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1) -- 唵啊吽

共:💬28 🌺1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1)

唵啊吽:【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3)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

――――引自百度知道

年代对比:帕拉图(公元前428-348)出生在雅典的贵族家庭,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也就是说,老子就是老子。

道德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老子》写于春秋,秦李斯作小篆划分了中国文字古今的分水岭,所以,读《老子》要从金文和甲骨文的古字原意来理解。

道:金文是街上有一脑袋被手牵引。动词:本意是引导(3声):赵简子大猎于中山,虞人道于前,鹰犬罗后。又引申为教导。名词:道路(4声),引申为道理,规律。《詩·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周朝的官道平坦如磨刀石,笔直如箭,贵族在上行车,老百姓只能看看。《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道(4声)可道(3声),非常道(4声)。

笔者理解为自然规律是可以作为行为的根据的,但这个人类认识的规律是不断更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客观存在,“道”是人认识到的自然规律。人对自然的认识无止境,所以没有“常道”。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民主自由,都不是常道。但道可道,即使不是常道,对于日常行为是有指导意义的。

常,原为“恒”,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而该写为“常”。

名:从夕从口,甲骨文金文楷书一以贯之。原意天黑不见,用口发音自命。引申为事务的名称(名词)或命名(动词)。

名可名,非常名。

上边一句讲了,人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而对认识了的事务人类都给予命名,即对客观事务的抽象。这一句笔者理解为“概念是可以界定的,但是,概念也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而变化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没有人类就无所谓天地,天地的概念也是人定义出来的。现在变成地球和太空的概念。所以,天地的开始,就是人类认识的开始,人类认识的开始是什么都没界定,是“无名”,即无名为天地之始。万物是人类概念构成的。有名万物之母。世界是有意义的话,也就是人类认识了的那部分。我们世界观宇宙观所包罗的一切,都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这个头脑中的万物是被我们运用的概念界定的,所以“有名万物之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篆“妙”。左一束丝,右“少”。很细的丝,精妙,微妙。《易·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

徼。《說文》循也。从彳敫聲。《禮·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班固·西都賦》徼道綺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转接连词,所以。继续讨论前边的论题。常无的“无”指无名。无名天地始,要深化认识(欲以观其妙),就得怀疑一切,这样才能找出新的规律。徼,循规蹈矩,按照已经认识了的概念行事。这是把“名可名”(界定概念,认知)的两个方面说出来,界定概念是为了行为有规律可遵循,抛开既定概念是为了加深认识。即人要使用人类积累的知识,也要不断思考反思研究发展新知识。

玄。甲骨文为会意字,是在河里漂染丝形,表示把丝染黑。金文为倒挂的丝形,像晾干染丝一样。原意黑色。由天黑引申为幽远、深奥。《说文》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指 “无名”和 “有名”,反思旧观念是为了发展新观念,发展新观念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进步。同出而异名:人类认知世界的这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康德墓铭志:“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深思就越感到新鲜、越产生更多的的赞叹和惊讶: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头顶的星空大约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注解。世界深奥得有如玄黑的星空,“无名”“有名”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的两个方面。

道法自然。这个道是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相对稳定的,是“常有”,没有这些规律人就无法生活生产。这些规律又随时面临证伪和更新,是“常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看似很唯心。名就是理念,先有理念后有万物,是西方唯心主义的说法。但是,老子是“道法自然”的,不能用西方“唯物”“唯心”的“徼”来评论老子。老子是自然唯物主义的,也是人本主义的。老子的天地万物是人类认识的天地万物,不是自在的客观万物。人类没有认知的不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不在老子考虑的万物之中。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是脱离了人本主义的经院哲学,是以“常有”来求其“妙”,结果是落在“徼”里,局限了人类知识。老子“道可道”开篇就着眼指导人类生活生产的规律,是人类认知的规律,老子这样着眼是人本主义的,不追求与人类不相干的神秘主义形而上学。

当一个人类文明建立了一套知识和价值体系以后,其社会就在这个知识体系里运行,即所谓“常有欲以观其徼”。当这个系统运行遭受困难,就会发生革命,而革命的思想,就是打破这个陈旧的系统,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以“无名”否定“有名”。罗马帝国衰亡之际的耶稣的新约,就是以“无名”否定旧约的“有名”。如旧约摩西十戒中惩罚淫秽,当众人要按照旧约用石头砸死一个妓女的时候,耶稣说谁没有过邪念谁就有资格扔石头,结果众人散去,耶稣也没扔石头,难道耶稣也有邪念?显然不是。新约这段就是对摩西十戒“有名”的否定的例子之一,是“无名”。新约处处透露出这种革命的理念。《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是一种“常无欲以观其妙”。《六祖坛经》也是充满革命气息,以“无名”否定“有名”,遇魔杀魔、遇佛杀佛,其“常无欲以观起妙”否定了佛经中一切“有名”,奠定和发展了现代禅宗。

