电池的研产成功,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http://www.ccthere.com/thread/3940659
的空间和时间,永远都没有企业用国内的产品,国内产品就永远没有机会提高,难道真的以为躺在实验室里可以做出最完美的产品,然后给国产车装上就可以跑赢国外的车?
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用,实验室又如何会研究?总要有一个愿意使用国产产品的企业用国产的产品,才有机会使国产的产品获得质量上的提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以前讲了,我就在汽配行当,王讲的那些国外供应商名字,外行当然听得少, 俺们却听得耳朵长茧子了,曾经某个时段,我也疑惑,一个可以上天入海的全系列工业子项生产的国度,为什么这些东东做不出来?把我的探讨写在这里,抛砖引玉吧:
A.以深潜和歼20为代表的材料、装备、技术和工程能力证明TG的组织效率世界无右。把这些产品积累的技术分享一些到汽车,提高我们的汽配水平,这应该是好事呀,为什么没有发生?
1.保密原则,上面这些产品保密技术多,分享到民用就是泄密。
2.制造原则不一样,上面是国之重器,成本是次要考虑;而汽车,作为普通消费品,成本却是关键,做出老王提到的那些零件,例如气门,军方绝对有这个能力和技术和材料做出比老外更优秀的产品,但是用军方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做出来的产品有什么意义呢?可能舒适度提高10%如果舒适度也可以量化的话,但成本一下子提高好几倍,普通老百姓就不愿意买了。
3.朋友多和朋友少的问题。任何事,只要做了,就会产生影响,即有些人得利了,成了朋友,有些人失利了,成了敌人。虽然在下一个项目,朋友和敌人有可能互换,但总是有一个总体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一个项目对于一个公司,如果制造的敌人远多于朋友,当头的就应该考虑是否有必要去做。举例,TG投入技术、巨资和人才成立了一家汽配公司,就做上面老王讲到的火花塞,招兵买马,最好的设备最厉害的人才,结合政策优势,先是打垮了国内同样是做火花塞那些Y货,好处是中国汽车不再需要进口火花塞了,坏处是上万家国内Y厂家们所养的几百万人的饭碗没有了。这部分人怎么办?人,有多余的精力叫享受生活,但大量的人群有多余的精力,却是对统治者,对秩序绝对的威胁。更进一步的,这家集大成的优秀零部件厂家,以成本的优势,还打垮了国外的同类产品供应商,得,国外资本家能做的就是关闭相应生产线,国外的街道上平均又多了几个“逢中必反”的愤青。
4.精力问题,其实是抓大放小的问题。国之重器,倾国力必须不计成本的做出来,这是大头,是带头大哥考虑的问题。而汽车行当,我的看法是--不怕本行当的朋友来挖我鼻子--解决大众饭碗的,不是有报告早就讲了嘛,汽车是对其他行业支持力度最大的。虽然这个行当自己觉得自己牛哄哄,这样那样技术不得了,实际上那些技术自己占有或不占有其实没有多大区别,想想多少项目那么多博士硕士挤挤一堂遥遥一年折腾技术折腾材料就为了提高那个发动机某个效率1%或2%,听得懂的自行笑过吧。
5.分享问题。本民族要复兴,不仅仅是让本民族复兴,你得给其它鼓掌的,添柴火的,加汽油的,围观的一点甜头,带头大哥,你得让其他人也有些油头,人家才会支持你,对吧。所以,对于某些不是那么事关国家生死的行当,就不必太认真,放别人一条生路,不要赶尽杀绝,让他们参与到,分享到我天朝的大蛋糕计划中来,才是正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就算那些零部件一样样都能国产了,质量性能都达到国外的水准,成本上能和他们竞争?品牌能卖得出溢价?现实是就算国产车能达到高尔夫的水准,不便宜个2-3万你指望能有多少人买。企业不赚钱,民族荣誉感可不能当饭吃
看电视里介绍的,火电效率一般30~50%,内燃机效率15%左右。
这样看的话,电动还是有潜力。
只是,电池本身似乎不是特别环抱,尤其是废电池。
起码目前的充电时间都较长的情况下,如果夜间充电,恰好是用电低谷?
