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随笔,也为经常找不到的帖子保留下链接 -- 神仙驴
整天装一大尾巴狼做悲天状,啥事都往社会,民族上引,我是文傻我怕谁。。。。
联想当年马爵爷的时候,文傻们到处嚷嚷“仇富”啊啥的高雅名词,
就是看不见六合神锤下面,全他妈的都是穷鬼。。。
即便里头的孩子就真全部都是达官贵人后代,那又如何?他们的生命就活该受践踏了?这样的杀戮行为就具备某种合理性了?打死我也不信某些人士夺了权上了台就会比现在的好,恐怕只有更狠。
一般人都这么认为吧,这个年代重点学校虽然不都是富人或者贵人,但是富人和贵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一定在这样的学校。
这些人的社会效应肯定比穷人的社会效应要大多了。
这个不用媒体宣扬,一般人都这么想吧
lz好像忘了,那开始并不是主动报道的。最后以几十万上街和扔鞋子结束。
韶关开始也并没有报道,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一声尖叫”。
西西河早就有河友说过了,75之前早就是如此。“事前不报到,怕引起恐慌,事中不报道,事后不报道,啥啥的”不记得了
在美剧《Lie to me》中有一集,一个印度裔女孩跳桥自杀,官方未通报新闻界,就是担心此类事件容易引发效仿。
一打开看,打架杀人车祸火灾欠债拐骗偷窃好人没好报坏人乐逍遥!@#¥%……&×一大堆一大堆的。。。。。
每次跟家里打个电话聊些事情,但凡讲了个什么事情,家里长辈就要谆谆教导千万别被人骗了,千万不要这样。。。。千万不要那样。。。。。。。最搞的是,家里长辈到个人这里来小住,第二天大早起来,个人在厨房里找不到菜刀。。。。被长辈收到他们睡的房间里去了。
一个社会呀,若是杀人放火的新闻漫天飞,却没有严惩公审的新闻来对应,那么良善百姓都惶惶的,有贼心的人真地就以为可以横着走,也真地会横着走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会上升很多,纯浪费。
基本没什么工业园区和新建的产业基地,国家也不让。外观是不错,但前途是没有了。
未来的定位也就是农业省份,平均下来全国要末流了。
今后也不用出来骗了,直接抢就是了,这年头抢好像比骗高尚,而且没人敢鄙视。
请允许我全文文摘。我认为该文完全说出了我的类似观点。
4月29日上午,47岁的徐玉元在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持刀砍伤31人。此时,距3月23日福建南平砍杀小学生案不过月余,却已经是第三起向无辜孩子下手的惨案。
作为资深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不愿深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早在南平案时,她就多次拒绝采访,因为“不想从客观上帮助作案人扩大他希望达到的恐怖效应”。
李玫瑾认为,事已至此,分析犯罪心态已经于事无补,当下最关键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事,是反思校园为什么如此易被攻击,怎样才能增强校园安全。
李玫瑾把这种案件定义为“个人恐怖主义行为”,作案人伤害最无辜的孩子,选择最能让全社会产生痛感的极端行为,就是要让所有人对社会生活感到不确定的恐惧。“这些人属于情感挫折类型,毫无情感依恋,”她说,但凡还有寄托牵挂,他们就不会如此行事。
至于原因,李玫瑾不赞成归结于社会制度,“社会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社会的原因是有,但绝不是全部,不能成为他们推脱责任的理由。”
任何人都会有生活、工作的压力,也会遭遇一些不公平待遇,但如何看待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采取什么行为方式来表达情绪,却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马皑说,“犯罪嫌疑人所认为的不公正是主观的,带有偏执的心理倾向,从不会考虑自己遭遇这种不公待遇是不是跟自己能力不强、犯了错误有关,而是完全归结于他人、社会。”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一定会给人们一个理由,“如果我们把这个‘理由’当回事,去研究透,那‘结论’一定就全错了!”李玫瑾认为,这样的研究起点就是错的,因为犯罪嫌疑人的归因心理也符合人的归因规律:好事一定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坏事一定是外部影响造就!——这就是著名的归因理论。
“我不反对研究社会缺陷,但应该针对群体利益与事件,如搬迁冲突,城管与摊贩冲突,农民工的工钱,而不是极个别案件的个别人。”李玫瑾说。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心理研究所马皑曾经关注过以跳楼为要挟讨薪的相关案例。第一起成功后,这类案件呈递增趋势,多到没有人理会的时候,就开始有人起哄,“以此类推,南平案对其他作案人是具有效仿效应的。”
“可能不是相同的作案方式,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马皑说,这类犯罪嫌疑人采取这种自杀式的侵害方式就是要传达一个信息,“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而媒体的“深度发掘”恰恰将公众视线引导到了作案人“主观认定的元凶身上”。
马皑认为,媒体对待此类案件应该冷处理。“不说原因,只谴责这种行为的不道德、非人性,让大家认识到他们是反社会的、是可耻的,而且必将受到法律严惩。这样才能对那些有心效仿的人起到震慑作用。”
“刑事案件的报道是把双刃剑,它摆脱不掉消极的负面效果。”李玫瑾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犯罪目的、作案手法都是“可学”的,因此,这种案件的报道不应细化,作案动机、作案手段等都不要深挖细说,否则,不但客观上帮他扩大了影响,还会在社会上造成恐慌。
李玫瑾认为,作为学者,需要详细调查以供研究;但对社会和公众,媒体报道应该“淡化”处理。
每当一起犯罪大案发生后,人们普遍关心的是能否预防“制造灾难的人”。但李玫瑾却说,不是所有的犯罪人都能够预防的。防止概率性的灾难,思路不在“灾难发不发生上”,而在于“灾难早晚会有的前提下”,需要认真研究的是,“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软肋、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灾难”。
“我们要反思的是,发生这种恶性案件是不是说明学校的防控不到位,是不是公安的反应能力还有待提高。”李玫瑾说,教育和公安部门应该马上行动起来,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比如加强学校的保卫力量、上下学高峰时段加强巡逻等。
马皑则表示,当务之急是学校强化安全防范,但治本之策还是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也是一项长效工作。在社会高速发展阶段,人的心理反映较之于社会问题是明显滞后的,虽然各方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少,但对它们造成的心理问题却重视不够。
一些极端案件的作案人往往是在穷尽救济手段后才铤而走险的,马皑说,对待一些社会问题,不能只看立法、只管做判决,而不关心问题是否公平处理,政府部门“要畅通老百姓诉求表达渠道,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认为不公开报道扎针是对的。新疆政府是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民众注意安全。神仙驴:认为政府不作为的请看一下这张图片,谢谢
这就是内紧外松。遗憾的是,扎针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条件下,努力不使其影响扩大是很难的。在包括网友们义愤填膺连篇累牍的表达和传播下,敌人扩大影响的目的至少是达到了。即便是在河里也是一样,说多了伤感情。
现在是个人至上的年代,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一切权利没有丝毫该让步的余地,前不久与武装运钞员争斗被打死的就是一个例子。我就想起,教我开车的师傅当年跟我说过,给你路权是用来让的、不是用来抢的。这个印象一直很深刻。类似扎针、袭警、杀童这样的事情,我乐意牺牲掉自己的知情权,去换回普通人家可能的一点安全——如果这能有助于不使事态扩大影响造成连锁反应的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http://bbs.cjdby.net/thread-920598-5-1.html
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的,但是不要总是摔倒在同一个地方
你精气神儿足,但是火气旺。能量/能力强,但是冲。
天气要是干一点儿,或者蔬菜吃少了,很可能就长痘痘。。。
天生的,强生的,哇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