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就“常有欲以观其徼”地在一个知识体系里运行了两千多年。这个“常有”思维定式,成了中国近代悲惨的宿命。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致力于砸烂旧知识体系,建立新知识体系,引入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新中国成了后,社会运行的政权问题解决了,土地改革,经济革命解决了。但是,两千年来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常有”的思维定式难以更新。华夏文明运行的轨迹,自鸦片战争以来就脱轨了,就不能维持其“徼”而稳定运行了。而至今中国还没有进入一个“常有”的稳定运行轨迹。为了转入新的现代化国家运行轨迹,就必须“常无以观其妙”地否定旧观念,创立新观念。毛泽东志在完成五四运动未尽的事业,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革命,是触及人民灵魂深处的革命。把两千年“常有”的文化更新,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动乱,这是中国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宿命的有效方法,付出的代价对我们一代人是很沉重的,但从历史长河来看,这样巨大的转折成本实际是很低的。因为它不是明枪实弹的暴力革命。打倒一切,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常无以观其妙“。有人说这是暴政,如果这是暴政的话也是底层人民的暴政,当时是否定权威,否定特权,所有人到农村贫困地区与底层老百姓同甘共苦。这和历史上贵族统治压榨底层的暴政完全相反。文化革命受害最深的就是所谓统治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国家主席受害,付统帅出逃。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对自身统治的革命,是文化革命,是“常无”。

文革一过,中国社会就处于信仰真空的“常无”状态,邓小平“黑猫白猫”继续“常无以观其妙”。文革把人性都放到太阳下晾出来了,改革开放后“黑猫白猫”继续把人性放到天枰上去衡量。直至今天中国还没有进入到“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社会平稳运行的历史轨迹中。玄之又玄,众妙法门。文革动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中华民族摆脱悲惨宿命所作出的牺牲。没有文革,没有文革后的信仰真空,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的文明。西方文明进步是新文明消灭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能够自我更新,不被鸦片战争所消灭,不能殖民统治消灭,不被西方文明同化,自身更新,广纳人类文明积累,创出一个新世纪。毛泽东发动的文化革命,是华夏文明从古代转入现代的历史关键转折点。华夏文明的新生从文化革命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开始,“无名天地之始”。经过文革和改革开放,现在到了“有名万物之母”的时刻,是建立华夏新文明的时刻。

(春华社每周例会开始学习道德经,前天例会上山有木兮做主题发言,笔者与罗克参与讨论.此文为讨论会后感想。)

唵啊吽:【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2)

关键词(Tags): #侃侃而谈道德经(云外)#老子#文化大革命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通宝推:Wjwu,wage,子奉不语,大熊甲,

本帖一共被 2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花。
家园 焉能不花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这地界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诞生了动不动就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一群思想家,老庄是其代表。可惜这帮家伙不讲方法论和辩证法,害苦了后来的研究者们。

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只了解些皮毛,因而不便置词,适足取辱耳。但可以肯定那是一片汪洋大海,牛兄方便继续展开来吗?

今天不多说,在下备花存宝翘首以盼。

家园 吽兄比俺认真又用功也!献花致意了 :)
家园 如此解释文革,角度新颖,妙啊!
家园 讨论

不知道什么样的诠释才是最准确的,这里提供一下个人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名词,如道路、道理)是可以“道”(动词,如取道、说道)的,但这不是永恒的“道“(抽象的哲学名词)。

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名词,如名称)是可以“名“(动词,如给...命名)的,但这不是永恒的“名”(抽象的哲学名词)。

下面老子开始引入他所谓的永恒的道和永恒的名,即“无”和“有”。

无,名天地之始。

“无”(哲学名词)用来命名宇宙的开始。

有,名万物之母。

“有“(哲学名词)用来命名万物的由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通过永恒的“无”,我们可以得知事物的微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通过永恒的“有”,我们可以得知事物的终极。

老子主要是发表政论,主张“无为“,那么为了给自己的主张提供支持,他就把这个”无“给上升,形而上,搞得很牛牛的,说是宇宙的开始。既然”无“这么厉害,这么玄妙,那你治理国家还不得遵循”无“的思想吗?所以”无为“是老子的一个中心思想。

讨论
家园 可以这样理解

形而上的文献,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同意你的理解。老子思想实际是厌世离世的思想。不过他的辨证思维的影响往往超出了他本来要阐述的离世思想。有如发明的钢刀本来是用来打仗的,结果后人发行钢刀切菜很好,就把钢刀用到厨房里了。

主贴更多的是作者读老子的感悟,其感悟未必是老子本意,而只是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经历和知识局限来把其辩证思维用于解释自己观察到的世界。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不同,所以,一百个人读老子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这是老子的魅力,“道可道,非常道”的魅力。一部老子就是“非常道”。一旦追求唯一标准了,五千字就解释不了多少事情了。形而上学的“经”是包罗万象的。

家园 看来是要连载81回啦,支持,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没用帛书版哦

家园 问一下

老子的天地万物是人类认识的天地万物,不是自在的客观万物。人类没有认知的不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不在老子考虑的万物之中。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是脱离了人本主义的经院哲学,是以“常有”来求其“妙”,结果是落在“徼”里,局限了人类知识。

自在的客观万物就是KANT说的物自体(ding an sich)吗??

