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比新加坡政府的房地产政策,看看今天的变色TG -- 网师园
如题,不知道为啥,好些河友的回复需要我接纳才能发表,我想设置成所有人都可以自动发表,不需要我的接纳,主要是因为我懒。
新加坡政府和中国政府是不同的。新加坡政府既是中央政府,也是地方政府。新加坡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实业,也就花在新加坡这块地方,这导致新加坡政府无需指着地价上涨搞“房地产财政”来维持公务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可以目光更长远地压制房价。
但是中国不是这样。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央政府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当然希望房价不要涨得太快。但是,由于ZRJ把地方国企都卖了,中国地方政府就只有搞“房地产财政”,靠房价上涨来多收税维持公务员收入的提高,所以就猛推房价。
所以,不是TG的问题,而是ZRJ政策的问题,卖掉地方国企是房价猛涨的根源。当然了,你可以说ZRJ的政策就是是TG的政策,可是十多年前ZRJ搞的时候,我们大家也都挺支持啊。
我也很想设置成都放行,在公告建议呼吁,但是没有结果。
谁骂我都可以接纳,就不要让我每次去放行,闪啊闪的挺麻烦的。
可能因为淡马锡控股太有名了,给人感觉似乎新加坡政府的钱是通过投资实业赚的,其实不然。新加坡政府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税收,占60%以上。如果只靠投资来赚钱,哪天投资失败就亡国了。
再者,新加坡的国有控股公司在投资上是相当灵活的,买卖股权很频繁,没有什么国企不能卖的说法。比如新加坡机场的地勤服务公司,之前淡马锡是大股东,后来卖给中东的阿拉伯人,淡马锡再用卖来所得的钱投资中国和东南亚的新兴市场。
ZRJ时代都过去多少年了,现在再来说国企该不该卖的问题也没什么意思。如果政府觉得投资企业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捷径,挑几家有潜力的企业把股权买来就是。只是别把好端端的公司弄赔钱了,到时候生不了金蛋反成了包袱。
尤其是地方国企,更是如此。国有企业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控制层次过长,导致最高层实质失去控制力。当年不知道是调查中石油还是中石化,发现了存在长达链条达到11级的子公司。用李荣融的话来说,你以为你是神啊,这种情况就是神来了也不可能管好。以后明确规定,子公司最多3级,超过的必须脱钩。
地方国企要搞得好,如果不是凭借政策上的优惠,确实很难。首先要解决地方领导人和企业领导人到底为谁干事的问题,是为自己还是为企业集体。朱镕基没有能力解决这个思想问题,邓小平也肯定不行。毛泽东努力过,失败了。文化大革命就是例证。现在有些人又喊着要大搞国企,当然有些人是因为理念上的原因。但就冲着现在的官场形态,能搞得好才是怪事。在把企业不断国有化私有化的折腾中,是会有很多人发大财的,中外历史都证明了这点。
在帖子里见到老瓦现身,就借老瓦做回复平台,你的发言就不会被人蔑视了。
悄悄告诉你,这一招我用过了。
没有增值的预期谁会去炒房价
才开始大面积亏损,此前大部分国企都还在盈利。而溶基先生干的其中一件大好事就是把国企的钱收上来后,不下放生产资金,让国企转而向银行借钱。当年这一招,逼死多少国企?
可说。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现在的经济政策又不少相像的地方。
具体要说理由的话,俺也无法完全说清楚,或者说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但是,俺认为:
1.市场是关键,有市场,企业就不会垮,92以后,开放的太猛,国内企业竞争不过外企,最大的原因是产品不行,品种单一,过时,技术改造不够,等等..................,如果给他们一段时间的扶植,或许不至于竞争不过外企;
2.资金支持不够,我记得那时候很多企业受困于三角债,贷款又贷不到,很多很好的企业就是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接受外资合资;
3.很多曾经被猛烈抨击的国企毛病,现在正逐渐被一些私营企业所接受,比如:食堂、托儿所,等等,因为实践证明企业承担一些社会职能,对企业有好处。
实际上,国外大企业同样有效率低下的毛病,这个似乎是世界性的难题,企业管理层级多了,必然会有推诿扯皮、职责不明的问题。
国企的毛病,改革改掉就是了,但是ZRJ的办法是不破不立,这个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他对于乡镇企业同样没有好感,处理手法也是一样。
我们假设你所说的都是成立的,那么现在还有这些问题吗?以前中国企业竞争力差,现在是人家对我们猛用贸易保护主义。以前说企业受困于三角债,现在好像不是了吧。以前国企毛病很多,现在抨击力度比以前小多了。那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你能否告知我一下呢?如果你觉得朱镕基的办法代价太大,你能举出一个提纲证明你比他干的更好吗?我看到不少人所谓的更优方案,但在我看来根本就是纸上谈兵。
比如三角债,有人建议ZRJ在内贸中引入LC,ZRJ并没有采纳,后来的三角债怎么解决的,想必你也很清楚。现在也并不是没有三角债,程度相对轻微而已。
至于资金问题,生产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至今依然广泛存在。
至于贸易保护主义,出口配额制在ZRJ上台前就已经有了。
原来的国企都没有了,毛病生在什么上面去?找谁抨击去?
至于那些垄断型的国企,从来就没有过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尽管它们的毛病更多。而垄断型的国企也有今不如昔的情况,比如邮政、铁路等。
我提出证明的话,最后依然会是个“纸上谈兵”,除非你给我个机会干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