随着电动汽车的需求牵引,我国近期动力电源技术的确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大量资源的投入也使这个领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忽悠。
1、这段新闻中很多术语不专业,不象是专业人员写的;
2、看这段新闻他们在201所作的应该是单项测试,而不象是强检(比如说安全测试就未提及)
3、凝胶电解液并无法完全解决安全问题;
4、现在动力磷酸铁锂电池寿命一般是1000周以上;
5、10分钟真空干燥?10分钟真空度可能都抽不到要求呢;
6、有好多关键指标未明确给出。
产品信息: 人造草丝; 人造草坪;
一个造人造草坪的去造蓄电池?真牛!!!!!!!!
若这篇报道属实,采访中,有两个地方蛮好玩的:
1.公司董事长林廷勇接着说,“...对于万教授将毕生精力献给我国的锂电表示高度钦佩。同时也对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在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却能够默默坚持多年锂电池技术的做法表示高度赞赏。”
--外卖部的节奏外加王婆卖瓜?
2.林廷勇:...国技术来中国推销,我们委托国内科研机构实现国产化,不但成本降低,技术还更加先进。像人才的引进,我们的科研团队有美国人和日本人,这说明有些美国技术和日本技术我们也都掌握,而目前外国人却很难掌握我们的技术。
--直接说不付专利费地copy不就完了吗?
综上,表滥情泪珠子在眼眶里打圈圈啦,又一个无锡尚德来忽悠经费滴。
客观说,电动汽车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但是目前的动力电源技术还无法支持纯电动汽车,特别是纯电动乘用车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大的突破还有赖于材料技术的革命式发展,或者油价的大幅度提升。比较现实的路线是:
1、混合动力汽车:比如起停式混合动力汽车,能够以较小的成本代价实现节油10%左右;深度混合动力汽车则以较大成本代价(其实还好,12米公交车全套系统不到20万,电源10万左右)实现节油30%以上,这对商用车已经很可观了。
2、对于公交车和场地车辆可以尝试快充式的纯电动车。
这几种车型都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当然前提条件是厂家技术要过硬——所以具备了推广条件。本来混合动力大客车这两年发展势头很猛(当然也有补贴因素,个人感觉前面的补贴是偏高了),但是随着新补贴政策的出台,大家肯定一窝蜂又都转到纯电动汽车上了——所以最近忽悠又多起来了——希望国家的补贴政策能真正促进技术的扎扎实实进步。
又:其实环宇做电池很有名的,但那是新乡环宇。
市场让出去了,技术不但没得到,还受到很大的冲击,整体规模也萎缩了
中国汽车行业基本上已处于半殖民化状态,这个与铁路,军工相比差远了。看看龙头一汽、上汽都在干什么,搞了多少技术就明白了。不要谈下面的小兄弟了
如果大规模建充电站,电价将比照油价
我们平时的私家车,平均起来,每天在路上跑的时间<10%。剩下的时间,不是停在家里的停车场上,就是停在公司的停车场。
从制度上入手,可以把停车场,尤其是城里的停车场,强制转换成电动车停车场,在配合智能电网,可以用来错峰。
比如我把车开到公司,可以选择一下充电模式:
1. 快速充电(半小时充满,电费X10倍) 2.经济快速(1小时充满,电费X5倍) 3. 普通充电 (4小时充满,电费X1倍) 4. 经济充电 (下午6:00之前充满,电池在线,配合供电部门的调峰和错峰,甚至给周边要求快速充电的电池充电,电费X0.5倍)
只要我们周围有大量的电动车专用停车场(停车位),配合智能自动导航和智能电网技术,以现有的技术,电动车已经可以投入运行了。
比如在北京,有这么一辆电动车,最高时速120公里,行驶距离100公里,就完全可以满足我的要求。
我晚上回家,将车停入电动车专业停车场,选择经济充电模式,在早上6:30之前,将电池充满。这时候电池接入电网,高峰时参与放电,低谷时进行充电,在6:30前,将电池100%充满。
早上上班,到了办公室,如果今天不出门办事,则选择经济充电模式;如果出门办事,则选择快速充电模式。
这种车,甚至可以上高速,只要高速上每隔一定的距离,都设置快速充电的休息区。上个厕所的时间,可以将电池充满70%以上。
只要政策配合,强制将普通停车场转换成电动车专用停车场,100-200公里距离的电动车,完全可以满足我们99%的需要。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任何不利的影响。
剩下的1%的长途驾驶需要,完全可以靠汽车租赁等方式解决。
看过河里老冰的博客,里面有关于制造业的问题,其中大部分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就是态度问题。得过且过,不求改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366fd010005cw.html
老冰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