以“常有”来求妙算不算是西方文明只新文明消灭旧文明,没有旧文明新生的原因呢??就是说西方文明认为体系是永远不变的,而中华文明认为体系是永远在变的。

春华社是什么啊??

家园 我还真没有看过康德

春华社

西方文明从埃及始,埃及文明灭而希腊文明起,希腊文明灭而罗马文明起。近代是美国垄断金融文明代替英国工业文明。

华夏文明特点是游牧民族入侵后就被农耕文化同化。政治上主要是中国是王朝。政权被外族推翻后,原来王朝治下的民众依然认同华夏文明,有天道在王权之上。西方文明是帝国文明,帝国内部公民统治非公民。如希腊城邦公民统治爱琴海希腊帝国,罗马公民统治地中海非罗马公民,当游牧民族推翻罗马以后,地中海广大就没有人认同罗马文化了。比如今天美帝国,如果美国失去霸权,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是不会继续认同美国文明的。

历史上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是有本质不同的。唵啊吽:【原创】维护社会特权的西方民主政治

这种不同肯定和文化系统有关。唵啊吽:【原创】中西宗教差异的语言因素

家园 谢了

春华社被和谐了,你们讨论了什么啊??

好有营养,消化一下先

家园 赞成厚今薄古的历史观

唵兄对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理解,与厚今薄古的历史观是相合的。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思想文化上的历史传承。这种传承,应该说东西文化皆然。

不过,后来的人去读古人的书,说出自己的理解心得固然理所应当,但不应把它加在古人头上。因此,虽说百人百解,但古人的意思应该只有一个(不排除某种情况下的多义),后人对古文的的翻译上应该做到尽量表述其原意。于丹对孔子《论语》的翻译解读,被人非议之处即在此。在对老子这几句话的翻译上,九霄兄的版本似乎更贴切一些。而老子在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时,结合前面的一句来看,其常无,应该仅指天地初创之时之无。然而事实上,天地初开之后,众多事物也都是从无到有,唵兄将老子的原话加以翻新,正是对厚今薄古,今人胜古人的印证。

关键词(Tags): #厚今薄古
讨论
家园 赞同这个版本的翻译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翻译在文字上似可更贴切一些。

第一个“其”是指无,即天地初开之始,因此这句可译作:所以,通过永恒的“无”,我们可以探索天地初始之奥妙。

第二个“其”是指有,即万物产生之母,因此这句可译作:通过永恒的“有”,我们可以观察万物变化之结果。

哈哈,九霄兄莫怪狗尾续貂。

家园 愿与九兄和润兄切磋讨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通过永恒的“无”,我们可以得知事物的微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通过永恒的“有”,我们可以得知事物的终极。

我对九兄将“欲”翻译成“可以”不太确定,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怎样翻译才符合老子本意。断句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因此,这句话确实有不同的注解,也没有对那种注解是老子愿意有定论。

山有木兮认为这句话应该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根据这个断句,“其”作为代词可以理解为代指“道”,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以超脱世俗势力之心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有了世俗目的性才能观察到道的运行。

我们知道,道教后来发展为神秘主义,赋予“道”一个玄妙的神秘特征。我也很想相信这就是老子的本意。但是,作为探索何为老子本意不是靠相信就可以的,不是我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古人,而是不主张任何人垄断对老子思想的解释权。说老子本意只有一个,这是无可辩驳的。但是,何为老子的本意呢?

我们知道,汉字发展有古字和今字之分,古今字分水岭就是秦汉隶书开始为今字。如《诗经》在汉初有三个今文版本,后来出了个古字《毛诗》在民间长期流传,东汉才成为官学取代了三家诗,《毛诗》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

所以,我想从古字的原意来看《老子》,结果出乎我自己意料,竟然一扫其神秘主义成分。我很不专业,只是试图从古字来解释老子,实际的解读自己也不满意,但是,其它满意的解读我有找不出论据推演出来。所以,我在给九兄的回帖中肯定了他的解释的合理性,但我也不想抛弃自己的探索,虽然是自己不满意的解读,这解读也是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

我下一章要才考察一下老子年代背景,看看能否得出满意的解读。本楼就是侃大山,把自己的感想侃一侃,即不想强加古人,也不想强加今人。我不说是对《老子》的解释,我只说是自己的感想。

讨论
家园 谈谈我的理解

道与名的关系,在于道是自然本身,名则是道的表现,属于人类可以观测的范围。首句的意思就是人对道的运行是不可穷尽掌握的,因而人类对自然的观察也是无法穷尽的。

无与有,都是道的表现形式。道是所有自然运行的总和,道本身的运行并不依赖人类可以观测的实物而存在。所以即使人类无法作任何有效观察的绝对真空,道依然是存在并运行的。所以老子后面说"有生于无",其实是道本身在变换其表象。常无,即脱离实物观测而进行研究,类似于纯理性思辩或纯理论科学。常有,就是在现实中依赖实物进行观测体验。

另外我不同意老子是在发表政论。老子叙述的是对天地规律的思考,后面的德经乃是将这种思考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应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